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欽海 秦召敏 孔瑞雪
【摘要】目的:評價心理干預對接受介入治療的冠心病患者情緒的影響。方法:收集60例接受介入治療的冠心病患者為觀察對象進行研究,按照隨機雙盲法進行分組,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指導,觀察組接受心理干預,對比兩組患者的負面情緒、睡眠質(zhì)量以及指導工作滿意度。結(jié)果:指導前的情緒評分差異不大,指導后觀察組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各方面的睡眠質(zhì)量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其對指導工作總滿意度顯著比對照組高,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jié)論:針對介入治療的冠心病患者實施心理干預指導能有效疏導和緩解患者的不良情緒,改善睡眠狀態(tài),值得臨床借鑒應用。
【關鍵詞】心理干預;介入治療;冠心?。磺榫w
【中圖分類號】R541.4. R4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5249(2021)10-0197-02
冠心病是老年患者較為常見的慢性疾病,也是造成老年人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此病病程長,發(fā)病率高,對患者的身心健康危害極大,目前最有效且首選的治療方法是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但由于大部分老年患者對手術缺乏全面認知,長期住院治療容易產(chǎn)生嚴重負面情緒,不利于患者心臟恢復,甚至影響其正常生活和睡眠[1]。為了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緒,促使其早日恢復健康,本文將對收治的冠心病患者展開研究,旨在分析心理干預的臨床價值及效果。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研究區(qū)間為2019年2月至2020年11月,從醫(yī)院收治的行介入治療的冠心病患者中抽選出60例展開系統(tǒng)研究,依據(jù)隨機雙盲法為原則分成兩組,對照組30例,男女性別比例18∶12,年齡51~80(65.82±5.43)歲,病史8個月~10年,病史(5.29±0.45)年;觀察組30例,男女性別比例17:13,年齡52~80(65.93±5.55)歲,病史9個月~10年,病史(5.33±0.46)年。以上資料對比差異不明顯(P>0.05),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符合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指征;經(jīng)冠狀動脈造影檢查確診;年齡>50歲;患者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合并惡性腫瘤、精神疾病史、認知、溝通障礙;重要臟器功能衰竭者。
1.2 方法
給予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指導,主要對患者進行手術介紹、病情監(jiān)護、飲食和生活方式照顧以及用藥指導等基礎管理,具體內(nèi)容:(1)手術介紹?;颊呷朐汉鬄槠涮峁┌察o、整潔的病房環(huán)境,安排患者住院后向患者及家屬介紹冠心病相關知識,如病因、癥狀、危險因素、預防措施等,講解冠脈介入手術治療的流程、步驟、配合事項和注意要點等,解答患者的疑問,提高其疾病認知。(2)病情監(jiān)護。了解其既往病史和基礎疾病,詳細記錄患者的過敏事項、個人信息等,指導其配合完成相關檢查,安排專人陪護,密切監(jiān)測患者的心電圖、心率、血壓、血糖、呼吸頻率及血氧飽和度等,記錄患者心絞痛發(fā)作情況。(3)飲食指導。耐心的告知患者飲食禁忌項,強調(diào)并叮囑患者控制脂肪、糖類、膽固醇等高熱量食物的攝入,均衡搭配一日三餐,多補充維生素、纖維素及優(yōu)質(zhì)蛋白食品,多飲水,每天堅持運動鍛煉,合理控制體重,避免身體過度肥胖引發(fā)冠心病[2]。(4)生活方式照顧。叮囑家屬要監(jiān)督患者絕對戒煙戒酒,幫助患者制定科學的作息計劃,每天早睡早起,形成規(guī)律的生活方式,改掉不良生活習慣,多運動,遵照醫(yī)囑按時按量合理用藥,隨身攜帶冠心病藥物,以備不時之需,同時要叮囑患者介入治療術后要定期接受復查。
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接受心理干預,具體措施:
(1)心理分析。結(jié)合患者的性格和文化程度等正確評估其心理狀態(tài),注意觀察病人的情緒變化,大部分患者擔心手術不成功會威脅生命,故易產(chǎn)生恐懼、悲觀等心理,對手術不了解者害怕手術疼痛及術后恢復不佳而產(chǎn)生焦慮、緊張感,心臟手術難度大,術后恢復效果不了解,而且手術費用高,長期臥床休養(yǎng)會增加家庭負擔和經(jīng)濟負擔而產(chǎn)生抑郁、自責等不良心情等,這一系列負面情緒不僅不利于手術治療,還會影響其術后康復效果,增加臨床醫(yī)治難度[3]。
(2)術前心理疏導。患者入院后,為了安撫其緊張、焦慮心情,工作者應保持微笑,親切的向患者主動介紹主治醫(yī)生及院內(nèi)布局,詳細講解相關檢查的作用和過程,向患者說明冠心病的危險性以及介入治療的必要性,消除患者的顧慮和擔憂,面對患者提出的疑問應及時解答并給予安慰,向患者及家屬展示以往治療成功的病例來消除其不安心理,提高其治療信心,保證患者能安心配合手術醫(yī)生,同時還要做好家屬的心理工作,安撫其擔憂、悲傷心理,讓其保持安靜聽從醫(yī)生安排[4-5]。
(3)術中心理干預。進入手術室后輕輕的協(xié)助患者保持舒適體位,舉止要端莊,和藹可親的完成各種操作,盡可能減輕對患者的傷痛,術中遵守無菌原則,及時詢問患者的感受,密切關注其體征變化,若有異常指標及時處理,術中若患者意識清醒,可及時告知其手術進度和治療效果,鼓勵并安慰患者,緩解其緊張感[6]。
