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蕊
摘要:隨著國家對音樂教育重視不斷提高,音樂課本的學習已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素質發(fā)展需要,各大學校積極引入課堂樂器來提升學生音樂素養(yǎng),但是傳統(tǒng)器樂教學大多是枯燥的,那么如何讓器樂課堂做到有趣又高效呢?本文以達爾克羅茲教學法為基礎,圍繞中學豎笛課教學現狀,以及體態(tài)律動,視唱練耳,即興訓練三種運用方式展開討論,并對達爾克羅茲進行簡要概述,深刻體現了達爾克羅茲教學法的運用對于豎笛課的重要性。
關鍵詞:達爾克羅茲;中學;豎笛課;教學法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29-304
一、引言
國外教學法逐漸被引入國內,并得到教師學生們的一致認可,但是這些教學法大多運用在學校歌唱課與欣賞課中,在豎笛課教學的運用卻是較為缺乏。器樂課與歌唱課,欣賞課不同,對于教師素質更為嚴格,對于學生來說也具有挑戰(zhàn)性,學習與練習的過程是較為枯燥乏味的。隨著學校對于樂器課的重視,教師也應當汲取先進的學習方法來輔助教學。
二、中學豎笛課現狀
如今,豎笛作為一種木管類樂曲,不僅有著柔和純正的音色,也便于發(fā)聲,對于學生來說易于入門,教師在開頭只需要教會學生如何把握氣息,吹奏口型,指法演奏姿勢,對于中學生來說,他們的有能力將已有的基礎知識運用到豎笛中,所以教師在后期的教學時可以不用太勞累,學生可以自學,教師后期的任務就是引導學生如何處理曲子,再加上方便小巧,容易攜帶的特點,豎笛,已成為國內國外的課堂樂器之一,得到學生與老師的一致認可,國內音樂書也有專門留給豎笛教學的版塊。
雖然書上留有豎笛課的版塊,但是部分地區(qū)對于課堂樂器并不重視,有些學校會配有足夠的課時以及充分師資,但是大多數學校的課時量并不足夠,學校的教學模式也較為傳統(tǒng),因此,學生在前期對豎笛的基礎比較薄弱,后期力不從心,漸漸失去興趣,因此常常出現課堂氛圍較為沉悶的現象,在課后教師布置的作業(yè),學生就更懶于完成。
三、達爾克羅茲簡介
達爾克羅茲,作曲家兼教育家,畢業(yè)于維也納音樂學院,后在大學擔任視唱練耳與和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發(fā)現學生將音樂與感情融和較為困難,學生擁有技術,但是在演奏或者演唱時卻缺乏表現力與音樂流動感,一次偶然的機會,達爾克羅茲發(fā)現一位平常節(jié)奏學習能力較為薄弱的學生在走路時卻很有節(jié)奏感,帶給他很大靈感,為什么不將音樂與身體運動結合呢?后來達爾克羅茲首創(chuàng)了體態(tài)律動,之后,他將體態(tài)律動帶到自己的視唱練耳課堂,發(fā)現這樣可以解放學生音樂天性,調動學生興趣,他還提出即興訓練,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要求學生通過各種形式,準確傳達音樂感情
四、達爾克羅茲教學方法的運用
達爾克羅茲的教學法中,體態(tài)律動,視唱練耳,即興訓練三者緊密相連。
(一)體態(tài)律動
體態(tài)律動是指我們可以通過身體的動作,感受音樂的速度,力度等的變化,我們用動作來解釋音樂的節(jié)拍,內涵,它又與舞蹈不同,不需要深厚的舞蹈基礎,也不需要注重身體姿態(tài),每一個動作都是學生對于音樂獨到的見解,有助于學生的音樂節(jié)奏,情感態(tài)度的培養(yǎng),達爾克羅茲將它視為“回歸人類本性的方式”,成為了一套獨特的教學方法。
對于學校的器樂課來說,授課人數是比較多的,教師對于學生的節(jié)奏校正大多是利用節(jié)拍器,運用機器訓練節(jié)奏固然來說是較為精準的辦法,但是節(jié)拍器更適用于擁有音樂基礎的學生或者是音樂學院的學生,對于普通中學生來說,節(jié)拍器是非??菰锏?,而且會有聽覺疲勞,久而久之學生會有厭學之感體態(tài)律動常常運用在合唱教學中,學生借助身體的律動與音樂元素融為一體,不僅僅是合唱教學,我們也可以將達爾克羅茲的體態(tài)律動運用到豎笛教學中去,律動分為原地型與空間型兩種,原地型包括旋轉,拍掌,轉動等等,空間型包括走,跳,跑等等,律動與助于學生培養(yǎng)節(jié)奏感,對于音樂基礎較好的學生來說,他們可以將節(jié)拍穩(wěn)固在心里,但是并不是所有學生都有很好的節(jié)奏感,因此,有時候學生會下意識用“點頭”的方式來打節(jié)拍,但是這樣會影響學生的氣息,以及音樂的連貫性,也有學生會過于專注吹奏,無法放松的與音樂相融,就會筆直的站著,這樣都是會影響學生表演時的狀態(tài),如果教師可以在課堂中融入律動,那么對于學生理解音樂,熱愛表演,提升興趣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二)視唱練耳
