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如紅
[摘 要]對于高年級的閱讀教學,應該讓學生在課文中,在語言文字和思想內容之間走一個來回,從雙主線的單元要求中了解學習目標應該確定“語文要素”這一教學的重難點,圍繞“課后練習”開展有效的課堂教學,從感悟、積累、運用等三個方面進行有效訓練。
[關鍵詞]雙主線;課后練習;積累;感悟;運用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1)19-0075-01
在統編教材的編寫中,從中年級開始,教材都是圍繞“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雙主線編排每一個單元,通過強化閱讀,促進學生閱讀能力提升。通過《白鷺》一課,我對于高年級的閱讀課教學有以下幾點想法:
一、了解單元的“雙主線”學習目標,重點是圍繞“語文要素”開展教學
在每一個單元的教學前,要先讓學生認真地讀一讀“單元導讀”部分,并且引導學生讀懂單元導讀。
首先,從“人文主題”要求來看。課前讓學生講講自己是怎么理解“人文主題”的要求的?從“人文主題”中你知道了什么? 比如五年級上冊的第一單元人文主題是“一花一鳥總關情”,學生一看到這個主題,就能猜出這個單元的課文都是圍繞動物或植物來抒發(fā)作者的真情實感進行編排的,整個單元有明顯的價值導向和精神主旨。
其次,從“語文要素”這條線來看。每個單元的語文要素都非常清晰,指向性很強。對于語文要素的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認真地思考兩個問題,一個是“訓練什么”,另一個是“怎么訓練”。比如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語文要素是:初步了解課文借助具體事物抒發(fā)感情的方法;寫一種事物,表達自己的情感。教學時,要讓學生從全文來看,采用多種方法幫助學生發(fā)現寫法,讓學生明白什么叫“借助具體事物抒發(fā)感情的方法”,再借助思維導圖的方式歸納中心句,概括各段主要內容,體會課文是怎樣圍繞中心意思來寫的,讓他們發(fā)現文章背后形式的秘密。
二、圍繞課后練習題開展有效的課堂教學
課后練習題是整篇文章語文要素的落腳點,一定要圍繞語文要素的要求讓學生在課堂中進行感悟、積累和運用。
第一,感悟是從感觸到領悟,讓學生在品詞析句中感悟,在情景畫面中感悟,有所感,才有所悟。課后習題有以下兩種類型:1.從關鍵詞句中感悟。比如《白鷺》一課的第一道課后練習是“朗讀課文,說說能從哪些地方感受到白鷺是一首精巧的詩的”。教師就可帶領學生從關鍵詞句中感悟,讓學生找出外形之美、動作之美等詞句,由此體會到作者對白鷺的贊美和喜愛之情。2.從想象中感悟。從想象中感悟可以從課文中的環(huán)境描寫、靜態(tài)描寫、動態(tài)描寫等段落中體會,也可以從課文插圖、圖片、音樂、視頻等課外資源,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中,把文字變成一幅幅畫面感很強的圖片印在大腦中,深刻感受文字變成圖片的魅力。
第二,積累語言文字的要求不能忽略。簡單地說就是要學生能背誦經典的文章,這種積累要把記憶、理解、感悟、鑒賞、想象聯系在一起,“多讀胸藏萬壑”才能“一寫筆下生花”。比如《白鷺》一課,課后練習就有“背誦課文。抄寫你喜歡的自然段”的要求,教師要有效地指導學生背誦,要通過借助想象畫面,構建文章結構圖等方式,為背誦整篇課文打下基礎。
第三,“運用”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語文實踐能力。語文能力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表達和寫作的能力,閱讀教學中如何進行表達和寫作結合的訓練呢?比如《白鷺》一課中第二題練習題,原本是“給第6-8段的畫面起名字”,這三段話都是語言很精煉的,每一段都是兩三句話就描繪出一幅畫面,這么精煉的語言,對學生而言比較抽象,教師可以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一說,進行括寫,比如第六自然段“在清水田里,時有一兩只白鷺站著釣魚,整個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畫”,可以讓學生進行括展,讓語言更加具體、生動,更有畫面感。這些遷移運用的方法是小學高年級閱讀教學中很有創(chuàng)造性的活用語言的訓練方式。
總之,高年級的閱讀課教學,無論是哪一類的文章,課堂上都是要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才能達到感悟、積累和運用的目的,我們的語文課才能扎實、有效地進行,才能在語言文字和思想內容之間走一個來回。
(責編 韋淑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