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雨露
摘 要 經典名著閱讀作為中學語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其有利于學生深化閱讀理解、提升文化自信、完善知識體系。但在當今的教學模式下,經典名著的課堂教學依然存在著教學方式單一、思維觀念固化和缺乏學生主體意識等問題。鑒于此,筆者將從課前、課中、課后三方面入手,提出構建典型性、階段性和多樣性的教學模式。
關鍵詞 中學語文;名著閱讀;意義;困境;對策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留下了浩如煙海的經典名著,并成為后代人汲取精神食糧的寶庫。不難發(fā)現(xiàn),經典名著大多人物關系復雜,內容篇幅較長,并且思想內涵較為深刻。隨著課業(yè)壓力的增大,中學語文在經典名著教學中的問題日益突出,面臨著時間有限、指導無方等困境,甚至有些學校將名著閱讀完全視為應試任務,將其排在課堂教學之外,而中學生又面臨升學的壓力,時間的緊迫使得學生自主進行有效閱讀十分困難。如何提高課堂經典名著的教學效率及教師教學水平成為當今教育工作者應當思考的一大問題。本文將從經典名著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意義、困境和對策三方面對此問題進行探討。
一、經典名著閱讀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意義
歌德曾言道:“讀一本好書,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談話。”中學生通過閱讀經典名著,不僅能獲取相關文化知識,而且還能從中汲取人生成長所需要的養(yǎng)分,有利于其終身發(fā)展。
1.深化中學生閱讀理解
“《中國讀書大辭典》定義閱讀是一種從書面語言和其他書面符號中獲得意義的社會行為、實踐活動和心理過程?!盵1]中學生與小學生相比,抽象邏輯思維逐步占優(yōu)勢,辯證邏輯思維開始發(fā)展,對世界的認知能力增強,自我意識逐漸提高,有能力閱讀經典名著并且在引導下進行深入思考。分散化、個人化的閱讀具有靈活性的優(yōu)勢,但卻趨向于封閉式的自我型學習模式,存在思維難以開拓、理解無法深入的弊端。將經典名著引入課堂教學,使學生們共讀一本書,這既有利于營造濃厚的閱讀氛圍,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學習心態(tài),從而激勵他們進行閱讀,又提供了交流平臺,為學生構建分享閱讀體驗的渠道。在閱讀過程中,由于個體的差異性,勢必會產生“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現(xiàn)象,這便促使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閱讀感受多樣化,有利于學生基于同一本書的閱讀,在思維感悟的層面碰撞出火花。中學生處于思維發(fā)展的關鍵時期,中學語文課堂中的經典名著教學促使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形成,群體性的閱讀模式又有助于學生進行換位思考,培養(yǎng)共情能力,從多維度看待問題,讓學生的閱讀感悟從個性化向多樣化轉變,對閱讀的理解由淺層化向深層化過渡。
2.提升中學生文化自信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痹跀?shù)字媒體快速發(fā)展的今天,多媒體網絡文學、卡通漫畫、影碟光盤等為人們帶來了立體、多樣的感官享受。長此以往的“快餐式”閱讀,必然會造成提供“營養(yǎng)”的文化知識的不足,導致民族基礎文化素質的下降。[2]隨著全球化的進一步發(fā)展,文化軟實力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日益顯著,于一個國家來說,青少年作為祖國未來的接班人,理應對自己國家的文化有較為深入的了解。中華民族擁有悠久的歷史,留下了汗牛充棟的經典名著,而經典之所以能成為經典,必定是經歷了時間的打磨,歷史的沉淀,其中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和代代相傳的精神品質則承載著民族的優(yōu)良“根”性。從以“仁”為核心的《論語》到對人類劣根性進行批判的《圍城》,無不透露著對積極向上價值觀的探求。中華經典名著中所含有的歷史文化內涵促使學生形成易于其終身發(fā)展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而歷史文化的厚重性又有利于中學生尋找到文化歸屬感,提升文化自信。加之中學生的經典名著閱讀并非只局限于本國文學作品,還涉及外國的優(yōu)秀作品,通過教師對他國文化背景的講解,有助于開拓學生的視野,讓其以更客觀的態(tài)度看待中華文化于世界的位置,也以更包容的心態(tài)吸收外來優(yōu)秀文化,從而使得中學生在提升文化自信的同時,文化素養(yǎng)也獲得一定的提高。
