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海榮
摘 ? ?要:以語言輸入為驅動的傳統(tǒng)英語教學IO(Input-Output)模式(輸入—輸出模式),導致部分學生對英語學習失去興趣或者出現(xiàn)“啞巴英語”現(xiàn)象。借鑒母語學習模式,初中英語教學可采用OIO(Output-Input-Output)模式(輸出—輸入—輸出模式),還原語言學習原生態(tài),以實現(xiàn)“學生學習主動、課堂教學生動、知識自動生成”的教學追求。
關鍵詞:英語聽說教學;OIO教學模式
聽、說、讀、寫是英語學習的四項基本技能。其中,聽、說擺在首位,是英語學習的基礎。因此,在初中英語教材的編排中,聽說教學都放在每個單元的首位。這充分說明聽說教學既是提高學生語言技能的基礎需要,也是有效完成單元整體教學的前提。
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由于受非母語等多因素的制約,往往以語言輸入為驅動,采用的是單純的IO(Input—Output)模式(即輸入—輸出模式):學生接受外界大量的先期輸入,然后通過其自身學習轉化,再進行語言應用輸出。這一模式確保了外來語言學習的快捷性、準確性、有效性,但容易導致出現(xiàn)兩方面的不良傾向:一是由于外在需求動力不足,前期大量的輸入枯燥乏味,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失去英語學習的興趣;二是自身轉化能力不足,使得語言輸出不暢,最為典型的就是出現(xiàn)“啞巴英語”現(xiàn)象。
反觀我們的母語學習,一個嬰兒學習語言,不僅依靠外界大量的語言輸入刺激,還依賴大量需要通過語言進行溝通交流的輸出需求,正是這一需求驅使他去學習。小孩子不認識漢字,也不會拼音,但這不會阻礙他與別人溝通交流。由此看來,原生態(tài)的語言學習,不僅需要大量語言輸入的刺激,還需要大量語言輸出(如“語言使用”等)的驅動?;谶@樣的思考,筆者在初中英語聽說教學中嘗試引入OIO教學模式。
一、OIO教學模式及其操作路徑
OIO教學模式,是以語言輸出為驅動的教學模式,即常說的“以說促學、以寫促學”。它以先期語言輸出(Output)驅動或者牽引語言輸入(Input),經(jīng)過生成轉化再進行語言輸出(Output),簡稱“OIO教學模式”[1]。OIO教學模式下的英語教學,語言輸出既是驅動和牽引學生課堂英語學習的手段,又是學生課堂學習所需要達成的目標。它既作為“任務”有效驅使學生進行語言輸入,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又作為“目標”注重提高學生英語使用和交際的能力,杜絕“啞巴英語”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
OIO教學模式下的語言輸出主要是指聽、說、讀、寫活動,它是動態(tài)的過程,不僅僅指學習者產(chǎn)出的語言,也包括學習者產(chǎn)生的語言活動。該模式下的語言輸入通常是指教師引導學生全面深入地解讀學習文本,包括文本詞匯、語法,文本結構等。具體如圖1所示。
二、OIO教學模式下的聽說課設計
以下筆者以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英語》七年級下冊Unit 11 How was your school trip?中的Section A 1a-2d聽說課教學為例,闡述OIO教學模式的運用。這一單元是初中學生學習一般過去時的開啟單元,Section A 的話題是圍繞school trip的活動內容,以聽說的方式展開。
第一步:Output(語言輸出)
1.呈現(xiàn)一張學生班級秋游的集體照,讓學生以free talk的形式,描述一下這張照片的內容。接著,在照片下逐一呈現(xiàn)下列問題:
(1)How was your school trip?
(2)Did you see any plants?
(3)Did you ride a bike in the park?
(4)Did you eat different kinds of foods with your classmates?
(5)Were the foods delicious?
