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永康
【摘要】隨著統(tǒng)編語文教材的全面實施,整本書閱讀在中小學掀起了階段性高潮。據(jù)區(qū)域調(diào)查問卷顯示,整本書閱讀已成為學生課外生活的重要內(nèi)容。學校、教師雖重視整本書閱讀,但存在經(jīng)驗不足等問題。因此,當下推進小學整本書閱讀教學,需要對整本書閱讀的意義進行再認識。同時需要豐富圖書資源,著眼學段統(tǒng)籌安排,持續(xù)推進整本書閱讀;創(chuàng)新課堂模式,著眼可操作、可遷移,整體優(yōu)化整本書閱讀;推動表達交流,著眼學生閱讀需要,分享整本書閱讀成果。
【關鍵詞】整本書閱讀,小學,閱讀教學,現(xiàn)狀分析,再思考
讀整本書,是中國傳統(tǒng)語文教育的一貫做法。張志公在《傳統(tǒng)語文教育初探》一書中指出,傳統(tǒng)語文教學在兒童基本過“識字關”后就要進行讀寫訓練,這時老師主要就是指導讀書,“教學生讀《四書》《五經(jīng)》;配合讀經(jīng),教學生閱讀簡短的散文故事和淺易的詩歌,教學生學對對子,有的還教給學生一點極淺近的文字、音韻的知識”。朱作仁主編的《小學語文教學法原理》也是把“博覽”作為傳統(tǒng)小學語文教學行之有效的經(jīng)驗之一。梁啟超、葉圣陶等現(xiàn)代語文名家接續(xù)了這一傳統(tǒng)。梁啟超在《治國學雜話》中說:“應當在學生時代就養(yǎng)成好讀書的習慣,這樣才能嘗到讀書的樂趣,如果在學校中不讀課外書,以養(yǎng)成自己自動的讀書習慣,這個人簡直是在剝奪自己終身的幸福?!?0世紀40年代,葉圣陶、朱自清兩位先生就在倡導“整本書閱讀”,他們共同編寫了《精讀指導舉隅》《略讀指導舉隅》。其中,后者舉了七部書作例子,包括《孟子》《唐詩三百首》《吶喊》《愛的教育》等。葉圣陶還在《論中學國文課程的改訂》一文中提出把讀書作為語文課程的主干,“現(xiàn)在的國文教材似乎該用整本的書,而不該用單篇短章。退一步說,也該把整本的書作主體,把單篇短章作輔佐”。
現(xiàn)代語文教學已走過百年,人們逐漸意識到分析課文、講解知識不是中小學生學習語文的“大道”,《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但誠如溫儒敏指出的那樣,“現(xiàn)在的學生讀書很少,好多人除了教材教輔類書,基本上不讀書”。2017年,全國使用統(tǒng)編語文教材,整本書閱讀“走進”教材,“精讀、略讀、課外閱讀三位一體”的編寫思路讓課外閱讀課程化真正落地。
整本書閱讀,在語文課程的視野里是選擇適合學生閱讀的經(jīng)典書籍,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運用一定的閱讀方法,在某一個時間段,圍繞整部經(jīng)典作品展開的,與作者、文本、大人和同伴之間對話的過程。這幾年,關于整本書閱讀教學的討論、探索成為教改的熱點。
一、當下小學生整本書閱讀教學現(xiàn)狀
我們設計了整本書閱讀調(diào)查問卷,期待管中窺豹,審視當下小學生整本書閱讀的長短得失。調(diào)查顯示,讀書已經(jīng)成為小學生課外生活的主要內(nèi)容,語文教師普遍重視整本書閱讀,但隨著實踐的深入,深層問題也在顯露。
1.當下整本書閱讀教學的可喜之處
課外讀書正成為小學生的主要生活內(nèi)容?!捌綍r,除了學習、休息,有了空余時間,你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學生的選擇如下:看電視占8.06%,玩電子(電腦)游戲占10.65%,找同學玩占15.81%,讀課外書占33.23%,跟家人在一起占12.58%,發(fā)展興趣愛好占19.68%。數(shù)據(jù)表明,小學生有著較為豐富的業(yè)余生活,其中,讀書成為孩子們最多的選擇,約33.23%的小學生在學習之余,第一選擇是讀書,表明小學生普遍對讀課外書有一定的興趣。