視唱練耳可以培養(yǎng)學生音樂綜合能力,它不僅可以通過識,唱提升學生對于樂譜的熟悉度,也可以鍛煉學生在旋律,節(jié)奏,音樂風格等多方面的基礎能力。學生在演奏豎笛曲子時,出于對新曲子的新奇,拿到譜子就開始吹奏,往往覺得將每個音吹出就算是完成任務了,全然不顧節(jié)奏,音準,感情,因此,我們在看到學生吹奏的成品,就如同是鋼琴斷奏一樣,毫無音樂的連貫性,學生只看到了譜面上音樂符號,自然也無法理解曲子的真正意義,也有部分學生在演奏時常常會出現拖拍,漏拍,節(jié)奏不穩(wěn)的現象,演奏樂器與歌唱不同,學生在歌唱時,可以借助手比劃拍子,但是演奏時,我們的雙手都放在音位上,無法給自己提示拍子。以蘇教版八年級上冊的豎笛曲目《牧場上的家》為例,這是一首三拍子,中速,帶有西部歌曲風格的曲子,旋律優(yōu)美,舒緩,有著大量的延音線,樂曲中最長的時值一共拖了六拍,長音對學生來說不僅是氣息的挑戰(zhàn),也是節(jié)奏感的挑戰(zhàn),部分學生在遇到長音時由于氣息不夠,就直接跳過本該延續(xù)的時值,最后造成一種搶拍,拍子不穩(wěn)的感覺,因此我們在演奏前,教師也應該帶領學生將譜子視唱多遍,在節(jié)奏較為復雜的地方應當重復教授,帶領學生多次演唱,如此,學生在唱完譜子以后,也可以對音樂的框架與基本感覺有大致的熟悉。
在吹奏前的樂譜視唱也有助于音樂情感的融入。學生在音準節(jié)奏都對的前提下,教師應該提出更高的要求,融入情感,其實這也是音樂教育的根本———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我們最常見的就是學生總是會覺得自己的音樂干澀無味,或者沒有歌唱性可言,因為學生在理解音樂時,如果不唱歌譜,那么只能通過譜面來理解,學生看到p,f此類符號才知道吹奏的時候需要強或者需要弱處理,對于初中生來說,用歌唱來表達自己的情感比用器樂來表達要稍微簡單一些,因為學生在演奏時需要聽想,也需要兼顧指法氣息等等,所以我們不如先將豎笛曲目演唱一遍,加入自己的感情。歌唱與樂器演奏是一樣的,需要有氣息的連貫,因此氣口在哪也是我們需要考究的地方,我們通過視唱可以找到適合斷句的位置。
(三)即興訓練
即興訓練可以培養(yǎng)學生對于音樂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對于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有很大的幫助,學生根據自己原有的知識經驗與審美經驗,擁有創(chuàng)造性,充滿藝術沖動的演奏,演唱音樂作品,我們在即興訓練的過程中應當盡可能的避免學生模仿,鼓勵學生多種形式有感情的表現音樂。
我們可以將即興訓練放在課程的尾聲部分,當學生基本熟悉曲子時,教師可以給與學生一些音樂元素,鼓勵學生即興編創(chuàng),這樣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反應能力,同時也可以提升學生音樂基礎能力,教師可以即興吹奏第一句,然后讓學生進行旋律接龍,每一位學生即興演奏兩小節(jié),教師提醒學生后面接著表演的學生應當仔細聆聽前面一位學生吹奏的旋律與整體音樂走向,學生在即興游戲的環(huán)境下對于音樂也會有更高的熱情。教師也可以給予學生音樂主題,讓學生即興創(chuàng)作,利用學生對于新事物的好奇心,培養(yǎng)學生對于音樂創(chuàng)造的熱愛。
五、結語
綜上所述,達爾克羅茲的視唱練耳,體態(tài)律動,即興訓練對于中學生豎笛教學來說都是可以提升學習效率的方式,教師在課堂中適時運用教學法輔助,對于提升學生學習興趣,音樂素養(yǎng),創(chuàng)造力都是極為有效的。達爾克羅茲教學法固然有用,但是它的開展離不開教師的個人魅力與課堂管理能力,學校器樂課兼顧到課堂學生人數過多,比如吹奏過程不整齊,都會造成課堂混亂的現象,再加上初中階段,學生自尊心較強,如何讓學生放松律動,也是教師值得思考的問題。因此,教師在備課過程中也應該巧妙設計,學會預估課堂,找到學生感興趣的元素融入教學,這樣,才能有效開展豎笛課的學習。
參考文獻
[1]張慧超.小豎笛,大舞臺———淺析豎笛教學優(yōu)化農村初中音樂課堂[J].中華少年,2017 ( 16)
[2]丁妍.淺談初中音樂教學中豎笛教學的有效開展 [J]. 新課程 ( 中學) ,2017 ( 05)
[3]丁潔.循著笛聲,走進音樂的殿堂———淺談初中豎笛教學的價值取向 [J]. 教育觀察 ( 中下旬刊) ,2013 ( 23)
[4]中華人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 版)[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5]雍敦全.律動音樂教學[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2).
[6]曹理.音樂學科教育學[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7]英]德來威爾.達爾克羅茲體態(tài)律動學入門[M].安徽:安徽文藝出版社.1986
[8]鐘啟泉.音樂教育展望[M].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2001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