秦文正
摘 要:中外合作辦學是高職院校與國際化辦學相接軌的重要途徑。英國索爾福德大學(以下簡稱S校)合作辦學的國際化經驗值得借鑒。借助PDCA國際化循環(huán)理論框架,考察分析英國S校的國際化合作辦學,發(fā)現(xiàn)其通過明確系統(tǒng)的國際化計劃、有效的運行機制、科學的合作辦學評估以及國際化激勵和整合機制等措施來促進合作辦學的全面國際化。相比而言,中國Z校為代表的高職院校在中外合作辦學全面國際化上則存在著針對性的國際化計劃缺乏、組織機制不健全、評估方法單一、資源支持不足等諸多問題。我國高職院校中外合作辦學在未來的全面國際化進程中,應積極制定明確系統(tǒng)的國際化計劃、建立高效有力的運行機制、精簡評估方法、制定數據驅動的年度評估 、建立系統(tǒng)的支持制度。
關鍵詞:高職院校;中外合作辦學;全面國際化
中圖分類號:G642?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1674-2346(2021)02-0070-07
在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時代背景下,中外合作辦學是高等職業(yè)教育引入先進辦學理念、與國際化辦學標準相接軌的重要途徑。通過中外合作辦學能夠有效的借用西方教育資源,形成優(yōu)勢互補,提升辦學能力,提高人才培養(yǎng)技術水平,最終實現(xiàn)高職教育國際化與現(xiàn)代化的目標。本文對中英兩所高校中外合作辦學全面國際化的進程進行了實證研究,從而為我國高職院校中外合作辦學全面國際化提供方法和途徑。
1? ? 中外合作辦學與全面國際化的內涵
1.1? ? 中外合作辦學的內涵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辦學條例》,中外合作辦學是指外國教育機構同中國教育機構在中國境內合作舉辦以中國公民為主要招生對象的教育機構的活動。[1]根據定義,中外合作辦學具有以下幾個基本特點:具有法人資格的教育機構是中外合作辦學的主體;辦學方式是通過國內外合作,而不是合資辦學或者外方單獨辦學;招生對象主要是面向中國內地公民;辦學須依法取得行政許可。因此,高職院校中外合作辦學的內容主要包括師生交流、合作辦學、協(xié)同科研、資源共享等有償服務活動。
1.2? ? 全面國際化的內涵
關于國際化的定義,加拿大學者Knight的過程論引用最多。[2]在此基礎上,Hudzik提出了全面國際化(comprehensive internationalization ),這一新概念。全面國際化被定義為一種組織范式,即“在組織任務中,通過系統(tǒng)地,全面地思考、實踐來實現(xiàn)高等教育國際化?!盵3]本文將使用“全面國際化”這個定義,是因為它的全面性涵蓋了高等教育國際化活動的各個領域,并且在評估過程中更加重視過程。
2? ? PDCA國際化循環(huán)理論
PDCA國際化循環(huán)理論也被稱為 Shewhart循環(huán)理論,最早運用在全美學生參與度調查(NSSE),為組織規(guī)劃、評估行動,提供了一個模型和策略。[4]PDCA國際化循環(huán)理論基于質量改進的目的,以及周期性評估的模式,為評估國際化進程提供了指導。PDCA國際化循環(huán)理論主要分成“計劃”―“執(zhí)行”―“檢查”―“行動”4個階段,為組織規(guī)劃行動、實施行動、檢查行動提供了模型和策略?!坝媱潯彪A段,包含了分析、意識、承諾和計劃4大要素?!皥?zhí)行”階段包括了國際化的實施和實現(xiàn)?!皺z查”階段包括回顧過程、結果分析?!靶袆印彪A段則包括了國際化過程的鞏固和整合,將國際化納入高校的教學、研究和社會服務。PDCA國際化循環(huán)理論是一種系統(tǒng)方法,用來研究國際化各個階段如何協(xié)調并取得成果。本文也將使用該理論作為分析框架,對中外合作辦學全面國際化進行系統(tǒng)分析。
3? ? 國內中外合作辦學全面國際化進程的現(xiàn)狀―基于與英國S校的比較
3.1? ? 案例學校中外合作辦學全面國際化的基本情況
3.1.1? ? 英國S校國際化合作辦學基本情況
S校是一所公立研究型大學,2019年被選為英國西北部發(fā)展最快的大學,目前擁有來自世界各地的20,000多名學生和2000多名工作人員。在2019年S校合作辦學滿意度調查中,超過97%的師生認為,S校的國際化合作辦學對自己的生活和學習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社會學院的 Kirsty Marshall教授參加了S校與芬蘭的國際化項目,正如她在訪問中說:“在芬蘭的經歷讓自己進入了一個完全不同的教學環(huán)境,既是機遇也是挑戰(zhàn),每天需要面對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滿足不同的期望。既要反思教學方法,學習與外籍學者交流合作,還要嘗試從更廣闊的角度去思考?!倍鳶校學生Brendan參加了中方“ONEDAY PROJECT”國際化項目,結束后分享體會,“在參與的過程中,自己變得更加自信,成功應對了文化差異、語言障礙等諸多挑戰(zhàn),并拓寬了國際化視野?!?/p>
