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毅
摘要:目的:研究步行訓練矯正儀用于治療偏癱足下垂的臨床療效。方法:本次研究中所有納入樣本均來自于我校附屬醫(yī)院收治的偏癱足下垂患者,對2019年4月至2020年12月期間患者篩選后納入患者56例。研究中共設置對照組以及觀察組兩個不同的小組,在保證不同小組中樣本容量一致的基礎上將患者分入兩個不同的小組之中,隨后為不同小組患者制定不同治療方案并開展組間對比。結果:研究中為觀察組患者選擇的治療方式為步行訓練矯正儀,開展組間對比時,不同小組中患者的步長、步寬變化情況差異明顯(P<0.05)。結論:在為偏癱足下垂患者開展臨床治療的過程中,通過應用步行訓練矯正儀來開展治療,可以很好的保證患者的步長以及步寬恢復,保證患者的治療效果,因此值得在臨床中進行推廣。
關鍵詞:步行訓練矯正儀;偏癱足下垂;臨床療效
臨床中,偏癱足下垂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癥狀,患者在發(fā)病之后,會出現(xiàn)小腿三頭肌痙攣、踝背屈肌力不足以及伸屈張力失調等癥狀,同時也會表現(xiàn)出邁步相足內翻、下垂,髖關節(jié)外展外旋等一系列問題,因此會對患者的日常生活產(chǎn)生非常巨大的影響。筆者在本文中針對步行訓練矯正儀用于治療偏癱足下垂的臨床療效開展了相關研究,現(xiàn)總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開展研究樣本篩選的過程中,將時間設定為2019年4月至2020年12月,研究中患者納入標準:①患者經(jīng)過臨床診斷確診為腦卒中,同時伴隨足下垂癥狀;②患者生命體征平穩(wěn)且病程在6個月以下;③患者符合步行訓練矯正儀治療指征;④患者自愿配合本次研究?;颊吲懦龢藴剩孩倩颊唧w內置入心臟起搏器;②患者骨關節(jié)不穩(wěn)且存在出血傾向;③患者存在烈性傳染性疾病或者器官衰竭問題;④患者存在精神障礙或者認知障礙。將研究上報我院倫理委員會并獲得批準后,對所有被納入本次研究患者的一般資料進行分析,一般資料詳見表1。
1.2方法
開展本次研究的過程中,分別為不同小組患者制定不同的臨床治療方案。其中,被納入對照組的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規(guī)治療服務,醫(yī)護人員在開展治療的過程中,需要為患者開展神經(jīng)促通PNF技術、運動再學習療法、Bobath技術、減重步行訓練、動態(tài)平衡訓練、核心力量訓練、牽張技術等一系列治療,患者每次的治療時間控制在40min,每天治療頻率控制為2次。
所有被納入觀察組的患者均接受與對照組患者完全一致的常規(guī)治療,在此基礎上,為患者開展步行訓練矯正儀治療,在治療的過程中選擇GYKF-Ⅰ型步行訓練矯正儀來開展輔助步行訓練,訓練過程中設備的最大輸出電流選擇為120mA,最大輸出電壓控制在120V,脈沖范圍確定為100μs,脈沖重復頻率設定為25Hz。在開展步行訓練的過程中,醫(yī)護人員需要引導患者選擇端坐位,充分對患者患肢進行暴露,在保證患者患肢屈髖屈膝屈踝ROM均在90°以下的情況下使用酒精對患者的脛骨外側緣皮膚進行環(huán)形消毒。隨后,醫(yī)護人員需要在表面肌電的的引導下確定敏感刺激點,在使用記號筆對敏感刺激點進行標記之后,將步行訓練矯正儀的黑色(負電極)貼于腓總神經(jīng)淺支腓骨長肌的腓骨頸處,同時將紅色(正電極)置于患者腓總神經(jīng)深支脛骨前肌肌肉刺激點上,隨后對輸出按鈕進行調試,選擇較為合適的運動閾。患者每天的步行訓練矯正儀訓練次數(shù)控制為2次,每次訓練的時間控制在30min。
1.3觀察指標
開展本次研究的過程中,分別在治療前以及治療后對所有患者進行盲法評估,此過程中由醫(yī)護人員來開展測量以及記錄,引導患者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在設定好的平面上行走15m,對患者的步長、步寬進行統(tǒng)計并開展組間對比。
1.4統(tǒng)計學方法
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23.0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及計數(shù)資料分別用n(%)以及(±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或者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步長變化情況對比
2.2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步寬變化情況對比
3.討論
步行運動是人體中樞神經(jīng)發(fā)育的終極目標,同時也是大腦命令、指揮的最核心體現(xiàn)。步行運動需要多個關節(jié)、肌群共同參與,同時也需要踝關節(jié)功能的充分配合,才可以保證步行姿勢和穩(wěn)定性。在臨床治療的過程中,腦卒中偏癱足下垂患者的治療方法通常可以歸納為矯形、肌電生物反饋、神經(jīng)阻滯以及外科四維相矯治方法等方式。在此過程中,矯形器的佩戴會對患者的機體產(chǎn)生較為明顯的壓迫感,同時也容易導致患者出現(xiàn)緊縮、熱感、疼痛等一系列不適的感覺,因此很容易對患者的日常生活質量產(chǎn)生影響。除此之外,傳統(tǒng)矯形器美觀度較差,這也使得部分患者對其較為排斥。肌電生物反饋儀的體積較大,質量較重的同時,操作也較為繁瑣,因此該治療方法需要患者到醫(yī)療機構接受現(xiàn)場治療,同時也不能在步行活動中攜帶使用。與之相比,步行訓練矯正儀具有較好的便攜性,同時可以隱藏在患者的衣服里面,不影響美觀,與此同時,步行訓練矯正儀可由患者自行佩戴,有視覺反饋功能,因此可以更好的滿足患者對于治療的需求。開展治療后對治療效果進行對比發(fā)現(xiàn),為觀察組患者開展步行訓練矯正儀治療之后,兩組患者在步長、步寬變化情況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臨床治療偏癱足下垂患者的過程中,在常規(guī)治療措施的基礎上應用步行訓練矯正儀開展治療,可以更好的對患者的步長、步寬進行改善,保證治療質量,因此值得大力推廣。
參考文獻:
[1]楊偉,牟志偉,陳卓銘,宋秀豹,胡榮亮.步行訓練矯正儀用于治療偏癱足下垂的療效分析[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14,29(01):69-71.
滁州城市職業(yè)學院? 安徽滁州?239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