在學校,教師重視小學生讀書。參與調(diào)查的403位教師中,270位教師組織學生閱讀了3本及以上的課外書,129位教師組織閱讀了1~2本,387位教師會給班級學生推薦相關書目。有93.2%的教師認為其所在學校重視課外閱讀,98.99%的教師所在的教研組有課外閱讀計劃,其中79.3%的教研組開展相關活動的次數(shù)為2次及以上??梢?,課外閱讀課程化,有效推動了語文教師理念的更新與行動的跟進。這與近1/3的學生將讀書作為其課外生活的首選有直接關系。
2.當下整本書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
首先,學生讀書資源不足。60.61%的語文教師認為供學生借閱的圖書資源不多。這一問題在面廣量大的農(nóng)村小學中更加突出。一方面,圖書不便宜,一些家庭不能滿足孩子的閱讀需要;另一方面,學校圖書配置不足,如課程標準中的指定書目不能配齊。調(diào)查顯示,有超過一半的學生能夠利用身邊的圖書館資源,尋找自己喜歡的讀物,但是仍有超過38%的學生從不去圖書館借書。
其次,學生讀書缺乏交流。調(diào)查顯示,44.5%的學生從來不跟家長、老師、伙伴交流讀書心得,能做到跟別人交流的學生僅占42.58%。72.73%的語文教師認為“時間不夠”。學生回家后要完成各種作業(yè),有的還要上興趣班,讀書只能“忙中偷閑”??陀^來說,學生缺乏交流,也與家長有直接關系。“家長對你的課外閱讀的態(tài)度是怎樣的”,71%的人選擇“非常必要,必須重視”,但是將近1/3的家長對孩子的課外閱讀持不支持態(tài)度;“家長在家有閱讀的習慣嗎”,42.9%的人選擇有閱讀的習慣。但是,也有近1/6的家長從不讀書,家庭讀書氛圍堪憂。
最后,教師指導缺乏經(jīng)驗。除“時間不夠”外,約57%的教師認為自己經(jīng)驗不足,表現(xiàn)為重視學生課外閱讀,但是除了布置閱讀任務,不知道如何介入學生閱讀的過程,知道上好閱讀交流課很重要,但是不了解基本的流程與教學方法等。
二、當下小學生整本書閱讀意義的再認識
關于整本書閱讀的意義,學者、專家等多有論述。顧黃初認為,讀整本書的意義主要包括:有利于養(yǎng)成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有利于擴大他們的知識領域,鍛煉其思維能力。北京特級教師李懷源認為,整本書閱讀的價值在于發(fā)展語言、鍛煉思維、豐富體驗。江蘇省特級教師周益民認為,整本書閱讀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認識并掌握閱讀不同文本的一般方法,同時形成包括意志力在內(nèi)的閱讀能力,促進個性化閱讀趣味的形成。
推進整本書閱讀已有數(shù)年,我們不妨換個視角來看整本書閱讀對學生的意義。
首先,整本書閱讀是一個新鮮的詞。
好的書,就是給孩子一個嶄新的世界。學生讀課外書,其實是過一種新鮮的精神生活。一個孩子只要撒謊,鼻子就會變長,這是怎樣稀奇卻又可怕的故事,哪個孩子不會被吸引;生老病死,國人不大愿意多說,但是讀《一片葉子落下來》《獾的故事》,孩子卻能自然、安靜地去思考生與死這樣的命題。讀《十萬個為什么》,每時每刻都在生發(fā)好奇心,也在增長見識;讀《夏洛的網(wǎng)》,小小動物們的友情如此溫暖、神奇;讀《爺爺一定有辦法》,從藍色的毯子到藍色的扣子,串起一個男孩的成長記憶,最妙的是上面約瑟一家的故事,下面卻是老鼠一家的傳奇,而鏈接二者的恰恰是這藍色的毯子……
其次,整本書閱讀是一個溫暖的詞。
