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不僅僅是要把籃子裝滿,更重要的是把燈點亮.教學中,如何高效的裝滿籃子的同時點亮燈,從而體現教育本質,是每位教育者不懈的追求.一幅斜面上物體的受力分析圖,給我們很好的啟示,它能很好的詮釋教育的真諦.
關鍵詞:受力分析;教育;引導
中圖分類號:G632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8-0333(2021)24-0082-02
收稿日期:2021-05-25
作者簡介:顧華(1984-),女,江蘇省蘇州人,本科,中學一級教師,從事高中物理教學研究.
對物體進行正確的受力分析是學好力學知識的關鍵,也是高考重點考察的內容之一.斜面物體受力分析問題在很好的展示力學知識的同時,更能很好的詮釋現代教育的真諦.下面筆者就從對斜面物體受力分析的物理知識開始,將自己對于當下關于教育真諦的一點想法和見解與大家分享,希望能對一線教育工作者有所啟迪和幫助.
一、斜面物體受力分析
一傾角為θ的斜面,斜面不光滑,動摩擦因數是μ,已知物體在水平外力F的作用下做沿斜面向上的運動,試分析該物體的受力情況.
受力分析如圖1:
θ-斜面的傾角;
μ-動摩擦因素;
G-重力;N-支持力;
f-摩擦力;F-外力
G-物體所受的重力.這個力是地球給的,是生活在地球上的一切生物所不可避免的共性.它的大小G=mg是由物體本身的質量屬性和所在地的重力加速度的數值所共同決定;
它對于斜面的物體具有兩方面的效果:G1垂直壓在斜面上的效果;G2沿斜面把物體向下拖的效果;
N-斜面給與物體的支持力,它是基于物體給與斜面的壓力的反作用;
f -物體所受摩擦力,這個力是斜面給的,它的大小f=μN,由斜面與物體的接觸面的粗糙程度,以及物體給與斜面的正壓力的大小所共同決定;
F-物體所受的外力.它對于斜面的物體也有兩方面的效果:F1增大物體垂直壓在斜面上的效果;F2沿斜面牽動物體向上運動的動力效果.
二、受力分析圖的教育解讀
θ-時代的步伐;
μ-社會的競爭;
G—學生自己;
G1-學生的勤奮
G2-學生的惰性
F-教師您啊;
F1-知識的灌輸;
F2-人生的引導;f-人生道路的坎坷;
斜面上的物體就好比我們現在在校學習的每一位學生,帶傾角的斜面就好比我們當今的社會,傾角的大小代表時代步伐,時代的道路上總是坎坷的,所以坎坷就是摩擦力f,重力G就好比每個學生的主觀思想,是想要多多的給自己灌輸知識以更加穩(wěn)固的站立在社會的人生道路上G1,但由于G2人的天生懶惰性和其他的無知性,都不可避免的出現阻礙前進的因素.在這個時候老師F就出現了,他一方面不停的給學生進行盡可能多的知識的灌輸F1,使學生們以盡可能穩(wěn)固的根基站立在社會上,同時他還在我們前進的道路上為我們指引方向F2,讓學生在人生的道路上能順利前進(F2>f+ G2),不會固步自封(F2= f+ G2),更不會不進反退(F2< f+ G2).
三、教育的啟發(fā)
簡單的一幅受力分析圖向我們影射出了一個大大的教育真諦——當代的教育教學中,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應更重視培養(yǎng)他們對知識的熱情、堅定他們成長的信心,引導他們熱愛物理,對物理知識的學習產生極大的興趣,畢竟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何以最有效的方式方法引導學生,是當今教育所要研究的首要問題.本人經過一段時間的理論與實踐摸索,總結出以下幾種引導方法供大家參考.
1.激發(fā)最大的內動力
掌握知識和獲得實際技巧,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的一種復雜的認識活動.強烈的學習愿望、掌握知識的愿望,是這一活動的重要動因.列寧寫到:“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于真理的追求.”
在教學過程中產生學生良好的情緒,對于培養(yǎng)學習愿望起著很大的作用.教師的任務就是不斷的發(fā)展學生從學習中得到滿足的良好情感,以便從這種情感中產生和形成一種情緒狀態(tài)——即強烈的學習愿望.而強烈的和持久的學習愿望,需要學生發(fā)揮自己的內動力,靠自己的內動力來不斷維持和提升強烈的學習愿望.