為了更好的促進國際化,S校建立了新的國際交流合作中心,專門處理國際化的相關事宜。并開設了“Erasmus +” 的系列國際化項目。截止2019年底,S校與中國、芬蘭、法國、馬來西亞等共計12個國家建立了24項長期的合作辦學項目,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與中國浙江紡織服裝職業(yè)技術學院共同籌辦中英時尚設計學院,與法國高等技術工業(yè)學院(ESTIA)所合作的機器人自動化等。除此之外,與中、美、加、澳共7個國家建立了15項多種類型的短期交流項目,共同應對地方和全球化的挑戰(zhàn)?!癊rasmus +”項目為師生提供了多種類型的國際化培訓,如國際化年活動(INTERNATIONAL FOUNDATION YEAR),通過1年的時間學習國際政治、國際關系、安全、國際歷史,以及跨文化的主要理論和實踐、國際政治與安全(INTERNATIONAL POLITICS AND SECURITY),通過多元視角看待國際上具有國際意義和影響力的事件。早在2011年,英國文化協(xié)會發(fā)起了一項國際化文化配對運動,將中國的專業(yè)技術學院與英國的高等教育機構進行配對。 最初的重點是時裝設計,目的是雙方交換工作人員和共享學生項目。在此之后,浙江紡織服裝職業(yè)技術學院和S校深入合作,建立了中英時尚設計學院。最初,由于制度以及文化差異,聯(lián)合學術項目遭到了多種阻礙。經過多方的溝通和協(xié)商,到2019年英方項目負責人 Bashir Aswat 教授表示,中英時尚設計學院已成為中外合作辦學設計的典范,與此同時,學術關系也發(fā)生了變化,形成了服裝與服飾設計、時尚傳媒、時裝管理3個專業(yè)的聯(lián)合項目。隨著師資隊伍建設、人才培養(yǎng)水平的提高,得到了當地時尚紡織行業(yè)的認可支持。更重要的是,該合作項目自2014年啟動以來,對數百名兩國學生和工作人員的經歷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許多S校學生來華參與實習和全職工作,藝術與媒體學院院長艾倫·沃克教授表示中外合作辦學讓更多的英國學生了解中國,留在了中國。
3.1.2? ? 英國S校國際化合作辦學經驗
總體來看,英國S校合作辦學的國際化進程與PDCA國際化循環(huán)理論是一致的,本文也將通過“計劃”―“執(zhí)行”―“檢查”―“行動”4個階段進行分析。
首先,制定了明確系統(tǒng)的國際化計劃。國際化計劃是高等教育機構對國際化的書面承諾,包括目標、使命、宣言、實施計劃、分配資源或時間表。國際化計劃提供方向,表達機構承諾,并且可以定義機構國際化的特定目標。S校在每一個合作辦學項目創(chuàng)辦前,均需對國際化內外部環(huán)境詳細分析,解讀國家、地方和高校層面的政策。在S校2016~2021的國際化戰(zhàn)略中,可以看到國際交流合作中心對內外部背景進行了廣泛的研究,采用比較統(tǒng)計分析的方法對英國國際化趨勢和 S 校國際化現(xiàn)狀進行了全面審查。這些研究結果為國際交流合作中心規(guī)劃和實施合作辦學提供了堅實的背景。在《2016~2021 年度報告》中可以看出S校有著堅定的國際化承諾,并制定出相對應的國際化計劃。正如S校的國際化承諾所說的“S校將成為一個全球化的校園,根植社區(qū)與城市合作,使曼切斯特成為一個全球化的城市。并通過有效的國際伙伴關系,為學生、教師和工作人員提供國際機會,把學生培養(yǎng)成為全球公民”。
其次,國際化計劃得到積極的貫徹落實。S校國際化目標的執(zhí)行情況清楚地寫在戰(zhàn)略計劃和年度報告中。每個目標下都有明確的戰(zhàn)略舉措,如在國際招生上,S校的國際招生目標是 2020 年達到 8.5%,而到2025 年達到 10%。采取的策略包括:1)優(yōu)化注冊管理;2)深化城市合作;3)加強國際化努力;4)包容性校園文化建設。自2012年以來,每份年度報告中,均系統(tǒng)的在每個目標下列出本年度內完成的活動和任務,以及下一年度計劃開展的活動清單。通過每年度細化的工作總結,能夠有效梳理出當前的工作重點、存在的主要問題及下階段建設目標。
再次,系統(tǒng)的合作辦學評估。如何結合S校的實際情況科學合理的開展國際化評估,同樣也是S校所面臨的最具挑戰(zhàn)性的任務。以“Erasmus +”的系列國際化項目為例,通過跨學科的一系列合作,建立學生檔案袋,幫助學生反思跨文化體驗。為了解國際化項目和服務的現(xiàn)狀,定期審查各國際化項目的目標和進展情況 (我們是否實現(xiàn)了不同領域的目標?進展如何?我們做得怎么樣?)。每2年進行1次學生國際化滿意度統(tǒng)計調查,調查范圍包括決策、申請過程、學習經歷、生活經歷、支持服務,以及對機構的建議。在年度報告中可以看到S校不僅重視定量數據的分析,而且特別重視師生對國際化項目經驗的反饋和評價。