冰心在《憶讀書》中寫道:“我第一次讀《三國演義》,讀到關羽死了,哭了一場,便把書丟下了。第二次再讀時,讀到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場,又把書丟下了。后來忘了是什么時候才把全書讀到‘分久必合的結(jié)局?!边@是冰心的小時候,也是很多人的小時候。如果說“新鮮”關乎認知,那么“陪伴”關乎情感。睡不著的時候,看看書;孤獨的時候,看看書;害怕的時候,看看書;怯懦的時候,看看書。書,是人生不離不棄永遠的伴侶。
最后,整本書閱讀是一個神奇的詞。
最好的德育在課外閱讀里。上海市松江區(qū)語文教師陳愛君有一段時間帶學生讀《弟子規(guī)》。一位家長記錄了自己的孩子讀了《弟子規(guī)》后的變化。
一天早上起床,女兒對我拿給她的衣服表示不滿意:“媽媽,這件衣服昨天我也穿著,而且又緊,很不舒服?!薄皶r間不早了,晚上再換,天也涼,這件厚的正好?!?/p>
女兒聽了,還是不太情愿的樣子。早上真是寸秒寸金啊,再不快點,上學肯定遲到,我的火一下子就升上來了,提高嗓門,但想起近期她讀的《弟子規(guī)》,我冷靜下來,控制住火氣問她:“《弟子規(guī)》里有句‘衣什么來著?”她馬上回答“衣貴潔,不貴華”。與此同時,女兒也馬上安靜下來,幾分鐘后,她就穿上衣服,走出臥室開始洗漱,后來還摟著我說:“媽媽,我知道自己剛剛錯了,你就原諒我吧!”我由衷地感嘆:“就知道乖女兒不但會背《弟子規(guī)》,而且也能遵循去做的!”如果按照我以前的做法,這次一定又會成為母女嗓門高低的大決戰(zhàn)。正因為女兒讀了《弟子規(guī)》,我也委婉地提到了其中的一句話,矛盾就迎刃而解了。
整本書閱讀是新鮮的、溫暖的、神奇的旅行。朱永新說:“一個人的精神發(fā)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币粋€人讀什么樣的書,往往就成為什么樣的人。
三、當下小學生整本書閱讀教學再思考
推進小學生整本書閱讀。必須基于問題的發(fā)現(xiàn)與解決。從前面的調(diào)查問卷出發(fā),我們認為須要著眼學生實際需求,做到三管齊下,即豐富閱讀資源、創(chuàng)新課堂模式、推動表達交流。
1.豐富閱讀資源,著眼學段統(tǒng)籌安排,持續(xù)推進整本書閱讀
統(tǒng)編教材安排的課外閱讀既有童話、寓言、神話故事,也有小說。顯然,在讀書的初級階段,這樣的安排是面向全體小學生的??偟膩碚f,這些書都是好書,可以用“古今中外,濃縮精華;兒童需求,注重趣味”來概括,價值導向是培養(yǎng)有中國心的現(xiàn)代文明人。
無論是從學生閱讀需求來看,還是遵循兒童閱讀規(guī)律來看,著眼兒童全面發(fā)展,必須要有更大的視野,提供更多、更全面的好書。心理學研究認為,青少年的閱讀特點大致可分為以下六個發(fā)展階段:第一階段(4~6歲),繪畫期;第二階段(6~8歲),傳說期;第三階段(8~10歲),童話期;第四階段(10~15歲),故事期;第五階段(15~17歲),純文學期;第六階段(17歲以上),思想期。因此,圖書的選擇要適應學生的年齡特征。只讀一類書是不夠的,教師既要重視閱讀趣味與自由,讓學生保持對世界的某種好奇,又要避免因偏愛某一類讀物而對廣闊世界的忽略。朱光潛曾說過自己的閱讀教訓:“我從十歲左右起到二十歲左右止,前后至少有十年的光陰都費在這種議論文上面……在應該發(fā)展想象的年齡,我的空洞的腦袋被歪曲到抽象的思想工作方面去,結(jié)果我的想象力變成極平凡,我把握不住一個有血有肉有光有熱的世界,在旁人腦里成為活躍的戲景畫境的,在我腦里都化為干枯冷酷的理?!庇纱藖砜?,豐富圖書資源,當著眼以下兩點:
一是更加全面。小學生整本書閱讀應以文學閱讀為主,適當配以科技類書籍,同時從兒童的思維特點出發(fā),提供優(yōu)質(zhì)繪本,讓每一個小學生都全面地接觸書籍世界,并根據(jù)自己的愛好、特長來選擇自己的閱讀方向。百花齊放,萬紫千紅,書籍世界猶如花園,自然就能吸引學生。