新課標也強調“將學習的重心從過分強調知識的傳承和積累向獲取知識的探究過程轉化,從學生被動的接受知識向主動獲取知識轉化,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和敢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在物理教學中,通過創(chuàng)設恰當的問題情境,誘導學生產生疑問,發(fā)現問題并提出問題,可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探究的欲望.接下來的物理教學就是通過引導學生去探究,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從而使學生理解掌握相關的知識,提高學生的解決問題得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物理新課程標準指出,物理學是實踐性很強的科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意將知識向聯系實際的方向引導.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物理,深入社會生活實際.發(fā)現生活中的物理,使學生體會到處處皆有學問,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在體會物理應用價值的過程中,產生“我要學物理,我要用物理,我能用物理的”積極情感,逐步形成用物理意識和在生活中發(fā)現問題的意識.如講解摩擦力以后,可引導學生提問:自行車的那些部件要增大摩擦?用什么方法?那些部件要減小摩擦?用什么方法等問題.
2.探究式引導
探究式教學是課程改革的重點也是難點,也是本次課程教材改革一個奪目的“亮點”.為了實現新課程的培養(yǎng)目標,同時針對原有基礎教育課程教材中存在的弊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提出了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改變課程實施中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機械訓練的現狀,使學生的學習方式發(fā)生根本性的改變,保證學生自主性、探索性的學習落到實處,改變原有的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這種改革措施,得到了廣大教師、學生、學生家長及社會公眾的理解和支持,但由于“探究式學習”是一個相對較新的事物,在對其支持的同時也會對之產生一些誤解.實驗探究式教學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是教師引導不夠,特別是當學生處于迷惘的狀態(tài)時,更需要教師及時介入、適時引導.但教師的引導又必須謹慎,因為過多的引導和過分的干涉又會消弱學生探究教學的自主性和原創(chuàng)性,會局限學生的思維,甚至還會剝奪學生從錯誤中學習的機會.在探究式實驗教學的過程中要不斷擴大教師引導的層次和階段,當前學生對于探究式學習的方法掌握的不是很好,教師可以把探究的步子設計的小一些,以適應學生的接受和領悟能力.唯有這樣才能把探究教學落到實處,從而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優(yōu)化. 3.分層式引導
分層式教學法,根據知識的難易程度和學生的認知特點,由淺入深,層層的遞進,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上課時教師進行適當的點撥,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既培養(yǎng)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提高了課堂的效率.
4.生本教育
生本教育是由華南師范大學博士生導師、廣東省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郭思樂教授所創(chuàng)立的一種突破傳統(tǒng)教育思維模式的教育思想.
生本教育中,教師的職責就是要像牧者一樣,把學生帶到水草豐富的地方,讓他們吃飽;風暴來了,我們帶他們找地方躲避;狼來了,我們要事先有所警惕等等.教師不再是過去的知識傳授者,而是拋磚引玉的人.教師的作用是提出學習的主題與需要解決的問題,維持必要的教學秩序,給予學生支持與鼓勵,做到恰到好處的引導.在這種體系下,教師以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影響和感染學生,以一種符合人性的態(tài)度去解決學生自主發(fā)展中所出現的問題.在此背景下,師生關系也從傳統(tǒng)的從屬關系轉化為“教師與學生的互相創(chuàng)造與提升的關系”,轉化為教師與學生相互學習、相互欣賞的平等關系.總之,教師是學生的服務者、幫助者、保護者,唯獨不是他們的代替者.已經充滿自信與興趣的學生現在所缺失的只是老師的指點.
教育不僅僅是要把籃子裝滿,更重要的是把燈點亮.教育給予學生的不僅是知識,更重要的是對知識的熱情,對成長的信心,良好的教學工作是這一切的重要保障,所以我們教學工作者需要不斷的去思考和探索.教學要從“教”轉變到促進學生的“學”,從根本上改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讓學習成為學生成長的自然過程的一部分,要最大限度的指導學生、發(fā)揮成長的最大潛能.這樣的教育教學才能真正的體現教學的育人價值和學科魅力,這樣的教育才能培養(yǎng)出最優(yōu)秀的新時代中學生.最后借用西點軍校中的一句話與諸位共勉,與學生共勉“永遠沒有失敗,只是暫時停止成功;沒有任何的借口,所有的借口都是庸人的托詞.”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物理 ( 必修1)[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責任編輯:李 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