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平 林培源
何平:去年你出版了短篇小說集《小鎮(zhèn)生活指南》,關(guān)于文學的“小鎮(zhèn)”你有那么多文學知識,續(xù)寫小鎮(zhèn)的膽量誰給的?包括這次的《灰地》。
林培源: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開端和鄉(xiāng)土文學有關(guān),魯迅的《吶喊》《彷徨》是一例,外國文學更不用說了(舍伍德·安德森、??思{、麥卡勒斯、弗蘭納里·奧康納……)。我成長的足跡是從小鎮(zhèn)到城市,但在寫作上卻反過來,“小鎮(zhèn)”既是我的出身,也是一種文學身份。從2007年、2008年參加新概念作文大賽算起,我就在寫小鎮(zhèn)了,只是那時并沒有一個成熟的所謂“文學思想”或?qū)懽鞑呗裕瓦@么陸陸續(xù)續(xù)寫著。小說的筆墨只有落到小鎮(zhèn)的版圖上,似乎才是最自由且最令我激動的。我想,這就是所謂的“勇氣”,是我選擇了小鎮(zhèn),也是小鎮(zhèn)選擇了我?!痘业亍穼懹谌ツ昴昴ň嚯x上一篇小說,隔了一年多),篇幅不長,但我花了兩個月才寫完?!痘业亍泛臀抑暗男≌f最大的不同就是,它寫了地方上的小老板。這樣的人物,我之前沒寫過。寫的過程挺艱難,也挺帶勁,它勾起了我很多熟悉和陌生的記憶,讓我重新找到了書寫潮汕小鎮(zhèn)的快感。
何平:在今天,文學越來越被媒體、技術(shù)和資本等掌控,一個作家能夠找到書寫的快感確實是美好的?!缎℃?zhèn)生活指南》又名“潮汕故事集”。作為小鎮(zhèn)走出去的潮汕青年,你覺得在大的文學生態(tài),你是“去標簽”,還是“貼標簽”?
林培源:書中收錄的作品創(chuàng)作于2012年到2017年間,當時是有一篇寫一篇,還沒有冒出“潮汕故事集”這個概念。出版的時候以此命名,自然是為了給這批作品“貼標簽”,就像商品上架,總得有個名目。在大的文學生態(tài)里,一個寫作者要發(fā)出別樣的聲音,勢必有一定的辨識度。我的看法是,寫作時可以“去標簽”,忘記標簽——啥也不管,就是把小說寫好,但到了出版環(huán)節(jié)就不一定了,那是書籍出版、流通和讀者接受領(lǐng)域的事。
何平:潮汕有很多年輕的寫作者,除了你,還有陳楸帆、陳再見等,(怎么他們都姓“陳”?“陳”是潮汕的大姓,還是偶然?)還有去年《樂隊的夏天》的五條人,你覺得你們有文學的“潮汕性”嗎?
林培源:這幾位都是我敬佩的兄長。陳楸帆寫科幻,但《荒潮》中的硅嶼原型是貴嶼——一個遍布從事電子垃圾回收的企業(yè)和家庭作坊的潮汕小鎮(zhèn);陳再見的小說則游走在深圳(城市)和家鄉(xiāng)陸豐之間,他和五條人是真正意義上的老鄉(xiāng)。我想,在文學的“潮汕性”方面,我們的作品具有相似之處,但每個人的寫作師承、手法和文學立場、態(tài)度,又是不一樣的。
何平:既然你覺得在文學的“潮汕性”方面有相似之處,為什么媒體和批評界沒有因為五條人的走紅像命名“新東北作家群”那樣,把你們歸到一個“潮汕青年文藝群體”?
林培源:我倒是希望能有這一天,“潮汕青年文藝群體”崛起,被眾人矚目。不過這個現(xiàn)象也間接證明,相比“新東北作家群”,潮汕作家發(fā)出的聲音還不夠響亮,傳得不夠遠。
何平:我覺得除了不響亮,還和文學交際、地方政府配合、媒體動員等因素有關(guān)。這個專輯按照我的設(shè)想還應該有五條人,不過前年的“民謠和搖滾”專題已經(jīng)做過他們了,這里只能存?zhèn)€目。你覺得五條人《縣城記》寫的那些小人物可以進入你的“小鎮(zhèn)人物譜系”嗎?
林培源:我很喜歡《縣城記》里的好些歌,如《十年水流動、十年水流西》《道山靚仔》等,這兩首傳達了一種情緒——對廣闊世界的向往,對年少貪玩墮落的懊悔。這種情緒很符合我理解當中的小鎮(zhèn)青年的惆悵、自卑和苦悶,小時候我就是這么過來的,總覺得和城市的小孩相比,自己的出身低人一等。所以聽到這些歌,非常有共鳴。
何平:《小鎮(zhèn)生活指南》9篇小說是2012年到2017年完成的,而出版則到2020年。這中間,你大多數(shù)時間在北京,還去過美國訪學,在“異鄉(xiāng)”、在“流動的異鄉(xiāng)”寫“小鎮(zhèn)”賦予了你的小說一些什么?而且這中間,世界和小鎮(zhèn)之間是一種怎樣的關(guān)系?