3.完善中學生知識體系
語文學科是一門工具性和人文性高度統(tǒng)一的學科,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3]經典名著閱讀便是達到此目的極為重要的一環(huán),其充當著將分散知識點串聯(lián)起來的繩索的作用。首先,經典名著閱讀本身就具有整體性的特點。閱讀一本書,和閱讀書中某個篇章的節(jié)選內容存在著顯而易見的差異。設若讀者只看《紅樓夢》的第二十八回,其對薛蟠人物形象的感知必定是一位紈绔子弟,并將思維固化于此。但如果結合整本書會發(fā)現(xiàn),在單獨章回中展現(xiàn)出扁平化性格的薛蟠實則也是圓形人物。整體化的閱讀模式相比于碎片化閱讀而言,能夠讓學生更宏觀、更透徹地了解書籍內容,把握人物形象,并在閱讀過程中對作品中人物所處時代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狀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進而獲得沉浸式的閱讀體驗。其次,經典名著的閱讀內容會對學生所學的其他知識造成潛移默化的影響。一本書不可能脫離時代而產生,不論是情節(jié)的發(fā)展、思想情感的表達還是人物的性格命運都是與文化背景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蹲右埂返漠a生就與當時中國社會性質的論戰(zhàn)密不可分,故在小說中集中反映了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和官僚買辦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梢?,閱讀一本書所獲得的并非僅是書中的內容,還有由此所延展開的歷史知識,這便使得學生在學習其他同時代的作品時能夠將知識融會貫通,使新知識與閱讀所得的知識相輔相成,構建起更完整的框架體系,服務于更深與更廣層面的知識獲取。
二、經典名著閱讀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困境
目前,我國中學經典名著閱讀教學境況不容樂觀。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大眾文化、數(shù)字媒體和傳統(tǒng)觀念對經典名著閱讀產生了巨大的沖擊,而無法較好契合當下教育環(huán)境、教學方式,更使得經典名著教學在現(xiàn)實推進中遇到重重阻礙。
1.傳統(tǒng)教學方式枯燥,學生缺乏學習興趣
注意力的穩(wěn)定性在人們的學習和生活中具有重要意義。學生在課堂上保持一節(jié)課的注意力,才能有效地進行學習。能夠長時間地把注意力集中在一定對象或活動上,是學習的有效保證,但要長時間保持注意力固定不變又是非常困難的。[4]與人的主觀狀態(tài)相比,客觀因素作為影響注意穩(wěn)定性的重要原因,更需要教師進行把控。如今電腦、手機等傳播媒介進入學習和生活,文化環(huán)境的改變使得學生對形式多樣內涵豐富的內容投入更多的注意力,并大大降低了對枯燥單一教學方式的忍受力,但現(xiàn)有的教育環(huán)境和文化環(huán)境似乎并沒能做到完美的銜接過渡,多數(shù)教師還停留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之中。對于一部經典名著的講解,往往局限于以介紹作者為開端,講述時代背景,分析藝術特色,最后歸納出思想情感的陳規(guī)陳矩。在通俗化、快餐化、娛樂化的新媒體時代,嚴肅板正的教學方式加上思想內容相對較為深奧的經典名著本身,想要促使學生在課堂上集中注意力,有效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無疑是困難的。
2.師生思想觀念固化,目光緊盯應試教育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盵5]語文學科作為人文學科,應當注重學生的心智和未來的發(fā)展,近些年來,素質教育的概念雖不斷被提及,但傳統(tǒng)應試教育急功近利的教學模式和觀念依然根深蒂固。升學壓力、功利化的目標使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就處于高度競爭的狀態(tài)之中,大多數(shù)的學生被周圍的環(huán)境逼迫著學習,缺乏自發(fā)性的學習動機。如此一來,對于經典名著的態(tài)度必然是應付性質的草草了事,難以以積極的姿態(tài)汲取其中的精華養(yǎng)分。而對于教師而言,在分數(shù)成為評價學生極其重要標準的時代,來自學校、家長和社會的壓力使得教師群體常常秉持著“考什么”就“教什么”的觀念來設定課堂教學內容。經典名著閱讀雖被列入教學大綱之中,但占比不高,名著本身又存在篇幅較長、閱讀需花費時間久的特點,與其他知識點相比教學時間投入與產生的價值“性價比”較低。以上所提及的一系列問題,導致經典名著所具有的意蘊內涵和思想價值被遮蔽。相比于無法在短時間之內“變現(xiàn)”的內化性閱讀,為中高考提分所進行的題海戰(zhàn)術必然在學生寶貴的時間中掌握絕對主導權,經典名著閱讀及其價值意義理所當然地退居二線,甚至被消解。
