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皮影戲在我國有近千年的歷史,不僅內容充滿趣味性,更是我國文化藝術的寶藏,是中華人民勤勞智慧的象征。在現(xiàn)階段的社會發(fā)展中,大家越來越注重對傳統(tǒng)藝術文化的傳承,在幼兒園教育中融入皮影戲的內容,不僅可以將傳統(tǒng)的藝術文化傳承下去,更能在幼兒階段培養(yǎng)孩子們生成熱愛祖國、熱愛民族的精神,對他們的身心健康發(fā)展有非常積極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皮影戲;幼兒園課程;傳承與發(fā)展;策略
幼兒階段是學習的黃金期,把握住這一學習的關鍵期,對幼兒能力的提升有非常大的作用。在幼兒園教學課程中,將皮影戲的內容和幼兒的教學進行聯(lián)系,不僅可以豐富他們的生活經驗,還能為課堂學習注入新型的活力,幼兒教師要從幼兒的興趣出發(fā),通過制作、表演等形式,引導他們將藝術文化傳承下去,養(yǎng)成良好的民族精神。
一、觀看皮影戲,激發(fā)幼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任何知識內容的學習,都離不開興趣的驅使。幼兒時期的兒童好奇心較重,求知欲望強烈,對視頻內容十分感興趣,使用文字講解的方式不能激發(fā)他們對內容的興趣,反而會降低對活動的熱情度?;诖?,在進行教學活動的時候,老師為他們播放一些充滿趣味性的皮影戲視頻,利用音樂、動作、視頻等內容勾起孩子們的好奇心,在觀看結束后為其講解相關的知識內容,激發(fā)他們的興趣。
皮影戲的內容可以加入語言類課程的學習中,大班的幼兒能力較強,能夠清晰地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基于此,老師可以利用幼兒的這一特點,在語言類的課堂上播放皮影戲的視頻。由于幼兒對這方面的知識內容接觸比較少,視頻的播放可以快速地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在視頻內容的選擇上,盡量選一些富有童趣的視頻,如《龜與鶴》的節(jié)選片段,其中夾雜著幼兒對話的臺詞,可以快速拉近幼兒與皮影戲的距離。在觀看完視頻后,老師便可以為幼兒講解皮影戲的由來和特征,讓幼兒有一個初步的了解,激發(fā)他們的興趣,保證后續(xù)知識學習的有效性[1]。
二、師生共同制作道具,傳承皮影文化
單純地了解皮影戲的由來和特征,不能很好地將文化得以傳承。皮影戲的精髓在幕布后面的皮影道具上,通過提線的技巧和燈光的照射,將人物、動物、植物的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講述了一個個膾炙人口的故事,這才是皮影戲的魅力所在。在觀看完視頻后,老師可以利用美工區(qū)的內容,引導幼兒和老師一起制作一些幕后可以用到的皮影道具,通過孩子們動手操作,豐富他們的感官體驗,更能加深他們對這項藝術文化的理解,既保證學習內容的有效性,又可以通過親手自制感受到古代人民的勤勞和智慧,將這項文化得以傳承和流傳。
但是,皮影的制作過程也較為復雜,需要取皮、刮皮、漿皮、造型構圖、雕刻、著色涂油等環(huán)節(jié),這些步驟對于幼兒而言難度過高,他們無法獨立完成。因此,教師可以做好課前準備,省略一些步驟,利用多媒體技術制作PPT課件,為幼兒播放一張張皮影道具的制作過程,讓所有的幼兒仔細地了解制作過程,知道制作過程的不易,對傳統(tǒng)文化產生敬畏之心。在觀察結束后,拿出準備好的道具,引導幼兒使用畫筆,畫出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完成造型構圖環(huán)節(jié),加強親身體驗,通過實際操作將文化得以傳承[2]。
三、通過舞臺展示,發(fā)揚皮影文化
在制作完皮影道具后,老師可以引導幼兒展開劇本的排練。由于教育群體存在一定的特殊性,流傳下來的劇本內容對幼兒而言有一定的理解難度,教師可以引導幼兒根據(jù)已有的道具內容進行劇本的創(chuàng)編。如我們雕刻了小兔子、小花貓、小狗、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小朋友等人物形象,那么我們便可以利用這些元素創(chuàng)編故事,激發(fā)幼兒的想象力,師生共同構建一個完整的皮影戲劇本。在劇本創(chuàng)編結束后,在區(qū)域活動的時候,可以引導幼兒對劇本進行排練,讓所有的孩子都有展示的機會,通過親身操作感受到皮影文化的魅力,將其更好地傳承下去。
老師要學會把握機會,給幼兒一定的展示空間,如在六一兒童節(jié)、國慶節(jié)、元旦或新年晚會上,讓幼兒為家長和其他的同學展示自己創(chuàng)編的皮影戲節(jié)目。有了展示的平臺,幼兒會更加熱愛這項文化藝術,道具、劇本都是經過自己的力量制作出來,還會提升他們的成就感,真正地認識到傳統(tǒng)文化的偉大,利用公演的機會將其發(fā)揚光大,達到傳承與發(fā)展的目的,讓幼兒形成良好的民族精神[3]。
四、結語
總而言之,想要在幼兒園課程中傳承皮影文化,需要多個方面的共同努力。老師可以帶領幼兒觀看皮影戲,激發(fā)他們的興趣,引出濃厚的求知欲。在此基礎上展開手工活動,共同制作道具,學習制作過程和工藝手段,加深對皮影文化的了解,傳承皮影文化的精神。在平日里加以排練,利用大型的演出舞臺進行匯報演出,將中國千年的文化得以傳承,養(yǎng)成濃厚的愛國主義情懷。
參考文獻:
[1]包娜娜.鄂溫克族民間藝術在幼兒園藝術課程中開發(fā)的現(xiàn)狀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18.
[2]孫敬娜.在幼兒園教育教學中滲透民間藝術文化的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9(12):136-137.
[3]鄧玉萍.民間藝術文化如何融入幼兒園教育教學[J].文教資料,2019(9):81-82.
作者簡介:王在艷(1993—),女,漢族,江蘇人,本科,二級職稱,目前從事學前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