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勉 臧國銘
摘要:隨著知識經濟的出現和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人們對知識需求量和資源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信息的獲取方式變得更加多樣和便捷,多種課程資源層出不窮,教學模式也發(fā)生了轉變。近年來,MOOC作為一種知識學習平臺,為很多高校師生提供了豐富的課程資源和互動平臺,帶來了全新的教學模式和學習體驗。基于MOOC平臺,對教學模式作出相應的調整,將MOOC教學模式應用于課前預習、課堂教學和課后強化,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掌握知識、運用知識,還可以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學習資源,通過平臺與授課教師高效率地互動,真正在學懂弄通做實上下功夫,實現知識的開放與共享[1]。
關鍵詞:MOOC;教學模式;系統性;應用;構建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05-0041-02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黑龍江省教改項目“MOOC背景下的高校人才培養(yǎng)模式創(chuàng)新研究”成果,項目編號:SJGY20190684
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又稱“慕課”,是近幾年流行的一種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其具有資源多、質量優(yōu)、適用范圍廣的特點,能讓每個人免費獲取名牌大學的課程資源,在任何地方、使用任何設備進行課程的學習和交流,能讓任何學習類型的知識和信息通過網絡傳播和共享,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促進了不同學科之間的交流學習,成功實現了高端知識交換。從一定程度上來說,MOOC重新定義了學校,重新定義了教師,重新定義了學生,讓學校和教師更加注重因材施教、個性化教學,讓學生進一步明白了主動學習的重要性、必要性,提高了理論聯系實踐的能力。要把握時代的脈搏,不斷解放思想,充分利用信息科技高速發(fā)展的黃金時期和教學模式變革的窗口期,深入研究探討MOOC教學模式系統性應用的可行性,構建更加科學、包容、開放、共享的知識交換平臺,探索更加適應時代發(fā)展的教學模式,助力我國文化軟實力的輸出與發(fā)展。
一、MOOC發(fā)展帶來的變革
2012年,MOOC作為一種學習方式在全球受到重視。美國的一些頂尖大學陸續(xù)開設各自的網絡課程平臺,通過一套成型的學習、管理系統在網上提供免費的課程,Coursera、Udacity、edX三大網絡課程教學平臺應運而生,為全球范圍內更多的學生提供了系統學習的可能。MOOC的發(fā)展帶來了什么?觸動了什么?又改變了什么?
一是提供了教學互動平臺。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是“講授者”,學生是“傾聽者”。在上課的過程中,教師往往將注意力集中在教學目標的完成和教學重點的傳達上,而忽略了學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MOOC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承擔了知識點講解的任務,使教師有更多的時間、精力與學生互動,進行個性化教學。除了搭建起師生互動的平臺,MOOC也為社會人士和在校學生搭建了生生互動的平臺[1]。在課程學習的過程中,在校學生可以給社會人士提供理論知識穿線理解的幫助,社會人士也可以對在校學生予以理論應用于實踐的指導,幫助在校學生拓寬眼界、加深理解。
二是集聚了優(yōu)質課程資源。MOOC匯聚了很多知名院校的精品課程,資源豐富、種類繁多、風格各異,因此也是教師提高教學能力的“練功房”和學生獲取知識的“訓練場”[2]。MOOC課程資源的形成需要教學活動中各個角色的通力配合,一般會經過精細的“打磨”與“推敲”,在這個過程中,團隊的合作能力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課程資源的質量也可以得到有力的保障。MOOC將高校的優(yōu)質課程展現在學生和教師面前,在內容構成上進行了準確的提煉,在知識點提取上進行了充分的細化,在表現形式上進行了生動的展示,在方方面面都實現了優(yōu)質資源的高度凝練。
三是推動了教學模式變革。傳統課堂中,教師是“講授者”,基本上對學生實施“填鴨式”講解,而MOOC的到來,使教師變成了“啟發(fā)者”,通過課程設計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更多地關注學生的所思、所想,幫助學生理解感悟,教學模式發(fā)生了從靜態(tài)的知識傳送到動態(tài)的能力挖掘的深刻變革。MOOC是互聯網時代饋贈給教育的禮物,碰觸了傳統教學模式變革的觸發(fā)機制,調整了教學課堂中不同角色的任務,將“教師本位”轉變?yōu)椤皩W生本位”,真正體現了學習的本質,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課堂翻轉。
二、MOOC教學模式的設計與應用
MOOC教學模式的應用有效彌補了教學設計和教學方式的不足,教師可以通過MOOC選擇一門或者多門課程資源支撐自己的教學設計,豐富自己的授課風格,調整自己的教學方式;而學生也可以通過MOOC獲取更多的知識,將其中的資源作為課前預習、課堂學習和課后拓展的儲備素材[3]。MOOC教學模式下,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預習效果和不同層次學生的素質,對學生開展個性化教學,因材施教,在教學的過程中,通過與學生的互動,了解學生學習的難點,有針對性地答疑,幫助學生做到融會貫通。結合實際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方式,MOOC教學模式的設計和應用主要有四種類型。
