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故宮部分文物遷臺的經(jīng)過

      2021-09-12 09:20祝勇
      關(guān)東學刊 2021年3期
      關(guān)鍵詞:四庫全書故宮博物院故宮

      一、翁宅會議

      1933年元月,日寇占領(lǐng)山海關(guān),北平危在旦夕。自2月起,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精選文物13427箱又64包緊急撤離,先存上海,又存入了在南京朝天宮建立的永久庫房,成立故宮博物院南京分院。但好景不長,1937年,淞滬會戰(zhàn)爆發(fā),國軍節(jié)節(jié)敗退,日軍兵臨南京,存在南京朝天宮庫房里的故宮文物又緊急撤離,分南、中、北三路向西部遷移,落腳在樂山、峨眉、巴縣等地,度過了抗戰(zhàn)最艱難的歲月。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1946年,存各處文物開始向重慶集中,并于1947年運抵南京。

      當13427箱之多的故宮文物在大半個中國奔波遷徙之時,在北平故宮,仍然有大批文物未及運出,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這批文物隨北平一同淪陷,1945年日本戰(zhàn)敗,淪陷的北平故宮文物重新回到中國人民的懷抱。10月10日,16個受降區(qū)中規(guī)模最大、場面最隆重的華北日軍投降儀式在太和殿廣場舉行,華北日軍最高指揮官根本博中將等行至受降臺前肅立,向中國軍隊第十一戰(zhàn)區(qū)司令長官孫連仲行禮,在投降書上簽字蓋章,并交出了他們沾滿中國人鮮血的戰(zhàn)刀。這一天,剛好是故宮博物院成立二十周年。

      早在“三大戰(zhàn)役”爆發(fā)之前的1948年6月26日,蔣經(jīng)國在寫給父親蔣介石的信中就說:“我政府確已面對空前之危機,且有崩潰之可能,除設(shè)法拯救危局之外,似不可不作后退之準備……而今后萬一遭受失敗,則非臺灣似不得以立足?!?/p>

      11月,蔣介石下令中央銀行總裁俞鴻鈞運送黃金200萬兩到臺灣。將故宮文物運去臺灣,也幾乎成為國民黨政府“必然”的選擇。

      國共戰(zhàn)事正緊,召開故宮博物院理事會已無可能,11月10日,故宮博物院理事會的多名理事,

      [作者簡介]祝勇(1968—),男,北京故宮博物院故宮文化傳播研究所副研究館員(北京100009)。

      包括朱家驊(教育部部長)、杭立武(教育部次長)、王世杰(外交部部長)、傅斯年(中央研究院院士、立法委員)、李濟(中央研究院院士、前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主任)、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徐森玉等人,在故宮博物院理事長、行政院院長翁文灝的官邸開了一個小會,這次在南京市鼓樓區(qū)翁文灝官邸舉行的“會議”,決定了部分南遷文物的命運,史稱“翁宅會議”。

      “會議”作出“決議”,將故宮文物運往臺灣,盡量選擇精品遷運,中央圖書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文物和圖書也一并遷臺,具體事宜由杭立武負責。

      12月4日,故宮博物院第七屆理事會理事長翁文灝向行政院呈文稱:

      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存京文物頗多精粹,國之瑰寶,值此戡亂緊張時期,函宜妥籌安全保管。經(jīng)于本月四日本會常務(wù)理事會議決議,“先選精品二百箱遷存臺灣,其余盡交通可能情形陸續(xù)移運?!?/p>

      16日,接任翁文灝行政院長職務(wù)的孫科簽發(fā)行政院訓令:“應(yīng)準照辦,除已飭□臺灣省政府,并飭財政部轉(zhuǎn)飭京臺兩海關(guān)免于查驗放行,暨令憲警機關(guān)協(xié)助保護”。

      這份訓令的抄件,現(xiàn)存北京故宮博物院。

      之后,杭立武向蔣介石請求,派軍艦運送文物赴臺,蔣介石通過總統(tǒng)府致電杭立武:

      教育部杭次長立武勛鑒,十二月十八日呈悉。所請飭海軍總司令部派艦運送“中央研究院”等五機關(guān)名貴文物圖籍三千箱運臺省保存一節(jié),已電知該部與兄接洽辦理,即希徑洽為盼。蔣中正亥世府貳。