最后,建立國際化激勵和整合機制。為了鼓勵師生積極參與多種類型的國際活動,獎勵和表彰機制同樣必不可少。S校為學術人員建立了專項國際化基金金,以加強國際合作研究和協(xié)作活動,為教師提供了專項補助金,以支持學校的國際化合作項目招生工作,并幫助教師用于持續(xù)的專業(yè)發(fā)展和跨文化能力培養(yǎng)。除內部撥款外,亦提供鼓勵措施,包括資助員工參與會議及其他專業(yè)發(fā)展活動。S校還設立了年度獎勵,以表彰為海外學習做出杰出貢獻的教職員工,包括:1)將海外教學或者學習經歷納入教師年度考核;2)參與國際化的情況與終身教職的評選相關聯(lián);3)為同意開設和/或教授海外學習課程的教師保留教研資金,并額外獎勵休假時間和津貼。
S校為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國際化活動,同樣建立了系列獎學金制度。為參與合作辦學優(yōu)秀的學生提供起始金額 1000 英鎊的獎學金,最多將獲得 2500 英鎊的出國留學獎學金。目前,S校30,000名學生中有700人獲得這種津貼。教學、科研、服務的國際化一體化是系統(tǒng)內國際化制度化的關鍵因素,而自2012年以來,國際交流與合作中心便致力于如何將國際視角融入到國際化合作辦學的使命、教學、研究和服務中。例如:“Erasmus +”項目中全球學習評估項目的開發(fā)和實施;籌備建設國際化委員會,如海外留學委員會、國際化伙伴委員會和教師興趣小組,以促進國際化等;與招生服務處和其他單位進行有效合作,以增加國際學生的入學率和保留率;支持學校和系課程的國際化;協(xié)助教師、學校和其他單位發(fā)展他們感興趣的具體國際合作。
通過對S校合作辦學國際化過程分析,在計劃和整合階較為出色,經驗值得借鑒。在計劃階段,S校首先對合作辦學項目從海外留學、全球形式、海外學習政策等方面進行了全面的內外部條件分析,通過詳細的統(tǒng)計數據體現(xiàn)了發(fā)展趨勢,在與項目負責人 Bashir Aswat 教授訪談中也體現(xiàn)了對當前國際化和合作辦學的理解,以及對高校未來合作辦學的期望。其次,具有明確的國際化承諾和意識。從國際化戰(zhàn)略計劃和年度報告中,可以看到S校具有堅定而明確的國際化承諾。并且超越校園,延伸到當地社區(qū),在過去的10年里,S校對國際化作出了系統(tǒng)的規(guī)劃,2008年,S校制定了首個戰(zhàn)略國際化計劃,戰(zhàn)略國際化計劃被納入 2014 年全校戰(zhàn)略規(guī)劃。每2年1次學生國際化滿意度收集的數據為制定國際化計劃提供了堅實的基礎。S校的國際化承諾也分散到所有學校和主要行政單位,經過過去15 年的文化培養(yǎng),國際化已經成為S校園的流行語。S校各自的國際領域都有自己的委員會和研究項目,吸引師生參與。
3.1.3? ? 中國Z校中外合作辦學的基本情況
Z校是一所以時尚藝術教育為主要特色的公辦全日制高等職業(yè)院校。中英時尚設計學院為Z校與英國索爾福德大學共同籌辦,設有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yè)、服裝陳列與展示專業(yè)(時尚傳媒方向)、時裝管理專業(yè)。中英時尚設計學院以“校地合作、校企融合、中外協(xié)同”戰(zhàn)略為基礎,已形成“品牌育才”多元化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構建了“雙證融通、品牌項目”課程體系,積極探索富有特色的國際化辦學道路,從而為寧波區(qū)域經濟提供具有競爭力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和國際化校企協(xié)作創(chuàng)新平臺。中英時尚設計學院目前共有全職老師27名,其中外教8名,有過海外留學背景的老師占了60%以上,教師群體以80后、90后教師為主。當前全院共有學生560余名,短期留學生每學期10~30名,長期留學生每學期2~3名,來源地有英國、印度尼西亞、非洲等多個地方。
人才培養(yǎng)上,通過引進英方優(yōu)質教學資源和課程認證體系,中英雙方共同商定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方案及課程標準。打破傳統(tǒng)的課堂講授模式,引進英國的創(chuàng)意教學法,同時深化項目式教學,積極開展課堂創(chuàng)新,通過中外合作、專業(yè)協(xié)同、校企聯(lián)合等多途徑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
