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剛
【摘? ? 要】增強問題意識是新課標對語文教學的要求,語文學習本身就是一個培養(yǎng)思維意識的過程。本文重點探討了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希望對廣大的教學工作者有所幫助。
【關鍵詞】初中語文? 問題意識? 培養(yǎng)策略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01.193
發(fā)現(xiàn)問題是創(chuàng)新的前提,問題意識的產(chǎn)生具有時間差異性,所處的發(fā)展階段不同,產(chǎn)生問題意識也不盡相同。如兒童時期所產(chǎn)生的問題意識主要是人與生俱來的好奇。到了初中階段,則基本上是思維發(fā)展的最佳時期,這是人一生中最容易培養(yǎng)問題意識的時候,我們可以利用初中語文教學培養(yǎng)初中生的問題意識。
一、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
營造寬松的課堂教學氛圍,就是營造一個相對安全的環(huán)境。只有在安全的環(huán)境中,人們的思想才能自由翱翔,迸發(fā)出思想的火花。在緊張的環(huán)境中,人們很容易把思想禁錮起來,注意力不能集中在思想的發(fā)展上。初中生自我控制能力低,對外界環(huán)境缺乏認識,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雖然正處于思維發(fā)展的黃金時期,但如果引導不好,最終會錯失發(fā)展的良機。因此,有必要為他們建立一個安全的課堂。在輕松的課堂上,他們可以大膽地提出對自己的質疑,對于知識的匱乏,他們有勇氣迎頭趕上,創(chuàng)設寬松的課堂,他們可以自由發(fā)揮,自由提問,自由探索。教師要有耐心和愛心,充分鼓勵學生的不同想法。
二、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能力
設疑需要一定的技巧,很多學生經(jīng)常遇見有問題卻不清楚怎樣去表述,有時即使是表述出來,而所表達的并不是自己真正想要表述的問題。造成這種問題的根本是學生的知識面仍然不夠廣,還有就是沒有掌握一定的設疑技巧。針對這種情況老師應該在教學的過程中注重一些設疑技巧的傳授,讓學生根據(jù)所傳授的這些技巧,通過慢慢學習,再加上平時所學到的知識,質疑能力應該可以得到明顯提升。
例如,在講授《五柳先生傳》時,可以對重點詞句設疑。教師可以先問同學:“你認為文章的主旨句是哪一句?”大多數(shù)同學都能回答出來,就是“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澳蔷渥又小萜荨?、‘汲汲’的意思是什么?”通過查閱注釋,可以知道,“戚戚”是憂愁的樣子,“汲汲”是心情急切的樣子。整句話的意思就是:不為貧賤而憂愁,不熱衷于發(fā)財做官。通過這句話,基本就了解了作者的寫作意圖,表達了作者不貪圖權勢,廉潔高尚的品質。
又如在講授《故鄉(xiāng)》一文時,可以通過對文章內容對比進行設疑。如魯迅兩次寫閏土的外貌,前后有什么不同呢?出現(xiàn)這種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學生帶著疑問再次細讀課文,少年時閏土“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敝心甑拈c土“先前的紫色圓臉已經(jīng)變得灰黃,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皺紋,眼睛周圍腫得通紅,頭上一頂破氈帽,身上只有一件極薄的棉衣。”這樣,有利于學生快速捕捉到文章中的有效信息,幫助學生深層把握文章主旨,對文章內涵有更好的理解。
三、改善學習方法,促進問題的生成與解決
首先,學習方法因人而異,有的學生可能適應這種方法,有的學生可能適應那種方法,但歸根結底都是靠自己所學的知識,不是老師簡單地教,而是需要學生自己去探索,在頭腦中形成知識的有機整體。根據(jù)認知結構理論進行有意義的建構。教師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獨立學習。因此,教師應設計提問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做好充分的準備,提供豐富的材料,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比如在教《濟南的冬天》一文時,預習時先布置幾個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讀課文,隨后自己找到正確的答案。通過這樣的自由訓練,不久后學生就會自己帶著問題讀課文、理解課文了。
其次,教師要協(xié)助學生深入探究問題。學生養(yǎng)成自主性學習習慣后,就會產(chǎn)生問題,教師要幫助學生解決遇到的難題,提高他們的積極性,增強他們的創(chuàng)新意識。比如在講授《我的叔叔于勒》時,先讓學生通讀課文,想想小說的三要素,然后根據(jù)三要素簡單概括本文內容,整個過程都由學生獨立思考。每個人的概括水平不同,但都能抓住關鍵意思,不要把標準答案給他們,只要意思準確就可以了。當同學們由于本身知識掌握情況而發(fā)生意見不一致時,教師要給出正確引導,幫助學生得出正確答案。這樣學生既能發(fā)揮主動性積極探索未知的答案,又能通過教師教導而獲取新的知識。
最后,教師要善于運用合作教學,促進學生學習。新課標要求學生在課堂上要積極討論,分組學習,集體學習,相互合作,相互學習,從而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如在教學《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時,教師可以在同學們讀完課文后提這樣一個問題:文中的主人公到底是誰?分成小組討論,每組請一人出來做代表講一下各組的情況,然后再集體討論,教師也可以發(fā)表自己的個人看法。小組討論的結果有于勒、菲利普夫婦還有“我”,每組都各抒己見,其他組有不同意見可以說出來,當然沒有正確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這也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能力,讓他們開闊眼界,共同提高促進問題的生成與解決,從而使學生具有創(chuàng)新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