      中華民國三十七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印章)發(fā)。

      二、第一批文物遷臺

      1948年12月22日清晨,莊尚嚴先生隨772箱文物(其中包括故宮博物院320箱、中央博物院文物籌備處文物212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文物120箱、中央圖書館善本古籍60箱、外交部重要條約檔案60箱)登上“中鼎號”登陸艦,從南京下關(guān)碼頭出發(fā),駛向臺灣基隆港。一同登上這艘軍艦的故宮人員,還有申若俠(莊尚嚴夫人)、劉峨士等人。

      上船時,莊尚嚴的孩子們問:“臺灣,是什么地方啊?”

      莊尚嚴先生說:臺灣就是一個海島,自古都是中國的土地,后來被日本占據(jù)了,現(xiàn)在又是我們的了。

      參見莊因:《漂流的歲月——故宮國寶南遷與我的成長·棲遲天涯》,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12年,第53頁。

      這是一次不知歸程的遠行,臨行時,時任故宮博物院副院長的徐森玉先生拉住弟子莊尚嚴的手,說:“文物要分開了,從今以后,我負責看管一半,你負責看管另一半。你要代我到臺灣去,看管好這批家當?!?/p>

      莊尚嚴點頭:“先生放心,人在文物在?!?/p>

      馬思猛:《金石夢故宮情——我心中的爺爺馬衡》,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9年,第233頁。

      當時,由于有太多的海軍軍官攜帶眷屬涌上這艘“中鼎艦”,使軍艦出現(xiàn)超載。出于對文物安全考慮,杭立武一一勸說這些軍人及家屬下船,人們逃難心切,他的勸說都被當成耳旁風。無奈之下,杭立武只好通過自己的同學——海軍周參謀長,“搬”來了海軍總司令桂永清上將,桂永清上將向大家保證,將另派軍艦運送他們?nèi)ヅ_,艦上的軍官眷屬才心有不甘地離開。

      “中鼎艦”經(jīng)過數(shù)日顛簸,26日抵達基隆港,第二天,文物轉(zhuǎn)運楊梅鎮(zhèn)鐵路倉庫,一切安排妥當后,莊尚嚴給馬衡致電,匯報運送經(jīng)過,為我們展現(xiàn)了船上的不堪景象:

      由海軍總部派“中鼎”號大型登陸艇一艘,事前極端秘密,船名與啟行日期堅不公布,且聲言專載六機關(guān)文物,無其他貨物與人員。及廿日裝船時,發(fā)現(xiàn)艙中有其他中央社等機關(guān)預(yù)裝之箱已及半,而箱上滿搭乘客,男女老少,形形色色,不下四五百人。箱上雖有鐵板隔絕,然鐵板原有孔洞,煙灰火柴、大小糞便、嘔吐飯食,均可漏入文物箱上,與事先所接洽者大相徑庭。

      ……中鼎原為運輸艦,艙口及艙內(nèi)通風管均皆漏水。一路風浪特大,巨浪打來,覆沒甲板,致艙中多處入水。由基隆至楊梅途中又逢大雨,火車車皮亦每節(jié)滲漏,共計受水之箱廿六箱,茲另列表報告。因庫房規(guī)程皆滿,且無架安頓,天又連陰不晴,無法逐箱啟曬,曾將最嚴重之箱啟視,見內(nèi)部尚未濕及書畫本幅,差堪告慰。至于其他各機關(guān),受水之箱亦多,與本院情形相同。惟本院瓷器箱是否受震動而損壞,此刻更無法知之。

      《莊尚嚴致馬衡函》(1949年1月7日),故宮博物院檔案。

      三、第二批文物遷臺

      第一批文物到臺后,后續(xù)文物將陸續(xù)運至臺灣,隨“中鼎號”赴臺的故宮博物院理事、中研院院士李濟先生認為,這個倉庫太小,于是另尋倉庫,幾經(jīng)輾轉(zhuǎn),最終選中了臺中糖廠倉庫暫存。

