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fā)展,教育教學技術也不斷地更新迭代,教學模式也由傳統教學向智慧課堂模式發(fā)展。在智慧課堂模式下,學情分析和師生互動等方面進行了更變,形成了基于數據的可靠的評價體系,并依托于此形成教學策略。本文介紹了智慧課堂的基本特點、軟硬件環(huán)境的搭建,介紹了智慧課堂在課前、課中、課后三個不同階段的教和學方面的應用。
【關鍵詞】智慧課堂;信息技術;精準教學
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fā)展,教育教學技術不斷更新迭代,信息技術和各學科之間的融合是信息技術深入應用于教育的必然結果。教育部于2018年4月13日印發(fā)《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該計劃是推進“互聯網+教育”的具體實施計劃。人工智能、大數據、區(qū)塊鏈等技術迅猛發(fā)展,將深刻改變人才需求和教育形態(tài)。智能環(huán)境不僅改變了教與學的方式,而且已經開始深入影響教育的理念、文化和生態(tài)。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的飛速發(fā)展,為智慧課堂的誕生奠定了基礎條件,也為學校的教育教學提供了一種可選擇的模式。
近些年來,眾多學校不斷地試點智慧課堂在教學上的應用,但大都是在理論研究的層面,對于智慧課堂如何在教學中具體實施的研究不多。本文介紹了智慧課堂的基本特點、軟硬件環(huán)境的搭建,介紹了智慧課堂課前、課中、課后三個不同階段的教和學方面的應用,以期為智慧課堂在實施精準教學方面提供參考。
一、智慧課堂的基本特征
對比普通課堂,智慧課堂借助了服務器、平板電腦等現代信息技術工具,將這些工具融入課堂教學,構建出個性化、數字化和智能化的學習環(huán)境,推動了智慧的傳播和發(fā)展,促進了課堂教與學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智慧課堂具有交流互動立體化、評價決策數據化和教學資源多樣化三個基本特征。
1.交流互動的立體化
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有明顯的局限性。智慧課堂在互動的手段上呈現出立體化,老師除了正常方式的提問外,還可以通過平板、智能手機等終端登陸平臺,通過語音、文字、圖片等方式互動交流,課后的互動更是打破了空間和時間上的限制。
2.評價決策的數據化
智慧課堂能為教師的教學決策提供準確可靠的依據。傳統教學中,教師對學情的掌握普遍通過書面作業(yè)的批改以及教學經驗的判斷,智慧課堂可以在云計算和大數據背景下動態(tài)地、及時地收集學生的相關數據,包括學生課前對新知識的預習程度、課中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課后對知識點的應用程度,并根據這些數據進行系統分析,以幫助教師有針對性地制定課堂教學策略。
3.教學資源的多樣化
智能終端應用于教學為教學資源的多樣化提供了基礎保障。如視頻、音頻、圖像、微課、網頁等等豐富的多媒體內容打破了傳統教學只能依賴PPT和板書的局限。
二、智慧課堂下的精準教學
1.智慧課堂的軟硬件環(huán)境
智慧課堂的環(huán)境構建依賴于學校教學平臺的信息化程度。教學平臺是以互聯網、云計算、教學終端等作為依托,為教師和學生提供比傳統教學更為智能、精準、便捷的教學環(huán)境。筆者所在學校的每個教室原本就有接入互聯網的一體機,為搭建完善的教學平臺提供良好的硬件基礎。通過校企合作,引入智慧課堂資源服務供應商,在每個班級增加管理路由、無線AP、充電車等硬件,學生通過智能平板連接網絡,組成一個完整信息化教學平臺。這個教學平臺的工作模式是學生終端通過光纖連接供應商的服務器和各種存儲資源,服務器通過虛擬化技術將各類教學資源通過云計算管理軟件實現統一管理和分配,各終端可以資源共享,而作為終端之一的教師端則可以通過對數據的統計、篩選等處理,得到各種教學反饋信息。
2.智慧課堂的教學手段
(1)微課
微課是用屏幕錄制軟件或者其他錄像設備錄制的簡短教學視頻,它的基本特點是教學時間短、教學內容少,往往只聚焦于某個知識點。正是它的短小精煉并且可以長時間保留在教學平臺的特點,適合于學習能力差的學生在課后反復學習以達到掌握的目的。
(2)線上作業(yè)
作業(yè)是對學生知識點的掌握程度的一種檢測。傳統教學下,老師通過批改書面作業(yè)獲得教學反饋,在智慧課堂里,布置線上作業(yè)可以幫助教師更加便捷、準確地獲得各種反饋數據。傳統教學的作業(yè)具有很強的局限性,智慧課堂的線上作業(yè)具有多樣性的特點,可以是文本、圖片、語音、甚至是視頻。
(3)翻轉課堂
智慧課堂的存在改變了先教后學的傳統模式,采用的是先學后教的模式。在每個新內容上課之前,教師在教學平臺推送微課資源,學生在預習階段通過微課完成課程的學習,課堂上教師的主要內容是創(chuàng)設學習環(huán)境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探索問題,并通過討論等協作學習的方式解決問題。整個教學過程是以學習為中心,以學生為中心。
3.基于數據的教學決策
(1)課前的學情分析
教師通過教學平臺收集學生當天作業(yè)完成情況的具體數據,精準判斷每個學生對知識點掌握的程度,教師以此為依據決策是否需要回顧知識點。同時,教師除了統一推送微課作為預習內容,也可以根據學生的個體情況,推送難易程度不同的預習測試題,根據這些數據進行綜合分析,找出學生的薄弱環(huán)節(jié),據此制定合理的教學方案,實現精準教學。
(2)課中的互動和反饋
平板電腦作為智慧課堂中學生手里的終端,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重要工具。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它推送多媒體資源來創(chuàng)設多種教學情景,營造合適的學習氛圍;可以通過平板進行隨機選人提問,增加學習的趣味性;可以使用推送課堂練習并能得到精準的即時反饋,針對反饋的情況進行課堂的小結。相比較于傳統課堂而言,智慧課堂的互動形式更多,教學效率更高。
(3)大數據下學生的課后自主學習
課后任務布置得少,學生不能得到有效的訓練,或者不能有效地反饋學情;布置得太多,又怕學生負擔過重,情緒反彈。從教學管理的角度,這個尺度不好把握。因此,我校在使用智慧課堂中積極尋求平臺的支持,希望借助學習數據支持教學決策。以一周的時間作為統計周期,用一個學期的時間作為數據采集的樣本,經過平臺統計分析表明,生均任務數跟任務完成率正相關。也就是說,布置的任務越多,完成率越高。如下圖所示:
查看象限圖可以看到,生均任務數在30以下的時候,任務完成率相對隨機,沒有規(guī)律可言。再往后看,52是一個關鍵點,它把任務完成率分割成75%以上和以下兩段。每周每生的任務數為52以上的時候,任務完成率能穩(wěn)定在75%以上,相對可觀。教師以此為依據,不斷調整和嘗試,精準地把握了每周發(fā)布復習、作業(yè)和預習任務數的量,從而實現學生課后自主學習的最優(yōu)化。從平臺發(fā)布課后任務,讓學生去完成,讓絕大部分同學參與其中,數據可以實時反饋學生的參與度、正確率和錯誤集中選項等信息。沒有參與的特別關懷,錯誤集中的集中答疑,讓教學更有針對性,能夠聚焦問題,層層推進,最終實現精準教學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發(fā)布.《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Z/OL].(2018-04-18).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4/t20180425_334188.html.
(責任編輯:呂紅洋)
中山市東鳳中學 丘國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