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彪
由于傳統(tǒng)教育模式存在不足,導致很多成績優(yōu)異的學生只會死讀書,不具備社交能力,甚至有一些“高等人才”利用知識去犯罪,為了改變這種情況,只有加強德育工作。而班主任則是德育工作中的關鍵人物,尤其是高中時期的老師,小學階段是行為習慣養(yǎng)成的重要階段,這段時間的教育,尤為重要。因此,如何在小學階段提高學生的德育水平,從而真正實現德育的目標,成為了當代教育的關鍵問題。
一、積極穩(wěn)定的學校集體環(huán)境是德育成功的前提
對于學生而言,班級就是他們的另一個家,老師是家中的長輩,而其他同學則是一起成長的伙伴,如何和其他朋友一起成長,如何和老師溝通,則成為了提高班級凝聚力的關鍵。具有班級凝聚力的班級,會具有濃厚的互相幫助、積極向上、團結友愛的氛圍,這是一種無形的力量,它會讓集體中的每個人渴望在豐富自己,充實自己的同時帶領身邊的朋友一起前進,在這樣的集體里,每個人的心中都不再只有自己,除了學習到知識外,更能學會做一個素質高尚的人。為了提高班集體的凝聚力,老師多多舉行班級活動:講故事比賽可以增加學生對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了解,潛移默化,改善不良習慣;春游活動可以帶領學生接觸大自然,在美麗的春景中做游戲,增進同學之間的感情;分組做菜活動可以讓學生們學會團結協(xié)作,鍛煉簡單的動手能力和合作能力,如何在團隊中發(fā)揮自己的長處,如何與其他人溝通,如何看待分數,這些都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品德素質,提高班級凝聚力。
二、家庭教育是德育的第一步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人變得自私自利,他們心中只有自己,在家對自己的父母呼來喝去,在外面受人恩惠不懂得回報感恩,缺乏感恩之心的人,永遠無法在社會上立足,更難以為人。要讓學生學會感恩,首先就要讓他們明白人人平等,父母、親人、老師的愛和關心,雖然是自愿的、無償的,但是也不是他們肆意妄為的資本,若是一味地索取,總會傷害到真正愛我們的人的心,最后失去身邊人的信任。表達感恩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經常說“謝謝”,這并不是直白的一句話,而是要發(fā)自內心的感恩和感動,這樣才能讓對方明白你已經接收到了他的幫助,一切不是徒勞。除了口頭的感恩之外,最好的形式自然是來自行為上。父母幫助孩子穿衣服,為了表達感恩,下一次孩子就自己去穿衣服;老師幫助學生學會新的知識,學生就努力掌握,考出優(yōu)異的成績;過路人幫助我們找到了遺落的錢包,在說了一聲“謝謝”之后,我們都認真收好自己的物品,不給其他人帶來麻煩。最后,我們也要教育學生學會幫助別人,受到了別人的恩惠,我們心懷感恩之心,在看到和曾經的自己面對同樣難題的人,我們主動伸出援手,將愛心傳遞。
三、在社會生活中實施德育
德育的普及,不應該僅僅局限在學校中、課堂上,畢竟課堂時間有限,而僅憑借幾節(jié)素質提升課程就想改變學生的思想是不可能的。沒有實踐的口頭教育,效果可想而知,因此還是要培養(yǎng)學生觀察生活、自主學習的能力。教師、家長要灌輸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努力培養(yǎng)他們養(yǎng)成好的習慣,也要將德育融入生活,讓他們擁有善于發(fā)現美德的眼睛。在公交車上,發(fā)現有乘客給老幼病殘讓座位,在街頭發(fā)現有人撿到錢包主動聯系警察;當有伙伴突然跌倒時,讓孩子去扶起他并加以安慰;在和其他小伙伴游戲時,告訴孩子不要爭搶玩具、器械,要學會謙讓;當有小伙伴心情不好時,鼓勵孩子去和他說說話,了解他難過的原因,并且?guī)椭_心起來;而在需要學生間相互比拼的游戲里,教育他們不要太看重輸贏,最重要的是從中獲得快樂和成長;當孩子取得進步時,家長和老師要不吝言辭地加以表揚,但是也要告誡他們不要驕傲;家長要保障和諧、健康的家庭氛圍,以此來教育孩子維持情緒穩(wěn)定;老師也要盡力營造班級體內團結友愛、共同進步的氛圍,保障學生良好的學習和成長環(huán)境。
責任編輯 徐國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