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冬生
【摘 要】本文以賁友林老師《圓的認識》一課為例,說明該如何學習名師。研學單的設計是賁老師課堂成功的重要前提;培養(yǎng)學生傾聽、合作、交流等學習能力是“學為中心”的關鍵環(huán)節(jié);精當?shù)狞c評和引導是教師組織教學的核心技術。大家應該著重學習賁老師對教學內(nèi)容和目標的精準把握、對兒童的充分尊重以及對自我的不斷超越。
【關鍵詞】學習名師 教學設計 學習能力 核心技術
談到青年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學習名師、體悟名師無疑是一條重要的路徑。大家都希望能夠?qū)W習名師的教育理念、教學策略,盡快獲得專業(yè)能力的提升。但是,如何學習名師、向名師學習什么、怎樣使學習更具獲得感,是很多青年教師都覺得困惑的問題。學習名師可以從模仿起步,在模仿中體悟、反思、總結、提升,從而類比、遷移,直至走向整合、創(chuàng)新,實現(xiàn)新的超越。本文僅以賁友林老師《圓的認識》一課為例,談談如何學習和借鑒名師的經(jīng)驗,從而生成自己的實踐智慧,促進自己的專業(yè)發(fā)展。
一
當年,和賁老師在一個學校的時候,筆者就經(jīng)常聽賁老師的課。不是筆者一個人,而是一群年輕教師一起聽。提筆寫賁老師的課,筆者卻開始懷疑自己:我到底讀懂了賁老師多少,我的思考能夠給讀者多少啟發(fā)……
《圓的認識》是蘇教版數(shù)學五年級下冊的內(nèi)容,與工作室的同事線上交流之后,筆者和任教五年級的小李老師展開了一次現(xiàn)場的對話。
筆者:你希望像賁老師這樣上課嗎?
小李:我很喜歡像賁老師這樣上課,不僅我喜歡,而且大家都喜歡。
筆者:你為什么喜歡?
小李:因為賁老師上課很輕松、很享受,而且學生看起來也是很厲害的樣子。
筆者又給小李老師布置了一項任務:到自己的班級去,像賁老師那樣上課,自己試一次。于是,小李老師就帶著賁老師的研學單,在自己的班級進行了一次實踐。然后,我們又進行了一次現(xiàn)場對話。
筆者:試了一下,你感覺怎么樣?
小李:看賁老師上的時候,覺得挺簡單,但是我自己上的時候覺得好難。
筆者:到底難在哪里呢?
(小李老師顯得有些為難,一下子不知道從哪兒說起……)
筆者:你不著急回答我,你回去反思一下哪些地方是最讓你為難的。
后來,小李老師給我發(fā)來這樣的三個問題:
(1)我拿著賁老師的研學單去上課,但是我不知道賁老師為什么這樣設計,所以只是在講題,不知道到底要突顯什么。
(2)我想像賁老師那樣讓學生自己交流、討論,可是學生似乎不適應,他們交流不起來,我又不知道該怎么辦,所以一不小心又變成自己在不斷講解。
(3)教學過程中,先讓學生陳述自己的觀點,然后再交流討論、梳理總結,耗費的時間太多,我的教學任務還沒有完成就下課了。
二
下面的討論,我們就圍繞小李老師的三個困惑展開。
第一,研學單的設計是賁老師課堂成功的重要前提。
賁老師課堂教學的成功是從這張課前的研學單開始的。研學單的設計彰顯了教師對教學內(nèi)容的理解、學情的把握和教學重難點的辨析。以這節(jié)課的研學單為例,題量并不大,看似就兩三道題,卻體現(xiàn)出一種內(nèi)在的大容量,既體現(xiàn)了基礎性,又兼具發(fā)展性。三個問題的設計彰顯出一種內(nèi)在的邏輯關系,從知識技能走向?qū)嵺`創(chuàng)新,從規(guī)范統(tǒng)一走向適度開放,“下能保底,上不封頂”。小李老師遇到的第一個困難就是對教學設計意圖的把握,你擁有了賁老師的研學單,但是你未必擁有賁老師的思考。對于每一個問題背后的設計意圖沒有準確的理解,實施過程中你就會缺失一種明確的目的性和針對性。
什么才是好的研學問題?以右圖中這個問題為例,它至少具有以下兩個顯著的特點:第一,從形式看,簡明淺顯,學生沒有畏懼心理,樂于去探索、去思考;第二,從內(nèi)涵看,既具有開放性,又兼顧層次性,問題的結果不唯一、解決問題的路徑不唯一,不同層次的學生可以有不同水平的表現(xiàn)。
怎樣才能設計出好的研學單、研學問題?為什么要這樣設計?……賁老師的《此岸與彼岸》《現(xiàn)場與背后》等專著中都呈現(xiàn)了很多研學單,大家可以從中去汲取營養(yǎng)。
第二,培養(yǎng)學生傾聽、合作、交流等學習能力是“學為中心”的關鍵環(huán)節(jié)。
希望像賁老師那樣實現(xiàn)以“學為中心”的課堂教學轉(zhuǎn)變,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培養(yǎng)是關鍵。學生擁有了這些基本的學習技能,彼此之間能夠展開有效的交流、碰撞,才可能促進學習的深度推進。倘若學生不懂合作、不會傾聽、不善交流,那“學為中心”便無從談起。
我們以黃橙蔚同學的兩次發(fā)言為例——
黃橙蔚:我覺得陳葉萩講的是圓的周長的計算,但是我們今天學的是圓的認識,所以我覺得先來認識一下圓。
前一半是他認真傾聽的結果,扼要地概括了同學的發(fā)言;后一半則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很好地實現(xiàn)了同伴之間的觀念互動。
黃橙蔚說:謝謝你!還有誰要給我補充?
