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互動教學法在教育教學領域得到了廣泛運用,本文通過對互動教學的內涵及理論基礎的理解與分析,探求互動教學在教育教學領域中的意義,特別是互動教學在初中音樂欣賞課中的運用?;咏虒W在初中音樂欣賞課中的應用能給予學生足夠寬廣和自由的空間,有利于學生欣賞能力的提高,且對初中音樂欣賞課教學的持續(xù)推進也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互動教學;理論基礎;初中音樂欣賞課
中圖分類號:G633.9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08-0-02
互動教學與其他教學方式相比,強調的是個體或群體之間的互動。相比傳統(tǒng)課堂,互動教學強調的是學生與教師相輔相成的課堂氛圍。良好的課堂氛圍是上好一節(jié)課的重要前提,這也是互動教學中師生雙方互動能達到的基本教學的前提條件,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促使學生積極探索與創(chuàng)新,成為課堂的主導者,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1 互動教學及其理論基礎
1.1 互動教學的內涵
互動,簡單來說是在一定社會環(huán)境下的個體或群體之間彼此聯(lián)系和相互作用,進行信息傳播的交往活動?;咏虒W在互動的基礎上,特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學參與者之間的互動,其中包括教師、學生、教學設備等,常作為教學方法運用于課堂中,這種互動是多維度且持續(xù)發(fā)展的交流過程。這種教學法通過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帶動師生的共同發(fā)展,多體現(xiàn)在知識、情感、思想等方面。本文從教育教學、初中音樂教學、初中音樂欣賞課教學三個領域分別理解互動教學。
1.1.1 教育教學領域中的互動教學
教育教學的飛速發(fā)展促進了專家和各大學者對教學方法的關注與探討,其中就包含互動教學法。一些專家和學者各自從不同的角度對互動教學的內涵、理論基礎、基本要求等進行分析解說。在研究對象層面,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這三個層面都有談及并進行了實踐研究,其中對基礎教育這一階段的研究較多,無論是教學實踐層面還是理論研究層面都有較豐富的教學模式、教學影響因素和教學原則等的研究成果;在研究內容層面,主要是對互動教學的概念、理論基礎、實施原則和相關策略的研究;在研究學科內容層面,互動教學涉及多個學科,其中對英語這一學科的研究與運用最為廣泛。
1.1.2 初中音樂教學中的互動教學
音樂學科作為藝術學科,在教育領域中的受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其中情感的交流最為重要,因此,互動教學法在音樂教學中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在初中音樂課堂中,良好的課堂氛圍是上好一節(jié)課的重要前提,通過高頻率高質量的師生互動,師生之間能相互信任,教學環(huán)節(jié)自然能順利推進。另外,在音樂學科中,有許多專業(yè)上的理論知識與技能是大部分學生陌生的,讓部分零基礎的學生學會欣賞音樂、鑒賞音樂、吹拉彈唱等非常具有挑戰(zhàn)性。在這樣的教學情況下,互動教學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能將學生和教師成為親密無間的朋友,大膽直接地相互交流質疑,使學生不再害怕退縮,老師也能拿出更多的信心和耐心進行音樂專業(yè)教學,開展有意義且高效的音樂課。
1.1.3 初中音樂欣賞課中的互動教學
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初中音樂欣賞教學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對于學生的健康成長有重要影響。對于大多數(shù)的學生來說,一節(jié)課需要投入45分鐘的精力欣賞大部分都不感興趣的音樂作品是有難度的。針對這種問題,互動教學可以發(fā)揮重要作用。有了互動教學的音樂欣賞課堂不再是學生一個人在“戰(zhàn)斗”,教師通過互動教學與學生組建成一個團體,在每一部音樂作品中相互合作、共同探討,學生能在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中充分發(fā)揮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學習大量的音樂知識,感受每首音樂作品的情感表達,為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學生做好鋪墊。
1.2 互動教學的理論基礎
“啟發(fā)誘導”和“產婆術”是早期教育家的教學理念,其中都蘊含著互動教學的思想萌芽。隨著時代不斷地發(fā)展,越來越多的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互動教學展開了探索和研究,這些研究成果都為互動教學的發(fā)展提供了理論支撐。