      1949年1月6日,淮海戰(zhàn)役即將結(jié)束之時,在南京下關(guān)碼頭,第二批文物共3502箱(其中故宮博物院1680箱)被裝上“海滬輪”,準備運去臺灣。這批文物包括:故宮博物院1680箱、中央博物院籌備處486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856箱、中央圖書館462箱、北平圖書館明清內(nèi)府輿圖18箱。

      故宮博物院的文物中,包括3萬多冊的文淵閣《四庫全書》和1萬多冊的孤本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

      由于《四庫全書》卷帙過于浩繁,觀覽十分不便,當年已63歲高齡的乾隆皇帝希望在有生之年,能看到一部重要而必備的圖書,所以在“《四庫全書》館”開館之初,命于敏中、王際華等人從應(yīng)鈔諸書中,擷其精華,以較快速度,編纂一部《四庫全書薈要》,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65年),第一部《四庫全書薈要》編纂完成,藏于紫禁城御花園摛藻堂。第二年,又謄繕一部,藏于圓明園“味腴書屋”,以備乾隆隨時閱鑒?!端膸烊珪C要》共463種,20828卷,11178冊,下設(shè)若干子目。其中,經(jīng)部173種,3576卷;史部70種,6535卷;子部81種,2866卷;集部139種,7851卷。《四庫全書薈要》所收書籍的種類只有《四庫全書》的七分之一,而冊數(shù)是《四庫全書》的三分之一,可稱為“全書中的全書,精品中的精品”。

      《四庫全書薈要》與《四庫全書》的區(qū)別,不只在于篇幅上的壓縮,在內(nèi)容上也有不同。我們知道,清修《四庫全書》,對原書中有關(guān)華夷之別的思想言論,都毫不留情地進行了刪改,使相當一些圖書文獻失去了它的真實面目。由于《四庫全書薈要》僅供皇帝御覽,其所收圖書在內(nèi)容上也就沒有必要進行大量刪改,因此,《四庫全書薈要》在原本保存、內(nèi)容真實方面,遠遠勝于《四庫全書》。

      《四庫全書薈要》編成后,乾隆興奮地寫詩贊美:

      道資鑒古,搜玉圃以羅珍。

      理取研精,披金沙而聚粹。

      文河藻潤,兼收眾派之流。

      冊府菁華,別挹群言之液。

      六年詳輯,將漸蕆夫全編。

      兩部先成,已統(tǒng)苞其要義。

      擷詞條而擢秀,摛藻如春。

      咀義府以含英,味腴在道。

      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英法聯(lián)軍攻占北京火燒圓明園,藏于“味腴書屋”中的《四庫全書薈要》在大火中化為灰燼。而存于“摛藻堂”里的那套《四庫全書薈要》,就成了天壤間僅存的孤帙。1924年,清遜帝溥儀被逐出宮,清室善后委員會清點故宮文物圖書時,發(fā)現(xiàn)《四庫全書薈要》依然塵封在摛藻堂中,安然無恙,觸手如新。

      故宮文物南遷,《四庫全書》和《四庫全書薈要》一冊未落,都在南遷文物中。1949年1月,這兩部重要的殿版書都隨“海滬輪”運去了中國臺灣。在中國大陸,尚存有兩部半《四庫全書》。一部為沈陽故宮文溯閣《四庫全書》,“九一八”事變后落入敵手,1932年偽滿洲國成立后,將文溯閣改為奉天圖書館分館,文溯閣《四庫全書》仍藏在館內(nèi),直到日寇投降,幸未遭劫掠之災(zāi)。日本投降后,被國民政府接收,撥歸沈陽博物院籌委會管理。遼沈戰(zhàn)役中,這部《四庫全書》絲毫未損,被人民政府完整接收,現(xiàn)存甘肅省博物館。一部為熱河避暑山莊文津閣《四庫全書》,1914年1月初到京,暫存故宮文華殿內(nèi),1915年9月由京師圖書館正式接收,現(xiàn)存國家圖書館,是現(xiàn)存唯一一套原架原書原函保存的《四庫全書》。還有一部杭州文瀾閣《四庫全書》,雖在太平軍第二次攻占杭州時在戰(zhàn)火中受損,但仍有部分書冊散佚在民間,經(jīng)當時的藏書家丁氏兄弟查找、整理和補抄,搶救了原書的四分之一。經(jīng)民國時期第二次補抄,基本上恢復(fù)了原書的一半。這半部《四庫全書》,現(xiàn)存浙江省圖書館。

