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圣河 溫翠雯
【教學目標】
1.從“時間先后”“動作親疏”和“距離遠近”三個方面分析和概括作者將珍珠鳥信賴人的過程寫具體的方法。
2.在角色轉換和生活體驗中理解珍珠鳥從害怕人到信賴人的變化過程。
3.在讀寫遷移和言語實踐中運用所學的方法寫出師生關系的變化過程。
一、分析“形”,感受“變”
師:馮驥才先生用43個字把雛兒的模樣刻畫出來了,誰來讀讀?
生1:“紅嘴紅腳,灰藍色的毛,只是后背還沒有生出珍珠似的圓圓的白點。它好肥,整個身子好像一個蓬松的球兒?!?/p>
師:你讀出了那只可愛的雛兒的樣子。大家一起讀一下。
(生齊讀句子)
師:這里有兩句話,前一句寫了它的什么?
生2:寫它的嘴、腳和后背。
師:對了,這句話是在寫它的局部特點,請你再讀這句話。
(生2讀句子)
師:作者是抓住嘴、腳和毛的什么特點來寫的?
眾生:顏色。
師:對,雛兒的顏色很美,很鮮艷。那下一句呢?
(生3讀第二句)
師:這句話是從什么角度寫的?
生3:寫它的整個身子。
師:對,寫雛兒的整體。前一句寫局部,后一句寫整體,寫人也可以這樣寫。
【評】薛老師先引導學生找出描寫雛兒的句子,再強調作者僅用43個字就將雛兒的形象刻畫得惟妙惟肖,使學生明白只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特點,掌握言語表達技巧,不用長篇大論就能將事物具體、形象地描寫出來。接著,薛老師引導學生分析描寫雛兒形象的兩句話分別是從什么角度寫的,從寫作方法的層面讓學生明白可以同時從局部和整體兩個角度寫動物和人。
師:從“起先,這小家伙只在籠子四周活動”,到后來“友好地啄兩下我的手指”,是不是在一天之內發(fā)生的?
眾生:不是。
師:你們是怎么看出來的?
生1:珍珠鳥從不相信人到完全信賴人,經過了一個很長的試探過程。
師:課文第7~10自然段用了哪些表示時間的詞說明這個過程很長?
生1:“起先”“隨后”“漸漸”“先是”“然后”……
師:還有一個“再”。請同學們把上述表示時間的詞圈起來。
(生動筆圈詞)
師:這些表示時間的詞有先有后,說明時間長不長?
眾生:很長。
師:是的,珍珠鳥是長時間試探以后才相信“我”的。
(師板書“時間先后”)
師:為了把這個信賴的過程寫具體,作者還寫了什么?
生2:還寫了珍珠鳥的動作。
師:哪個動作說明他們距離很遠?
生2:飛來飛去,就是不飛到他的肩上來。
師:哪個動作說明他們感情很好,珍珠鳥已經很信賴作者了?
生2:我用手撫一撫它細膩的絨毛,它友好地啄兩下我的手指。
師:還有哪些動作也說明他們很友好了?
生2:它俯下頭來喝茶,再偏過臉瞧瞧我的反應。
師:是的,動作能夠體現(xiàn)出關系的親密和疏遠。
(師板書“動作親疏”)
師:除了動作,作者還寫了什么?
生3:作者還寫了珍珠鳥的位置變化。
師:它一開始在什么位置?
生3:籠子四周。
師:離“我”遠還是近?
生3:遠。
師:接下來呢?
生3:落在他的書桌上、茶杯上、筆尖上、手指上。
師:近不近?
生3:越來越近。
師:對了,人與鳥的距離遠近說明關系的疏遠與親密。
(師板書“距離遠近”)
師:作者是按照時間先后,通過距離遠近和動作親疏,把珍珠鳥信賴“我”的過程寫具體了。
【評】薛老師圍繞“作者是如何將珍珠鳥信賴人的過程寫具體的”這一問題,引導學生從“時間先后”“動作親疏”與“距離遠近”三個方面分析和概括作者將珍珠鳥信賴“我”的過程寫具體的方法。薛老師在課后指出,閱讀教學的焦點要從言語內容轉移到言語形式,語文教師要從文本中發(fā)現(xiàn)運用語言的規(guī)律、方法和策略,然后引導學生將其運用到生活實踐當中去。
二、體會“情”,理解“變”
師:從不信、害怕到信賴有一個變化過程,課文是從“我”的角度來寫的,但你們知道這個小家伙是怎么想的嗎?現(xiàn)在,我們每個人都是珍珠鳥,你們來講一講這個信賴的過程,看看珍珠鳥是怎樣建立起對人的信賴的?剛才是人看鳥,現(xiàn)在變成?