1.2.1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Constructivism Learning Theory)認為,學習是引導學生從原有經驗出發(fā),生長(建構)新的經驗[1]。學習是學習者自主建構事物且產生看法而不是被動接受外部知識的過程,老師僅發(fā)揮啟發(fā)學生的作用,真正具有主體地位的是學生。另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還注重課堂氛圍的創(chuàng)設是否生動,為學生提供社會性交流的機會,能在真實的情境中處理問題。
1.2.2 符號互動論
符號互動論(Symbolic Interaction Theory)誕生于20世紀的西方,屬于社會學理論,代表人物是布魯默和戈夫曼。該理論受米德和庫利的思想影響,主張在自然環(huán)境中研究互動的個體與群體生活,屬于社會學和社會心理學的理論派別。
在互動教學的課堂中,教師總是會運用豐富的肢體語言、生動的語言語調、和藹而又充滿力量的眼神等,影響每一位學生。如果一位老師與學生連基本的語言互動都沒有,就無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求知欲望。因此,學生能否積極正向地向前發(fā)展與教師的言行與指導方向緊密有關。
1.2.3 交往教學論
交往教學論(Communication Pedagogy)由舍費爾與沙勒在20世紀70年代首先提出,該理論側重于研究師生關系,將教學過程看作“交往”的過程,更多指向師生之間的情感與價值觀等多方面。
師生交往的關系結構為雙主體,即二者都是相對平等而又獨立的個體,其交往的過程應是平等、自由、民主的;其次,交往的內容包括認知、情感、價值觀等多方面;再次,交往的形式也是多方面的,如師生、生生等。一位深受學生喜歡的老師的上課質量和效率一定是相對較高的,并且?guī)熒g的交流并不局限于課堂,它可以是課堂上兩個個體間認知的碰撞,還可以是課下像朋友之間一樣的對話。
2 互動教學在音樂教學中的作用
音樂一直被當作美育范疇內的一門學科,其實音樂學科不僅具有美育的作用,也具有智育的價值和地位,音樂課的教學質量高是素質教育成功的重要前提。多年來,音樂課一直被認為是一種娛樂消遣、陶冶情操、進行德育教育的輔助手段,主要是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其實音樂教育有自身的目的和價值。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音樂課堂中提高學習能力及學習效率,其教學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4個方面。
2.1 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
在教師為主體的傳統(tǒng)教學課堂中,學生只能跟著教師教學思維被動地學習知識,嚴重缺乏創(chuàng)新思維。音樂的世界是豐富多彩的,一個人既可以是觀眾,也可以是主角。一串簡單的音符被作曲家們揮手組合就能夠觸動人的內心,可以歡樂亦可以悲傷。在互動教學的音樂課堂中,學生應是課堂的主導者,教師需要不斷地激發(fā)他們的才能,使他們在音樂的天空自在飛翔。每個人靈魂深處的聲音都不一樣,讓學生暢所欲言,學會和音樂交流,音樂會讓他們發(fā)掘不一樣的自己。
2.2 注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
某所中學的宣傳欄這樣寫道:“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痹谡n堂中,教師與學生有效互動,師生關系融洽,不僅能激發(fā)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吸收,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學生感受到被愛。有效的互動教學體現(xiàn)在教師設置的教學問題合理恰當、兼顧更多互動對象及互動頻率等方面。通過互動教學不斷地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一個高素質的人才一定是在這樣的學習課堂中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在課堂中不僅豐富知識,還學會如何愛他人、愛生活。
2.3 促進師生形成和諧關系,實現(xiàn)共同進步
互動教學中最重要的互動主體就是教師與學生,且大多的互動方式都是在師生之間進行的。音樂的世界千變萬化,有教師的陪伴與指導,學生能有更多的勇氣進行自我探索、音樂實踐。良性的師生關系能使彼此更清晰地了解各自作為課堂主體在教學活動中的需求,教師能制定更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實現(xiàn)教與學的共同進步。
