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奕廷
摘要:互聯(lián)網蓬勃興起,在為人們帶來便捷的信息交互體驗同時,卻也造成了很多不良的社會影響。尤其是后真相時代下,網絡上經常出現很多反轉新聞,而這一現象的出現,主要是由于網絡新聞傳播方式特性所決定,表現出片面化報道、直通式傳播以及自由化傳播等,由于缺少有效的監(jiān)管和把控,導致反轉新聞頻頻出現,逐漸區(qū)域常態(tài)化。反轉亂象的存在,不僅影響著媒體行業(yè)秩序,也會威脅到社會和諧穩(wěn)定發(fā)展,造成當事人的切身權益受到損害。故此,文章主要叢后真相時代角度切入,探究反轉亂象產生的原因和內涵,在此基礎上嘗試著尋求有效的制衡措施,力求實現深度反思和取舍。
關鍵詞:反轉新聞;后真相時代;輿論引導;理性思考
反轉新聞是應互聯(lián)網迅猛發(fā)展下的一種產物,在后真相時代下愈演愈烈,并逐漸進入到公眾視野中,導致很多網絡新聞的報道缺乏深度和廣度,真實性備受爭議。很多新聞一經出現,大眾未經深度思考直接將矛盾直指一方,而隨著新聞報道的跟進,很多細節(jié)的疲勞,導致新聞劇情直接大反轉,公眾的態(tài)度也隨之改變,矛盾指向另一方。此類反轉亂象的存在,背離了新聞報道真實性原則,得益于網絡信息的快速傳播,反轉速度隨之加快,上演了一出又一出的鬧劇??偟恼f來,新聞反轉亂象是對輿論生態(tài)的強烈沖擊和破壞,不利于社會公平、公正原則,對于一些情節(jié)嚴重的新聞,將會對當事人造成不可磨滅的傷害。故此,在后真相時代下,深度剖析新聞亂象相關呃逆榮,提出合理有效的制衡措施,對于正確引導輿論走向,創(chuàng)設和諧穩(wěn)定的輿論空間有著積極作用。
一、后真相時代和反轉新聞的內涵
后真相時代最初誕生于2016年末,本意是指相較于真實客觀的敘述,群眾更加傾向于注入自身情感和信念,在這個時代背景下,人們對事件的情感態(tài)度是第一位,事實則是處于次重要地位。后真相表明真相并不重要,受到情緒影響下傳播的觀點,導致信息失真[1]。
反轉新聞較為普遍,通常是指一些受到廣泛關注的新聞現象,由于新聞報道不符合實際情況,從最初的走向轉變到另一個方向,即劇情反轉的新聞。反轉新聞屬于一種新聞失實現象,在反映客觀事件的同時,受到群眾和媒體選擇性認知和構建的產物。尤其是在當前新媒體廣泛盛行的時代背景下,信息傳播速度較快,信息獲取渠道多樣化,由于信息獲取不全面等多種因素作用下產生的復雜新聞傳播現象[2]。
二、后真相時代下的新聞反轉亂象
當前時代背景下,微信、微博成為人們獲取信息,以及發(fā)表觀點的主要渠道,但是由于信息質量良莠不齊,導致很多新聞失實,隨后戲劇化反轉,輿論快速倒逼,真相經常被新出現的熱點新聞所掩蓋,進而出現新聞后續(xù)報道缺失和新聞反轉現象。
