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亮,潘華,王高燕,徐雷,郝風云,宋愛琴
(青島大學附屬醫(yī)院兒童醫(yī)學中心,山東 青島 266555)
巨大肥厚性胃炎(Menetrier病,MD)是胃黏膜腺體過度增生性疾病,以胃黏膜皺襞粗大肥厚隆起為特征。該病主要發(fā)生于成人,而發(fā)生于兒童者罕見。該病的病因不明,常伴水腫、嘔吐、腹痛等不典型臨床癥狀。本文報告1例兒童MD病例并復習相關文獻,總結該病特點,以提高兒科醫(yī)生對該病的認識。現(xiàn)將結果報告如下。
病兒,男,11歲。因“間斷嘔吐13 d,腹瀉、腹痛伴水腫4 d”入院。入院前13 d無明顯誘因出現(xiàn)嘔吐,嘔吐物為胃內容物,量多,多在進食后發(fā)作,每天4~5次。入院前4 d出現(xiàn)腹瀉,為稀水樣黃色大便,每天5~6次,伴有陣發(fā)性腹痛,每天10余次,并伴陰囊和下肢進行性水腫。期間無發(fā)熱、皮疹及關節(jié)痛等癥狀,發(fā)病以來體質量減輕2.5 kg。既往體健,個人史和家族史無特殊。入院查體:體溫36.8 ℃,脈搏86 min-1,呼吸20 min-1,血壓14.6/9.2 kPa,體質量44 kg;反應正常,精神正常,全身皮膚水腫,顏面部輕度水腫,呼吸平穩(wěn),雙肺呼吸音清晰,心率86 min-1,心音有力,心濁音界無擴大,腹部膨隆,腹壁水腫,腹部移動性濁音陽性,陰囊水腫,雙下肢凹陷性水腫。病兒以胃腸炎、水腫原因待查入院。入院后胸腹部CT檢查示雙側胸腔積液(圖1A)、腹腔積液、胃壁不均勻增厚及盆腔皮下脂肪層密度增高。肝功能檢查:前清蛋白116 mg/L(參考值為250~360 mg/L),清蛋白13.7 g/L(參考值40~60 g/L),球蛋白9.3 g/L(參考值20~40 g/L)。血常規(guī)、尿常規(guī)、血凝常規(guī)、腎功能、血紅細胞沉降率、甲胎蛋白、抗可溶性抗原(ENA)抗體譜、胸腹腔積液常規(guī)檢查均無明顯異常,巨細胞病毒(CMV)DNA、血幽門螺桿菌(Hp)抗體、傳染性疾病標志物、真菌G試驗、曲霉菌GM試驗、24 h尿蛋白測定均陰性,骨髓形態(tài)學檢查未見異常。入院第5天電子胃鏡檢查示胃黏膜皺襞肥厚增大,充氣后胃皺襞不能展開(圖1C)。胃黏膜病理診斷:(胃體)腺上皮細胞顯著增生,慢性胃炎伴糜爛,中度炎癥,伴小膿腫形成,Hp(-)(圖1E)。入院第10天上腹部動態(tài)增強CT示胃壁增厚,黏膜明顯強化(圖1B)。根據(jù)該病兒臨床表現(xiàn)、影像學檢查、胃鏡檢查以及胃黏膜病理結果確診MD。入院后給予禁食、靜脈營養(yǎng)及對癥治療,每日輸注清蛋白20 g,連用14 d,病兒血漿清蛋白緩慢升至20.6 g/L,球蛋白升至10.7 g/L,水腫緩慢減輕,嘔吐、腹瀉、腹痛癥狀緩解,出院。出院后第4天,病兒在北京兒童醫(yī)院行胃腸鏡檢查示胃黏膜皺襞仍肥厚增大,胃組織活檢示腺體上皮細胞高度增生,Hp(+),接受Hp三聯(lián)根治方案治療。病兒于就診后第60天行胃鏡復查示胃體、胃底、胃竇部黏膜彌散性充血,結節(jié)隆起性改變,部分表面充血糜爛(圖1D)。第6個月隨訪,復查胃鏡示胃黏膜皺襞未見增大肥厚,病兒狀態(tài)良好,病情無反復。