2.4 尊重個體差異,成就每一位學生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每一個學生都是活生生的個體。每個人所處的生長環(huán)境各有不同,包括生態(tài)環(huán)境、語言環(huán)境、教育環(huán)境等,這些都決定著每一個人都是獨立且不同的。音樂作為藝術學科,學習基礎和習慣、興趣愛好和思維方式等都影響著每一個學生,只用一把尺子衡量每一個學生的評價方式是不利于學生個人發(fā)展的??鬃右苍f過要因材施教,而在傳統(tǒng)課堂中幾乎沒有教師關注學生的差異,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優(yōu)等生身上,學困生卻越走越難?;咏虒W則要求關注每一個學生,教師將學生帶入音樂的情感世界,可以使每個學生獨特的個性都發(fā)揮出來,大膽地分享所聽所感,培養(yǎng)出有個性、有思想的人才。
3 互動教學在初中音樂欣賞課教學中的作用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發(fā)展能力的關系,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盵2]這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對課堂中的教學過程所提出的要求。11~16歲這一階段的孩子大多處于初中階段,正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青春期,無論是生理還是心理方面都比較復雜多樣,這也決定了初中音樂欣賞課的特殊性。初中的音樂欣賞課與小學、高中的音樂鑒賞課不同。一方面,與小學音樂欣賞課相比,初中音樂欣賞課就像是百科全書,包羅萬象,涉及的音樂文化知識更廣泛、更深入。初中音樂課程教材選取的作品包含了不同國家、地區(qū)、藝術體裁等的優(yōu)秀作品,另外還為貼近初中學生的生活和審美情趣選取了一些優(yōu)秀的流行歌曲。另一方面,初中音樂欣賞課更注重學生在感官上的體驗,能積極又不失沉穩(wěn)地品味、感受和體驗音樂。這種欣賞對比鑒賞來說更加感性、主觀、通俗。通過互動教學在初中音樂欣賞課中的運用,其教學價值體現(xiàn)在3個方面。
3.1 打開情感世界
互動教學在音樂教學中的作用中不僅是給學生帶來豐富的知識,還有使學生學會愛他人、愛生活。在音樂欣賞課教學中,教師更多的是帶領學生聆聽音樂,學會如何欣賞一首音樂作品,習得音樂作品傳達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不同音樂文化的碰撞,使得學生借助所學所感來抒發(fā)情感,促進身心各因素的平衡、協(xié)調與發(fā)展。不僅能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音樂創(chuàng)造力和表現(xiàn)能力,養(yǎng)成欣賞音樂的習慣,更能激發(fā)學生對音樂的喜愛和對生活的熱愛,做一名積極樂觀的中學生。
3.2 提高欣賞水平
師生的雙向互動改變了傳統(tǒng)教學方式,激發(fā)學生上課的興趣,使其樂于參加課堂活動,充分激發(fā)學習主動性與創(chuàng)造性,從而更好地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與學生的平等交流增強了師生間的信任,面對教師的課堂互動,學生都能積極響應并在互動中認真思考,以體現(xiàn)個人價值,通過教師不斷地調整與完善,從而提高個人的欣賞水平,其在中學生教育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3.3 增強文化底蘊
隨著多元文化的發(fā)展,在初中音樂欣賞課中加入了世界各地的音樂文化作品,教師帶領學生欣賞世界各地的音樂,并從中享受不同的音樂文化帶來的自我音樂素養(yǎng)的提升。為了保證音樂教學的質量,教師不僅需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同時還需要根據(jù)學生的能力設計教學任務的難易程度及教學方法。通過這種方式,給予學生足夠寬廣且放松的教學環(huán)境去表達個人見解,加深其對欣賞課程內容的理解和認識,有利于學生欣賞能力的提高,對初中音樂欣賞課教學的持續(xù)推進也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4 結語
互動的課堂是多元的,它不僅是師生之間語言與肢體的客觀交流,更是師生之間心與心的訴說和呼喚。在實際的初中音樂欣賞課教學中需要靈活地運用互動教學,有針對性地培養(yǎng)每一個學生,提高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和人文素養(yǎng),這對于初中音樂欣賞課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都有一定的價值。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75.
[2] 阿坤·科卡德雷,達爾蘇·奧茲根.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基礎設計課程評價[J].社會與行為科學,2012(02):51.
作者簡介:曹學敏(1995—),女,江蘇宿遷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