眾生:鳥看人。
(師用課件呈現(xiàn)第7~10自然段的關鍵句,并請生1講)
生1:起先,我只在籠子四周活動。
師:你怎么只在籠子四周活動呢?
生1:因為我一開始不相信人。
師:害怕人,因為人會捉鳥吃,所以只在籠子四周活動。繼續(xù)講。
生:隨后在屋里飛來飛去,落在柜頂上,站在書架上,把燈繩撞得來回搖動。
師:你這么折騰,他有什么反應?
生2:他沒有任何反應。
師:他有沒有大聲喊叫?有沒有來嚇你?有沒有拿著雞毛撣子來追你?
生2:沒有!
師:他對你的所作所為沒有反應,你接下來會怎么樣?
生1:漸漸地,我膽子大了,就落到了他的書桌上。我先是離他較遠。
師:你為什么一開始離他較遠?
生1:因為我還沒有完全信任他。
師:是的,你要預防他一把捉住你。繼續(xù)。
生1:見他不來傷害我,我就一點點挨近,然后蹦到他的杯子上,俯下頭來喝茶,瞧瞧他的反應。
師:他有什么反應?
生1:他……他沒有反應。
師:他是有反應的。我們來想象一下:你偏著頭喝他的茶,他會有哪些表情和動作?
生3:他微微一笑,繼續(xù)寫作。
【評】薛老師在引導學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寫作方法后,沒有急于讓學生進行習作訓練,而是采用“以語言為核心的比照聯(lián)想”的閱讀教學策略,幫助學生加深對課文主旨的理解與感悟,以閱讀為主導的實踐來促進習作方法的內化。薛老師讓學生從珍珠鳥的角度來講其信賴人的過程,并通過追問幫助學生移情體驗珍珠鳥的情感與心理變化過程,理解其主要原因。
生1:后來,我完全放心了,索性用小紅嘴啄他的筆尖,友好地啄兩下他的手指。
師:你為什么要友好地啄兩下他的手指?想干嗎?
生1:我想表達我對他的友好之情。
師:還有呢?
生4:喜愛!
師:不但是友好和喜愛,還有一種什么感情?
(生猶豫,不會答)
師:還有親昵之情。小狗圍著你蹭來蹭去,小貓用舌頭舔你,你在媽媽懷里撒嬌,都是親昵的表現(xiàn)。從害怕到信賴,從疏遠到親昵,鳥與人的感情就這樣一步步建立起來。往下講。
生1:白天,我淘氣地陪伴著他。傍晚,我飛到籠子邊,擠開綠葉鉆進去。
師:你的爸爸媽媽在林子里嘎嘎叫,它們叫你干嗎呢?
生1:它們叫我趕快回家。
師:它們叫你回家吃飯,你怎么不回去呢?
生1:因為我想陪在他的身邊。
師:因為你覺得這個人怎么樣?
生1:我覺得這個人不傷害我。
師:這個人對你那么友好,你覺得和這個人做朋友是那么?
生1:幸福。
師:那么安全,那么自由,那么無拘無束,那么快樂。這就是你再三都不肯回家的原因。這時候鳥與人的感情已經達到了什么程度?
(生1不知道如何表達)
師:打個比方,就像你和誰的那種感情?
生1:像我和父母的那種感情。
師:當我們說不出來的時候,可以用自己的生活體驗來體會,這樣就理解了。明白嗎?
