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文
摘? 要:隨著科技的不斷發(fā)展,計算機輔助設計應用空間不斷擴大,計算機輔助設計課程在各學科專業(yè)中得以廣泛開設,但是隨著教育不斷反思改革,各院校逐漸對計算機輔助設計課程進行優(yōu)化,各院校逐漸通過混合式教學模式來對計算機輔助設計課程進行優(yōu)化,發(fā)掘教育的價值和學生的潛力。目前計算機輔助設計混合式教學模式尚處于開發(fā)階段,存在很多缺陷和弊端,還需要針對性分析和優(yōu)化才能實現教學目的。
關鍵詞:計算機輔助設計;課程;混合式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1)31-0097-03
計算機輔助設計課程在學科專業(yè)中一般為技能必修課程,在執(zhí)教過程中有一定的難度,其跨專業(yè)涉及了計算機學科等,整體教學內容較多且信息量極大,因此現階段普遍采用混合式教學模式來保證教育質量,將理論與實踐并重,通過線上、線下等多形式解決教學問題,進而實現教學目的,深度發(fā)掘學生的潛能。
一、計算機輔助設計課程現狀
伴隨5G時代的到來,現階段計算機輔助設計因精準、規(guī)范、智能的圖形合成特點,由單學科專業(yè)課程走向多學科專業(yè)應用,計算機輔助設計課程作為一門學科正逐漸發(fā)展。目前,各高校已增加計算機輔助課程在設計學專業(yè)、機械學專業(yè)、土木工程學等專業(yè)中的應用,但由于對課程的內容和教學模式重視程度較低,在教學探索中不免出現難點與問題,需要針對性地進行探索研究。
二、計算機輔助設計課程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
(一)偏重理論,忽視實踐
計算機輔助課程的教學內容主要以技能傳輸為主,大多教學方式為教師一人進行技術理論信息傳遞,由于計算機輔助設計教學課時短、知識點細碎,學生基礎能力參差不齊,不能進行全面系統(tǒng)的教學,也無法在有限的時間內幫助學生對知識點進行梳理,導致整體教學過程較片面。部分學生的自學能力較差,實踐能力不足也導致理論和實踐結合程度較低。
(二)教師主導,學生參與度低
計算機輔助設計課程中的理論知識難點較多,為了保證教學計劃與進度,教師通過“一言堂”的方式來進行講解傳授,導致計算機輔助設計課程逐漸退化,回到最初傳統(tǒng)教育模式。教學只能圍繞教師展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較為被動,整個課程主要圍繞教師的講解和演示展開,學生參與程度較低,長此以往,學生學習主動性下降[1]。
(三)教師主導能力不足,學生參與度低
計算機輔助設計課程信息量大且有一定實踐難度,在規(guī)定的課堂時間內很難掌握實踐基礎知識,更沒有時間進行知識拓展和能力發(fā)掘,這就需要學生有一定的自學能力。部分自學能力差的學生課后與教師和其他學生之間的交流溝通較少,很多問題不能及時解決,逐漸影響后續(xù)發(fā)展。
(四)與市場對接不緊密,課程內容滯后
現階段在計算機輔助設計課程內容上普遍存在內容與市場脫節(jié)的現象,很多課程內容相對滯后,已經隨著市場發(fā)展逐漸被淘汰,在進行計算機輔助設計課程內容設計時缺乏針對性,例如在CAD教學過程中,很多時候都是以二維設計為重點,忽視了結合CAM軟件以及UG、PRO/E的三維建模技術學習,很多課程內容對軟件的二次開發(fā)重視程度較低,導致學生綜合能力低。
(五)以教師評價為主,課程評價體系單一
計算機輔助設計課程評價方式多樣性欠缺,依舊以教師評判為主,課程評價體系片面。很多時候計算機輔助設計學習都采用常規(guī)上機考試,考試內容與形式固定,無法反映出學生的真實掌握程度。因此,需要構建科學的計算機輔助設計課程評價體系,從多層面、多角度對學生知識掌握程度進行評價。
三、混合式教學模式的理論分析
混合式教學并不是一個新興教育模式,在我國傳統(tǒng)教育中有諸多體現?;旌鲜浇虒W就是將各種學習方式進行結合來進行教學,例如利用新媒體技術、信息化技術來通過幻燈片或者模型構建,從視覺、聽覺等感知,多角度進行輔助學習,這種學習方式針對結構復雜的學科有著顯著的效果。現階段混合式教學模式由于其特點和優(yōu)勢,其應用空間越來越大?;旌鲜浇虒W現階段主要是根據教學的科目內容,以及受教群體年齡結構學習者特征,科學進行課程設計和教學安排。隨著科技不斷發(fā)展,混合模式教學逐漸通過言傳身教、網絡學習、組件學習以及自主學習等多種模式展開,整個教育過程中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作為教學管理者的身份對教育進度和教學方向進行控制。因此,相比于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混合式教學模式教育效果更優(yōu)[2]。