師資建設上,學院重視師資的引進和培養(yǎng),完善教師梯隊建設。每學年年初,學院選派來華的新外籍教師參加TEFL培訓,幫助其更好更快的了解中國文化與教學方式。2020年,學院探索國際化人事管理制度創(chuàng)新,相繼出臺《關于外籍教師薪資體系與年度考評的管理辦法》、《關于外籍教師專業(yè)技術職務聘用辦法》,“引進來”與“留下來”兩手抓。同時,學院切實開展青年教師導師幫帶工作,教師開展相互聽課、觀摩工作,提升課堂把控能力。導師們就教育教學、科研工作等方面對青年教師進行耐心指導,助力青年教師成長。
社會服務上,通過中外合作、專業(yè)協(xié)同、校企聯(lián)合等多途徑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國際化上,深入國際合作,搭建學生游學、留學平臺,提供學生個人學歷提升機會。學院每年平均有14位學生赴索爾福德大學進行長期學習,學分互認。
3.2? ? 中外合作辦學全面國際化存在的問題
通過結合PDCA國際化循環(huán)理論框架中四大板塊九大要素,對中英兩校國際化合作辦學經驗相比較分析,發(fā)現(xiàn)以Z校為代表的中國高職院校中外合作辦學在國際化上仍然存在著許多問題,如缺乏針對性的國際化計劃,組織機制不健全,缺乏多樣化評估方法,資源支持不足等。現(xiàn)將我國中外合作辦學全面國際化中存在的問題作如下具體分析。
3.2.1? ? 缺乏針對性的國際化計劃
一個有針對性的計劃能夠對國際化進行有效的指導,并使之規(guī)范化。通過書面的國際化承諾,能夠幫助師生深化國際化意識,教學中融入國際視角。國際化過程中往往伴隨著多樣性和復雜性,系統(tǒng)的國際化計劃有助于為中外合作辦學國際化過程中的優(yōu)先事項提供一致的發(fā)展方向以及清晰透明的規(guī)劃。
通過對國際化計劃的明確闡述,可以激發(fā)內部(如教師、行政人員和學生)以及外部(如校友、基金會、政府機構和海外高校)的參與和支持。這些支持對于中外合作辦學從國際化周期的計劃階段過渡到操作階段至關重要。然而,當前絕大多數中外合作辦學缺乏系統(tǒng)的國際化規(guī)劃,大多數學校更加重視年終的國際化績效考核,而對具體的國際化計劃缺乏必要的重視。
3.2.2? ? 組織機制不健全
國際化作為一個系統(tǒng)轉型的過程,離不開強有力的組織機制作為支撐。組織機制對于國際化至關重要,因為它們提供了一個必要的結構,便利國際倡議的發(fā)展和傳播,以便在整個機構內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其作用。根據組織變革理論,進化變革是最常見的組織變革類型,但這種變革通常包括系統(tǒng)中的微觀改進或漸進變革。通過改進或進一步擴大組織,將外部問題內在化。
國際化計劃的執(zhí)行依賴全校師生的廣泛參與。盡管研究表明,向全校師生傳達國際化計劃的愿景和目標對于推動國際化計劃的實施至關重要,但是如何有效傳達以促進廣泛的師生參與仍然存在困難。絕大多數師生并不清楚最新的國際化計劃,缺乏必要的國際化意識。國際化領導小組以及校園國際化委員會是常見的領導組織形式,承擔著制定、協(xié)調、監(jiān)督國際化目標實施的責任。然而,全面國際化需要在跨學術單位之間建立密切聯(lián)系,而現(xiàn)有的國際化領導小組往往由高層領導組成,缺少必要的跨學科教師參與及跨學科的聯(lián)系,也不利于系統(tǒng)的國際化評估。
3.2.3? ? 評估方法單一
為了檢驗國際化策略的有效性以及國際化項目的質量,目前國際上有八大國際化的評估模式比較受學者的認可,分別為:1)國際化質量審查程序(IQRP);2)美國ACE 國際化評價指標;3)日本大學國際化評價標準;4)CHE 國際化指標;5)NUFFIC國際化評價指標;6)DAAD數據收集;7)高等教育國際化績效評估表;8)臺灣高等教育國際化指標。[5]由于國際化的復雜性,每一個模式都有自己的評估指標,也有不同的側重點。
在我國當前評估模式下,中外合作辦學的評估以國家和相關教育行政部門為主導,學校是評估和監(jiān)督的對象。然而由于中外合作辦學的特殊性,這種以政府意志為主導的評估模式逐漸成為中外合作辦學改革與發(fā)展的制度障礙。受我國高等教育體制的制約,中外合作辦學仍然是傳統(tǒng)管理體制下的辦學模式。這種集中式的評價結構抑制了辦學的自主性和積極性。中外合作辦學的評估結果主要依據學校提交的自我評估報告。自我評估報告是一個建構性的過程,它反映了評估者與被評估者之間就被評估項目的方向和狀況進行的協(xié)商和對話。但中外合作辦學的有效性不應僅僅依靠自我評估報告,應同時引入多種評估方法,如第三方評估以及社會影響來綜合評定。不同地區(qū)、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評估指標也不應簡單的一刀切,這同樣不利于推動中外合作辦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而且絕大多數國際化評估更加重視國際化投入(即支持國際化的可用資源)和國際化產出(即作為國際化努力而開展的活動和方案的數量),而忽視了對過程的評價。
