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芳
摘要:在家校共育背景下,運用行為主義原理中的積分強化策略能夠激發(fā)學生良好的行為。積分是一種代幣強化物,在功能上比實體強化物更能發(fā)揮激勵價值。在強化方式上把正強化和負強化交替使用,是一種最佳的選擇。為了使激勵不至于落入單極化賞識教育的誤區(qū),在運用積分強化策略時,可以和某些懲戒措施配合使用。無論是正面強化,還是必要的懲戒,都傾注了教育者對學生的殷切期望。
關鍵詞:家校共育 積分強化 激勵 期望
在家校合作共育的機制中,班級是這個機制運行的基層單位。家校合作出臺的一系列政策,其最終都要落實到班級組織中予以實施。本文擬通過一個在家校合作共育背景下班級內(nèi)部的激勵管理故事闡明如何利用行為主義原理中的積分強化策略去激發(fā)學生良好的行為。
一、一個家校合作激勵學生良好行為的故事
上課鈴聲響起,L老師走上講臺,宣布本次班會的主題是“點贊卡活動設計”。她先向?qū)W生說明本活動的目的、內(nèi)容以及執(zhí)行規(guī)則等,再在屏幕上展示了活動方案,并讓同學們就該方案發(fā)表意見。學生們對方案中的某些獲贊行為提出了不同意見并補充了一些方案中沒有提及的獲贊行為,發(fā)言很踴躍。
在同學們提出意見的同時,L老師把同學們的意見一條條地列在黑板上并進行分類與合并,還整理出好幾條新的獲贊行為,并把它們補充到原先的方案中去。在給每條點贊行為賦值時,同學們的意見并不統(tǒng)一,他們發(fā)生了激烈的爭論,氣氛一度達到白熱化。L老師讓那些爭論最為激烈的同學上講臺為自己提議的合理性進行辯護。同學們紛紛陳述了各自的理由。L老師根據(jù)同學們的意見,從獲贊行為的性質(zhì)、難度以及對班級貢獻的大小等方面為獲贊行為賦值,并以舉手投票的方式予以通過。L老師在與學生們協(xié)商之后,對原先方案進行了調(diào)整。這使得“點贊卡活動”方案能夠滿足大多數(shù)學生的意愿。
最終形成的方案,具體操作如下:
班主任根據(jù)學生的日常實際表現(xiàn),比如上課的狀態(tài)、班級活動的參與度、衛(wèi)生情況等,給每位學生貼一個帶有大拇指的贊揚卡片。當贊揚卡累積到一定數(shù)量的時候,可以用來兌換自己想要的東西。老師通過家校合作的渠道采購學習用品,并且設置專門的“贊揚卡兌換中心”,每逢月底學生可以拿著自己得到的贊揚卡到兌換中心換購學習用品,也可以兌換自由活動時間或某種特權(比如玩游戲、加入某種限定性的活動等)。如果一個月內(nèi)學生犯錯誤了,班主任不會采取嚴厲的懲罰手段,只是取消他們的“贊揚卡”。與此同時,通過溝通談話,參照他們的犯錯程度、認錯態(tài)度以及近期總體表現(xiàn),再決定取消“贊揚卡”的數(shù)量。此外,還要舉行“贊揚卡評比”活動,每學期評定一次,對前三名同學將給予特別嘉獎,如頒發(fā)由校長簽名的榮譽證書、發(fā)獎學金以及在評優(yōu)中加分等。
“點贊卡活動”剛一推出,就引起了孩子們極大的興趣。許多學生都是鉚足了勁地爭取點贊卡,在良性競爭的氛圍中,同學們受到了一種無形的激勵。
“點贊卡活動”讓孩子們充滿了信心,激發(fā)了他們奮發(fā)向上的斗志。久而久之,孩子們從當初被迫遵守班級規(guī)則,到開始適應班級規(guī)則,最終自覺維護班級規(guī)則,發(fā)生了質(zhì)的蛻變。
二、行為激勵的積分強化策略
“點贊卡活動”很明顯地運用了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強化原理。這一原理的基本意義是運用某些特定的刺激物能夠引起所期望的行為反應,當一種行為伴隨著一種愉悅的結果的時候,這種行為發(fā)生的頻率會相應地增加。
強化在塑造人的行為習慣方面具有超強的功能,越是低齡之人,越容易被強化。人的行為習慣大多都是在童年期被塑造的,利用兒童的可塑性,強化原理可以成功地塑造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正因為如此,強化原理被普遍運用于中小學班級管理。在運用這一原理的過程中,有兩點非常關鍵,一是強化物的選擇,二是強化方式的安排。從L老師設計的“點贊卡活動”來看,她很好地把握住了這兩點。
