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高校思政教育面臨新的挑戰(zhàn),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該是全體教職工的職責和義務。大學英語課程課時多、時間跨度大、受眾面廣、師資隊伍壯大,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沿陣地。將課程思政融入英語語言教學是當前形勢下大學英語課程面臨的新要求和新挑戰(zhàn)。大學英語教學承載著知識文化傳授與思想道德培養(yǎng)的雙重責任。該文以College-A Transition Point in My Life為具體案例,結(jié)合“協(xié)同一致,合力育人”的思想要求和大學英語課程特色,摸索新的教學理念,嘗試更合適的教學模式,整合教學資源,把思政教育元素有效融入課程教學,擬對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閱讀教學設計進行積極探索。
【關鍵詞】課程思政;大學英語;閱讀教學設計
【作者簡介】周光海(1984-),男,海南儋州人,瓊臺師范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英語教學與跨文化交際。
一、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作為一門教育通識類的基礎必修課程,大學英語要比其他一般通識類必修公開課和專業(yè)課程花費更多的時間和周期。由于具有課堂時間充足的優(yōu)勢,在好幾個學期的授課過程當中,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和討論勢必會更加深入地影響和培養(yǎng)學生。在時間得到保障的情況下,長期的教育和訓練可以讓師生在思想領域和價值觀方面進行更深層次的溝通和研討。在語言課堂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教材各個單元選擇的內(nèi)容和主題都會涵蓋社會生活各個方面,涉及各個國家、各個民族的文化和精神領域。這些內(nèi)容可以作為素質(zhì)教育和立德樹人的出發(fā)點,特別是作為課程思政的切入點,這也是符合大學英語的課程目標和教學需要的。
在大學英語課上,教師除了讓學生掌握文本英語知識和相應的技能外,還應該深度挖掘文本思政元素,積極創(chuàng)設情境,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在英語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在講好中國故事的新時代要求下將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納入教學設計的目標、內(nèi)容、評價中,并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嚴格的實施,不僅要讓學生了解跨文化交際需要的西方文化知識,更為重要的是要讓大學英語課堂成為堅定文化自信的思想陣地,通過中西方文化的比較,讓學生更加認識自己文化的獨特性和優(yōu)越性。讓英語不僅僅成為一種工具或技能,更重要的是成為當代大學生講好中國故事,宣傳美好中國的手段,從而讓當代大學生更加有擔當,肩負自己的使命,把自己融入社會的發(fā)展中,成為實現(xiàn)中國夢中的一份子。
二、大學英語課程思政閱讀教學設計范例
語言和文化互為一體,密不可分。語言作為文化的載體和媒介,透過語言分析可以了解其中隱含的文化信息。英語作為一門語言也不例外。過去我們更多重視在英語課堂中隱藏在英語這門語言中的西方文化信息,卻忽略了自身的文化培養(yǎng)。英語核心素養(yǎng)之一的文化意識培養(yǎng),不僅包括西方,更包括中國自身的文化。英語閱讀教學設計在設定文化意識培養(yǎng)這個目標時要學會平衡,做到中西結(jié)合。
1.基于理念,明確原則。下面以復旦大學出版社《21世紀大學實用英語綜合教程》(第二版)Unit one Text A “College—A Transition Point in My Life”為例,就課程思政融入大學英語的教學設計作初步探討。這是一次新的嘗試,也是非常有意義的。我們從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思考問題的方式和智慧,將其融入語篇的學習和理解中。不僅讓學生能更好地掌握作者思路和文章的結(jié)構(gòu),更為重要的是讓學生意識到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和強大,尤其讓學生明白,這些文化并不會受時空的限制,而是超越時空,在當今時代也還會繼續(xù)發(fā)揮它的作用。
2. 閱讀教學設計思政化(Reading Analysis)。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引用過“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這句古語。2015年9月22日,在接受美國《華爾街日報》書面采訪時,他指出:“‘窮則變,變則通。無論是一個國家,還是世界,都需要與時俱進,這樣才能保持活力?!薄案F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出自《周易·系辭下》:“神農(nóng)氏沒,黃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是以自天祐之,吉無不利?!贝笠馐钦f,歷代圣王先后繼起,會通過改變前代的典章制度,使百姓進取不懈,神妙地化用變通之理,使百姓各得其宜。
語言學研究表明:“ 如果能夠得知文章的結(jié)構(gòu), 學習效果就會大大提高。” ??梢妼W會分析篇章結(jié)構(gòu)在英語的學習中有著深遠的意義。本文創(chuàng)新性地將從傳統(tǒng)文化中提煉出來的智慧“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和記敘文按時間、空間順序或情節(jié)發(fā)展語篇結(jié)構(gòu)兩者有機地結(jié)合在一起,來進行閱讀教學設計和閱讀教學?!案F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一語揭示了中華文化能夠歷久彌新、生生不息的內(nèi)在動力,可以說是中華文明帶給世界的重要精神財富。在教學設計中結(jié)合這一傳統(tǒng)文化的智慧與文章的結(jié)構(gòu),還有作者在大學時代的人生經(jīng)歷,能讓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的段落大意和作者的意圖,更為重要的是讓學生可以從作者的經(jīng)歷聯(lián)想到自己的現(xiàn)狀,從而做到學以致用,活學活用。這不僅能提高學生閱讀技能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更能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zhì)和思維能力。以下將把“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這經(jīng)典的名言與文章的段落一一對應起來展開分析與討論:
Part 1 :“窮”(Para.1)
窮,古人認為,“窮”與“無”在字義上是相通的。窮,可以理解為“無”,“無”一般指的是物質(zhì)方面的,不包括精神方面的,不包括改變現(xiàn)狀、謀求發(fā)展的信心和決心。無在先,有在后,有是從無中來。正因為窮,窮到極限,一無所有了,沒有退路,要不就沉淪下去,自我自滅;要不就下決心改變,只要改變才有生存的可能,才有發(fā)展的可能。
在第一部分中,作者談到自己作為一名一年級新生初進大學時遇到的困難和挑戰(zhàn)。例如,害怕自己在學業(yè)上搞不好;害怕獨自一人在外;害怕周圍都是一些彼此不認識的人;害怕會與同學們在考試上競爭等。也憂慮同學們會比我更智慧嗎,我能趕得上他們嗎,他們會接納包容我嗎等一系列問題。
Part 2: “變”(Para.2)
改變自己從哪里開始?要從自身思維模式改變開始,因為思想是指導行動的,思想通了,行動就有了準則,有了指導明燈,前進才有方向,學習活動就能順勢而為了。也可以理解為,只有變,才能找到通向成功之路。
在語篇第二部分中,作者在困境中做出積極的調(diào)整和改變。作者很快就領悟到,現(xiàn)在的大學生活完全在自己的掌控之下。自己如果想在生活和學習上取得突破和成功,就必須樹立目標,為自己量身定制一份學習計劃。必須珍惜時間,規(guī)劃好學習上和社交上的時間,對于什么時候上床睡覺,什么時候吃什么,什么時候喝什么,對什么人表示友好等一系列問題,自己要親自思考并作出回答。
Part 3: “通”(Para.3-4)
“通”是運動變化的連續(xù)性和事物之間的關聯(lián)性。在生命成長的過程中,有些問題是共性的。例如,我們難免都會遇到或多或少的挫折與磨難。有人面對困難,會沉浸在悲觀失望的情緒中,無法自拔。相反,有些人卻把不幸當成天賦和力量的源泉。他們挑戰(zhàn)自我,超越自我,最終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
在語篇第三部分中,雖然開始時作者生活有點艱難,也犯了一些因為缺乏經(jīng)驗造成的錯誤。例如,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去結(jié)交朋友;選擇第一批大學朋友時出現(xiàn)錯誤;然而過不了多久,作者的大學生活就在自己的控制下步入正軌并且建立了一種真正屬于自己的常規(guī),一種滿足自己需要的常規(guī)。經(jīng)過自己的努力按時上課,提前完成第一次作業(yè)并準時交上,以優(yōu)異的成績通過考試。此外,幸運地交上了一些真誠的朋友,和他們在一起非常的開心和舒適。
Part 4: “久”(Para.3-4)
“久”是事物運動變化后的相對穩(wěn)定狀態(tài)。在這個階段,我們樂于互助。我們幫助他人,是出于愛,而不是出于恐懼、內(nèi)疚或慚愧。那是自由而快樂的行為。此時,我們深刻地感受到,我們對自己的情感、情緒和行為負有完全的擔當,也情愿為他人負責。我們還認識到,人與人之間相互需要,事實上損人的行為最終是沒有辦法做到真正利己的。
在語篇第四部分中,作者變得成熟,明白成長就是要勇于擔當,也對未來充滿信心。作者看待自己的方式發(fā)生變化,看待自己的角度變得開放多元,開始對自己的家人以及朋友有了責任心,也有了擔當,成了一個對自己負責,對朋友負責,對家人負責的人。從此不再依靠他人,任何事情都能獨立做決定并對未來充滿信心和期待。雖然未來依舊是不確定的,也不知道自己的人生道路最終該往何方,更不知道在以后的幾年中會從事什么樣的職業(yè),但作者十分肯定自己有能力面對未來的諸多不確定因素。因為自己已經(jīng)成功地完成了人生中一次重大的飛躍:“從一個依賴情感支持的人蛻變成為一個家人和朋友值得信賴的人!”
三、結(jié)語
綜上所述,在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特別是在語篇結(jié)構(gòu)分析里有效地融入思政教育元素能夠使學生“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更好構(gòu)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眾所周知,每個民族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都有屬于自己的歷史文化,每個國家也都會遇到自身發(fā)展的困難期與瓶頸期。在今天的中國,我們面臨紛繁復雜,形勢多變的國內(nèi)外局勢,也正在實現(xiàn)偉大中國夢的征途中向全世界塑造負責任的大國形象。我們只有從五千年的燦爛文化中汲取智慧,通過繼續(xù)不斷深化改革與開放來面對國際政治日益多極化的挑戰(zhàn)與機會,才能在充滿合作,充滿競爭,甚至是充滿沖突的國際環(huán)境中長久地屹立于世界各國的前列,才能為實現(xiàn)偉大的中國夢注入活力和生機。當代中國年輕學子要堅定文化自信,向世界人民“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好聲音,宣傳中國特色文化和制度”;不但要繼承和發(fā)揚中華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以及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偉大成就,更要借著互聯(lián)網(wǎng),大數(shù)據(jù)時代傳播出去。這不是一個輕而易舉的過程,需要全國各個高校同心協(xié)力在英語課堂教學實踐中將“課程思政”作為教書育人、立德樹人的新理念堅持不懈地、多方面地加以探索和實踐。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diào):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
[2]李波.大學英語教學中推行“課程思政”的探索與實踐[J].課程教育研究,2018(19):104-105.
[3]謝玟玟.大學英語課程思想政治教育教學設計與實踐[J].黑龍江生態(tài)工程職業(yè)學院學報,2018(1):154.
[4]沈軼.課程思政融人高?!洞髮W英語》課程有效途徑探究[J].文化創(chuàng)新比較研究,2019(4):121-122.
[5]楊勇.淺談大學思政教育的改革方向——以專業(yè)英語教學為例[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9(2):155-156.
[6]朱冬碧.思政教育在大學英語課堂中的滲透與融合[J].教育理論研究,2019(4):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