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分享式活動是以小組合作為基礎的一種學習方式,活動小組即教師按照個體差異將學生分成的學習小組。課堂上,教師要精心設計分享內容,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小組合作,進行互助式交流分享,積極參與數(shù)學活動,讓數(shù)學課堂“活”起來。
關鍵詞:分享式活動;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9192(2021)10-0004-02
引? 言
《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有效的數(shù)學學習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習數(shù)學的重要方式[1]。因此,分享式活動成了課堂學習的主要形式,每個孩子在數(shù)學課堂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機會。我校在分享式活動課題研究過程中發(fā)現(xiàn),學生在分享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成果時,會出現(xiàn)以下兩種極端現(xiàn)象:有時學生爭先恐后搶著說,課堂秩序混亂不堪;有時學生不積極參與分享,課堂氛圍死氣沉沉。如何借助有效的分享式活動,讓數(shù)學課堂活起來呢?
一、組員分配合理和任務明確,確保分享參與度
分享式活動,一般是指以小組為單位組織的課堂教學活動,在分享式活動課堂上,小組成員分配的合理性至關重要[2]。在分組前,教師必須先了解學生的具體情況,要依據(jù)他們的性格、能力等進行分配,并給每一位學生編號。每組安排一個小組長,小組長應由有較強的組織能力、在同學心中有威信的學生擔任,其要負責整組的任務分配,安排好組內的記錄員、匯報員及組內的分享順序,讓大家明確分享前的任務。
在剛組建小組時,教師要讓學優(yōu)生多幫扶后進生,讓組員互相幫忙、分工合作,讓每位組員都積極參與學習活動,讓每位學生都能在小組分享活動中有所收獲。一段時間后,小組成員可以輪流擔任組內記錄員、匯報員等角色,在小組合作討論問題時,教師也要參與進去,了解各組在小組合作中存在哪些問題。只要組員分配合理、任務明確,學生就能由原來課堂上的被動參與者轉變成課堂的主人,他們的學習主動性也會得到提高[3]。
二、分享式活動的趣味性和現(xiàn)實性,讓學習有溫度
分享式活動課堂能夠有效地扭轉傳統(tǒng)教學中以教師講授、學生聽為主的被動學習局面。因此,如何設計問題讓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活動中,真正落實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成為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4]。如果教師設計的問題太簡單,學生不需要思考就能得出答案,課堂氣氛看起來熱烈,但無法真正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如果教師設計的問題難度過高,學生就會產生畏難心理,探究興趣就不容易被激發(fā)。因此,教師要關注學生學習的起點,發(fā)掘教材中的活動性因素,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富有現(xiàn)實性的教學情境,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分享活動中。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第九冊“梯形面積的計算”一課時,有一位教師為了讓學生感知數(shù)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利用多媒體再現(xiàn)了“汽車碰撞過程中擋風玻璃碎了”的場景,然后提出問題:“你看到了什么?你覺得該怎么辦?”學生紛紛回答:“發(fā)生交通事故了?!薄皳躏L玻璃撞碎了,打110報警?!薄皳Q一塊擋風玻璃?!苯處熇^續(xù)提問:“觀察這塊玻璃,它是什么形狀?你覺得換一塊玻璃要考慮什么?”學生回答“梯形,需要測量數(shù)據(jù)”。表面上看這個情境討論很熱鬧,能激發(fā)學生分享自己想法的欲望,也能聯(lián)系生活,但是這樣的分享不但偏離了主題而且沒有現(xiàn)實意義,因為基于汽車玻璃的特殊性,現(xiàn)實生活中更換汽車玻璃根本無須計算,根據(jù)車型直接更換就可以。所以,教師在把分享的問題設置得具有趣味性、開放性的同時,還要關注現(xiàn)實性,分享的問題既要符合時代潮流,又要符合活動主題,只有如此才能提高學生探究知識的主動性。教師應從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和已有知識出發(fā),努力拓展知識的寬度,并聯(lián)系生活,從而豐富學生的感知,讓學生獲得最真實的感悟,讓教學更有溫度。