      唯有這《四庫全書薈要》,世界上只有一部,遠去臺灣,讓海峽此岸的觀者難以一睹真容。2005年,吉林出版集團影印出版了《四庫全書薈要》,使得這部重要的歷史文獻重回大陸學者、讀者的視野之內(nèi)。

      這第二批的遷臺文物,由故宮博物院那志良、吳玉璋、梁廷煒、黃居祥等負責押運。

      故宮博物院發(fā)給那志良等人的往臺“護照”上寫:

      本院科長那志良,率同科員工吳玉璋、梁廷煒、書記黃居祥自京押運文物壹千陸百捌拾貳箱前往臺灣,除已呈經(jīng)行政院通令,經(jīng)過沿途關(guān)卡,軍警免予查驗放行,并協(xié)助保護外仰,即知照,并希沿途關(guān)卡軍警予以保護協(xié)助。該員亦不得攜帶違禁物品,致干未便,段致護照者

      院長 馬衡(簽名)

      限到日作廢

      杭立武編著:《中華文物播遷記》,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0年,第94—95頁。

      梁廷煒先生此行,帶走了太太、二兒子梁匡啟、三兒子梁匡權(quán),還有6歲的長孫(梁匡忠之子)梁峨生,長子梁匡忠則被命令留守南京。

      梁匡忠先生后來說,原以為過上兩三年,他們就能回來,或者自己能夠過去,“根本沒想到南京一別,就再無相見之日。”

      一同押運文物的,還有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專家李霖燦、27歲的職員高仁峻等人。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專門委員曾昭燏跑到下關(guān)碼頭,勸說她的同事們不要將文物運臺。

      當時,有許多知識分子是反對文物遷臺的,曾昭燏就是其一。曾昭燏是曾國藩的曾侄孫女,她的三哥曾昭掄是著名的化學家、中科院學部委員,曾任新中國教育部副部長。曾昭燏才貌雙全,是杰出的考古學家,為中國的考古事業(yè)以及文物保護事業(yè)做出了巨大貢獻,同時在詩詞、書法方面成就不俗,被稱為“當代李清照”。曾昭燏堅決反對文物運臺,她致信杭立武,說:“運出文物,在途中或到臺之后,萬一有何損失,則主持此事者,永為民族罪人?!?949年4月14日,她在上海與徐森玉、王家楫等聯(lián)名寫信,呼吁將已經(jīng)運臺之文物全部運回。

      曾昭燏1955年任南京博物院院長,1964年去世,她死后,陳寅恪為她寫了首悼亡詩,其中兩句為:

      高才短命人誰惜,

      白壁青蠅事可嗟。

      2009年,南京博物院舉辦“曾昭燏生平事跡展”。來自南京博物院、北京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專家、友人參加了曾昭燏追思研討會。

      四、第三批文物遷臺

      1949年1月28日,以油布遮擋、堆放在下關(guān)碼頭的第三批運臺文物共1248箱(其中故宮博物院972箱、中央博物院籌備處154箱、中央圖書館122箱)終于被裝上“昆侖號”運輸艦,準備駛?cè)ヅ_灣。

      這一天是大年除夕,“昆侖號”上卻是一片愁云慘霧。此時“三大戰(zhàn)役”已經(jīng)結(jié)束,北平已經(jīng)和平解放,國民黨兵敗如山倒,尤其淮海戰(zhàn)役(國民黨稱“徐蚌會戰(zhàn)”)后,首都南京已無屏障可守,危在旦夕。許多國民黨軍官和家屬紛紛涌上“昆侖號”,把這當作逃離中國大陸的最后機會。大年除夕日,幾乎成了他們的世界末日。因此,這一天登上“昆侖號”的海軍軍官和家屬比“中鼎號”還要多。當時的局面,幾近失控。他們像難民一樣涌上“昆侖號”,不由分說地搶奪艦上的空間作容身之地,他們逃亡求生的意志沒人能夠阻擋,比他們在戰(zhàn)場上更加所向披靡?!袄鎏枴惫灿袃蓚€艙,前艙已裝有一些貨物,他們就全部擠入后艙,擠不進去的,就滿滿當當?shù)卣緷M甲板,而下關(guān)碼頭上,還像小山一樣堆放著故宮文物,無法抬上軍艦。杭立武無比焦急,故計重演,又請他的同學周參謀長請來桂永清總司令。桂總司令打量著眼前哭號一片的海軍家小,也無以為計,只好下令,開放艦上所有的空間,包括臥艙、餐廳、醫(yī)療室,能放東西的地方,全部容納文物。

