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麗
摘要:中國作為禮儀之邦,在寒暄語的應用上具有非常高的典型性和準確性要求,中日兩國同為亞洲國家,對于寒暄用語的專業(yè)性和準確性也通常相對較高。本文針對中日兩國的寒暄語表達方式進行研究分析,以此為基礎探尋中日兩國文化維度的差異。研究可見,不同類型的寒暄語的應用在中產(chǎn)生中日差異有來源于文化方面、語言習慣、禮儀文化以及情感表達方面因素的影響,不同的寒暄語問候性質雖然反映著中日文化的差異,但同時也體現(xiàn)著中日文化的特色,對于跨文化分析研究具有一定的輔助促進作用。
關鍵詞:中日文化;寒暄用語;影響因素;差異對比
中圖分類號:H3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7164(2021)05-0029-02
中國和日本對于寒暄用語都是非常重視的,但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寒暄語的具體內(nèi)容和表達方式也會產(chǎn)生相應的差異。從專業(yè)的角度對于寒暄語的表達進行分析,是進一步研究文化差異、合理應用寒暄語的前提條件。
一、中日雙方寒暄語的內(nèi)容特征
(一)中國寒暄語
在我國,由于傳統(tǒng)文化因素的影響,寒暄語的具體內(nèi)容主要集中在飲食文化層面上。比較典型的寒暄語內(nèi)容主要涉及的方面集中在詢問是否用餐方面,在以此為開頭的基礎上,再進一步詢問寒暄對象的身體和心情狀態(tài)。這種寒暄語問候方式有典型的中國特征。與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內(nèi)涵以及語言表達習慣有非常密切的聯(lián)系,且我國的寒暄語在內(nèi)容表達的字數(shù)上也相比較少,一般通過簡潔明快的方式將所要表達意思濃縮在內(nèi)。
(二)日本寒暄語
日本的寒暄語則重視將詢問的重點放在對天氣情況的詢問上,主要的寒暄內(nèi)容是對當天的天氣、季節(jié)等進行詢問。從廣泛的角度上分析,日本國是世界范圍內(nèi)國家中關于天氣的各種類型寒暄語應用最廣泛的國家[1]。從具體內(nèi)容的角度上來說,日本的寒暄語在表達形式和含義的復雜性上是相對更高的,表達不同含義的語句在呈現(xiàn)長度上也是相對較較長的,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出了日語寒暄語表達在內(nèi)容呈現(xiàn)形式上復雜性較高的特點。
二、形成中日寒暄語內(nèi)容差異的動因分析
(一)日本方面的動因
中日兩國的寒暄語之所以在內(nèi)容側重點存上存在差異,主要與兩國的地理位置和環(huán)境條件有直接關系。且兩國表現(xiàn)在這些方面的差異在形式上具有典型的客觀性,是能夠產(chǎn)生長期影響且特色性較強的因素。日本作為一個島嶼環(huán)繞的國家,不僅總體面積小,且可能受到外部環(huán)境中氣候因素的影響程度較大。這意味著不同的季節(jié)日本國所表現(xiàn)出來的地區(qū)氣候差異是十分顯著的。另外,由于受日本所在的地理位置因素影響,這個國家面臨火山爆發(fā)、森林火災等極端天氣情況的頻率較高,這種出于安全維度的考慮也是提升日本國民對天氣因素關注度的主要原因[2]。另外,惡劣的極端天氣還有可能造成國家經(jīng)濟發(fā)展中的部分支柱性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環(huán)境條件直接受到影響。從而進一步影響到國家整體的經(jīng)濟發(fā)展狀態(tài)?;谶@種影響因素的深刻性和重要性,使得日本民眾對于天氣變化的敏感度進一步提升。從歷史文化角度上來講,日本作為一個單一語言和民族的國家,民眾在思想上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非常遵從以和為貴的原則,這使得日本國民在語言表達上非常重視謹慎性,這種謹慎性也非常突出地表現(xiàn)在日本國國民的其他生活習慣方面。以對天氣情況的評價為例,我國民眾即使談論到天氣的問題,大部分情況下也直接地表達出天氣很好的意思,而同樣形成交流的人則大部分情況下會以附和的語氣表示贊同。而在日本,人們更加注重一種交流的態(tài)度和方式,因此很有可能提出不同的意見作為附和的內(nèi)容。
(二)中國的客觀條件動因
為了體現(xiàn)研究的公平性,立足于我國進行寒暄語形成差異動因進行分析時,也需要把氣候因素作為研究的切入點。我國民眾大部分生活在平原地區(qū),這一地區(qū)不僅地勢環(huán)境比較穩(wěn)定,環(huán)境條件的優(yōu)越性也相對較強分入。而且由于氣候分布區(qū)域處在溫帶地區(qū),氣候條件也是相對更為穩(wěn)定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國民眾對于天氣情況變化的感受程度在深刻性上略顯不足,另外,從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發(fā)展進程的角度上分析,作為一個以農(nóng)耕文明為基礎的國家,我國國民對于飲食文化的敏感度相對更高,所謂“民以食為天”就是我國民眾思想中非常深刻的認知狀態(tài)。從思想層面的影響角度上分析,作為儒家文化的發(fā)源地,我國同樣堅持著以和為貴的原則,但同方向附和的方式其實體現(xiàn)出了我國民眾更加注重通過寒暄增進對對方的進一步了解的目標[3]。
三、基于致謝與致歉語的表達分析中日文化差異的主要表現(xiàn)
(一)傳統(tǒng)文化認知差異