A:胸部CT檢查示雙側胸腔積液;B:腹部CT檢查示胃壁增厚、黏膜明顯強化;C:起病時胃鏡檢查示胃黏膜皺襞肥厚增大,充氣后胃皺襞不能展開;D:就診后第60天胃鏡檢查示胃黏膜彌散性充血,結節(jié)隆起性改變;E:病理檢查示腺上皮細胞顯著增生,中度炎癥(蘇木精-伊紅染色,200倍)。
在PubMed、中國知網(wǎng)和萬方數(shù)據(jù)庫中檢索兒童MD相關文獻,檢索時間為1990年1月—2020年1月。病例納入標準:①年齡在0~16歲;②胃鏡檢查示胃黏膜皺襞粗大或影像學檢查提示胃壁增厚;③胃黏膜活組織病理檢查提示胃黏膜增厚或腺體增生;④剔除重復報道的病例。
在中國知網(wǎng)和萬方數(shù)據(jù)庫中共檢索到符合納入標準的文獻7篇,共7例兒童MD[1-7];在PubMed中檢索到符合標準的英文文獻12篇,共13例兒童MD[8-19]。
國內報道的7例病兒,發(fā)病年齡在3~15歲;4例3周內急性起病,3例2年以上慢性起病,急性起病病例均出現(xiàn)明顯低蛋白血癥和水腫,慢性起病病例以腹痛和嘔吐為主,伴有嘔血。7例病兒中2例血CMV-IgM(+),1例肺炎支原體(MP)IgM(+)。4例影像學檢查(3例行消化道鋇餐,1例行腹部增強CT)示胃壁厚,胃黏膜皺襞粗大。7例胃鏡檢查(其中1例為超聲胃鏡檢查)均存在胃黏膜皺襞增厚粗大,合并黏膜充血,2例合并黏膜結節(jié)樣改變。胃黏膜活組織病理檢查結果示4例上皮腺體增生或擴張,5例有黏膜炎癥,1例腺體減少。所有病兒均未行手術治療,以對癥治療為主,急性起病病兒有3例靜脈輸注清蛋白治療,隨訪3~6個月,癥狀無反復。
英文文獻報道的13例MD病兒,發(fā)病年齡在22個月~9歲;均急性發(fā)病,11例2周內起病,2例1~2個月起病,均以腹痛、嘔吐等消化系統(tǒng)癥狀和水腫起病。9例存在CMV感染,1例存在艱難梭菌感染,1例存在Hp感染。1例消化系統(tǒng)鋇餐和1例腹部增強CT示胃皺褶增厚。13例胃鏡檢查(含2例超聲胃鏡檢查)均存在胃黏膜皺襞增厚粗大。病理檢查均符合胃黏膜增厚或腺體增生,其中2例合并嗜酸粒細胞浸潤。所有病兒均住院對癥治療,6例靜脈應用清蛋白治療,均在3周內出院,最長隨訪6個月,病情無反復。
MD目前命名不統(tǒng)一,又稱巨大胃黏膜肥厚癥、皺襞肥大性胃炎、肥厚性增生性胃炎等。該病多見于成年男性,常表現(xiàn)為腹痛、低蛋白血癥和水腫等[20]。MD兒童期發(fā)病罕見,國內外文獻報道較少,部分病例報道資料不完整。該病病因尚未完全明確,多無明顯誘因,通常認為與外部刺激和感染有關,包括化學刺激、CMV感染[21]、Hp感染[13]、MP感染等,該病還可能存在家族易感性[21]。本文檢索到的20例病兒中有11例存在CMV感染,提示該病和CMV感染可能相關,而僅有2例存在Hp感染,這與成人該病Hp高陽性率截然不同[23]。
兒童MD臨床表現(xiàn)多樣,病程長短不一。國內病例報道存在急性起病和慢性起病兩種方式,國外病例報道均表現(xiàn)為急性起病。急性起病以水腫和低蛋白血癥為突出臨床特點,如本文報告病兒血漿清蛋白低至13.7 g/L,常伴嘔吐、腹瀉和腹痛;慢性起病病程達2~3年,表現(xiàn)為長期腹痛,伴乏力、貧血[24]、生長受限等,重癥可并發(fā)消化道出血[25]。