      “昆侖號”即將啟錨時,又有汽車飛馳而來,送來4箱重要文物。據(jù)杭立武回憶,這4箱文物是從日本繳回的,其中包括翡翠屏風、白玉花瓶、青太花瓶等,是當年汪精衛(wèi)赴日訪問,把這些文物贈送給了日本天皇及皇后。這些文物回歸,是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勝利的標志,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杭立武立即與副艦長褚廉方協(xié)商,一定要把這4箱文物裝上“昆侖號”,褚廉方表示同意。這4箱文物被安放在一長官艙內(nèi),在最后的時刻,運去臺灣。

      我從杭立武先生后來所寫《中華文物播遷記》一書中查到褚廉方先生所撰《國寶運臺記略》影印本,講述了昆侖號將文物運臺的詳細過程:

      民國卅八年,余在海軍昆侖運輸艦艦長任內(nèi),為裝運物資及撤送軍眷,于元月底率艦抵達南京下關(guān),突奉總司令桂永清將軍指示,協(xié)助“中央”及“故宮”兩博物院運送歷史文物一批赴臺。

      昆侖軍艦載重三千噸,艦齡已老,以□值非常,原定運輸量即已超載,及目睹碼頭上山積之二千余箱文物,內(nèi)心實感惶惑。然此皆我國歷史文物之精粹,倘不及時運臺,勢必陷于匪手,又經(jīng)杭立武先生洽示其重要性,余乃毅然下令全體官兵,挪□船上,所有空間,盡可能協(xié)助裝載,于是官兵寢艙、飯廳,乃至醫(yī)療室,均大箱小籠,滿坑滿谷,并作各種安全措施。縱使如此,仍有部分文物無法容納,如今憶及,猶感遺憾。

      余下令封艙之后,負責押運聯(lián)絡(luò)之杭立武、索予明二先生懇切表示,尚有四箱翡翠屏風等玉器,系抗戰(zhàn)勝利后自日本皇宮接收回國,不僅價值連城,且為我國八年血戰(zhàn)后所獲最富意義之紀念品,可惜尚未搬遷上船,余聞之熱血沸騰,心情激動,乃再下令把官兵寢室之辦公桌椅撤除,將該四箱國寶搬運上艦,惟因木箱體積頗大,致通道阻塞,使官兵在工作及生活上均極感不便。

      伏憶在裝載過程中,部分碼頭工人受匪支使,迭謀阻撓破壞,均經(jīng)治安軍警及我艦官兵曉以大義,并嚴密監(jiān)視,使裝艙工作得以順利完成,次日雖逢農(nóng)歷除夕,仍按計劃啟赴上海,途中突破匪炮火攔截,于次日抵滬,經(jīng)整修機件后,克服超載困難,途經(jīng)定海、馬尾及廣州等地轉(zhuǎn)備軍品,前后歷廿余日,經(jīng)將此批歷史文物完整運抵基隆。

      今政府在臺成立故宮歷史博物館,展出該批文物,供中外人士觀覽,深獲景仰,貫懷運臺前塵,前主持遷運之兩院負責人士如王世杰、杭立武、傅斯年等諸位先生,及昆侖艦全體官兵,應(yīng)深獲感慰矣!

