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霞
【摘 要】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以主題意義探究的教學理念為指導,通過讓學生在情境中自主質(zhì)疑,探尋主題;讓學生在探究中樂于解疑,探究主題;讓學生在拓展中善于再質(zhì)疑,升華主題,激發(fā)學生在英語課堂中開展意義性思考,從而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zhì),帶領學生從表層的語言學習走向深層的意義探究。
【關鍵詞】主題意義 課堂教學 意義性思考
英語課程把對主題意義的探究視為教與學的核心任務,并以此整合學習內(nèi)容,引領學生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zhì)和學習能力的融合發(fā)展。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解讀文本的視角和方式?jīng)Q定著學生對文本主題意義探究的深度和效果。因此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征,在主題意義的引領下開展教學活動,創(chuàng)設與學生生活經(jīng)驗相適宜的教學情境,帶領學生在主題意義的引領中進行意義性思考,在質(zhì)疑中激發(fā)學習英語的樂趣,不斷深入文本,發(fā)掘主題意義,拓寬學習的深度和廣度,發(fā)展其批判性思維,形成英語學習能力。
一、讓學生在情境中自主質(zhì)疑,探尋主題
一堂好課需要學生思維與智慧的碰撞,而有意義的思考是學生開啟探究之門的鑰匙。在教學中,教師要做一個“稚”者,通過不斷稚化思維的方式,讓學生感受民主、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激發(fā)學生內(nèi)在的好奇心,將學生潛在的、被動的聽課狀態(tài)轉(zhuǎn)化為顯在的、主動的質(zhì)疑狀態(tài),從而讓學生在主題意義引領下進行有意義的學習和思考,在探尋和感悟主題意義的過程中更好地理解文本,發(fā)展思維,提升語言學習能力。
例如,在筆者觀摩南京 “現(xiàn)代與經(jīng)典”活動中,顧潔老師執(zhí)教的繪本故事Mrs Pig Has Babies給筆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本節(jié)課所要學習的繪本故事的封面。
T:Look at the cover of the book, what do you know about the story?
S1: Mrs Pig is pregnant.
S2: Mrs Pig has babies.
S3: Mr and Mrs Pig are talking.
S4: Mrs Pig has a white baby.
S5: Mr Pig has a black baby.
2. 學生從故事的封面中獲取了很多信息,但是學生了解的信息越多,越想深入地展開對故事的探究。教師抓住了學生好奇的心理,轉(zhuǎn)換話題開展教學活動。
T: We can know something from the cover. 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the story? Do you have any questions?
S1: How many babies do they have?
S2: What colour are the babies?
S3: Do the babies look like their father or mother?
S4: Does Mr Pig like the white baby?
學生很想知道在這個故事中Mrs Pig和Mr Pig之間到底發(fā)生了什么,它們的baby是怎么樣的,從而紛紛主動提問,思維的火花瞬間迸發(fā)。教師把學生的疑問一一板書,圍繞這些問題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并和學生一起揭開故事的神秘面紗?!疤綄ぶ黝}意義成為學生學習的主要興趣點和動力來源,就會有助于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課堂參與程度”??梢?,教師鼓勵學生自主質(zhì)疑需要依托良好情境的創(chuàng)設,讓學生敢于自主質(zhì)疑,通過部分學生不斷提問的方式,帶動其他學生積極思考,從而帶領學生進入繪本故事,嘗試探究理解文本,提升語言學習效果。
在繪本故事教學中,學生進行自主質(zhì)疑的方式探尋主題,教師需要綜合考慮故事的特征、班級學生的英語學習情況、自身的教學風格等因素,通過教師的“扶”和“放”,為學生創(chuàng)造濃郁的主題氛圍,從而激發(fā)學生自主質(zhì)疑的積極性,為故事的主題意義探究活動做好鋪墊。
二、讓學生在探究中樂于解疑,探究主題
任何形式的探究學習都是以解決問題為目的的。在學生遇到問題或困難時,教師應引導他們嘗試著自己解疑,學生會感到自信與快樂。教師要善于傾聽學生的意見,讓學生敢于討論、爭辯。教師要善于肯定學生的不同答案,努力營造一種寬松和諧、各抒己見的學習氛圍。
例如,在教學譯林版英語三年級下冊Unit 6 What time is it?的Checkout Time板塊時,筆者基于學生的學習經(jīng)驗設計教學,要求學生完成Listen and draw“給鐘面添上正確的時針” 的練習。一開始,學生對書上的幾個鐘面進行觀察后直接開始聽。在邊聽邊畫的過程中卻出現(xiàn)了一些問題:手拿著尺子來不及給鐘面畫時針、來不及記錄下一個時間……
筆者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在聽錄音的時候如何能做到又快又準確地畫上時針?師生在此語境中,根據(jù)已有經(jīng)驗展開了如下對話:
T:Do you have any good ideas?
S1:在聽錄音的時候可以直接用鉛筆在鐘面上畫時針,在聽完所有的錄音內(nèi)容后再把畫得歪歪斜斜的時針擦了,重新把它們再畫得美觀一些。
S2: 先把聽到的時間在鐘面上圈出來,然后等所有題目聽完后再畫上時針。
S3: 先把聽到的時間用數(shù)字表達寫下來,然后和S2一樣等所有題目聽完后再畫上時針。
T: Which one do you like best?
(學生紛紛舉手回答,支持著自己喜歡的那種方法)
T: OK. Lets have a try.
(教師沒有對任何一種方法發(fā)表自己的觀點,而是重新播放聽力錄音,讓學生嘗試著用喜歡的做題方法再次完成練習,并親身感受其優(yōu)劣勢)
T: Now, can you choose the best idea?