3.2.4? ? 資源支持不足
根據整合階段的要求,中外合作辦學的良性發(fā)展離不開雄厚的辦學資源作為支撐,辦學資金和師資隊伍則直接影響中外合作辦學的質量。中外合作辦學由于師資、教學等成本原因,學費昂貴,而且由于學科性質不同,財政補助差異巨大,這直接影響著中外合作辦學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另一方面師資隊伍建設落后,中外合作辦學隨著一帶一路以及國際化辦學的需要,近幾年蓬勃快速發(fā)展。目前,我國高職院校中外合作辦學的師資隊伍形成了以全職教師為主、兼職教師為輔,青年教師偏多、中高級職稱教師稀缺的局面。青年教師雖然絕大多數均有過國外交流學習的經驗,能較為熟練的使用英語進行國際化教學工作,但經驗較為缺乏,流動性較大。在學科建設上,缺少在國際、國內有影響力的高水平帶頭人,也沒有舉辦和參與相關國際性會議,缺乏國際學者進行來往交流。因此,在當前中外合作辦學師資隊伍建設面臨“結構不合理、隊伍穩(wěn)定性差、專業(yè)教師梯隊斷層、缺少專業(yè)帶頭人的現(xiàn)實狀況下,國際化辦學理念難以深入整個教師群體。教師群體的整體教育教學能力也難以適應國際化辦學,造成高職院校中外合作辦學面臨嚴重的師資困難。
3.3? ? 中外合作辦學全面國際化方法和途徑
3.3.1? ? 制定明確系統(tǒng)的國際化計劃
盡管國際化是當代高等教育的普遍目標,但由于高等教育機構的組織結構各不相同、體制管理轉型的復雜性也為國際化達成共識提出了挑戰(zhàn)。而制定明確的國際化計劃則有助于融合各個部門的愿景、背景、需求,動員全校教師的支持和參與。
國際化計劃應包含4個主要組成部分,即目標、分配的資源、行動方案、時間表。[6]首先,國際化計劃應包括對合作辦學項目國際化目標的說明,以及師生所需的全球能力。其次,應對財政和人力資源有效的分配和利用。例如,財政可能包括學術交流、教師發(fā)展研討會、國際課程開發(fā)等預算。人力資源包括必要的師生國際化研究、教學、服務。再次,確定具體行動方案。對當前的國內外國際化背景、國際化政策、高校的實際情況進行詳細的分析,通過定量和定性的方法對當前趨勢和國際化現(xiàn)狀進行全面的審查。明確具體的國際化承諾,積極促進各部門的教師和行政人員參與國際化計劃的制定。體現(xiàn)每個項目的國際化特色,并系統(tǒng)的整合到所有部門。積極搭建平臺,為師生提供多種類型的海外學習機會。通過海外實踐和體驗式學習,提高師生的國際化視野和跨文化能力,從而促進多元化課堂建設。最后,制定階段任務時間表,為推進項目國際化進程提供必要的支持??傊?,通過設立目標、資源投入、活動方案制定、階段時間表等方式,為國際化計劃提供清晰的藍圖,激勵利益相關者有序的參與國際化。
3.3.2? ? 建立高效有力的運行機制
首先,建立系統(tǒng)的組織機制。通過召集跨學科教師,組建合作辦學項目國際化委員會,將國際化計劃納入合作辦學項目的精神、政策和實踐。多元化的教師參與,為跨學科交流搭建橋梁,促進跨學科合作,暢通溝通渠道,討論和分享國際化的新倡議,培養(yǎng)集體領導。其次,建立多元的教師參與機制。教師長期以來一直被認為是體制轉型和知識國際化的關鍵力量,直接影響著高等教育機構的教學、研究、服務。[7]通過舉辦公開教師國際化論壇,邀請教職員工就中外合作辦學國際化提出建議和反饋,也為教職員工參與中外合作辦學的國際化計劃創(chuàng)造機會。為了幫助課程國際化,高校應積極提供支持。提供教師必要的專業(yè)發(fā)展機會,明確課程國際化目標,積極創(chuàng)造良好的國際化氛圍和環(huán)境,從認知上幫助教師提高國際化認識。暢通晉升渠道,將國際教學、國際化研究與教師的晉升考核掛鉤。最后,建立暢通的溝通機制。學校應積極為師生建立溝通網絡,提供必要的溝通渠道,以及學習交流的機會。特別是在當前信息時代,信息技術的戰(zhàn)略性使用可以建立有效的溝通網絡。幫助師生了解最新國際化情況、分享資源、參與國際學習、推進國際化計劃。例如,創(chuàng)建國際教師數據庫系統(tǒng),幫助教師搜索世界上最新的研究熱點,匹配相同研究課題的專家學者,方便互動交流或者創(chuàng)建網上學習平臺,為師生參與國際活動提供全面的指導方針和資源。
3.3.3? ? 精簡評估方法,制定數據驅動的年度評估
在對中外合作辦學評估中,應關注辦學過程,而不是僅僅局限在投入和產出。應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系統(tǒng)設計評估計劃,其中S校的國際化計劃、年度國際化報告等措施值得借鑒。首先,重視數據收集和分析。國際化維度指數(IDI)提出了外語學習、國際課程、出國留學機會、外國學生人數、教師的國際流動、國際發(fā)展援助(基金)以及國際化培訓和研究7個要素,為我們評價合作辦學項目的描述性結果提供了借鑒和參考。[8]其次,建立國際化評估專家小組。針對數據統(tǒng)籌分析,重視評估師生獲得的國際化支持的類型和數量,將學校的國際化計劃目標與他們獨特的學術議程聯(lián)系起來。積極引入第三方評價,重視師生國際化滿意度統(tǒng)計調查以及對國際化項目經驗的反饋和評價。通過開展研討會、主題交流分享、面對面溝通交流。調查范圍包括決策、申請過程、學習經歷、生活經歷、支持服務,以及對機構的建議。