      影印本見杭立武:《中華文物播遷記》,第106—107頁。

      2020年,我在北京見到了褚廉方先生之子褚重民先生,他對我說,臺北故宮博物院展覽,經(jīng)常把這件翡翠屏風放在重要位置。有一次他去臺北故宮博物院,一進大廳就看見翡翠屏風,講解員見他一直佇立在屏風前,就上前為他講解翡翠屏風的來歷,他對講解員說,這是我父親運過來的。

      三批運臺文物,共計2972箱(含故宮博物院、文物陳列所、中央研究院、頤和園、國子監(jiān)等單位文物),在故宮南遷文物19816箱72包15件13扎(其中故宮博物院13427箱又64包南遷文物,其他為古物陳列所、中央研究院、頤和園、國子監(jiān)等單位文物)中,占比約為6.6%。有人說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文物大部分去了臺灣,純屬不實之言。

      五、存南京文物北返

      在南京,尚有一萬余箱南遷文物藏在朝天宮文物庫房。自北平解放后,故宮博物院南京分院就和北平總院失去了聯(lián)系,歐陽道達先生帶領(lǐng)部分同事依然在庫房里堅守。歐陽道達先生安排人員,把朝天宮庫房所有庫門一律用混凝土封死,故宮留守人員晝夜看守,在兵荒馬亂之中,確保了文物安然無恙。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軍解放南京,馬衡在這一天的日記里寫道:“解放軍百萬橫渡長江,從九江到江陰,勢如破竹,《解放軍》出號外?!?/p>

      馬衡著,馬思猛整理:《馬衡日記(1948—1955)》,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8年,第78頁。

      南京解放兩天后(25日),馬衡在日記里寫道:“函文管會請電南京(共產(chǎn)黨)軍事當局,保護朝天宮倉庫,并電邦華(指歐陽道達——引者注)接洽?!?/p>

      馬衡著,馬思猛整理:《馬衡日記(1948—1955)》,第78頁。

      26日,馬衡收到歐陽道達復(fù)電,曰:“庫藏文物無恙。羅歌介孟憲臣來談,文官會添派之聯(lián)絡(luò)員也?!?/p>

      馬衡著,馬思猛整理:《馬衡日記(1948—1955)》,第78頁。

      這一天,中共中央宣傳部電告中共中央華東局暨第三野戰(zhàn)軍政治部:南京水西門朝天宮有故宮博物院倉庫,內(nèi)存故宮精選古物一萬余箱,望特別關(guān)照保護,其負責人叫歐陽道達,即住朝天宮內(nèi),請與聯(lián)絡(luò),命其繼續(xù)負責看管,不得損失。

      5月7日,解放軍南京市軍管會文化教育委員會派軍事代表趙卓前往接收故宮博物院南京分院,還派出聯(lián)絡(luò)員包明駐院工作。6月20日,用鋼筋水泥結(jié)結(jié)實實封起來的倉庫大門打開,朝天宮文物庫房一萬余箱故宮文物,終于回到了人民的手里。

      不久,《新華日報》發(fā)表專題,表彰歐陽道達保護國家文物的功績。故宮博物院南京分院原負責人張庭濟辭別故宮,回到故里,1958年因病去世。

      故宮博物院南京分院原有人員57人,派赴臺灣的有15人,其中有莊尚嚴、那志良、吳玉璋、梁廷煒、吳相湘、黃居祥、申若俠等;自行疏散的有13人,其中有張庭濟、勵乃驥等;其余29人自愿留守,其中愿意響應(yīng)號召回籍生產(chǎn)的有11人,其中有歐陽道達、梁匡忠、丁潔平、唐劍云、馮汝霖、李懷瑤、歐陽南華、勵鈞先等。張庭濟離開后,歐陽道達任故宮博物院南京分院辦事處主任。1954年調(diào)回北京,任故宮博物院檔案館主任。1959年退休,擔任故宮博物院顧問一職。1976年,歐陽道達先生在北京去世。

      開國大典的前一天傍晚,馬衡院長乘車駛出故宮,由北長街往南,打算經(jīng)過天安門,一睹新廣場的布置,但剛到南長街街口,就遇到軍車組成的車陣駛過,他等了半小時不能通過,只好折回,經(jīng)景山回家。后來才知道,在天安門廣場上將修建人民英雄紀念碑,當時,毛澤東主席與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的全體代表正在舉行奠基儀式。

      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故宮博物院和太廟皆根據(jù)華北高等教育委員會的命令暫停開放一天,并在午門、神武門,以及神武門外的北上門(今已拆除)張燈結(jié)彩,以示慶祝。故宮博物院部分員工在工會組織下,從庫房提出燈籠,前往天安門參加開國大典,并在大典后參加群眾游行。