混合式教學模式可以有效減少學生的上課時間并豐富學生的學習方式,通過優(yōu)化課程比例來讓課程更有彈性,不僅能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升學生的參與度,而且能通過學習思維碰撞來提升自主學習能力和學習深度,并逐漸讓教師由被動教學轉換為主動教學,進而提升師生之間的溝通頻率,讓課程多元且趣味,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有助于提升學生對于計算機輔助設計技能的掌握能力和應用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維模式和學習體系,對未來對接市場有著極大的幫助。
四、計算機輔助設計課程中混合式教學模式構建途徑
(一)設置學習線索,助力學生形成動機
教師需要明確自身定位,幫助學生創(chuàng)建優(yōu)質的學習條件和學習環(huán)境。如通過構建學習情境來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在新舊知識學習的過程中要進行過渡設計,留下學習線索,引導學生進行知識探索。通過多種形式來創(chuàng)造學習動機,逐漸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習慣。
(二)通過組間學習,提升學習效率
在計算機輔助設計中,前期實踐操作知識相對較為枯燥,后期部分知識為高階學習,需要通過組間學習來進行思維碰撞,不僅能有效提升學習效率,也能逐漸形成協作能力,逐漸加深學習難度。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進行自我調整和思維糾正,避免因主觀意識和片面認知影響學習積極性。
(三)豐富課程資源,保證課堂的延伸性
教師需要從課內以及課下逐漸融入學生的生活,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并通過引導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計算機輔助設計課程的課后的延伸操作練習與自我提升很關鍵,教師可利用新媒體技術構建課程資源信息化平臺,并將平臺分為數個板塊,如學習資源、實踐演示、理論知識等,教師需要留下學習線索,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引導構建優(yōu)質的學習氛圍。
(四)注重能力培養(yǎng),不斷發(fā)掘學生潛能
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注意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和發(fā)掘,通過語言的靈活運用,結合邏輯思維和空間思維來培養(yǎng)學生計算機輔助設計運用能力和分析能力,逐漸從思維節(jié)奏、視覺感官思維、交流自省思維來提升學生的洞察力和觀察力,進而有效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五)宏觀分析教學,合理構建教學模式
教育過程是一個相對漫長的周期,需要教師對各個教育環(huán)節(jié)和教育內容進行分析和優(yōu)化,對學生的教學和發(fā)展進行規(guī)劃設計。比如教師可通過MOCC、超星等后臺學習數據對學生個體進行分析,運用智能教學平臺將任務發(fā)放到每一個學生身上;也可通過課程大數據統(tǒng)計分析教學大綱與課程內容,便于科學地選擇教學方式,針對不同內容賦予不同的教學目的,并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利用可用資源來構建優(yōu)質的教學條件,并通過教學活動來發(fā)掘潛能,從教學內容、教學模式、執(zhí)教方法等多方面進行優(yōu)化,進而實現高效高質量混合式教學模式構建[3]。
五、混合式教學模式教學設計
(一)根據特點因材施教
在課程設計和教學模式構建之前需要對教育主體進行分析,由于學生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要求教師因材施教。首先要分析計算機輔助設計課程對學生的思維和情感以及思維認知會產生哪些影響。其次要分析學生的心理特點和生活經驗,科學設計學習線索和學習動機,例如有的學生想通過學習快速步入市場行業(yè),有的同學則是為了掌握課程基礎等。再次要對學習人員的能力和知識儲備進行分析,針對性地進行課程規(guī)劃,分析大部分學生慣用的學習方法、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能力,一般可以通過談話或者問卷調查來對學生進行簡單的了解,對學生個體和整體分別作出分析和評價,保證計算機輔助設計課程混合式教學模式教學設計的側重性和針對性。
(二)整體規(guī)劃設立目標
混合式教學模式教學設計中目標設計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則,首先是主體性原則所有設計都需要以學生為教育主體。其次要保證開放性原則,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因此需要給學生充分的發(fā)展空間,整個教學過程需要從易到難循序漸進,從基礎到提升最后到潛能發(fā)掘逐漸幫助學生成長,在實踐過程中需要安排學生進行上機操作并制定實踐項目,例如熟悉操作界面、進行坐標系統(tǒng)練習、繪圖環(huán)境設置、三視圖繪制等。最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秉著激勵性原則通過多種形式來對學生給予肯定和鼓勵,幫助學生建立自信心。