3.3.4? ? 建立系統(tǒng)的支持制度
資源依賴理論闡明,個人和組織需要必要的資源和支持從而實現(xiàn)組織目標。[9]個人支持對于促進國際交流合作的整合至關重要。個人支持指的是將整個機構的國際化目標與各個部門和教師的議程聯(lián)系起來的策略。中外合作辦學的國際化目標的實現(xiàn)離不開老師的積極參與。通過將國際化計劃與各學科專業(yè)發(fā)展結合起來,如有針對性的開設國際化研究項目,為教師提供科研支持,有助于調動老師參與國際化辦學的積極性。
通過將國際化要素納入終身教職和職稱晉升評定,鼓勵教師自發(fā)的將國際化視角納入日常教學、研究和服務。其次,將國際獎學金和服務納入教師招聘指導方針,對于培養(yǎng)廣泛的教師支持者和國際化倡導者至關重要。因此,為了鼓勵課程、研究和服務的國際化,組織領導應積極尋找對這些工作感興趣和有經驗的教師。高校需要創(chuàng)造國際化校園環(huán)境,提供教師發(fā)展的機會,包括專業(yè)、教學、課程的發(fā)展。交流計劃往往是教師在教學、研究、學習和咨詢方面獲得國際教育前沿的核心方法。例如提供年度資金支持海外訪學,發(fā)布國際課程開發(fā)時間,與校園國際訪問學者進行互動和協(xié)作,定期舉辦講習班、座談會和研討會,促進國際交流。教師通過國際交流獲得更多的國際化視角,使他們的教學和研究進一步刺激學校的國際化,進而服務社會的教育事業(yè)。在校園內,國際化教師提供的國際視野可以進一步影響學科對新教師聘用,并推動學校的制度國際化。
參考文獻
[1]陳小紅.試解讀《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辦學條例》[J].大學教育科學,2004(2):22-25.
[2]Knight J.Updated definition of internationalization[J].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2003(33).
[3]Hudzik J K ,Stohl M .Comprehensive and Strategic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US Higher Education[M].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 2012.
[4]Ziegel E R ,Tague N .The Quality Toolbox[J].Technometrics,1995,37(4):468.
[5]Childress L K.Internationalization Plans for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The Development and Monitoring of Writ- ten Commitments to Internationalization[J].Online Submission,2006.
[6]Bond S.Untapped Resources: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Curriculum and Classroom Experience:A Selected Literature Review. CBIE Research Millennium Series No.7[M].Canadian Bureau for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CBIE)/Bureau canadien de l 閐ucation internationale (BCEI).220 Laurier Avenue West,Suite 1550,Ottawa,Ontario K1P 5Z9,2003.
[8]Burriss A P.Institutional effectiveness in internationalization:A case study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at three higher education insti- tutions[M].The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2006.