在強化物的選擇上,L老師使用了“點贊卡積分”這種代幣強化物。孩子們因良好的行為表現(xiàn)而獲得點贊卡,他們可以用這些點贊卡換取學習用品、自由活動、成長機會等各種各樣的強化物。豐富多彩的強化物對學生形成了強烈的刺激,他們?yōu)楂@得更多點贊卡而在行為上表現(xiàn)出許多卓越的品質(zhì)。
在強化方式的安排上,L老師交叉使用了正強化和負強化兩種策略。一方面,L老師通過獎勵對學生予以正強化,激起學生表現(xiàn)出良好行為;另一方面,又通過撤銷不愉快的刺激物,即對違規(guī)學生不予懲罰來減少學生的痛苦。當然,學生必須用點贊卡來兌換減免懲罰的次數(shù)。如果學生點贊卡不夠用的話,犯了錯就仍免不了懲罰。學生想要努力擺脫懲罰的威脅,就必須用足夠的點贊卡來兌換。這樣,在無形之中,就激勵了學生為獲取點贊卡而努力。
“點贊卡活動”既是一種正面的強化,也是一種隱性的批評。無論是作為正強化的獲贊,還是作為負強化的撤銷懲罰,其動機都是增加學生良好行為的發(fā)生頻率;而在正面強化良好行為的同時,也就把對負面行為的否定和批評隱含于其中,從而達到降低不良行為發(fā)生頻率的目的。教育溝通的藝術就在于通過正面強化來增強學生愛名譽的心理,同時又讓學生自覺體驗到一種羞恥感。正如英國教育家洛克所說的那樣:“兒童一旦懂得尊重與羞辱的意義之后,尊重與羞辱對他的心理便是最有力量的一種刺激。如果你能使兒童愛好名譽,懼怕羞辱,你就使他們具備了一個真正的原則,這個原則就會永遠發(fā)生作用,使他們走上正軌。”
三、積分強化與教育懲戒的結合
兒童的天性是美好的,教育當立足于人性之善,助人成德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正因為此,L老師的激勵策略是以正面強化為主基調(diào)。對學生的良好行為進行正面強化,對學生的進步表現(xiàn)及時予以表揚,這比較符合當今賞識教育的時代潮流。但是,一味地對學生進行表揚和贊美的話,又會落入單極化賞識教育的誤區(qū)。合理的班級管理應當是賞罰分明的,以賞為主,以罰為輔,或許能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在班級管理中,必要的懲罰是絕對不可缺少的。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提出,在兒童的身上有一種“桀驁不馴”的天性,如果不把這種天性打壓下去,他們就會破壞教學秩序。教育與管理應該緊密結合,以教代管是不行的,也是無用的。因此,在對學生展開教育之前,必先對學生采取較為嚴厲的管理。即便是浪漫主義教育家盧梭也主張要對犯錯的學生采用“自然后果”式的懲罰。
因此,L老師在她的班規(guī)中還制定了一些糾正學生違規(guī)行為的懲戒措施,如上課擺弄玩具,則沒收玩具;在桌椅墻壁上隨意涂抹,罰打掃衛(wèi)生一周;不做體操,罰跑操場一圈;拖延作業(yè),取消自由活動且放學后罰寫作業(yè)15分鐘。從L老師的做法來看,她巧妙地運用了“懲戒的符碼化”這一技巧,即在違規(guī)行為和相應懲罰之間建立起一種觀念符號的聯(lián)結。不管是誰,只要觸犯了班規(guī),就要受到相應的懲罰。這種行為與懲罰之間的對應不是隨意聯(lián)結的,而是根據(jù)違規(guī)的性質(zhì)來決定。比如上課擺弄玩具,一經(jīng)發(fā)現(xiàn),立即予以沒收。這既阻斷了違規(guī)者與違規(guī)道具的接觸,又成功地打消了其他潛在違規(guī)者犯同樣錯誤的欲望。
結語
L老師的教育激勵故事里寫滿了她對學生的殷切期望,這種期望源自內(nèi)心深處的愛。當學生在L老師期望的暗示與感化下,通過努力達到L老師的要求時,就會受到褒獎,而學生也在此過程中收獲了成功的體驗,這對學生而言無疑是一種雙重激勵。
參考文獻:
[1]洛克.教育漫話[M].傅任敢,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32.
[2]李曉.初中教師善用教育懲戒的行動研究[D].淮北:淮北師范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