林培源:更正一下,是10篇?!兑γ利悺纺瞧?,是我2007年在美國時寫的。小時候,小鎮(zhèn)就是我的“世界”,可以說,鎮(zhèn)上的一切塑造了我基本的世界觀。后來越走越遠,我理解中的“世界”發(fā)生位移,小鎮(zhèn)的參照坐標也在位移,自然就需要被放在特定的取景框里重新凝視。我自己寫小說的時候,家鄉(xiāng)小鎮(zhèn)就像一根風箏線把我拽牢,而我也需要這根線,才不至于飄向虛無。寫得多了,自然會生發(fā)野心,我的念頭就是要把小鎮(zhèn)和世界聯(lián)動起來,創(chuàng)造一個小鎮(zhèn)的文學世界,它一定同時是封閉又開放、停滯又流動的,是簡單又是復雜的。
何平:這個問題可能是個偽命題。從魯迅算起,漢語文學地方性敘事已經(jīng)100年。在文學的中國地圖命名自己的地方一直是許多作家的雄心,為什么潮汕的文學命名首先竟然是五條人這樣的樂隊?
林培源:前半句的判斷我基本同意,但后半句我有不一樣的看法?!俺鄙俏膶W”的命名早在五條人走紅之前就有了,比如翁奕波老先生主編的《現(xiàn)當代潮人文學史稿》,就把民國時期、共和國、內(nèi)地和港臺的潮汕文學都鉤沉網(wǎng)羅了。我覺得五條人的走紅是在新的媒體時代,借助娛樂、綜藝的形式,把“潮汕”帶到了普羅大眾眼前,這樣,五條人作為一個中介,就繼《舌尖上的中國》拍攝和記錄潮汕美食之后,把大眾的目光引向了潮汕的另一面,這里既有音樂的,也有文學的,還有鄉(xiāng)土、城鎮(zhèn)的,像是揭開了一塊面紗。這是偶然也是必然——首先你得承認,它們的音樂是有態(tài)度的,包括借助《樂隊的夏天》走紅的《道山靚仔》和新近創(chuàng)作的《地球儀》,甚至就是翻唱伍佰的《Last?Dance》,他們都能唱出獨特的聲音和曲調(diào)來。其實五六年前,五條人還非常小眾的時候,就有朋友推薦我去聽過他們的音樂,那時我是將它們歸入方言樂隊的,就像潮汕地區(qū)還有玩具船長、六甲番這樣用潮汕方言演唱的樂隊。說回到文學,我覺得音樂在聽覺和情感共鳴上所占據(jù)的優(yōu)勢絕對超過文學——即便你聽不懂方言唱的是什么,但旋律所表達的情緒是可以把聽眾帶進去的。我比較喜歡去鉆研五條人歌詞里使用的方言,這跟我在小說寫作里使用方言一樣,其實都是一種有限度的改造(純粹用方言,別的地方的讀者看不懂),這是潮汕方言相對北方話、滬語和粵語的劣勢(當然,我的說法不太嚴謹)。但另一個層面,方言的使用可以帶來聽覺上、閱讀上的陌生化,對寫小說來說,它能有效模擬人物說話的聲音,這也是我寫到潮汕人的時候不用兒化音的原因。五條人開始走紅的去年夏天,我的《小鎮(zhèn)生活指南》正好出版,出版社靈機一動,寫了“蹭熱點”的宣傳文案,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xiàn)象,就好像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文學借助影視改編迅速走向普通大眾是同一個道理。所以在這里,還是得感謝一下五條人。
何平:所以,就像我們前面說到的“新東北作家群”,在當下的新媒體時代,地方文學想象既需要作家之間自覺的呼應,也需要盡可能地有大的文學觀。在最近的創(chuàng)作談中,將自己目前的小說創(chuàng)作稱為“分成兩半的寫作”:一類是“反常識”的寫作,一類是“常識性”寫作。為什么“潮汕故事”就不可以“反常識”?不說拉美,中國作家,閻連科、莫言和蘇童等的“故鄉(xiāng)敘事”其實都是“反常識”的。是不是你覺得“常識”反而更有可能接近差異的“地方性”?
林培源:我在創(chuàng)作談里提到的“常識”純粹指的是小說的敘事形式和創(chuàng)作手法。也就是說,《小鎮(zhèn)生活指南》基本上是“講故事”的“現(xiàn)實主義”,沒有過多的炫技和先鋒實驗的東西(相反,《神童與錄音機》收錄的小說就帶有很強的寓言性和實驗色彩);《小鎮(zhèn)生活指南》是試圖靠近某個理想中的“地方性寫作”或者說鄉(xiāng)土文學傳統(tǒng)的。不過這里有個特別有意思的現(xiàn)象,書名用了“指南”,但里面幾乎所有的人物,他們的命運和生活的底色都是灰色調(diào)的,甚至是找不到出路的(譬如《秋聲賦》里那個高考落榜生),很多讀者期待這部“潮汕故事集”能帶來某種人生的指引,但讀完集子,他們的這個愿望落空了。它書寫了一個和普通大眾所認知的潮汕不一樣的文學空間,某種意義上打破了讀者的閱讀期待。
何平:確實,文學的意義可能也恰恰就在“反常識”和“反生活指南”。
責任編輯 杜小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