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藏族服飾在藏族文化中具有極高的地位,它深受生產方式、人文環(huán)境、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制約。藏族服飾的藝術風格在我國甚至在世界都獨樹一幟,它豐富多彩的外表下是一個民族千百年來的文化沉淀,我們可以透過這些服飾,探究一個民族的文化內涵。本文通過對服與飾兩個方面的分析,概括藏族服飾的形態(tài)美學特征和審美價值。
關鍵詞:藏族服飾;美學特征;審美價值
中圖分類號:TS941.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08-0-02
1 藏族服飾文化的基本特征
早期的藏族服飾受獨特自然環(huán)境和宗教文化的影響,形成了別具一格的廓形結構與穿著風格。因為藏民們的生活方式特殊,這些結構各異的服裝款式也具有獨特的功能性。而在同一種類的藏服中,變化服裝面料、色彩、紋樣、配飾等,也能形成不同的穿著風格[1]。
另外,飾品是藏族獨特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瑰麗的一部分。藏族服飾運用豐富的金銀珠寶,如玉石、瑪瑙、綠松石等[2]。這些飾品不但能強化裝飾感,為服裝錦上添花,而且能在生活中充當藏民們的護身符,是藏族服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 美學特征
2.1 生產生活
受特殊的地理位置、生態(tài)環(huán)境和生活方式的限制,康巴藏袍逐漸成為最常見的服裝。其結構特點為領口寬松,袖子肥碩,長度過膝,下擺垂至地面,衣服色調一般以黑色和棕色為主[3]。這種結構的精妙之處便是天氣炎熱時,可以脫下外袍右邊的大袖,系在腰間或者揣于懷中。當他們勞動的時候,脫去袖筒,提起下擺,束起腰帶,懷中就是一個小行囊袋了。
服飾往往是分辨一個民族最直接的方式[4]。藏族服飾經過多年的沉淀,充分展現(xiàn)了一個雪域民族深厚的文化內涵。別具一格的服飾風格既反映了藏族人民對高寒環(huán)境的適應,又通過材質、紋樣、飾品等體現(xiàn)了藏族人民的審美趣味。藏族風貌在美觀又實用的服飾搭配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xiàn)[5]。
2.2 形態(tài)的多樣與統(tǒng)一
藝術美學的關鍵就是多樣與統(tǒng)一,換句話說就是多樣的事物,通過自然規(guī)律達到和諧的統(tǒng)一狀態(tài),就是美的形態(tài)[6]。這也是形式美最基本的法則,其他的美學法則都必須以多樣統(tǒng)一為前提。藏族服飾造型設計就很好地反映了多樣和統(tǒng)一的和諧美。
藏袍造型簡單,輪廓清晰,線條流暢,又具有流動感,能給人一種寬厚的視覺感。藏袍通過袖子、領口和襟的形態(tài)變化,形成了各種各樣的服飾廓形結構[7],藏袍里的短衣和外面的長袍也通過疊加,實現(xiàn)了更豐富的層次變化。熱愛美的藏民們會用帶有圖紋的布料,對領口和袖子進行裝飾,這些面料與藏袍的廓形相結合,能形成多樣的視覺變化,尤其是不同材質的面料的碰撞,在給人帶來視覺享受的同時,也增添了華麗的質感,增強了服裝外觀形態(tài)的張力[8]。
2.3 色彩的對比與協(xié)調
美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項法則就是協(xié)調對比,色彩上的強烈對比是藏族服飾藝術的特色之一,明快活潑的黃色與沉穩(wěn)大氣的紫色等對比色的巧妙結合,加上金線銀絲的靈活運用,能形成豐富的視覺藝術效果[9]。
對比強烈的色彩搭配也反映了熱情率真的藏族人民們對表達自我的渴望。在藏族女性的發(fā)飾中,經常出現(xiàn)紅與綠、粉與藍的絲線,美觀又大方[10]。另外,有些藏袍還會縫制黑色的邊飾在袖口和下擺上,這些邊飾尺寸往往較大,為了突出黑色邊飾,人們還會配上白色的褲子。藏族婦女的“幫墊”也巧妙地運用了強烈的對比配色,有的以一些粗獷的對比色條進行裝飾,展現(xiàn)出明快活潑的風格;有的在很多復色色帶中嵌入純度相對較高的顏色[11];還有的先確定主要的顏色基調,再組成紅褐,紫灰等和諧的色調。在這些對比中,不論是色塊對比,還是混色搭配,都體現(xiàn)出了藏族人民獨到的匠心[12]。
2.4 飾品的節(jié)奏與變化