(眾生點頭)
【評】當學生不知如何回答“還有一種什么感情”時,薛老師通過學生日常生活中的小狗蹭人、小貓?zhí)蛉?、在母親懷里撒嬌等畫面,幫助學生在轉換角色中理解課文想要表達的情感。當學生一時不知道如何表達“鳥與人的感情已經達到了什么程度”時,薛老師引導學生用生活中的體驗來理解文中人與鳥的感情。薛老師以聯(lián)想促感悟,厘清鳥與人之間的關系變化過程,引導學生通過轉換角色和生活體驗來理解課文,重視對學習方法的提煉與滲透。
三、遷移“寫”,學寫“變”
師:課文寫的是人和鳥,那我們的課堂里是什么?
眾生:老師和學生。
師:一開始我們認識嗎?
眾生:不認識。
師:后來我們熟悉了嗎?
眾生:熟悉了。
師:現(xiàn)在我們處于什么狀態(tài)了?
眾生:“相互信賴”“情感很親密”“很友好”“變得像親人一樣”……
師:人與人的感情從不認識到相識、熟悉和親密是要經歷一段時間的?,F(xiàn)在,請你們用五分鐘的時間寫三五句話,通過動作親疏和距離遠近寫出老師和你們的關系變化過程??梢园磿r間順序寫,但不要用“起先……然后……然后……然后……”來表達,那是病句。
(生練筆,師巡視課堂并指導)
【評】薛老師指出,語文課堂一定要注重語言實踐;作文是學生現(xiàn)實生活的一部分,應該為學生的生活服務,讓學生能更好地生活。在分析和內化課文的寫作方法之后,薛老師就地取材,讓學生就師生關系這一熟知的主題進行仿寫,并強調將本節(jié)課學得的習作方法運用于習作中。因為是寫自己的親身經歷,每個學生似乎都有話想說、有話可說,并樂于動筆。
師:寫好了嗎?
眾生:好了。
師:誰愿意主動來交流和發(fā)言?
(多個學生舉手)
生1:起先,老師和我們互相不認識。
師:可以將這句改為“起先,我們互不相識”,這樣更加簡潔。
生1:起先,我們互不相識;然后,老師和我們友好地打了個招呼;漸漸地,老師和我們的感情深了,開始和我們握手;后來,我們的感情越來越深,竟然有同學說我們快成為親人了?。ū娚Γ?/p>
師:嗯,你真是個直腸子,說:“漸漸地,老師和我們的感情深了。后來,我們的感情越來越深了。最后,我們的感情深不可測了?!保ū娚Γ┳⒁猓阍谶@一段的敘述當中不能直截了當?shù)卣f感情深了,要像作者那樣用動作和細節(jié)來寫。
師:什么樣的動作和細節(jié)可以說明我們的感情深了?
生1:老師用手撫摸小朋友的頭。
師:還有呢?(生1答不上來)老師開始和我們握手,有說有笑。好,把這幾點寫進去,把那些“感情深了”“越來越深了”等詞語統(tǒng)統(tǒng)劃掉,馬上修改。(生1修改習作)
生2:一開始,老師和我們都不認識,他(遠遠地)站在講臺上,(看起來一本正經的樣子),我們坐在座位上,不敢(隨便)和老師交談。隨后,老師竟把他的名字寫在黑板上,讓我們(大聲地)念他的名字,還親切地撫摸了一下同學的頭和后背。漸漸地,老師和我們熟了,一會兒和同學握手,一會兒還和同學(擁抱),有說有笑,和我們很親近。(括號中的內容為薛老師點評時所加)
師:太好了,掌聲鼓勵!我們就要這樣善于通過時間先后、距離遠近和動作親疏來描寫關系變化的過程。(走向生1)你改好了嗎?來,念念。
生1:起先,老師和我們互相不認識。后來,老師和我們友好地打了個招呼,居然把他的名字寫在黑板上,讓我們念他的名字。漸漸地,老師和我們熟了,開始和我們握手。后來,老師友好地撫摸著我的頭,竟然有同學說我們快成為親人了!