二是做好規(guī)劃。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上海市松江區(qū)在2012年就通過討論、篩選、實踐,確定了一批符合學生特點、年級要求的讀物。從二年級開始到五年級小學畢業(yè),每年10本,4年共讀40本左右(見表1),同時統(tǒng)籌安排,構(gòu)建相應的課程學習方案,即完成《“每月讀一本”課程學習活動標準框架》,與書目配套編寫、使用。
2.創(chuàng)新課堂模式,著眼可操作、可遷移,整體優(yōu)化整本書閱讀
課外閱讀課程化,這樣的課怎么上,閱讀指導(交流)課到底教什么,以及怎么教,老師們感到經(jīng)驗不足。
教學模式是在一定教學思想指導下建立起來的穩(wěn)定的教學活動結(jié)構(gòu)框架和活動程序。喬伊斯和韋爾等人在《教學模式》一書中認為,“教學模式是構(gòu)成課程和作業(yè)、選擇教材、提示教師活動的一種范式或計劃”。作為教學模式,突出了教學活動各要素之間內(nèi)部關系具有較強的操作性。閱讀指導課的要素包括教師、學生、文本、環(huán)境。如何處理好要素之間的關系,凸顯有序與可操作性,我們可以借鑒江蘇省特級教師岳乃紅老師的經(jīng)典設計:《草房子》閱讀指導課。
◎猜猜看
出示描述作品人物的文字,猜一猜人物的名字。
◎心心相印
·在這些兒童形象中,你最喜歡哪一個?
·這么多形形色色的兒童形象,你認為他們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在這么多人當中,你有沒有找到自己的影子?
·來到了油麻地小學,你最喜歡和誰交朋友?
◎真情告白
讀了這本書,你最大的感悟和啟發(fā)是什么?
◎精彩回放
選擇精彩的描寫人物內(nèi)心世界的段落,和著音樂讀給大家聽,并適時說說自己的閱讀感受。
這是一堂閱讀交流課。由于本課針對小說展開,小說又是學生課外閱讀中最多的一類讀物,因此具有相當?shù)膹V泛性。教什么?岳老師的實踐表明:一是抓住文體特點,學習如何閱讀小說,前兩個環(huán)節(jié)都是扣住小說要素——人物形象展開;二是學習語言,第四個環(huán)節(jié)學生自主選擇語段,配樂朗讀,說說讀后感受,這是對小說人物內(nèi)心語言的感悟、內(nèi)化;三是獲得感悟與啟發(fā)。如果說前兩個教學內(nèi)容都是“讀進去”,那么第三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顯然是引導學生“讀出來”。毫無疑問,這樣的教學適合小說類讀物,具有極強的遷移價值。
再來看岳老師怎么教。教,涉及教學內(nèi)容的安排以及采用的方法。從讀懂文本內(nèi)容到把握學習主旨,再到文本語言的學習,這樣的程序符合由淺入深的認知規(guī)律以及語言學習規(guī)律。同時,我們看到,岳老師采用的方法,無論是“猜猜看”,還是后面的“心心相印”“真情告白”等,都符合兒童的好奇心,看似是岳老師的個性創(chuàng)造,或者說是針對《草房子》的獨特教法,其實不然,其背后的學習內(nèi)容具有共性,且融合了認知學習與情感學習,這樣“雙輪驅(qū)動”的整本書閱讀活動得以優(yōu)化,新鮮感強,有吸引力。
3.推動表達交流,著眼學生閱讀需要,分享整本書閱讀成果
整本書閱讀教學活動從本質(zhì)上來說是一種分享,是學生自主讀書基礎上的交流。前面提到當下小學生整本書閱讀總體缺乏交流,因此閱讀指導(交流)課要重視交流與分享,分享知識,分享情感,分享智慧,分享經(jīng)驗。
推動交流的策略是交流的話題要來自學生的需求,即提出讓學生“有話可說”的問題。周益民老師組織教學《烏丟丟的奇遇》時,從“逆風的蝶”這一片段進入,提了三個問題,從“蝴蝶和狂風,誰更強大”到“這已經(jīng)不再是一個簡簡單單的約定了,想一想,它已經(jīng)成了蝴蝶心中的什么”,再到“蝴蝶和薔薇,他們誰更幸?!?,討論的話題在逐步深入,教學片段如下。
師:多么動人的心聲!“無論什么困難都動搖不了他的信念?!爆F(xiàn)在,請大家再看看狂風中的蝴蝶,靜靜地想一想:蝴蝶和狂風,到底誰更強大?