(三)科學擬定教學模式
教師可通過分析教學目的,科學對課程內容、教學模式、考核方式進行初步擬定,并分析一些難度較大的知識來通過教學活動和相關技術來將抽象化知識進行可視化處理,將一些冗長煩瑣的知識進行優(yōu)化;考慮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學習態(tài)度,針對性指導實踐操作,構建學習小組;對一些結構性差的非線性碎片知識進行梳理整合逐漸幫助學生養(yǎng)成整理習慣,以教學任務作為學習導向,通過新媒體模式和交互學習方式來對課程內容精細化梳理掌握[4-5]。
(四)構建良性學習環(huán)境
計算機輔助設計課程的活動設計需要將傳統(tǒng)教學與網絡環(huán)境教學相結合,教師可將多種教學形式有機組合,例如運用多媒體課件或者信息化技術來將各種理論知識進行演練;通過網絡平臺或者慕課的方式來進行復習和知識拓展,及時解決學生的學習問題;利用網絡平臺來對學生的學習數據進行反饋,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來進行教學活動設計;針對性地對課程資料進行補充和優(yōu)化,通過文獻、音頻、視頻、圖文課件等多種形式來豐富學習內容,科學指定任務并對完成度和作品記性點評,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逐漸構建優(yōu)質的學習環(huán)境。
(五)有效拓展教學途徑
計算機輔助設計課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構建需要對學習資源進行整合與建立,例如利用網絡信息平臺在課前設立課程公告欄、實踐聯系板塊等,從實踐演練到理論知識都充分的學習資源便于學生提前學習;在課下可構建學習導航模塊、答疑解惑板塊,對學生的學習問題及時解決,幫助學生突破課堂難點,降低學習阻力,提升學習興趣,為后續(xù)的能力提升打下基礎。
(六)科學制定學習評價機制
學習評價需要從課程項目、學習態(tài)度、學習能力、掌握程度多方面來進行評價,還可通過自我評價和互相評價來幫助學生對自身進行定位;教師應從作業(yè)完成度、完成質量、組間學習表現等方面對整個學習過程進行客觀評價,并科學設立打分制度及標準,例如考試分數占50%評價比重,而學習態(tài)度占10%評價比重、作業(yè)完成度和完成質量占20%評價比重,實操和組件表現各站10%評價比重,進而形成完善的評價體系,全面客觀地對學生學習質量進行評價[5]。
六、總結
混合式教學模式構建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則,并明確理念基礎,隨后對學習者特征和課程內容進行分析,隨后科學對學習目標、課程內容、執(zhí)教方式和教學活動進行設計,并構建完善的學習評價體系,不斷發(fā)掘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價值,讓學生更從容地面對未來的學習和工作。
參考文獻:
[1] 鄭海霞,聞鑫,左佳寧. “新農科”背景下園林計算機輔助設計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J]. 黑龍江農業(yè)科學,2020(12):131-133.
[2] 史夢瑩,柴吉昌. “互聯網+”背景下應用型課程混合式教學模式探索——以計算機輔助珠寶首飾設計課程為例[J]. 美術教育研究,2020(19):126-127.
[3] 馬熙逵. SPOC混合式教學在設計學課程中的應用研究——以《計算機輔助設計》課程為例[A]//同濟大學、湖南科技大學、國家社科重大項目《中華工匠文化體系及其傳承創(chuàng)新研究》課題組. 中國設計理論與技術創(chuàng)新學術研討會——第四屆中國設計理論暨第四屆全國“中國工匠”培育高端論壇論文集[C]. 同濟大學、湖南科技大學、國家社科重大項目《中華工匠文化體系及其傳承創(chuàng)新研究》課題組:同濟大學設計創(chuàng)意學院,2020:8.
[4] 劉嚴. 基于信息化背景下高職土建類設計專業(yè)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以計算機輔助設計課程為例[J]. 教育觀察,2019,8(32):68-69.
[5] 陳秋實. 藝術設計專業(yè)教學中混合式學習法的構建——以“計算機輔助設計”課程為例[J]. 藝術科技,2017,30(10):385.
(薦稿人:柏小劍,湖南科技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汪旦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