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青
摘要:古詩詞不同于其它的語文教學內容,講究的是斟字酌句,對于小學生而言是十枯燥和乏味的,以至于影響小學語文古詩詞的教學效率。新課改以來,對古詩詞的教學要求不斷提高,要求教師要讓學生在理解古詩詞的基礎上,感受到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并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為此,需要探尋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并學生為主題開展教學,才能有效提升古詩詞教學效率。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
前言:
由于小學生年齡較小,對古詩詞的內容理解不夠全面和充分,進而使他們對古詩詞感悟也不夠深刻,對其中的情感體驗也受到一定影響。這會嚴重影響小學語文古詩詞的教學效率。所以,教師從學生的理解程度出發(fā),來設計和應用更有效的教學方式,加深學生的理解和感悟,才會使學生更好融入到古詩詞的學習中,并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一、創(chuàng)設情境加深學生理解
古詩詞的語言簡練,一句詩句中蘊含著豐富的語意。小學生由于知識積累尚有不足,教師直接講解往往不能使小學生充分理解其中的含義,自然難以融入古詩詞的意境中,理解程度也就會受到影響?;c此,教師可以依據(jù)古詩詞的內容,利用信息技術將其語意轉化成色彩艷麗、美麗生動的圖畫,形成詩情畫意之感,更利于小學生加深理解,并體會到詩句的魅力。
比如,朱永萍的《山行》這首古詩詞,描寫了秋天山中美麗的景色。教師就可以將其詩句對應所描寫的景色轉化成美麗的圖畫,再將對應的詩句以文字的形式展示在圖片下方。教學時,教師可以先以“秋天”為題來與小學生互動:“同學們,秋天的景色優(yōu)美十分優(yōu)美,我們來看一下古人是如何來描寫秋天的,好嗎?”,以此來引入此首古詩詞的教學。同時,用幻燈片來播放第一句古詩詞所對應的山林中秋景的圖片。當小學生觀看時,教師再引入詩句:“遠上寒山石徑斜”。并用詩句的譯文來解說:“在遠處高高的山林中,山間小路曲徑悠長。”接著,再為學生順序播放下一張圖片,并解說:“深山的叢密樹林中升起一縷縷的炊煙?!?。隨著教師順序為小學生展示相應圖畫,并依次配上教師的解說,就會使小學生在無形中融入到古詩詞的優(yōu)美意境中。教師再對其中的生字和生詞加以教學,就會使小學生完全領悟到其中的美景,并受的感染,體會秋天的美好。然后,教師再指導學生有節(jié)奏去朗誦,小學生就會留下深刻的印象。
依托教師創(chuàng)建的教學情境,小學生不僅可以完全融入到古詩詞的意境中,充分理解各句詩句的含義,感受到山林中秋天獨有的美景,還可以使古詩詞的教學不再枯燥,并提升小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結合背景加深古詩詞感悟
對古詩詞的感悟是小學生學好古詩詞的關鍵,只在此基礎上,才會令小學生進一步感悟到作者的所表達的情感,并深刻領會其中的內涵。若教師僅是圍繞詩句內容展開授課,小學生的感悟就會僅停留在字面上,而影響小學生對古詩詞深度的感悟。所以,要想讓小學生深入學習古詩詞,教師需要在教學古詩詞前,對作者及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加以透徹講解,才會使小學生對古詩詞有更深的感悟,并有效改善學習效果。
比如,在對葉紹翁的《夜書所見》展開教學時,教師就可以在教學完生字部分的知識后,先讓小學生朗誦。之后,再導入作者的背景介紹:“他是南宋時期著名的詩人,最擅長的是寫七言絕句,通常是用寫景的方式來抒發(fā)自己的感情。他祖籍在福建,所創(chuàng)作的古詩詞淡又意遠,十分耐人尋味……”。當小學生有所了解后,教師再對創(chuàng)作背景加以介紹:“這是作者葉紹翁客居異鄉(xiāng)時,在一個靜靜的秋夜中,所創(chuàng)作的一首古詩詞。當時,季節(jié)更替,景物變換,使身在異鄉(xiāng)的他觸景生情,思念家鄉(xiāng)。于是,用婉轉的言語寫下了這首詩。”。這樣就可以使小學生對這首古詩詞有深入的了解。然后,教師再導入逐句的講解:“蕭蕭梧葉……動客情?!保樾W生播放瑟瑟秋風吹動樹葉的聲音,使小學生形成如同置身于秋風中之感。之后,再加以解讀:“秋風吹動著梧桐樹葉,傳來陣陣寒意,在江上感受到冷冷的秋風,禁不住思念起家鄉(xiāng)?!?。稍作停頓后,再接著講解后兩句:“忽然看到遠方的一處籬笆下有一點燈火,猜想是有小孩子正在捕捉蟋蟀?!薄V?,再提問小學生:“同學們,作者在遠處的一點點燈火下,為何會猜是有小孩捕捉蟋蟀呢?”。小學生通過教師之前的背景導入,就會較快回答教師:“那是作者的喜歡做的事情,他是由于思念家鄉(xiāng),所以才會這樣來寫?!?。
這樣就可以使小學生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思考詩句的含義,并有效加深感悟,對古詩詞形成深刻的理解。同時,也會增添思鄉(xiāng)的情感體驗,豐富他們的情感。
三、挖掘情感經歷引起共鳴
藝術的創(chuàng)作都來源于生活,古詩詞也同樣是對生活的寫照。詩人通過詩句來抒發(fā)情感,既便是在古代,也可以使小學生與之產生情感共鳴,無論是哪一種情感。所以,為了讓小學生有深刻的情感體驗,教師可以參照古詩詞中詩人的情感,結合小學生的生活閱歷,來挖掘他們的情感經歷,進而達到引起小學生情感共鳴的教學目的。
比如,在教學《回鄉(xiāng)偶書》這首古詩詞時,教師就可以將其內容與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到一起,引發(fā)小學生的情感共鳴。教師可以提問小學生:“同學們,是否有過離家的經歷呢?離開久了會不會是否會想家呢?”。小學生聽后就會快速形成共鳴,答復教師:“有過,想家”。之后,教師再說:“這首古詩詞是唐朝詩人賀知章年青時,獨自離開家去闖蕩,又在離家?guī)资旰螅祷丶亦l(xiāng)時所作。當他白發(fā)蒼蒼回答家中后,家人已經不在,也沒有人認識他,試想一下,假如你是作者,會是什么樣的心情呢?”。接下來,教師再導入詩句的講解,就會使小學生更容易理解其中的情感,并加深情感體驗。由此不僅可以使小學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于教學中,還可以使小學生的理解更加順利,并幫助小學生更準確體會作者的心境,深度學習古詩詞,并留下深刻的印象。
總結:
總之,在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應用有效的教學方式,加深小學生對古詩詞內容的理解,并讓小學生對其有所感悟,和情感體驗,才會促使小學生主動投入到古詩詞的學習中,使他們感受到我國古詩詞的博大精深,并喜歡上古詩詞,進而有效提高語文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盧園園.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實踐[J].散文百家,2021(6):168.
[2]王玲.關于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的幾點思考[J].散文百家,2021(2):95-96.
浙江省義烏市廿三里二小 32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