節(jié)奏與韻律是藏族服飾藝術的一大美學特征。廓形結構上大小、方圓、粗細各異的元素形成節(jié)奏變化,再經過一定形式的趣味組合來增強韻律美[13]。這種組合的方式在藏族服飾中隨處可見,如人們通常會佩戴多串瑪瑙、天珠、綠松石等項鏈。這些飾品按照一定的規(guī)律組合,通過大小次序的對比排列,形成了一種節(jié)奏變化的裝飾美[14]。
另外,圖紋的排列也具有層次鮮明的特點,飾品的圖紋主要由地紋和主紋組成。一件飾品往往需要疊加三四層紋樣,以忍冬紋,云紋為主,排列組合成浮雕的樣式[15]。最后,從衣服整體上來看,藏裝的平面廓形與飾物的串聯(lián)方式、數(shù)目、大小都具有一種對稱的形式美。然而若全身上下都保持這種對稱的形態(tài),會使人覺得乏味無趣。因此,藏袍的大襟很巧妙地打破了平衡,一塊布像一條斜線一樣劃過,被分割開的空間發(fā)生了微妙變化,具有獨特的節(jié)奏與韻律[16]。
3 審美價值
3.1 天人合一,取法自然
藏族服飾藝術反映了這個民族天人合一的精神內核,是藏族人民智慧的結晶[17]。藏族人認為人與自然的關系應該是你中有我、相互依存的,他們相信萬物有靈,高原上的日月星斗、山川湖泊、飛鳥野獸都被他們看作有靈魂的神物,這種崇尚自然的觀念是藏族服飾文化的重要來源。藏族服飾取法于自然萬物,又與人性等因素調和,達到了衣型合一的效果,形成了天人合一、取法自然的獨有的審美觀念[18]。
藏民們將自己與自然萬物融合于生命的共同體里,與萬物和諧共處的觀念體現(xiàn)了他們強烈的生命感。在人與天的關系中,藏民將自己自然化,與萬物和諧共處,在審美活動里,將自我的生命感性認識轉化為美的認知形式,把一切事物都當作有生命的感性存在。正因如此,藏族服飾能讓我們感受到一種原始的生命之美[19]。
3.2 吉祥文化,宗教內核
提起藏族服飾文化,最核心的部分就是藏傳佛教。獨特的宗教文化是藏族服飾文化的重要來源[20],生死輪回學是藏傳佛教的基本觀念之一,佛教認為輪回的主體是靈魂(神識),他們不主張靈魂永遠存在,而主張生命的緣起緣滅。不少圖紋中都出現(xiàn)了具有佛教元素的圖案,如青海地區(qū)的藏族婦女辮筒上的刺繡紋樣,一般以吉祥八寶紋、水紋、云紋等為主[21]。
在早期的原始宗教觀念中,人們都相信萬物有靈,人與自然應該相互依存,繼而崇拜生靈[22]。于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便被他們自然而然地轉化到了服飾上。在一些民俗活動里,服飾被賦予特殊的神力,是個體的化身,如人們認為祭司在舉辦儀式時所穿的衣服有巫術效果,從而對其產生心理依賴[23]。
由此可以看出,原始的宗教文化為藏族的吉祥文化奠定了基礎,也體現(xiàn)了先民們自由大膽的民族魅力[24]。
3.3 熱愛生活的民族精神
藏族服飾文化的顯著特點是服裝華貴、飾品精美,體現(xiàn)了藏民們熱愛生活的情感原則[25]。藏族配飾中含有大量的金銀珠寶玉器等飾品,大部分是祖輩相傳的,有幾百甚至幾千年的歷史。對于藏民們而言,服飾是財富的體現(xiàn)。每逢重大節(jié)日,人們都會把自己世代積累的財富轉化成配飾戴在身上,盛裝比美[26]。
起初配飾的目的也不單單是為了審美,而是與人們的生產生活緊密相連[27]。由于長期遷徙,為了方便保存這些珠寶首飾,藏民們把大部分財富轉為配飾掛在身上[28]。這些配飾有的是生產工具,經過長時間的變遷成了裝飾品,如腰刀。據(jù)記載,多年前吐蕃就發(fā)現(xiàn)了銅鐵,于是人們開始打造腰刀。后來隨著腰刀的普及,有的地方開始用牛角和木頭包裹刀把,纏繞上銅絲或者銀飾,并在刀鞘上鑲嵌各種寶石瑪瑙,繪制精美的紋樣,使腰刀變得更具裝飾性[29]。這些物品集功能性和裝飾性為一體,在某種程度上展現(xiàn)了藏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30]。
4 結語
服飾藝術是最直接的、穿在身上的藝術。對一個民族來說,不應該單單為了美而創(chuàng)造,而應該重視深厚的內涵。藏族服飾不單單是藏族審美價值中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同時也是表達堅強樂觀的思想精神的形象語言。本文從美學特征的角度分析藏族服飾文化的表現(xiàn)力,闡釋藏族服飾文化的多重視覺吸引力。隨著現(xiàn)代社會的進步,雖然民族服飾不再與民族環(huán)境和生活方式緊密相關,但其仍然是民族精神的重要體現(xiàn)。
參考文獻:
[1] 汪靜,楊杰.旅游目的地產品包裝創(chuàng)新設計的“點”“線”“面”[J].美術教育研究,2019(11):74-76.