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表達感情的主要方式在于行動,單一地利用口頭表達的方式并不能夠充分地展現(xiàn)出其個人的情感狀態(tài),這一點從致謝和表達歉意的語言的應用頻率上就可以體現(xiàn)出來。而通過對現(xiàn)實的觀察不難發(fā)現(xiàn),在日本,表達謝意和歉意的語言形式和語氣狀態(tài)則有非常詳細的劃分,即使是對于自己的家庭成員或工作伙伴,日本人也不吝惜通過寒暄的方式表達謝意或者歉意,這主要是由于在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認為致謝和致歉更好的表達方式都是通過行動來實踐,且在親友或同事關系背景下過多的使用寒暄詞匯或語言顯得非常見外,反而影響一種親近關系的主觀體驗。正是這種對寒暄用語的內(nèi)涵和表達意義在理解維度上的差異,才形成了中日雙方在具體應用中對寒暄用語使用習慣和使用頻率上的差異[4]。
(二)語言表達差異
寒暄語作為一種語言表達形式,基于這種表達形式進行中日文化差異進行研究時,必然要涉及語言表達習慣層面的影響因素。日本人在表達感謝或歉意時,不僅重視其核心意思的表達,更注重不同場合語言表達的規(guī)范性要求,這種規(guī)范性使得日本人在表達歉意時,產(chǎn)生了專門的致歉短語[5]。關于這類短語的應用場合,通常是在造訪一個朋友或者陌生人家庭時,會作為寒暄語進行應用。而在表達謝意時,日本人也會重視通過一種氛圍和態(tài)度的營造,通過重復表達的方式讓對方體會到其深厚的感謝之意。但從我國的角度分析,我們的寒暄語體系中,并沒有形成基于謝意或歉意的規(guī)范性表達方法,因為在中國人的語言表達習慣中,無論是表達謝意還是歉意,都是存在進一步的思想和語言溝通需求的,即表達謝意時更希望得到對方正面的反饋,表達歉意則是為了取得對方的原諒,是在自身出現(xiàn)偏差和錯誤時才會選擇的一種表達方式,這是中國人和日本人在應用這類寒暄語表達應用的過程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目標上的差異性。
(三)禮儀層面的差異
所謂的禮儀層面上的差異,是指一種態(tài)度表達上的顯著差異,在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側重人情世故,所謂情面,在我國的文化體系中占據(jù)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是直接承認錯誤還是表達謝意對于中國人來講都會有礙于情面的問題。在中國人的思想認知中,只有獲得了真實的幫助,才能發(fā)自內(nèi)心的表達謝意。同樣,只有確實出現(xiàn)了失誤或者錯誤,才能真誠地表達歉意,如果在沒有犯錯的情況下去承認錯誤,則意味著自己丟了面子。
(四)情感表達差異
歉意和謝意在從本質上來說,除了傳達既定的意思,也有一定的情感表達因素,在我國,謝意和歉意的表達一旦需要用語言直接表達出來,意味著其情感色彩是比較豐富的,即情感飽滿度較強,而對于日本民眾來說,這兩種語言表達的方式更多地只代表語言本身的意思,是一種尊敬或謙和態(tài)度的體現(xiàn),并不帶有非常充分的感情因素。
四、中日寒暄語的致謝與致歉語舉例分析
(一)致謝語例析
日本的致謝語表達中,無論是所得到的饋贈和幫助對于主人的影響是否重大,他們都會通過一再表示感謝與對方達成有效溝通,在日語表達中,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的意思是非常感謝,主要來源于大切なもの、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值得珍惜的,感謝的)。從這種表達的情感特征角度分析,可知這種表達方式在情感的強烈性上是較高的,表示非常感謝的意思,其中已經(jīng)將多次感謝的含義涵蓋在內(nèi),但中國人通常對感謝程度的界定不會以語言表達的強度作為指標,通常情況下,即使感情比較飽滿,表達的方式也是用“謝謝”一詞簡單表達。但是中國人通常會在進一步的行動中通過各種方式對想要感謝的人表達謝意,既表達謝意的出發(fā)點和形式會存在差異[6]。
(二)致歉語例析
關于抱歉情緒的表達,在日語表達中,すみません就表達出對不起的意思。但從宏觀上分析可知,日本人應用這一詞匯的頻率相對來講遠遠高于中國人,這主要是由于日本人如果在主觀上感受到自己的能力無法達到給對方以報答的情況時,通常也會用對不起來表達一種帶著歉意的情感,即使部分問題并不是由于日本人自身的原因帶來的不便,他們也會用表達歉意的方式作為情感表達的方式。對于中國人來講,他們表達歉意的方式更多的是在內(nèi)心的情感狀態(tài)上,而且如果兩人之間客觀上的關系較為親密,也不會通過直接說對不起的方式表達歉意。
參考文獻:
[1]劉云.中日寒暄語與日語教學對策探討[J].科教導刊(電子版),2019(13):217-218.
[2]郅錦,許珊珊.跨文化交際下中日寒暄語的對比[J].青年與社會,2020(02):238-239.
[3]周文霏.中日社交語言文化差異的分析[J].北極光,2019,255(01):118-119.
[4]沈凌波,焦丹.從功能對等理論看現(xiàn)代漢語寒暄語的英語翻譯[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20,39(04):73-75.
[5]梁丹彤,卜朝暉.中日體育文化來源流行語對比及日譯漢分析———以中日2008~2018年十大流行語為例[J].現(xiàn)代語言學,2019,7(06):9.
[6]滕丹丹.淺析中西文化差異視角下的寒暄語翻譯策略[J].文淵(高中版),2019(01):742.
(薦稿人:蔣卓君,魯迅美術學院魯美·文化國際服裝學院副院長,副教授)(責任編輯:向志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