三、分享主體的全面性和代表性,讓互助有強度
實踐表明,在課堂上,如果教師讓學生自由分享,則課堂容易變成少數(shù)學優(yōu)生表演的舞臺,這不利于中等生和后進生的發(fā)展。分享式活動應面向全體學生,改變了傳統(tǒng)教學中以教師講授、學生聽為主的模式,改變了學生動手實踐機會少、表達分享自己獨特見解機會少、探究機會少、過分依賴教師的被動學習的局面。因此,分享式活動模式下,教師應注重分享主體的全面性和代表性[5]。
對于所有學生都必須掌握的基礎內容,教師可點名讓中等生或后進生分享;對于較難的內容,應讓各小組的代表展示、分享。代表分享的內容應為本小組的研究成果,這樣有利于合作學習的有效開展。這樣的分享式活動促進了學生之間的交流。首先,對于一些在課堂上沒有掌握教師所授知識的學生而言,經(jīng)過和同學討論,他們能完善自己的想法,讓自己受益匪淺。其次,小組合作學習對后進生的幫助也很大,后進生在探究的過程中并不是完全不會,而是在某個環(huán)節(jié)卡住了,同組的同學就容易發(fā)現(xiàn)自己的合作伙伴在哪個環(huán)節(jié)出錯了,需要什么樣的幫助。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小數(shù)數(shù)學第九冊“小數(shù)乘整數(shù)”一課時,學生在進行算法探究后分享了這樣一道豎式計算: ,學生在主動展示分享后提問:“同學們都能看明白嗎?”學生1問:“為什么3乘5后還要和十分位的3、個位的2兩數(shù)相乘呢?我們在小數(shù)加法豎式計算中只要個位上3+2=5,而十分位的3和百分位的5都是加0,結果是等于5.35呢?”這個犀利的問題可把大家難住了。展示的學生立即站起來說:“2.35×3表示3個2.35相加,所以乘法豎式中的3要和各個數(shù)位上的數(shù)相乘?!闭敼P者滿意點頭時,又有學生提出問題:“既然3要和各個數(shù)位上的數(shù)相乘,豎式為什么不寫成: 的格式呢?”原來,該學生的困惑是:為什么小數(shù)乘法和小數(shù)加法同樣是豎式計算,運算起來卻不一樣呢?這時,其他學生幫他指出如果各個數(shù)位上都寫3就變成2.35×333,而不是2.35×3了??磥韺W生之間的分享交流和合作互助有時比教師的講授更有效。
四、分享評價的及時性和引導性,讓思維有深度
學生在分享式活動的課堂上通過小組合作,不僅對知識理解得更透徹了,而且學習的主動性更強了[6]。教師既要關注每個小組的討論情況,也要重點參與到某個小組的討論中,當學生分享了有價值的觀點時,教師應抓住分享的契機,靈活選擇交流方法,留給學生足夠的交流時間和空間,讓每位學生都有機會參與并表達自己不同的觀點。對于學生的獨到見解,教師應及時給予肯定,鼓勵、引導學生相互爭辯。這就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僅要聽懂學生分享的觀點、及時捕捉有用信息并給予補充,還要及時提煉出概括性和提升性的問題來引導學生思考。
結? 語
總之,教師創(chuàng)設有利于學生主動求知、樂于分享的學習環(huán)境,能夠使學生有序、有興趣、有效地參與課堂。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充分發(fā)掘學生的潛能,大膽放手,引導學生主動探究新知,讓學生大膽分享自己獨特的觀點,在相互交流中取長補短、學會學習,從而讓數(shù)學課堂充滿活力。
[參考文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周健.小學數(shù)學合作分享型教學之我見[J].華夏教師,2015(10):51.
于文君.分享式教學中的“問題”誤區(qū)與改進策略[J].教育科學論壇,2016(09):8-10.
王金蘭.嘗試分享導學: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小學數(shù)學教學模式的思考與實踐[J].考試周刊,2021(09):81-82.
宋盛華.翻轉課堂下數(shù)學小組合作模式有效性研究[J].數(shù)理化學習(教研版),2020(06):49-50.
黃平.關于小學數(shù)學分享靈動課堂的幾點思考[J].讀寫算,2020(14):153.
基金項目:本文系古田縣基礎教育科研課題“基于學情的小學數(shù)學課堂分享式活動設計的研究”(課題立項號:GTJYKT2020-7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余洪玉(1979.1-),女, 福建寧德人,小學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