S4: 用S1的方法做題雖然速度加快了,但是書面上會留下筆跡,不美觀!還要用橡皮擦,麻煩!
S5: 用S2的方法,做題非常方便。
S6: 用S2的方法,如果鐘面上沒有數(shù)字,我們在聽錄音時既要思考鐘面的時間,還要思考聽到的時間,最后再動手圈數(shù)字,也不是最好方法。
S5: 可以在聽錄音前先把鐘面缺少的數(shù)字補充完整?。?/p>
S7: 我認為S3的方法是最好的,無論聽力練習中出現(xiàn)怎樣的鐘面,都能用這個方法解決。
“在主題意義探究的課堂上,教師并不直接告知學生本單元及課時所蘊含的主題,而是通過將主題轉(zhuǎn)化為問題的形式,創(chuàng)設探究情境,在促使學生圍繞主題意義展開討論、協(xié)商和對話,提升學生語言交際能力的同時促進其深度理解和認知能力的發(fā)展”。三年級學生處于學習英語的初始階段,在聽力過程中他們不善于運用答題技巧去完成練習,甚至有的學生認為做題不需要任何方法。因此,筆者圍繞本單元“時間的表達方式”這一主題,緊緊抓住學生這一特點,嘗試讓學生自主解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始終站在“局外”, 教師把探究知識、獲取知識的權(quán)利還給了學生,讓學生經(jīng)歷困惑、爭辯和探究一系列過程,使學生的思維產(chǎn)生共鳴,激發(fā)學生的主體意識,增強學生學習英語的自信心,發(fā)現(xiàn)探究學習的樂趣。
三、讓學生在拓展中善于再質(zhì)疑,升華主題
在教學中,當學生通過大量的信息輸入和語言輸出后,感受到了質(zhì)疑、解疑帶來的成功與自信,教師要“趁熱打鐵”,鼓勵學生在拓展延伸中繼續(xù)不斷再質(zhì)疑,并在探索中不斷進步,以達到知識與能力的質(zhì)的飛躍。
例如,在教學譯林版英語三年級下冊Unit 7 On the farm的Cartoon Time板塊拓展環(huán)節(jié)時,筆者再次回顧Bobby呈現(xiàn)給Sam欣賞的三幅“作品”,讓學生仔細觀察作品中的物品,讓學生運用重點句型自由創(chuàng)編對話:假如Bobby把他的這些作品拿給你欣賞……
其中一組學生模仿文本的情景進行拓展,創(chuàng)編了這樣的對話:
A: Look at my pictures.
B: Bobby, whats this? Is it a chicken?
A: Yes, it is.
B: How lovely! Are these pencils?
A: Yes. Theyre pencils.
B: Bobby, whos this? Is this Tina?
A: Yes, this is my sister Tina.
B: Great.
在學生創(chuàng)編的對話內(nèi)容中,他們并沒有像Sam一樣否定了Bobby的繪畫能力,而是給予了充分的認可。他們提出了以下問題:
(1)我們能辨認出Bobby的作品中畫的分別是chicken、pencils、Tina,為什么Sam卻認為Bobby所畫的是duck和Bobby自己,甚至分辨不出圖中的pencils呢?
(2) Sam是故意惹Bobby生氣的嗎?為什么?
一石激起千層浪,這些問題激發(fā)了學生濃厚的興趣,引發(fā)了學生激烈的討論:Sam其實心中明白Bobby所畫的內(nèi)容,但他故意裝糊涂,因為他們是good friends。作為朋友,Sam想用開玩笑的方式激勵Bobby努力提高畫畫的水平。
Cartoon Time板塊作為對Story Time板塊中對話文本的拓展,教材編排的意圖不僅是幫助學生強化語言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而且注重在趣味、輕松的閱讀過程中,通過言簡意賅的小故事,借助生動活潑的畫面、卡通人物等,向?qū)W生傳情達意。此板塊中的每一幅插圖都細致地刻畫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征,給學生和教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是教材留給教師的寶貴財富。教師通過抓住圖畫中每一筆所描繪出的人物表情、動作等細節(jié)這一契機,將育人功能的主題意義“內(nèi)化于心、外化于行”,引導學生再質(zhì)疑,從而發(fā)掘?qū)υ挼膬r值。案例中教師站在學生的角度設計問題,讓這個故事的續(xù)編與學生生活緊密聯(lián)系起來,學生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引發(fā)一系列思考,從而對知識進行鞏固與拓展。故事反轉(zhuǎn)的結(jié)局激發(fā)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讓學生的想法不局限于此板塊圖片中所呈現(xiàn)的情景,而是跳出常理,上升到新的高度:“好朋友Sam的激勵,終將使Bobby努力提高自己的畫畫能力?!蔽谋镜闹黝}意義自然顯現(xiàn)。文本主題滲透著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學生將自己與文本緊密聯(lián)系起來,通過不斷質(zhì)疑,深度思考,發(fā)現(xiàn)了文本主題意義對自己的啟示,從而升華主題,落實了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育人價值。
學貴在有疑,疑是思之始、學之端,有疑問,才可能有深入的思考,才可能有真正的學習。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該在主題意義探究的教學理念下,不斷發(fā)掘文本與學生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稚化教師思維,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創(chuàng)設合適的教學情境,智慧地引導學生在學習探究活動中進行質(zhì)疑、解疑、再質(zhì)疑等有意義的思考,不斷激發(fā)學生善學樂思,從而帶領學生從表層的語言學習走向深層的意義探究。
【參考文獻】
[1]程曉堂.基于主題意義探究的英語教學理念與實踐[J]. 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8(10).
[2]王莉娟. 基于教材功能的Cartoon time教學 [J]. 中小學外語教學(小學篇),2016(8).
[3]張金秀.主題意義探究引領下的中學英語單元教學策略[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