3.教師講解占據主導,缺乏學生主體意識
《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卷》從廣義和狹義兩個角度對教育進行了界定,其中狹義上的教育主要是指學校教育:“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把他們培養(yǎng)成一定社會(或階級)所需要的人的活動?!睆闹锌梢姡逃倪M行應當以教師為引導,以學生為主體。在實際教學中,課堂由教師“唱獨角戲”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經典名著思想內蘊豐富,若采取教師“一人講到底”的知識灌輸模式,必然會造成學生成為被動的知識接受機器,游離于名著文本之外。與之相對應的作業(yè)評價體系構建也往往停留在容易量化和實施的讀后感和讀書筆記。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缺乏重要的反思環(huán)節(jié),進而容易導致其學習積極性降低,思考與理解都浮于表層,使深度閱讀難以實現(xiàn)。在教學中,教師和學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師是平等中的首席,要發(fā)揮對學生的引領和幫助作用,但不能因此影響學生的主體性。[6]目前,在經典名著教學中,教師占主導地位,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受到壓制的情況普遍存在,“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被忽略,機械的“滿堂灌”教學方式缺乏學生主體意識,使教師在一定程度上規(guī)避了學生作為主體的教學。
三、經典名著閱讀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對策
教師既是學生發(fā)展的引導者,也是共生關系的對話者。針對實踐教學中暴露的問題,語文教師在經典名著教學中應當承擔起作為一名教育者的責任,在構建與學生平等對話關系的基礎上,從課前、課中、課后三方面入手,利用典型性、階段性和多樣性的教學方式,為中學生的經典名著閱讀提供指引,把握方向。
1.課前明確重點,掌握核心內容
名著閱讀與節(jié)選篇目或短篇閱讀在體例、難易度和框架構建等多個方面存在著明顯的差別。相比于語文教材中的碎片化閱讀,名著閱讀具有整體性的特點,其人物關系復雜,篇章內容豐富,思想意蘊深刻,對自主閱讀時間稀缺的學生來說,想要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存在一定困難,這便要求教師在課堂有限的教學時間中,提高名著閱讀教學的效率。首先,教師應當關注名著的整體性。文學名著自身的特點,要求教師轉變教學中針對單章短篇的固化教學設計,突破以文本為重點的教學模式,從名著整體性入手,把握文章主要內容,選擇具有典型性的教學內容,明確主要人物的行動軌跡和情節(jié)發(fā)展線索,綜合運用教學資源。在構建起主要框架結構,使學生形成基本知識體系的基礎上,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進而理清知識脈絡,完善知識網絡。其次,名著閱讀過程中應設定合理的教學目標?!耙獜恼Z文課程目標要求的角度來確定教學內容。進入課程的教學內容,必須是有利于學生語言建構、審美和思維發(fā)展、文化理解等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的內容?!盵7]教師設計安排的教學內容應該符合學生當下階段的心智發(fā)展,并在教學中積極弘揚名著本身的價值內涵。中學階段是學生形成人生觀的重要階段,“文學是人學”,作為教育引導者的教師要善于挖掘作品的優(yōu)良內蘊,并將其引入課堂,以此來實現(xiàn)對學生思想潛移默化的影響。最后,教師對于教學目標的設定要有階段性。教學內容遵循由淺入深、從簡到難的原則層層展開,在有效維護學生閱讀積極性的同時,也更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接納。
2.課中靈活多變,合理組織活動