[設計說明]照片來自學生的生活,且內容與單元話題緊密相關。這有助于激發(fā)學生開口說英語的意愿。同時,學生從開放式表達過渡到在老師提供語言表達支架情況下的半開放式表達,學習活動自然地落實到這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上。這能夠使學生圍繞教學目標,實現(xiàn)第一次口頭語言的輸出。
第二步:Input(語言輸入)
【任務1】呈現(xiàn)教科書上的1a的插圖, 根據(jù)圖片內容,引導學生學習對應圖片的語言表達(圖1對應的英文表達內容),然后創(chuàng)設如下語言情境,讓學生在具體語言操練中,運用這些目標詞匯:
Carol(圖片中的人物名字) enjoys spending weekends on the farm. What can she do there?
【任務2】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完成圖2中相關動詞過去式的學習,然后創(chuàng)設如下情境讓學生進行pair work:
Carol had a school trip on the farm yesterday.
A: Did she ride a horse there?
B: Yes, she did. She rode a horse. (或:No, she didn’t. But she milked the cow.)
教師逐一呈現(xiàn)圖片中a到f的各個部分,學生兩人一組,一個問,一個答,來操練“Did she…?”這一問句。學生在語言運用中,鞏固圖2中相關動詞過去式形式以及一般過去時的一般疑問句。
[設計說明]OIO教學模式下的語言輸入,通常指教師以講授形式解決課堂上字詞句等語言知識點的問題,該環(huán)節(jié)教師的主導性比較明顯。
任務1是為了呈現(xiàn)這節(jié)課的生詞。教師通過錄音音頻領讀或自己示范領讀,幫助學生掌握這些生詞的讀音;借助圖片,引導學生領會生詞的含義;借助問題,幫助學生在具體的語言表達中運用新學單詞,學生在說的過程中鞏固重點詞匯。
任務2是為了呈現(xiàn)相關動詞的過去式,引導學生關注動詞過去式的形式,并結合目標語句(一般過去時的一般疑問句)以pair work的方式操練這些動詞過去式的表達。
第三步:Output(語言輸出)
利用聽力1b的插圖,引導學生理解聽力對話的情境。然后呈現(xiàn)如下聽力教學的任務:
1.聽力訓練。呈現(xiàn)表1內容,播放課文錄音,讓學生完成相應內容的填寫。
2.讓學生以pair work的形式,進行答案核對。
A: How was Carol’s school trip?
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Did she ...?(同時呈現(xiàn)1a插圖的內容)
B: Yes, she did. She… / No, she didn’t. She didn’t ...
3.根據(jù)表1內容,以Carol’s school trip yesterday為題做一個30字左右的口頭report。(給出主題句)
Carol had a ________ school trip on the farm with her friends yesterday.
[設計說明]在該語言輸出環(huán)節(jié),聽是為了說,說是檢驗聽的效果。因此,在聽力教學環(huán)節(jié),表1任務的設置,是為學生后面順利地說做準備。接下來的聽力答案核對環(huán)節(jié),進一步呈現(xiàn)這節(jié)課的語言教學重點——一般過去式的一般疑問句,讓學生在pair work口頭交際過程中,反復運用這個知識結構,從而進一步幫助他們鞏固對這個知識的掌握??陬^report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進一步從整體上梳理聽力環(huán)節(jié)的語言內容,同時全面地理解一般過去時的表達。OIO教學模式下,語言輸出中的“說”,往往不是簡單的單個詞或一個句子地“說”,這里的語言輸出,是指實現(xiàn)有語境、有語言連貫性和邏輯性地說。而聽力任務的完成,幫助學生實現(xiàn)了語言輸出的有效性。
第四步:Input (語言輸入)
1.課件呈現(xiàn)教科書上的兩張圖片(如圖3、圖4)口頭提問:
(1)What is Carol doing in the pictures?
(2)What do farmers usually do on the farm?