[2] 沈童,孫琦.重塑極簡主義——以包裝設計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20(6):55-56.
[3] 周衛(wèi)臣,孫獻華.淺談敦煌紋樣在現(xiàn)代設計中的應用[J].美術教育研究,2020(8):63-64.
[4] 周衛(wèi)臣,孫獻華.淺析西方古典繪畫中的美學特征[J].美術教育研究,2020(9):22-23,27.
[5] 徐文靜,張寧.論民俗元素在特色城市景觀設計中的應用——以濰坊風箏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20(10):88-89.
[6] 敖寰亞,馮曉娟.淺談博物館吉祥物設計與應用[J].美術教育研究,2020(14):108-109.
[7] 張彥鋒,王小檸.民藝符號在中國建筑中的應用——以貝聿銘的作品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20(16):98-99.
[8] 王維依,蔣暉.論中國古代工匠精神的歷史源流[J].美術教育研究,2020(18):54-55.
[9] 吳歆悅,李雪艷.藝術中的雅俗文化之辨析[J].美術教育研究,2020(20):52-53,57.
[10] 劉雨柯,茹淑真,駱瑋.淺述藝術攝影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運用[J].美術教育研究,2020(20):48-49.
[11] 曹靜文,孫獻華.坦培拉與巖彩畫在壁畫設計中的應用[J].藝術科技,2020(8):87-90.
[12] 葉慧慧,王穎.清代織繡紋樣的文創(chuàng)設計創(chuàng)新探析[J].藝術科技,2020(10):13-16.
[13] 龍雨亭,曹磊.旅游景觀設計對民間藝術的延續(xù)與發(fā)展探析[J].藝術科技,2020(17):111-114.
[14] 許瀚藝,蔣暉.中國傳統(tǒng)工匠精神對現(xiàn)代設計的啟發(fā)[J].藝術科技,2020(19):86-89.
[15] 王納納,華陽.新媒體環(huán)境下非遺文化媒介傳播與文化傳承[J].藝術科技,2020(20):84-85.
[16] 崔曄.極簡主義與中國元素在現(xiàn)代景觀中的應用[J].藝術科技,2020(20):163-164.
[17] 杜昀軒,蔣暉.淺談中國傳統(tǒng)制鞋工藝及其現(xiàn)代傳承[J].藝術科技,2020(21):29-30.
[18] 何琲,田曉冬.戲曲盔頭元素在文創(chuàng)產品中的設計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20(21):82-83.
[19] 劉云,曹磊,朱宇婷.論民間藝術“土、俗、野、艷”的設色風格[J].藝術科技,2020,33(23):57-58.
[20] 尤心培,李雪艷.梁志天設計符號的批評與評價[J].美術教育研究,2020(23):52-53.
[21] 曹亦南,熊瑤.中國傳統(tǒng)門窗木雕在現(xiàn)代室內設計中的運用[J].家具與室內裝飾,2020(04):110-111.
[22] 王小檸.中國傳統(tǒng)園林繪畫中的“物—景—境”思維[J].美術教育研究,2021(01):24-25.
[23] 施恒,張乘風.閩南古厝在室內裝飾中的創(chuàng)新應用[J].家具與室內裝飾,2019(08):120-121.
[24] 吳雙雙,李永昌,孫云鴻.宋代文人畫審美與現(xiàn)代平面設計[J].美術教育研究,2020(2):60-61
[25] 江文力,熊瑤.江山蘸綠岸堪染 山色迎人秀可餐——瘦西湖徐園造園手法評析[J].園林,2018(03):20-23.
[26] 馬媛,蔣暉.論明朝江南地區(qū)城市發(fā)展下的妝奩研究[J].大眾文藝,2019(19):68-69.
[27] 曹宇鵬.以圖像學研究方法分析《普羅斯佩羅王子》[J].美術教育研究,2020(6):16-17.
[28] 宋童恬,葉潔楠.淺析沃爾夫林的形式分析理論[J].美術教育研究,2020(6):46-47.
[29] 陳佳瀅,呂向虎,呂兆成.塑料在室內環(huán)境中的設計與應用[J].美術教育研究,2020(6):50-51,54.
[30] 徐艷鈴,王穎.唐代揚州銅鏡紋樣在文創(chuàng)設計中的應用[J].美術教育研究,2020(10):69-70.
作者簡介:王志越(2001—),女,安徽蕪湖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公共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