      1950年1月23日,存于南京、未及運往臺灣的南遷文物1500箱被裝上火車,運回北京,歐陽道達等負責押運。

      1月26日,是一個永遠值得故宮人紀念的日子,這一天,首批文物運抵北京,“全院同人莫不興奮”。上午11點,馬衡院長就與王冶秋等到正陽門火車站迎接,到下午一點半,火車才駛?cè)胲囌尽O挛玳_始卸車,“五時首批到達九龍壁,共裝四十六排車,約三百余箱,卸入院中,以備明晨入庫”。

      馬衡著,馬思猛整理:《馬衡日記(1948—1955)》,第192頁。

      2月17日,是共和國成立后的第一個春節(jié),飽經(jīng)憂患的中國人再也不用在驚恐無望中度過春節(jié)了。迎來太平年景的故宮也準備了一場文化盛宴——從南遷返京文物中精選180件,在乾清宮舉辦“還京文物春節(jié)特展”,以慰北京人民多年的深情盼望。

      六、遷臺文物與臺北故宮博物院

      1949年2月,遷臺文物暫時存入了臺中糖廠倉庫。1950年4月,北溝文物庫房竣工,為三座各容1600箱文物的樓房,呈“U”字型排列。1956年7月,北溝陳列室開始建設(shè),當年12月落成,位于庫房左近空地上,占地180多平方米,為鋼筋水泥磚造建筑,內(nèi)含兩間陳列室,衣帽寄存與出版品銷售處各一間,故宮博物組、中博組辦公室各兩間,陳列室可陳列文物200余件,每周開館六天,周一閉館。

      參見宋兆霖主編:《北溝傳奇——故宮文物遷臺后早期歲月》,臺北:臺北故宮博物院,2021年,第52頁。

      北溝陳列室無法滿足文物展出的需要,臺灣當局決定,在臺北郊區(qū)外雙溪專門建造一座現(xiàn)代化博物館,這里“位于陽明山公園計劃區(qū)域,群山環(huán)抱,嘉木蔥翠,為臺北近郊主要游憩地點之一,與市區(qū)交通聯(lián)系亦稱便利。另一方面,外雙溪亦‘為離高區(qū)最近,可以構(gòu)筑山洞的唯一地點,戰(zhàn)時可以保障文物安全?!?/p>

      參見那志良:《我與故宮五十年》,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第172頁。新館于1962年8月奠基,1964年3月正式動工,1965年10月新館落成,11月12日孫中山先生誕辰100周年之際開館。

      臺北故宮博物院外型仿造中國傳統(tǒng)宮殿式建筑,主體建筑共有4層,總面積7204平方米,白墻綠瓦,正院呈梅花形,院前廣場聳立五間六柱沖天式牌坊,整座建筑莊重典雅,富有中華民族特色。大陸遷臺的文物構(gòu)成了臺北故宮博物院庋藏文物的主體,截至2014年末,館藏文物達69.6萬余件。

      臺北故宮博物院無論是建筑的民族風格、庋藏文物的文化內(nèi)涵,還是故宮文物南遷所代表的民族精神,都成為海峽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鐵證。

      猜你喜歡
      四庫全書故宮博物院故宮
      經(jīng)史子集——《四庫全書》
      《漫話國寶·故宮博物院》第六站(上)
      《漫話國寶·故宮博物院》第五站(下)
      《漫話國寶·故宮博物院》第四站(下)
      《漫話國寶·故宮博物院》第五站(上)
      雪中故宮
      故宮
      藏書樓
      故宮大探索
      寶島上的故宮
      米泉市| 界首市| 津南区| 芦溪县| 资溪县| 松原市| 延川县| 监利县| 青海省| 鄱阳县| 五台县| 嘉善县| 信丰县| 炉霍县| 鲁甸县| 绥化市| 天全县| 台中县| 丰台区| 敖汉旗| 达拉特旗| 淮南市| 逊克县| 和静县| 敦煌市| 堆龙德庆县| 莱阳市| 墨玉县| 镇康县| 筠连县| 谷城县| 乐安县| 精河县| 荣昌县| 无锡市| 绥棱县| 黑水县| 卢龙县| 宁明县| 孙吴县| 增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