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雄兵
摘? 要:為了構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課堂參與的主動性。小學生處于思維發(fā)展和數學能力提高的黃金時期,在這一時期,以學生數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為主體目標,提升學生合作探究情境學習的互動效果,是符合小學數學學習規(guī)律的方法之一。文章通過探究課程導入環(huán)節(jié)、課堂情境構思環(huán)節(jié)和合作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應用,以期豐富教師在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構建方面的實踐經驗。
關鍵詞: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構建策略
構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能夠有效調動學生數學學習的自主性,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同時也契合課程改革目標對學生綜合發(fā)展的需求。在構建高效課堂的過程中,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和探討的積極性,以弱化學生對數學學習的排斥性,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學生的數學探究意識,為加快教師的課堂教學進度奠定基礎。
一、趣味導入,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為了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效率,教師可以從課程導入環(huán)節(jié)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為學生后續(xù)知識的引導和學生的合作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為了使導入環(huán)節(jié)具有趣味性,教師可以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從而逐步拉近學生與數學之間的距離,讓學生對數學學習充滿興趣。另外,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深入闡釋課程內容,通過具體化的實例,幫助學生了解抽象的數學概念,進一步降低學生接受知識的難度。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以下統(tǒng)稱“教材”)四年級上冊“簡單的周期”這節(jié)課時,教師可以通過激勵的方式,讓學生自主發(fā)現生活中的周期現象。教師先運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周期現象的含義,即相同的間隔而重復出現的現象稱為周期現象,如“24小時為1天”“7天為1星期”等就是日常所熟悉的周期現象。教師在展示周期現象的含義后,可以讓學生對生活實際中的周期現象進行舉例。學生積極踴躍地回答:樹的一圈年輪是生長的周期現象;春天燕子從南方飛回來,冬天飛向南方也是周期現象的體現。為了檢驗學生是否真正地掌握了該知識,教師可以列出一道題目:6月1日為星期三,那么86天后是星期幾?在經過前面環(huán)節(jié)的介紹后,學生面對該題目時能夠迅速找到周期這一切入點,并進行解答。教師在課程導入環(huán)節(jié)中介紹了“7天為1星期”這個周期,學生便能夠迅速判斷86中有12個7天的周期,并且還多出2天,這說明86天中經過了12個循環(huán),第84天是星期三,那么第86天就是星期五。這樣的導入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主動性,也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為了更好地利用導入環(huán)節(jié)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師要將生活元素融入導入教案的設計中,以激發(fā)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
二、巧借信息技術,提高學生探究效率
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愈發(fā)廣泛,教師在構建高效課堂時,可以借助信息技術輔助課堂教學,將抽象化的數學知識進行具象化的呈現,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復雜的數學問題。學生在這一手段下領悟數學抽象概念,能夠較好地跟上教師的課堂教學節(jié)奏,實現高效教學。同時,教師還可以利用動畫教學的方式,增加學生對數學探究的趣味性,吸引學生自主參與到課堂實踐探究中,縮短學生與數學課堂的距離感,從而打造更具高效的課堂。
例如,在教學教材四年級下冊“平移、旋轉和軸對稱”這節(jié)課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動畫的方式,讓學生觀察“阿拉丁神燈”的動畫情節(jié),從中尋找出具有對稱軸的物品。學生仔細觀察動畫內容,結合軸對稱的概念,對其中出現的物品進行一一篩選。有些學生指出,畫中的門是對稱的,阿拉丁戴的帽子也是對稱的。學生踴躍回答后,教師讓學生總結對稱軸物品的特征。學生總結,由對稱軸進行折疊,兩邊可以重合,便說明圖形是軸對稱圖形。然后,教師可以按照同樣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理解平移和旋轉的數學概念。學生通過旋轉門和推拉門兩者的對比,了解平移是物體沿著某一方向移動一定的距離,而旋轉則是繞著某一中心點旋轉不同的角度。相較于抽象的概念,學生通過動畫的方式能對數學知識有更加靈活的理解,同時也能激發(fā)學生對新課內容的好奇心,使學生更自覺、自發(fā)地投入課堂中。
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對課堂進行點綴與輔助,從而提升學生對課堂的專注度和主動性,進而使課堂氛圍更加活躍,構建高效的數學課堂。
三、開展小組合作,活躍課堂氛圍
有效的合作學習,能夠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參與其中,對學生的討論成果和討論方向進行針對性的點評,這樣不僅能增強學生參與課堂的踴躍性,同時還能在探討環(huán)節(jié)中培養(yǎng)學生對數學過程的觀察能力,以此來發(fā)散學生的數學思維。
例如,在教學教材五年級下冊“分數的意義和性質”這節(jié)課時,教師可以融合課程知識,讓學生展開針對性的討論。教師可以讓學生對“假分數如何化成整數或大分數;分數和小數不能相互轉化時,需要注意哪些問題?”等問題進行討論。在討論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相關的練習題,要求學生下課前提交練習,并給出討論的觀點。每名學生都對假分數、分數、小數進行了一定的猜想和評價。當有學生不理解假分數約分的概念時,其他學生會積極地幫助該名學生。在做練習題時,小組學生分工合作,解答自己擅長的習題,并向其他學生講解原理,最終讓所有學生都學會知識。
教師可以在小組討論環(huán)節(jié)中導入練習題,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教學內容,并在合作學習過程中促進學生的思維發(fā)展。通過多元參與幫助學生掌握合作學習的關鍵,提升學生自主歸納和理解數學知識的能力。
總之,教師要轉換教學思路,以學生為主體創(chuàng)設形式多樣的自主探究性課堂。教師可以借助趣味課程導入,激發(fā)學生自主探究和后續(xù)學習的興趣,通過引入多媒體輔助教學,拓寬學生知識學習的渠道,激發(fā)學生的合作意識,并提升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
參考文獻:
[1]侯江霞. 再談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構建[J]. 華夏教師,201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