[設計說明]兩張圖片和兩個問題,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學習2a-2b的下列生詞:talk with the farmers、grow strawberries / apples、pick strawberries。
2.創(chuàng)設聽力情境:Carol is talking about her trip on the farm with Tony. 讓學生聽對話并完成教材上2a和2b的任務。
[設計說明]充分利用教材上的插圖,有目的地實施聽力、重點詞匯或句式的教學。有效的語言輸入教學(即教師有針對性地進行語言知識的教學),為后續(xù)的聽力教學掃除語言障礙,確保聽力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有效性。
第五步:Output (語言輸出)
1.學生聽錄音,補充表2中畫橫線處的三個問題,并簡單寫出答案。
2.根據(jù)表1內容和表2中問題的答案,以“Carol’s school trip on the farm”為題寫一篇50字左右的短文。給出開頭句:
Carol had a ________ school trip on the farm with her friends yesterday.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設計說明]這個單元,1b、2a、2b的聽力內容是連貫的。表格形式的任務單,有助于聽力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有效語言輸出。寫作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是為了讓學生對兩則聽力對話形成一個整體認知。由聽到說,再到寫,對學生思維能力的要求逐漸增加。兩個聽力環(huán)節(jié)設計的表格,為學生順利地寫提供了足夠的語言支架;把支架串起來,讓學生系統(tǒng)感受這節(jié)課的語言重點知識——一般過去時的表達,包括動詞的過去式形式。在寫的體驗中感悟語言知識,可以幫助學生更加系統(tǒng)有效地鞏固所學的知識。
第六步:語言輸出(Output)
1.結合同學寫的短文,開展小組討論:“When we talk about a trip, what questions do we usually talk about?”以疑問句的形式呈現(xiàn)每個組討論的結果。(At least four questions each group should represent after their discussion.)
2.通過西沃軟件,現(xiàn)場掃描兩篇學生寫的短文,請全體學生邊讀邊想:短文中,回答了以上討論問題中的幾個?
3.結合學生討論,課件呈現(xiàn)如下問題:
When talking about a trip, we usually talk about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Where and when did we go?
(2)Who did we go with?
(3)How was the trip?
(4)What was the weather like then?
(5)What did we do there? How did you like it?
4.學生大聲朗讀2d的Role-play the conversation兩遍,并在朗讀的過程中標出自己不會讀或不理解的詞句,想一想對話中談到了課件中的哪些問題,并圈出這些問題的答案。
[設計說明]這個環(huán)節(jié)的語言輸出,一方面以口頭形式檢驗了之前寫的內容,進一步鞏固了學生對所學語言的理解運用;同時,結合同學們自己寫的文本,討論如何談論一次旅行或郊游,梳理談論這個話題的問題思路,為后面2d 的學習理清了思路。學生在朗讀2d的對話中,初步感受對話的內容以及語言的重、難點,同時又能驗證上面討論的結論。語言輸出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第七步:語言輸入(Input)
(1)學生呈現(xiàn)在朗讀中圈出的不會讀或不理解的詞句。
(2)播放對話錄音,學生跟著錄音朗讀,模仿錄音中的語音語調。教師就學生圈出的難點知識,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并以朗讀、造句等形式反復操練這些重、難點知識。
(3)兩個學生一起Role-play the conversation。
[設計說明]對話中的生詞和特定表達,需要教師進行針對性講評。讓學生在自由朗讀的過程中圈出自己不會讀或不理解的詞句,是引導學生主動關注語音語調和語義;跟著錄音讀,是引導學生模仿;對學生圈出的疑難點進行針對性講評,能使學生更加集中注意力去理解。在講解語言知識點的過程中,除了學生找到的疑難點之外,教師還要根據(jù)教學目標適當補充拓展相關背景語言知識的講評,以幫助學生更全面地理解知識。教師幫助學生掃除語言障礙后,學生通過模仿錄音解決語音語調的問題。學生再進行role-play,就能夠把對話中需要的情感態(tài)度合理地表現(xiàn)出來。
第八步:語言輸出(Output)
1.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填寫表3。