(4)術后心理疏導。術后給予患者更多關心和照顧,全面照顧其生活和病情,讓家屬多騰出時間陪伴,消除其抑郁、焦慮感,通過音樂療法、目光轉(zhuǎn)移法和呼吸放松法緩解其緊張、恐慌心理,安慰患者耐心遵醫(yī)配合康復治療[7]。
1.3 觀察指標
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 (SDS)評價其心理情緒狀態(tài),50分為臨界分,得分越高表示情緒狀態(tài)越差;以匹茲堡睡眠指數(shù)量表(PSQI)測評患者的睡眠狀態(tài),具體評估其睡眠效率、睡眠時間、睡眠障礙、日間功能障礙以及入睡時間等,分值為0~21分,分值越高表示其睡眠狀態(tài)越差;用科室自制的滿意問卷表統(tǒng)計患者的評價結(jié)果,非常滿意>90分;一般70~90分;不滿意<70分。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分析數(shù)據(jù)用SPSS 23.0統(tǒng)計軟件,計數(shù)資料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x± s)表示,行t檢驗,當P<0.05時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jié)果
2.1 SAS、SDS評分比較
指導后觀察組患者的SAS、SD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PSQI評分對比
觀察組患者指導后的各項PSQI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指導工作的總滿意度略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3 討論
冠心病是由于脂質(zhì)代謝障礙,血液中的脂質(zhì)沉積成白色斑塊,進而造成動脈狹窄、堵塞發(fā)生心絞痛的心臟疾病,目前首選的治療方式為冠狀動脈介入術,此手術屬于微創(chuàng)技術,其創(chuàng)傷小,療效好,為了提高手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引導患者能安心配合治療,有效的心理教育和心理治療手段必不可少。
心理干預是一項具有針對性和專業(yè)性的教育治療模式,主要依據(jù)患者的實際心態(tài)和情緒變化來展開對癥心理疏導,根據(jù)不同心情采取不同疏導方法盡最大能力幫助患者解除負面情緒,消除內(nèi)心顧慮和緊張、煩躁,促使其保持樂觀、自信的心態(tài)積極配合完成手術[8-9]。結(jié)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睡眠評分和負面情緒評分均比對照組低,其滿意度高于對照組,由此差異說明應用心理干預不僅能解除其危險因素,還能促進患者病情康復,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tài)和身心狀態(tài)。
綜合上述,冠心病介入治療中應用心理干預對提高患者的身心健康狀態(tài),提供良好睡眠環(huán)境具有積極效果,值得臨床采納。
參考文獻
[1] 楊靜,邢攸紅,楊玉,等.綜合性心理干預對冠心病介入治療患者抑郁焦慮及生活質(zhì)量的影響[J].現(xiàn)代生物醫(yī)學進展,2016,16(10):1949-1951.
[2] 李洋.老年冠心病介入治療患者手術前后焦慮與抑郁調(diào)查及心理干預[J].航空航天醫(yī)學雜志,2017,28(10):1280-1281.
[3] 段人榕,李麗,楊芝萍.心理干預對冠心病介入治療患者焦慮和抑郁影響的Meta分析[J].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2018,45(4):748-752.
[4] 王杏芬,高永紅,張羽松.運動康復聯(lián)合心理治療對冠心病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后老年患者的影響[J].中華老年醫(yī)學雜志,2020,39(5):514-517.
[5] 邱經(jīng)緯,李小燕,葉飛.心理康復治療在冠心病冠脈介入治療后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當代醫(yī)藥,2020,27(30):219-221.
[6] 肖玉英,胡慧,梁成富,等.冠心病介入治療患者情緒障礙及心理干預研究[J].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17,44(4):762-764.
[7] 李倩.老年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療后焦慮抑郁癥狀采取舍曲林聯(lián)合心理干預的效果觀察[J].首都食品與醫(yī)藥,2019,26(10):54-54.
[8] 曾偉玲,鄭建清.綜合心理干預在冠心病介入治療患者中的臨床價值[J].吉林醫(yī)學,2019,40(2):218-219.
[9] patola CA,Manzoni G,Castelnuovo G,et al.The ACTonHEART study: rationale and design of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comparing a brief intervention based on 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to usual secondary prevention care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J].Health and quality of life outcomes,2014,(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