生1:我認為狂風強大,你看蝴蝶已經(jīng)被風吹得像秋葉在翻卷了。
生2:我認為蝴蝶的力量大,狂風雖然可以吹走蝴蝶的身體,但是吹不走他的信念。
生3:蝴蝶愛的力量是無限的.而狂風的力量是有限的。
生4:我覺得蝴蝶比狂風更強大??耧L的強大只是外表,他再強大,也吹不散蝴蝶的期望,吹不滅他想見薔薇的心愿。
師:一想起這個美麗的約定,蝴蝶的心中就——
學生的答案豐富多彩:一想起這個約定,蝴蝶的心中就開出愛的花朵,涌起愛的浪花;一想起這個約定,蝴蝶的心中就仿佛有一種看不見的力量在支撐著自己;一想起這個約定,蝴蝶的眼前就好像出現(xiàn)了薔薇等待的神情。
師:同學們體會得真深刻!看來,這已經(jīng)不再是一個簡簡單單的約定了,想一想,它已經(jīng)成了蝴蝶心中的什么了?
于是學生有了以下的種種答案:已經(jīng)成了他心中的一個信念,已經(jīng)成了他的一個夢,已經(jīng)成了他的一個諾言,已經(jīng)成了他的一個追求。
師:是啊,愛著彼此,想著彼此,信守一個諾言,擁有一份牽掛,這就是幸福!
雖然“逆風的蝶”這一節(jié)只是《烏丟丟的奇遇》一書中的一個組成部分而非全部,但是,在有限的讀書交流會上,教師精選章節(jié),以話題組織深入討論,達到探究部分細節(jié)與理解全書精神主旨的一致,既節(jié)約了時間又更新了讀書討論會的組織范式。
陳愛君老師從2012年起,每月帶學生讀一本好書,探索出以寫作表達為主線的整本書交流策略,讓學生讀書留痕,讀后交流,每讀完一本書,就留下豐厚的筆記。日積月累,學生每年都有一本讀書筆記,小學階段就有了幾本自己的書。這樣的閱讀教學,跟曾祥芹教授等專家提出的閱讀規(guī)律完全吻合。曾教授等認為,閱讀本身還包括了寫作,閱讀“是因文得意的心理過程,是緣文會友的交往過程,是書面文化的消費過程,是人類素質(zhì)的生產(chǎn)過程”。因此,讀懂文本、吸收意義只是閱讀的前半程,后半程才是表達所得,與人交流,這就需要學生進行寫作。陳老師就以“寫”為拐杖,幫助學生閱讀。比如,她這樣指導學生讀《西游記》:
*寫一寫
《西游記》共——回,分為三大部分,每一部分主要寫了什么呢?
*填一填
讀了《西游記》,你一定會被書中扣人心弦的故事情節(jié)、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詼諧幽默的人物語言所吸引。你對《西游記》了解了多少呢?下面表上的每項至少要寫出四個哦!
唐僧師徒西行取經(jīng),一路上歷經(jīng)艱險、降妖伏魔,經(jīng)歷了九九八十一難,才終于到達西天,見到如來佛祖,最終五圣成真。你能不能畫出唐僧師徒的取經(jīng)線路圖呢?記住要注明遇到的妖隆,解決困難的方法哦!
*評一評
《西游記》中唐僧師徒四人各有優(yōu)缺點,讀完本書以后,你能對他們作出自己的評價嗎?
我們篤信:整本書閱讀有愛、筑愛,這樣的語文課有書、有愛、有光。因此,讓我們一起向著明亮的詩與遠方,用閱讀潤澤生命,用母語滋養(yǎng)孩子,守護童年,讓孩子在書香中更加優(yōu)秀,更加優(yōu)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