2.學生根據(jù)自己填寫的內容,跟同桌(或兩個同學一組)口頭編寫一則對話,談論各自的旅行,再分組展示對話。
3.呈現(xiàn)任務:
你美國的筆友Jim來信詢問你五一假期的情況,請你根據(jù)表3的內容,給他寫一封50字左右的e-mail,向他介紹My trip in Spring Holiday。開頭和結尾已給出,不計入總詞數(shù)。
Dear Jim,
I am happy to get your last e-mail. From your e-mail, I know you want to know something about my Spring Holiday. Now I am writing to tell you something about it. It was
Yours
Li Hua
[設計說明]這節(jié)聽說課,從聽力任務開始到2d的對話,都是圍繞表格中的問題展開的。有了前面聽力相關環(huán)節(jié)內容的鋪墊,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完成表格,以再次鞏固已學知識,而且在語言表達上,學生可能還會有進一步的拓展。根據(jù)表格自編對話,表格的內容為對話的編寫提供了足夠的語言信息,且2d的對話為學生編寫對話提供了語言表達的形式范例。對話編寫展示后,學生大腦中對my trip 會有充分的信息量,基本就能水到渠成地完成e-mail的書寫了。這就是通過寫來生成語言,實現(xiàn)有效的語言輸出。學生在寫的過程中,既能達成教師預期的目標,又能根據(jù)自己的實際語言水平實現(xiàn)更高級的語言表達。
三、關于OIO教學模式的幾點思考
通過一個學期在聽說課中引入OIO教學模式的嘗試,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對英語學科的學習興趣明顯增強,在課堂上用英語表達的主動性明顯提高,語言表達的能力特別是聽、說、寫的能力得到了明顯提升,課堂更加生動有活力。一個學期的教學實踐,給筆者帶來了如下思考:
(一)圍繞讓學生主動“充分聽、大膽說”來設計聽說課
讓學生實現(xiàn)“充分聽、大膽說”,這是聽說課的主要方式,也是語言學習的重要途徑。但是,由傳統(tǒng)灌輸式教學中的被動“聽、說”轉向以任務驅動為主體的主動“聽、說”,是OIO教學模式的關鍵所在。雖然在前期的聽、說過程中,學生可能由于知識儲備的缺乏而不敢說,或者說得不夠準確,但正是這種“不足”,可以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激情和勇氣,也可以讓他們真正感受到從不知到知的學習成就感和愉悅感。
(二)語言輸出是OIO教學模式有效實施的驅動力
在傳統(tǒng)的“傳道、授業(yè)、解惑”教學中,輸入是教學的主要驅動力。然而在OIO教學模式中,輸出同樣是教學是否有效的關鍵。盡管在教學過程中有多次語言輸出,但每次輸出的側重點不同,在教學中所起的作用也不同:課開始時的語言輸出,主要起到激發(fā)興趣、激活學生已有知識、引出新知識的作用,為新的知識輸入做鋪墊;結束時的語言輸出,主要起鞏固所學新知識、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力和語言表達變通能力的作用,為新一輪的輸出打基礎。因此,不同環(huán)節(jié)的語言輸出,需要學生用不同的思維能力去完成。但無論何種形式的語言輸出,都需要有意義、能解決交際問題且與現(xiàn)實生活中的活動有相似性。
(三)在OIO教學模式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
OIO教學模式強調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但同時也突出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學中的“輸出、輸入、輸出”都是在教師有目的的引導下實現(xiàn)的,盡管有傳統(tǒng)教學手段的影子,但語言輸入對完成最后的語言輸出是必不可少的,也是主導性的。因此,聽說課的語言輸入,要注意如下幾點:(1)可理解性,即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重、難點語言知識時,要用學生能夠理解的語言展開,通過學生可理解的語言示范或是肢體語言來幫助他們理解新的或難的語言知識;(2)有足夠的輸入量,即對于重、難點知識的講解,不是簡單地講一遍就可以了,而是要設計充分的活動,讓學生在做中學,在具體的語言表達情境中去感悟體驗。
(四)OIO教學模式的語言輸出、輸入必須有內在邏輯關聯(lián)性
語言學習是一個富有內在邏輯關聯(lián)性的整體行為,而不是一個由聽、說、讀、寫隨意堆砌的行為。因此,為了實現(xiàn)語言輸出的層次性和連貫性,我們必要時可能需要對教材上的任務進行重新設置、調整和優(yōu)化,以確保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內在邏輯的完整性。同時,盡管聽說課的教學目標主要是讓學生“充分聽、有效說”,但聽說是否有效,最終是通過寫來檢驗的。因此,在OIO教學模式的聽說課中,特別是在語言生成環(huán)節(jié),寫顯得尤為關鍵。
參考文獻:
[1]劉春燕.語言輸出在英語學習中效果最優(yōu)化的課程設計研究[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