如,發(fā)生在2013年12月2日,一則新聞報道《老外街頭扶摔倒大媽遭訛1800元》的發(fā)布,在網絡上掀起了眾多網民的熱議,一時間關于大媽的譴責和謾罵之聲不絕于耳,多數網民認為丟了國人的臉面,進一步深思則引起了對國人道德行為的批評,一系列尖銳詞匯將矛頭直指大媽,致使大媽和親屬站在了輿論的風口浪尖上。但隨著警方深入調查,以及媒體的后續(xù)跟蹤報道,此次事件卻發(fā)生了巨大的反轉[3]。外國男子由于無證駕駛和交通肇事行為,受到了嚴重處罰。外籍男子在無證駕駛撞倒大媽后,強制性將其拖拽到路邊,隨后想快速離開,隨后大媽才拉扯男子。在這個過程中,外籍男子始終在謾罵大媽,與大媽進行拉扯。后續(xù)報道的發(fā)布,致使此次事件的真實情況終于得到澄清,輿論也開始專項了關于媒體傳播虛假新聞的聲討中,但實際上大媽的處境卻并未得到好轉,很多新聞網站上仍然能搜索到這一新聞,原有新聞標題并未更改,對大媽以及家人的生活帶來了嚴重的影響[4]。
如,“上海女孩逃離江西農村”事件,一名網友在網站發(fā)帖,自稱春節(jié)前夕去男友家鄉(xiāng)江西過年,被第一頓飯嚇到隨后逃離江西。帖子已經發(fā)出,在網絡上迅速傳播,引起了巨大的爭議,引出了關于城鄉(xiāng)差距、貧富差距以及婚嫁觀念差異等話題。對此次事件,光明網發(fā)布了題名為《上海女逃離:私域的愛情,公域的鄉(xiāng)愁》,《人民日報》則發(fā)布了《農村,說聲愛你太沉重》等相關報道,受到了廣大群眾的關注和熱議。但隨著報道的深入,經過相關部門調查發(fā)現,發(fā)帖人并非是上海人,春節(jié)前夕同丈夫吵架,不愿意陪同丈夫回到江西老家,遂在網絡上發(fā)帖來表達不滿情緒。原本僅僅是一件夫妻之間的小事,卻在一個特殊時間節(jié)點上,經過網絡平臺迅速發(fā)酵、擴散,激起了不同社會群體的情緒,在公眾情緒帶動下導致事件逐漸失真,原本事件的真實情況卻不再被人們所關注,更多的是借由此次事件來表達自身的情緒和看法。
三、反轉亂象的原因分析
(一)主觀先于客觀
新問媒體在發(fā)布新聞中,為了吸引更多受眾,未能站在客觀事實立場上來播報新聞,而是憑借自身的主觀意識來判斷新聞事件發(fā)展,理所應當的呈現真相,但是這一現象卻違背了新聞事件的真實性原則。如,重慶市公交車墜江事件中,很多主流媒體并未深入調查,隨便收集信息直接下定結論。顯而易見,在主觀先于客觀下,導致了強勢的在場,也成為誘發(fā)女司機馬路殺手的亂象。反轉亂象并非是指虛假的新聞,而是新聞事實失真,在后續(xù)事件的細節(jié)逐步紕漏下,輿論隨之反轉。其主要原因在于新聞媒體把關不嚴,在新媒體沖擊下很多傳統(tǒng)媒體為了謀求生存和發(fā)展過分吸引眼球,加劇了新聞亂象的出現。
(二)利益高于真相
后真相時代背景下,吸引流量,博得眼球,相比較追求事實的真相更重要。在新媒體蓬勃發(fā)展背景下,媒介融合趨勢明顯,促使媒體之間競爭愈加激烈,為了搶占新聞資源,占據更大的競爭優(yōu)勢,盲目的運用網絡優(yōu)勢來吸引用戶,隨意轉載或是發(fā)布信息失真的新聞報道。主要通過用詞、框架、引導和傾向等手段來博眼球,同標題黨較為相似。媒體報道失真,忽視事件本身,盲目追責,不僅破壞了主流媒體的公信力,還會帶給大眾不良印象,制約媒體行業(yè)健康持續(xù)發(fā)展。
(三)感性高于理性
新聞報道的發(fā)布,受眾由于自身所獲取的信息不全,經常存在先入為主的印象,在頭腦中形成刻板的城建,事件發(fā)生后人們習慣性的同情弱者,用感性思維去表達看法。對于一些大媽、城管等標簽化的刻板印象,已經出現則會成為眾矢之的。當前時代背景下,新聞傳播渠道多樣化,人們更加愿意感性思考所認同的內容,不愿意理性思考,因此會感性的發(fā)布有違事實的觀點。