目前,根據產生和保持注意時有無目的以及意志努力程度的不同,一般把注意分為無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8]學生在課堂上獲取知識屬于三者之中的有意注意,即是有預定目的、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而合理地組織活動是教師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進行掌控并激發(fā)學生學習積極性的一項影響有意注意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教師應著力在課堂中構建交互平臺。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痹诿喿x中,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生生之間的思維碰撞尤為關鍵。互動關系的形成能夠促使話語權回歸學生主體本身。教師可以通過以學生為主的課堂匯報、小組討論、情景劇表演等教學任務安排來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和積極性。另一方面,教師應有效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當今時代,教育顯示出開放性的特點,信息化的社會大大拓寬了學生接受教育和教師進行教學的渠道。大眾媒體的發(fā)展使視覺和聽覺占據主導的教育形式日漸興起,如情景劇模式的《典籍里的中國》、歌曲誦唱形式的《經典詠流傳》等電視節(jié)目都以靈活生動的表達方式寓教于樂。教師在課堂中也應當結合所處時代的特點和學生的興趣愛好,利用與名著相關的網絡資源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3.課后延伸拓展,促進知識內化
知識的內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學生對經典名著的吸收接納同樣需要經歷一個階段性的過程,僅僅依靠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是難以實現(xiàn)的,需要教師和學生在課后付出努力。一方面,教師要運用讀寫結合的模式,設計整合性較強的課后學習任務,以學生的學為中心開展“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9]想要加深學生對名著本身的理解體悟,離不開學生的自主探索,教師課后設計的任務應當盡可能規(guī)避僵化模式,最大程度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讀后感是現(xiàn)今大多數(shù)教師喜愛布置的任務,除此之外,作品角色扮演的朗讀、情節(jié)發(fā)展導圖的繪制以及人物性格卡片的制作等開放多樣的形式都有利于學生深入作品,依照自己的理解提煉名著內容,進而使其整體思維和辯證思維得以發(fā)展。另一方面,環(huán)境對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有著重要的影響,名著閱讀氛圍的營造和相關教育活動的開展有助于學生多角度對知識進行理解和運用。學??梢越M織開展讀書會和學生個人的讀書匯報展,為學生構建相對輕松的思維交互平臺。老師應當有效利用課外資源,譬如將根據名著翻拍的影視作品分享給學生,使其在把握文本的基礎之上,更生動直觀地了解名著內容和情節(jié)。將社會實踐活動與名著教學相結合是教育應努力的方向,給予學生探訪作家故居或歷史博物館的機會,在沉浸的狀態(tài)下提升對名著價值的感受力,努力跨越歷史鴻溝,將時代與時代相銜接,拉近學生與名著之間的距離,促使學生探尋名著中蘊含的對于當今時代的意義。
參考文獻
[1]牛麗菁.中小學閱讀教學的價值異化與回歸[J].教學與管理,2019(19):39-42.
[2]王斌.閱讀經典名著 提高語文素養(yǎng)[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S2):112-114.
[3]李思琪.義務教育及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語文知識體系建構的必要性探究[J].現(xiàn)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16(08):13-15.
[4]程素萍,林慧蓮:心理學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90.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6]《教育學原理》編寫組: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318.
[7]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8]程素萍,林慧蓮:心理學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90.
[9]計靜晨,鄭國民.經典名著閱讀教學問題的解決策略[J].中學語文教學,2018(07):16-18.
[作者通聯(lián):杭州師范大學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