(師表揚并點評)
【評】薛老師說:“語文課程不是要教學生應該說什么,而是教學生應該怎么說?!痹谶@一環(huán)節(jié),薛老師將第一位同學的習作與課文進行對比,引導學生明白寫師生關系的變化過程不能用“感情深了”“越來越深”“深不可測”這樣直白的話,而應該通過時間先后、動作親疏和距離遠近來寫。薛老師告訴學生,課文雖然不直言關系親疏,卻處處在寫感情變化。第二位同學的習作因為達到了薛老師的習作要求,薛老師大力表揚了她。最后,薛老師讓第一位同學展示修改后的習作,意在檢查學生是否真正掌握并會用這種寫作方法。該生前后習作的變化同時也說明薛老師的教學和引導是非常有效的,讀寫遷移訓練是必要和可行的。
【總評】
讀和寫既相對獨立,又密切聯(lián)系。讀是寫的基礎,寫是讀的內化和提升,二者互相依存,互相貫通。課程標準強調,“要重視寫作教學與閱讀教學、口語交際教學之間的聯(lián)系,善于將讀與寫、說與寫有機結合,相互促進”。薛法根老師在第25屆現(xiàn)代與經典全國小學語文教學觀摩研討會上執(zhí)教的《珍珠鳥》一課(兩課時),先是立足文本引導學生分析習作方法,再通過角色轉換引導學生內化習作方法,最后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運用習作方法。整堂課自然流暢,層層遞進,不斷提升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1.立足文本,分析習作方法
薛法根老師指出,“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不僅關注寫了什么,更要關注文章是怎么寫的,為什么一定要這么寫”。葉圣陶先生指出,“閱讀語言文字材料可以獲得表達方法,布局謀篇、鋪陳比興可有所借鑒”。為此,語文教師要增強讀寫結合意識,善于尋找閱讀教學與習作教學的聯(lián)結點,引導學生在品讀文本中分析和概括習作方法。在教學中,薛老師十分注重引導學生關注文本的言語表達形式,探尋文本的言語表達秘密。他先引導學生找出描寫雛兒的兩句話,再從寫作方法層面明確其寫作角度(局部和整體),然后從“時間先后”“動作親疏”和“距離遠近”三個方面分析和概括作者將珍珠鳥信賴人的過程寫具體的方法。
2.角色轉換,內化習作方法
讀寫結合不是簡單地讓學生將在閱讀中學得的習作方法復制到自己的習作中,而是結合教師的知識支架與自身的生活經驗而引發(fā)的認知結構的重組和讀寫能力的遷移。筆者發(fā)現(xiàn),小學語文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讀寫結合訓練時,相對重視習作方法的知識灌輸,而忽視學生習作方法的內化生成。長期這樣做會導致什么后果呢?學生往往只能機械記憶和簡單復制習作方法,無法將習作方法內化并生成為自己的寫作經驗。在分析和概括作者的寫作方法之后,薛老師沒有急于讓學生進行練筆,而是讓學生站在珍珠鳥的角度來體驗其情感與心理變化并理解其原因。當學生不知如何回答時,薛老師讓學生在轉換角色和生活體驗中理解表達。
3.創(chuàng)設情境,運用習作方法
在習作教學中,教師要以兒童的周圍世界為源泉,創(chuàng)設生動活潑的教學情境,在實踐運用中實現(xiàn)方法的遷移。要選擇貼近學生生活的話題,在學生生活與作文練筆間架起一座相互融通的橋梁,讓學生在類推中找到表達竅門,做到有話可寫,有情可抒,仿用結合。在學生內化寫作方法之后,薛老師讓學生通過時間先后、動作親疏、距離遠近寫出師生關系的變化過程,然后通過習作與課文對比、好差習作對比,進一步修改、運用和鞏固本節(jié)課所學的習作方法。
總之,讀寫結合是閱讀教學的基本規(guī)律,是提升學生表達能力的捷徑。葉圣陶先生指出,“閱讀得其方,寫作之能力亦即隨而增長”。只有經常從閱讀中學習習作方法并遷移運用,才能實現(xiàn)讀寫能力的同步提高。薛法根老師認為,對文章中獨特的寫法進行遷移,組織學生進行片段練筆,可達到一課一得的效果,提高寫作能力。只有將閱讀教學的重心從思想內容轉移到表達形式上,才能真正跳出“跟著課文內容跑”的怪圈。薛老師執(zhí)教的《珍珠鳥》一課,巧妙地將讀寫訓練有機結合起來,不斷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學習和運用習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