應用一:線上預習與線下教學相結合。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在MOOC上提前進行相應的教學設計,學生按照教學規(guī)劃完成預習任務和課程作業(yè)。課上,教師結合學生在MOOC預習的知識點教學,著重與學生互動。學生通過線上自主學習,實現知識的傳遞和展現,而線下教學則變成了互動的場所,教師與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教師的責任是幫助學生理解知識點,引導學生運用知識。
應用二:補充、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普及,課堂教學已經無法滿足學生對信息的需求,因此,MOOC教學模式可以作為第二課堂的擴充內容,對學生進行課前的資料補充以及課后的拓展訓練?!皟?yōu)勝劣汰”“競爭”等思想讓人們充分認識到了系統學習、涉獵廣泛的重要性。學習不努力就會落后,知識不升級就會停滯,從而被時代過濾和淘汰。MOOC平臺優(yōu)質資源豐富,學生可根據教師的課程安排和自身對知識的需求,在平臺上找到適合自己的課程資源,作為課堂學習內容的補充和完善,及時給自己“充電”,實現理論的豐盈、邏輯的順暢和知識體系的優(yōu)化。
應用三:全程使用MOOC開展教學活動。MOOC傳入我國已有幾年的時間,隨著技術的不斷成熟,資源更加豐富和優(yōu)質,MOOC教學模式的設計和應用也愈發(fā)廣泛。學生的學習活動可全部通過MOOC完成,包括觀看視頻講解,掌握課程知識要點;參與課堂小組討論,與教師和同學互動研討;完成課后作業(yè),做好課外拓展;參加階段性測試,獲得課程結業(yè)資格等。學生可將在MOOC上參與課堂活動的各環(huán)節(jié)截圖,發(fā)送給授課教師,作為成績考核的重要憑據。這種教學模式的應用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學生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反復觀看課程視頻,深入理解知識內容。
應用四:創(chuàng)建平臺打造精品MOOC資源。學校集結各專業(yè)權威教師,精心打磨優(yōu)質精品課程,打造自己的MOOC資源平臺,并將課程內容向校內學生和校外學習者開放,讓大家選擇相應的身份注冊或登錄,按照課程列表查看和選擇課程,在MOOC上完成課程內容的學習。教師則主要作為線下研討會的組織者,著重對課程內容的延展性進行解讀和交流。這種學習模式有助于學校打造精品教學課堂,讓校內學生樂學善學,讓校外學習者重新認識學校的教學資源和師資水平,讓學校的優(yōu)勢學科走出去,提高學校的知名度。
三、MOOC教學模式的構建策略
未來,要構建起符合時代發(fā)展潮流的MOOC教學模式,不斷強化平臺支撐、資源集聚,讓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的所有角色各司其職,發(fā)揮出強大的合力,推動教育方法改革創(chuàng)新,形成科學高效的教育形態(tài),主要可從三個方面進行探討。
一是加強學習平臺建設。主要是針對MOOC教學模式下硬件條件的建設,MOOC教學平臺的建設應當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設置不同的教學工具,通過平臺設計創(chuàng)造教學環(huán)境、建立評價機制以達到教學效果。
二是打造精英教學團隊。教師和資源是課程的兩大核心軟實力,好教師永遠是稀缺的,好資源永遠是緊俏的,教師對新教學模式的推廣至關重要。MOOC時代課程比的不是教師的個人魅力,而是團隊的綜合實力。
三是細化教學環(huán)節(jié)任務。進一步明確不同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和學生的課程任務。在課前學習中,教師要綜合利用各種資源進行教學分析與設計,選擇適當的教學內容,制作視頻和相關課件,通過預設的題目和課程安排,讓學生明白課程重點,做好學習準備;學生要根據教師設計的教學任務,對知識點進行初步的學習和了解,完成預習闖關環(huán)節(jié)。在課堂內化環(huán)節(jié),教師要創(chuàng)建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組織教學活動,開展教學指導,為學生答疑解惑,總結反饋課程知識重點;學生要根據預習任務以問題為導向開展協作學習。
四、結語
MOOC教學模式通過整合大數據、智能化和信息化等尖端技術,實現互聯網翻轉課堂的最優(yōu)效果,打造高效的教學體系,為學生和教師帶來不一樣的課程體驗。數字經濟、開放經濟的發(fā)展,為MOOC教學模式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MOOC教學應用大有可為。
參考文獻:
[1] 張應語.基于MOOC的管理學課堂教學應用模型的構建與實施[J].河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8(03):100-105.
[2] 于玲玲.基于MOOC的高校教學模式的研究與應用[J].通訊世界,2018(07):260-261.
[3] 姚璐. MOOC應用于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實施[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17,14(18):230-231,233.
作者簡介:周勉(1987—),女,黑龍江哈爾濱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數字媒體技術、文化創(chuàng)意。
臧國銘(1971—),男,黑龍江牡丹江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技術、影視藝術與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