[9]Dooris M J,Lozier G G.Adapting Formal Planning Approaches: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J].New Directions for Insti- tutional Research,1990,67:5-21.
[10]Paige R M.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Performance assessment and indicators[J]. Nagoya Journal of Higher Edu- cation,2005,5(8):99-122.
Exploring the Overall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 of Sino-Foreign School-Running Cooper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
QIN Wen-zheng
(Sino-UK International School,Zhejiang Fashio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ingbo,Zhejiang 315211,China)
Abstract: Sino-foreign school-running cooper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to connect vocational colleges with internationalized education.The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of the University of Salford in British is worth learning. With the help of the theory of PDCA Internationalization Cycle,this paper investigates and analyzes the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of S School in the UK and finds that the systematic internationalization plan,effective operation mechanism,scientific evaluation and international incentive and integration mechanism can promote the overall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cooperative education.By comparison,vocational colleges represented by Chinese Z School have many problems in the overall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Sino-foreign school-running cooperation,such as lacking of targeted internationalization plan,imperfect organization mechanism,single evaluation method and insufficient resource support.In the future,we should formulate a clear and systematic internationalization plan,establish an efficient and effective operational mechanism,streamline the assessment method,establish a data-driven annual assessment,and establish a systematic support system.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s;sino-foreign school-running cooperation;overall international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