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娜
【摘要】道德與法治是初中的基礎性科目,在素質教育體系中占據(jù)重要的地位。黨的十八大以來,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逐漸成為主流,道德與法治學科的地位進一步上升,在德育教育方面發(fā)揮著獨特的作用。在新時期,道德與法治學科要進一步發(fā)揮學科作用,依托學科平臺,構建特色的德育教育體系,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本文中,筆者結合自身道德與法治教學實踐,首先分析了道德與法治的教學現(xiàn)狀,其次探討了道德與法治學科對初中生的意義,最后提出了相應的教學建議。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教學現(xiàn)狀;問題與策略
目前來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比較受學生歡迎,課堂教學氛圍也比較活躍,但還是存在一定的問題。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質量的提升,需要學校、教師及家長的重視。只有學校、教師及家長都能深刻意識到道德與法治教育對初中生的重要性,其各方面的問題才有可能得到解決。因此,道德與法治教師需要站在新時代的角度不斷進行創(chuàng)新和探索,為學生的學習營造良好的環(huán)境[1]。
一、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現(xiàn)狀
道德與法治課本內容較為貼近生活,課堂氣氛也相對活躍,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能夠在課堂上探討生活化的內容,交流思想,獲得豐富的課堂體驗。然而,當前部分教師對道德與法治學科不夠重視,沒有充分利用課堂時間對學生進行思維上的引導,也沒有領學生深入挖掘該學科的內涵,導致教學效果大打折扣[2]。
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應進行積極的引導,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一些學校和教師受傳統(tǒng)教育思想影響,較為注重學生的考試成績,沒有充分開發(fā)該學科的德育功能,不利于德育目標的實現(xiàn)。
二、道德與法治學科對初中生的意義
道德與法治這一學科的精髓,在于能夠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礎及法治思想,確保學生的身心健康。因此,對于初中生而言,學校應通過道德與法治這一學科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樹立良好的品德[3]。
如今的社會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求學生具備較強的學術能力,還要求學生具備良好的思想道德水平及為人處世的能力。初中生處于青少年時期,而這一階段是其性格、思維、生活習慣形成的關鍵時期。因此,在這一階段對學生進行道德與法治教育意義重大。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不但能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中提升綜合素質,還可以使學生在參與課堂討論的過程中開闊視野,培養(yǎng)獨立思考的能力。
與此同時,道德與法治教學可以提升學生應對各種突發(fā)事件、明辨是非的能力。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青少年面對的機遇和挑戰(zhàn)也逐漸增多,但他們辨別能力不足,很容易輕信不實信息從而誤入歧途。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學能從根本上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提升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和自我約束能力??傊赖屡c法治學科教學不僅能夠豐富初中生的校園生活,激勵其不斷進步,還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使其受益終身。
三、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建議
(一)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
道德與法治教學不應是教師向學生進行機械灌輸?shù)倪^程,而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積極的獨立思考,并領悟相關哲理的過程,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對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yǎng)[4]。相比于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教師引導學生主動對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進行更深層次的挖掘,并使其形成自己的見解,更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獨立思考能力不僅能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受益,對其今后的人生也有著巨大的幫助。具備獨立思考能力的學生,一般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較豐富的知識儲備及較高的綜合素質[5]。