研究發(fā)現(xiàn),轉化生長因子α(TGFα)過度表達在MD發(fā)病機制中起關鍵作用[26],TGFα作用于胃部表皮生長因子受體,促進胃黏膜向表皮黏液細胞分化和胃竇型上皮增生,使主細胞和壁細胞生成減少,黏液分泌過多,同時胃黏膜上皮細胞的緊密連接明顯增寬,導致蛋白從胃液中過度丟失,造成低蛋白血癥。本文檢索到的兒童MD病例半數(shù)存在CMV感染,CMV感染能夠激活胃部表皮生長因子受體,促進胃黏膜表皮向黏液細胞分化,推測CMV感染兒童后經(jīng)該途徑引起MD[27]。
MD上消化道鋇餐典型表現(xiàn)為胃黏膜皺襞肥厚、粗大,巨大皺襞的斷面形似息肉;CT表現(xiàn)常見胃底、胃體部胃壁增厚,黏膜皺襞粗大呈腦回或息肉狀,隨胃擴張程度不同形態(tài)可變[28];PET-CT檢查提示增厚病變區(qū)胃黏膜呈高代謝狀態(tài)[29]。有研究表明,超聲胃鏡測量胃壁厚度更具有特異性,超過3.6 mm考慮為皺襞粗大[30],但該法在兒童中應用少。胃鏡檢查主要表現(xiàn)為胃底、胃體部胃黏膜皺襞粗大,表面充血糜爛或潰瘍,可呈大小不等的結節(jié)狀或息肉狀,當向胃腔內注入一定量氣體時,曲折蜿蜒狀的胃皺襞仍不能展開。多次、多點的胃黏膜全層活組織病理檢查是本病診斷的關鍵,內鏡超聲引導下活檢鉗穿刺式活檢能明顯提高診斷準確率[31]。若顯示胃黏膜全層明顯增厚、胃小凹顯著增生、腺上皮細胞高度增生伴腺體萎縮則可確診。因活檢深度不夠未取到胃黏膜全層是該病誤診的重要因素[32]。
MD目前尚無公認的診斷和分型標準[33],主要根據(jù)臨床表現(xiàn)、胃鏡檢查和胃黏膜病理檢查進行臨床診斷。有學者認為,出現(xiàn)低蛋白血癥、胃黏膜皺襞粗大和胃小凹上皮增生組織學表現(xiàn)三聯(lián)征可做出診斷[32],但實際臨床誤診率較高[25]。有日本學者提出根據(jù)胃壁肥厚部位(胃腺體、黏膜間質、黏膜下層和肌層、漿膜)進行分型[34]。本病需要與胃部炎癥、胃腫瘤、胃底靜脈曲張、Zollinger-Ellison綜合征等引起的胃皺襞增厚相鑒別。MD在成人中被認為具有癌變傾向[35-36],但在兒童中尚未有癌變報道。
兒童MD目前尚無特效治療,以輸注清蛋白等對癥和支持治療為主,癥狀常在數(shù)周內緩解。對于合并Hp或CMV感染者,建議做相應清除治療,也有作者認為不需要進行干預[37]。有報道生長抑素衍生物奧曲肽可通過下調TGFα水平對兒童MD有效[38],西妥昔單抗[39]和蘭瑞肽[40]也具有臨床效果。本文報告和檢索到的病兒均采用對癥支持治療后好轉出院,表明兒童MD和成年MD不同,不需要胃切除等手術治療[41],總體預后良好[42]。
綜上所述,兒童MD是一種罕見疾病,常急性發(fā)作,預后良好。對于具有反復嘔吐、腹瀉等消化系統(tǒng)癥狀伴不明原因水腫、低蛋白血癥的病兒,要想到該病,避免漏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