“謝謝你”是承上,“還有誰要給我補充”是啟下。
學生有了這樣的交流技能,教師才可能實現(xiàn)“往后退”的意愿,學生才可能真正走向課堂的中央。學生的這種學習和交流的技能是需要有意訓練和培養(yǎng)的。這個問題不解決,在課堂實施的過程中教師就會覺得自己需要不斷“出場”,一不小心就會重回課堂的中心。
關注學生這些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大家可以看一看賁老師在工作室的公眾號中推出的系列課例視頻。這些課例呈現(xiàn)了他與他班上的學生從一年級到四年級的部分觀摩展示課??粗鴮W生的變化,或許你會有更直觀的感受,更能意識到學生的這種學習能力對于課堂推進的重要意義和價值所在。
第三,精當?shù)狞c評和引導是教師組織教學的核心技術。
面對學生個性化的觀點和差異化的表達,教師首先應該呵護和鼓勵。但是,因為課堂時空的限制,對于學生所呈現(xiàn)的觀念和素材教師還需要引導他們合理取舍。否則,教學就可能淪為“放羊”,教師的主導作用便無從談起。“屏蔽”“呈現(xiàn)”或“放大”的根本依據(jù)是教學目標,是教師對于教學重難點的精準把握。
我們可以看賁老師課中的三處細節(jié)。
賁老師:好,剛才李廣威發(fā)言問畫半徑容易還是畫直徑容易,(學生小聲爭論,有說“半徑”,也有說“直徑”。教師打斷學生的爭論)我覺得這個問題沒有探討價值,為什么呢?只要理解了什么是半徑,什么是直徑,半徑、直徑,都好畫。(教師示意李廣威回答問題)你說一下,什么是半徑?
賁老師果斷地“屏蔽”了這個問題,教學的時間是有限的,寶貴的時間需要留給更有價值的探索和學習活動。倘若教師該出手時還“曖昧”,教學就可能滑入低效,甚至無效的境地。
柯欣怡:我覺得王若騏畫得很熟練,不像有的同學需要畫好幾次。只是圓畫得比較淡,可以再畫得深一點,讓同學看得更清楚。
王若騏:柯欣怡,我想跟你說一下,這個圓為什么我畫不深呢,因為在畫圓時,不能一下子把力氣都使了,不然這個針就會跑到別的地方去了,所以就畫不深。(全班學生發(fā)出輕松、會心的笑聲)
畫圓畫得深與淺,初看與教學目標的達成、與數(shù)學本質(zhì)的理解關系不大,但是賁老師沒有急于出手。等學生分析完原因之后,我們發(fā)現(xiàn)背后的原因真的與圓的本質(zhì)有關——圓畫得淺,是因為不敢用力過大,用力過大就容易改變圓規(guī)兩腳之間的距離(也就是圓的半徑),畫出來的就不是圓了。
曹企元:我的疑問是,一個點算一個圓嗎?
這是一個很容易引發(fā)爭議的問題,尤其是對小學生而言,他們的思維發(fā)展水平?jīng)Q定了他們的認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賁老師卻用這個問題很好地將學生的學習引向了課后、引向了課外閱讀……
以“學為中心”的課堂對教師最大的挑戰(zhàn)就在于,如何能夠擁有一種從容面對生成的教學調(diào)控的能力。倘若大家想深度了解賁老師教學取舍背后的理念與思考,他的新作《重新認識課堂》或許能夠澄清你的認識,解開你心中的困惑……
三
魯迅先生在《不應該那么寫》一文中指出,“凡是已有定評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都說明著:‘應該怎么寫?!鳖愃频?,通過賁老師的課,我們就可以知道應該怎樣去教學,怎樣去實現(xiàn)以“學為中心”的教學變革。本文是以賁老師執(zhí)教的《圓的認識》為例來討論的,但是我們的認識又不能局限于這一節(jié)課。賁老師的課最大的特點就是不可復制,即使讓他自己再上一遍,也一定和現(xiàn)在不一樣。學習賁老師不必拘泥于一招一式,更重要的是要學習賁老師教學行為背后的教育理念和研究精神。
我們應該學習賁老師對教學內(nèi)容和目標的精準把握。只有這樣我們才可能在課堂上明確教學的重心所在,懂得合理取舍,從容應對生成。
我們應該學習賁老師對學生的尊重。尊重學生不是形式上的夸贊,更重要的是對其好奇心、求知欲的呵護,對其創(chuàng)新行為的理解和寬容。
我們應該學習賁老師不斷超越自我的精神。教學永遠都是遺憾的藝術,沒有最好,只有更好。賁老師至少執(zhí)教過三個不同版本的《圓的認識》,有興趣的老師可以將這三個版本的設計做一個對比,你一定會有新的收獲。
一位編輯朋友曾講過一則關于賁老師的小故事:向賁老師約稿,寫一則課例。快到交稿的日子,聯(lián)系賁老師詢問稿件的情況。賁老師說:還沒寫呢……但是明天可以給你,因為今天上完課就有了。
課堂是賁老師智慧的源泉,賁老師的每一節(jié)“家常課”都是當作“公開課”來上的,所以才有了今天的賁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