四、后真相時代下反轉亂象的制衡措施
(一)提升媒體人的新聞專業(yè)素養(yǎng)
后真相時代背景下,為了有效制衡新聞反轉亂象情況出現,一個有效措施是提升媒體人的新聞專業(yè)素養(yǎng)。遵循新聞真實性原則,堅守道德底線,拓寬信息源渠道的同時,充分調查、多方了解,在獲取相較于全面的信息基礎上來形成真實可靠的結論。媒體報道新聞事件時,應緊緊圍繞新聞事件本身,借助嚴謹的新聞用詞、框架等技巧來還原事實的真相,禁止對新聞事件某一要素過分強化,避免主觀引導,而是客觀報道新聞事件。發(fā)揮傳播媒介把關人的作用,肩負起職責,杜絕模糊性的報道,多角度來增強新問媒體的公信力,只有這樣才能獲得公眾的信賴和支持,求得生存和發(fā)展。
(二)建立完善的事實核查制度
為了有效杜絕新聞失實失真,應契合實際情況建立完善的事實核查制度,主要有事前核查與事后核查兩種方法。后真相時代下,前一種逐漸被淘汰,由于互聯(lián)網時代下信息傳播速度過快,客觀性的新聞報道難度較大,追求新聞報道真實性則是主要目標。事實核查制度的完善,是改善新聞反轉亂象的有效方法之一。此外,也可以引入第三方力量來加強監(jiān)管,發(fā)揮跨國界的“國家實施核查網”平臺優(yōu)勢,幫助消除誤導性信息,集合了全球人民的智慧結晶,在治理新聞反轉亂象方面效果顯著,對于提升新聞媒體的公正性、權威性具有積極作用。
(三)加強公眾的媒介素養(yǎng)
大眾媒介素養(yǎng)的提升,主要表現在面對突發(fā)新聞事件時,在發(fā)表言論時理想思考,避免情緒主導,或是被其他言論所左右情緒,認識到自身的言論所產生的影響。新聞文本并不等同于事件本身,成見系統(tǒng)既然已經形成,在評論新聞事件時更應該規(guī)避先入為主的刻板印象,認真觀察,仔細思考,謹言慎行,杜絕網絡暴力情況出現。站在消費者角度來看,則要認真觀察媒體是否在引導公眾,態(tài)度是否客觀,避免被標題吸引,進而忽略了新聞事件的事實真相。
綜上所述,在后真相時代背景下,新聞亂象問題嚴重損害了新問媒體的公信力,錯誤引導社會輿論走向,嚴重制約媒體行業(yè)健康持續(xù)發(fā)展。因此,應該秉承著客觀理性原則,深層次剖析新聞亂象的本質,認識到問題嚴峻性,避免情緒化來發(fā)表事件的不當言論,并通過加強監(jiān)管來治理此類亂象,最大程度上規(guī)避新聞反轉亂象出現。
參考文獻:
[1]蔣鵬祥,葉秀.后真相時代的“算法”規(guī)訓研究——以“非現實性沖突”為切入點[J].現代法治研究,2020(04):26-34.
[2]許蔚祺.后真相時代下反轉新聞的成因和應對研究——以“廣州小學生被體罰吐血”事件為例[J].視聽,2020(11):181-182.
[3]杜雨欣.淺析后真相時代反轉新聞的成因及防范——以重慶公交車墜江事故為例[J].新聞文化建設,2020(10):94-95.
[4]范迪.自媒體時代主流媒體如何挖掘真相——以廣東衛(wèi)視《社會縱橫》“王鳳雅事件”報道為例[J].視聽,2020(08):226-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