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欣雨
摘 要:學生只有對所學的歷史知識產生了疑問,才能使他們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產生對歷史知識的學習興趣,才能激發(fā)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探究熱情,使他們投入更多的精力,想盡一切辦法去搜集歷史史料,通過歸納與整合找到問題的答案,探究出問題背后隱藏的歷史真相。從這個角度來說,培養(yǎng)初中生的問題意識對于學生學好歷史,培養(yǎng)他們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非常重要。文章探究了如何在歷史課中培養(yǎng)初中生的問題意識的策略。
關鍵詞: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問題意識;策略探究
一、 引言
傳統的初中歷史課教學活動中主要強調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掌握,學生學習歷史知識主要依靠死記硬背,忽視了對初中生的歷史思維的培養(yǎng)與歷史綜合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在新課改深入實施的當下,作為初中歷史教師也應該緊跟新課改教學理念,逐步改變傳統教學模式中重歷史知識講解而輕能力培養(yǎng)的不合理的地方。初中歷史教學中,不但要讓學生學習歷史知識,還要培養(yǎng)他們的歷史思維和綜合能力。這就需要提升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問題能力,進而有效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使他們有足夠的能力去適應未來的發(fā)展。
二、 歷史教學中存在問題的概述
(一)受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嚴重
傳統教學理念強調學生的考試分數,注重升學率。初中歷史教師在考試分數和升學率的壓力下,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只側重向學生灌輸中考中應該掌握的歷史知識,為了強調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熟練掌握,就讓學生采用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獲得歷史知識,或者讓學生大量地做練習題。這種“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和“死記硬背”式的學習方法,都使得學生對歷史的學習失去了興趣與熱情。學生學習歷史知識只是被動地接受教師講授的知識,或者是聽教師一字一句地閱讀歷史教材,這樣就使得學生沒有自己的思維,完全被歷史教師牽著鼻子學習歷史知識。這種被動接受的歷史知識是生硬的、是死的知識,學生根本沒有應用的意識,更不能夠體會到應用歷史知識解決心中存在疑問的成功體驗,學習歷史對于學生來說就是為了應付考試,完全沒有樂趣而言。
(二)教學模式落后
初中歷史教學模式大都是歷史教師講或讀,學生聽或記筆記,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學生學習歷史的主觀能動性沒有被有效激發(fā)出來,學生在歷史課堂上的主體作用沒有被有效體現出來。這樣的教學模式重視學生學習和記憶歷史教材上的基礎知識,忽視了對學生歷史能力和歷史思維的培養(yǎng)。學生學習歷史知識是為了增加他們的知識容量,是為了培養(yǎng)他們的歷史能力,讓他們在遇到問題時可以運用所學到的歷史知識去思考和解決問題,給他們提供解決問題的思路,正所謂“以史為鑒,可以知興衰”。學生掌握了足夠多的歷史知識后,就可以指導學生更好地分析和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有效地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使學生有足夠大的人生格局去迎接未來的挑戰(zhàn)。但是“灌輸式”教學和“死記硬背”式學習歷史知識的模式,使得學生不會活學活用,從而限制了他們能力的有效提升。
三、 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的策略例談
(一)分組討論,激發(fā)學生的問題意識
初中歷史的傳統授課方式中,歷史教師整堂課基本上都在向學生傳授歷史知識,這樣的教學方式雖然能夠促進教師操控課堂,但沒有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不利于初中生自主全面地獨立思考和探究歷史知識,那么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就無法得到有效體現,從而造成了初中生學習歷史知識時的積極性不高,嚴重打擊了他們學習歷史的熱情。為了提升學生積極參與歷史課堂教學的熱情,就需要采取一定的教學措施來激發(fā)學生對歷史的學習熱情,這就需要學生產生對歷史學習的疑問,學生有了疑問,才會自主地想辦法鉆研歷史教材或去互聯網上、圖書館查找資料解決疑問?;诖耍跉v史教學中就需要讓學生產生問題意識,讓學生學會提問,學會產生質疑,從而變被動學習歷史知識為主動學習和探究歷史知識,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態(tài)度發(fā)生了根本變化,那么他們在歷史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就會得到有效體現,這對于提升學生的學習歷史知識的熱情有著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歷史課堂中,可采用分組討論的方式激發(fā)學生產生問題意識,分組討論可開闊學生的歷史視野,可以活躍學生的歷史思維,更可以使學生產生更多的疑問,進而激發(fā)學生具有提問的意識。
例如,在學習“清朝君主專制的強化”的時候,為了讓學生對本部分知識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掌握君主專制的本質,就可以組織學生就某個問題展開討論,以便在討論的過程中激發(fā)出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就某個歷史知識點產生懷疑。在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前,為了讓學生有討論的話題,有質疑的對象,可以給學生先拋出這樣的問題:從秦漢到明清,當時的統治者為了強化中央集權和專制制度都采取了什么樣的措施?請分別列舉出來,并說明這些措施對當時的社會起到了哪些作用?有哪些影響?學生要想回答出這個問題,必須要能從整體上把握教材的內容,為了讓學生有更加深入的認識,可組織學生分組進行討論,通過小組的討論和交流后,很多學生找到了問題的答案,但是他們也產生了新的疑問:從秦漢到明清都是君主專制,為什么專制制度會越來越強大?為什么會對老百姓的統治越來越嚴格?學生的問題意識被激發(fā)了出來,學生的求知欲望瞬間增強了。學生學會了提問,學會了產生懷疑,那么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就會越加深刻。
(二)構建愉悅輕松的課堂氣氛讓學生敢于提問
愉悅輕松的歷史課堂教學氣氛,可以使學生具有良好的心態(tài),學生的心情愉悅了,他們的思維就會活躍,就會產生更多的疑問和想法,從而更能激發(fā)學生提出問題的意識,使學生有勇氣提出自己心中產生的疑問。在教學活動中歷史教師要對學生和藹可親,和學生打成一片,成為學生的知心好友,讓每個學生都感覺到教師是真誠地對他們好,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融洽了,學生就愿意把心中產生的疑問告訴教師,就敢于在課堂上向教師提出疑問。歷史教師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應認真對待,不因他們所提問題簡單而嘲笑,也不因他們所提問題復雜難懂而打擊積極性,更不因他們所提問題幼稚可笑而冷嘲熱諷。對于學生的提問和答復要真誠而熱情,要引導他們多思考、多探究,充分發(fā)揮他們的自主性與自覺性。學生只有敢于向教師提出問題,才能真正培養(yǎng)他們的問題意識,也才能使他們更加深入地學習和探究歷史知識。學生敢于提問了,敢于質疑了,他們學習歷史的自信心才會真正建立起來,他們的綜合能力與素養(yǎng)才會真正有所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