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曉林
◆摘? 要:“核心素養(yǎng)”這個詞在新課改的不斷推進中,被作為一個新興教育名詞,時常被人提及。它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被落實到了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意在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素養(yǎng),讓學生在實際學習過程中不僅能夠掌握相應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具備一定的認識,包括對學習的認識、對社會的認識、對自身的認識,具有一定的責任感和社會擔當。因此,本篇文章主要針對小學語文核心素養(yǎng)在課堂教學中的實踐研究。
◆關鍵詞:小學語文;核心素養(yǎng);課堂實踐
在當前的教育背景下,小學語文作為基礎教育核心課程,其學科核心素養(yǎng)同樣也受到大家的普遍關注,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已經(jīng)成為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部分。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對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的落地實踐,文章選取高年級教學案例,將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探討:
一、語言的建構和運用
語言的建構和運用主要是指學生在豐富的語言實踐中,通過主動的積累、梳理與整合,逐步掌握祖國語言文字的運用規(guī)律,豐富個體的言語經(jīng)驗,形成較熟練地運用語言文字進行溝通的能力。也就是學生從一字、一詞、一句、一段到一篇文章的不斷積累扎實,形成自己的“詞匯庫”,將這些語言材料內(nèi)化為自己的語言,最后再把這些語言進行系統(tǒng)的加工與整理,進行輸出,體現(xiàn)在學生的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上。
如在教學《草原》一文中,教師讓學生自由朗讀第一段,然后說說草原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當學生說美的時候,教師繼續(xù)追問美在哪里?此時大部分學生就開始展開運用自己的語言積累,立即回答“寫天空時語言之美”“草原的線條之美”“語句的修辭手法使草原擁有形象的美”等等。在每個學生的語言交流過程中,可見他們平時對語言的積累有進行分析和整理。但積累只是一種過程,要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就要引導學生學會怎樣積累。因此我在學生的回答中接著引導:“你們再讀句子之后,說一說作者是如何把觀察到的景物寫清楚的?”學生通過再次品讀相關語句,回答“作者寫作中使用了比喻的修辭方法”“‘只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運用了美術中的專業(yè)術語”“從‘到處翠色欲流,輕輕流入云際中看出作者運用了動靜結合的寫法,將靜態(tài)的景物動態(tài)化,把草原寫活了”。教師適時的表揚評價之后,出示沙漠的照片,引導學生運用剛才的所說的寫法仿寫練習。在這個小小的片段中,學生頭腦中積累的語言,被逐步地激發(fā),不僅培養(yǎng)了他們的語言的建構和運用能力,還提高了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能力。
二、思維的發(fā)展和提升
思維發(fā)展與提升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通過不斷提高語言運用中獲得思維的深刻性、靈活性、批判性、創(chuàng)造性等思維品質(zhì)的提升。也就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完成對文章字詞的理解,文章意思的梳理,結構的謀篇布局等方面的基礎上,還需要引導學生進入深層次的思考,讓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發(fā)展,從而思維品質(zhì)得到提升。
比如,在教學《少年閏土》中,教師先通過收集材料了解魯迅,開火車等方式解決字詞,理清魯迅和閏土的關系。再理清文章脈絡,歸納文章的段落大意,引導學生進行文章的梳理歸納,分為五個部分,初步了解閏土的形象。在文章的梳理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有了基本的框架,同時清楚作者的行文思路。接著教師引導學生分析第一段的內(nèi)容,感受魯迅眼中的閏土形象。最后師圍繞“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這句話,展開教學。師:同學們,這句話中閏土的形象有什么樣的特點?生沉默,此時師順勢出示“紫色的臉,頭戴一頂氈帽”與剛才那句話進行對比,問相同的問題。馬上就有學生回答“年少純樸”“活潑”。師再讓學生把紫色這個詞換成“蒼白”“蠟黃”一類的詞語,讓學生說體會,生會說“我看到一個健康的孩子”。師順勢進行鼓勵性的評價,讓學生明白學會抓住重點字詞品析句子,通過對比句子、換詞的方法了解人物形象特點。從而引導學生運用這樣的方法來想象書寫魯迅的外貌形象,突出人物特點,獲得思維拓展的訓練。在具體的片段寫作實踐中,漸漸鞏固對思維的訓練,從而促進學生思維品質(zhì)的提升,這樣就可以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和提升的素養(yǎng)。
三、審美的鑒賞和創(chuàng)造
生活中的美是需要一雙明亮的眼睛去觀察,去欣賞的。作為一名學生,雖然沒什么生活閱歷,但是在不斷地學習過程中,也具備了一定的鑒賞能力。在這部分的鑒賞能力中,他們會利用自己的思維去創(chuàng)造生活的美。不過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需要引導學生對文章的語句的分析,情感的賞析,使學生達到審美的體驗。
如在教學《窮人》時,教師先讓學生提前收集關于這篇文章的寫作背景,并在課堂上展開分享,同時體驗當時廣大人民生活貧困及作者對這群底層人民的同情之心。再引導學生抓住桑娜與漁夫善良的語句,進行神態(tài)與動作方面的解析,心理活動的揣摩與剖析。最后鼓勵學生進行語句段的有感默讀,一遍遍默讀聲中感受語文的內(nèi)涵美,從中感受桑娜與漁夫即使生活十分窮困,也要幫助他人的善良的品質(zhì),引導學生明白在現(xiàn)實生活中也要學會做個精神富有的人,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進而教師鼓勵學生編創(chuàng)故事,如編創(chuàng)這兩個孤兒被收養(yǎng)之后的故事或漁夫沉默中的心理活動的拓展。而后教師拓展學生的視野,讓學生幻想桑娜與漁夫收養(yǎng)了兩個孤兒之后的生活是什么樣的?他們會因為生活的越來越困難而不得不送走這兩個孩子嗎?這兩個孩子會健康成長嗎?這些問題比較開放,學生們盡可以大膽表述自己的想法,從個性的視角創(chuàng)建出屬于自己的故事王國。這里文本知識與課外拓展的延伸,體現(xiàn)了審美的鑒賞與創(chuàng)造的核心素養(yǎng)。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核心素養(yǎng)在課堂教學中的落地實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實踐中需要明確的計劃,重視學生語言的不斷積累與運用,表達自己的情感,利用現(xiàn)代科技等工具激發(fā)拓展學生思維,促進語文素養(yǎng)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提升語文素養(yǎng),實現(xiàn)學生全面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汪榮.基于核心素養(yǎng)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策略探究[J].讀寫算,2020(32).
[2]賈亞暉.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策略探究[J].吉林教育,2020(31).
[3]張維維.淺談核心素養(yǎng)下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導向[J].課外語文,2020(30).
[4]石榴花.聚焦小學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課堂教學實踐[J].名師在線,2020(28).
基金信息:本文系福清市教育科學研究“十三五”規(guī)劃2019年度課題“小學語文核心素養(yǎng)在課堂中落地實踐研究”(立項編號:FQ2019ZX24)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