例如,七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第八課第二框的主題是“我與集體共成長”,在教學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先向學生提出引導性的問題:“西天取經(jīng)中師徒四人是否是一個集體?他們是怎么在互幫互助的過程中走向成功的?他們分別為集體貢獻了什么力量?”這些問題可以打開學生的思路,提升學生的思維活躍度,活躍課堂氛圍。在學生進行一定時間的思考,對個人與集體的關系有了一定的認識后,教師便可以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思考,如提問學生:“大家處在哪些集體中?你能夠為這些集體做些什么?對于現(xiàn)在的班集體,你能夠做出怎樣的貢獻讓其變得越來越好?”教師將學生的思維引導至現(xiàn)實生活中,使其結合實際進行更加深入的思考。隨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自由發(fā)言,說一說學習這一課的感受是什么,對于集體這個概念有了哪些新的認識等。這樣,學生就能夠積極思考,也能夠對課堂主題形成自己獨到的見解,從而提升學習效果。
(二)鼓勵學生交換不同意見
道德與法治教材中不乏不同人有不同想法、探討價值較大的話題。面對此類課題,教師應把握好機會,引導學生在課堂上進行積極討論。在聽取不同意見、陳述自己的意見,并將不同想法整合在一起的過程中,學生能夠對教學內容有更加全面的認識。不同意見的交換及整合,是對獨立思考能力的一種延伸。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在對所討論主題的深度和廣度上都會有更好的理解[6]。
例如,在教學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四課“揭開情緒的面紗”的第一框“青春的情緒”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在課堂上列舉大家認為進入青春期后較為明顯、常見的情緒,然后提出引導性問題:“進入初中階段后,大家都能夠明顯感受到哪些情緒的變化?你認為隨著自己逐漸長大,生活中出現(xiàn)的情緒種類會出現(xiàn)變化嗎?”待學生對情緒有一定的了解后,教師便可以繼續(xù)提問:“你認為什么樣的情緒是能使自己進步的?什么又是不良情緒?”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會加深對情緒的印象。進入第二框“情緒的管理”后,教師可以讓學生以故事的形式分享自己管理情緒的方法,也可以嘗試讓學生對這些小故事進行點評,提出支持或反對意見。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不僅能夠學習到更加有效的情緒管理方法,還能夠意識到自己在情緒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課堂結束前,教師可以分享幾則自己在課前準備的關于情緒管理的小故事,讓學生討論故事中的人物管理情緒的方式是否正確,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三)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在九年級課堂上,道德與法治學科的大部分內容與黨和國家有關。在這一時期,教師應抓住機會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青少年時期,正是學生需要增強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認同感的關鍵時期。在初中階段,培養(yǎng)青少年內心對黨和國家的熱愛,是十分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對于初中生的愛國主義教育,教師不能局限于課本,應督促學生積極地進行課外閱讀,引導其對優(yōu)秀影視作品進行欣賞,拓寬學生獲取愛國主義教育信息的渠道,使其主動吸收知識[7]。
例如,在九年級上冊第一課“踏上強國之路”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意識到這是較為基礎的一課,應抓住時機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除向學生講授課本知識,通過引導性的提問使學生積極思考外,還應提前做好功課,向學生推薦一些愛國主義作品。作品可以以書籍、音樂、影視劇的形式呈現(xiàn),關鍵是讓學生真正去欣賞并思考。教師也可以讓學生以課后作業(yè)的形式欣賞相關愛國作品,然后讓學生在課堂上分享自己的讀后感、觀后感,發(fā)表自己對愛國精神的見解等,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提升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總而言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是一個幫助學生感受世界、交流心靈、對話精神的過程,更是培養(yǎng)學生正確價值觀的過程,其重要性不僅僅體現(xiàn)在對學生良好品德、健全人格的塑造上,更體現(xiàn)于培養(yǎng)學生敏捷的思維及較強的理解能力等方面,能使學生終身受益。
【參考文獻】
呂扣平.初中道德與法治“體驗式”教學之我見[J].文理導航(上旬),2021(06):2.
李海湘.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的互動教學分析[J].啟迪與智慧(中),2021(05):83.
倪健.初中道德與法治應用互動教學策略分析[J].文理導航(上旬),2021(05):72-73.
候春蘭.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讓學引思”理念的融入[J].文理導航(上旬),2021(06):70.
江金榮.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法治素養(yǎng)的方法探究[J].考試周刊,2021(44):127-128.
張磊.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有效性的對策[J].當代家庭教育,2021(15):109-110.
趙敏娟.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提升學生思維能力的策略[J].教師博覽,2021(15):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