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興琴
【摘要】微紀錄片是“日常生活審美化”表現的重要載體,李子柒微紀錄片主要傳達“田園牧歌式”的生活方式。李子柒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自己的生活緊密聯(lián)系,讓快節(jié)奏生活的人們體會到傳統(tǒng)農耕文明的審美情趣。因此,探究李子柒微紀錄片如何敘事成為必要。
【關鍵詞】李子柒微紀錄片;敘事模式;敘事方法;敘事媒介;敘事視角
中圖分類號:TN94?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1.16.061
近年來,“微文化”的興起,帶來“微影視”、“微綜藝”、“微紀錄片”的發(fā)展。微紀錄片研究爆發(fā)離不開微紀錄片創(chuàng)作者所做出的貢獻。微紀錄片創(chuàng)作者李子柒憑借“中國田園生活”系列微紀錄片成為微時代的現象級人物,引起一種新的紀錄片審美風格的興起。從傳播學角度看,李子柒微紀錄片的傳播效果與其表達的日常生活審美化呈正比,以及其對傳播渠道的完美運用。
1. 李子柒微紀錄片敘事模式
1.1 鏡頭語言固定化
鏡頭語言是微紀錄片最基本的表達方式,作為一種新型的紀錄片樣式,微紀錄片的鏡頭語言多樣化。片子具有共同特點:適應新時代要求。在新媒體時代,微紀錄片的鏡頭語言呈現兩極化,一方面是廣泛使用移動鏡頭,以此抓住觀眾的注意力。創(chuàng)作者大多運用絢麗的移動鏡頭,增加參與感,讓畫面更具吸引力。而另一方面,大量使用固定鏡頭,李子柒是代表之一。片頭運用大景別抓住觀眾注意力,片子其他部分運用李子柒固定鏡頭。例如:2021年6月5日更新的這一期,她將自己小時候睡的木床,改變?yōu)轫嵨妒愕牧饔x曲水桌。攝像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景別的固定鏡頭記錄其改變木床這一過程。運用小景別對李子柒敲釘子、攪拌水泥等特別之處進行詳細描述。由此可見,雖然固定鏡頭拍攝較容易,但對敘事的要求更高。固定鏡頭的使用將觀眾帶回1895年電影誕生之日,盧米埃爾兄弟向觀眾播放的第一部電影《工廠的大門》。
1.2 敘事方式細膩化
微紀錄片大多記錄生活細節(jié),所以更容易引起共鳴。李子柒十幾分鐘的微紀錄片包含一年四季,是時間的藝術,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無不在其微紀錄片中顯示得淋漓盡致。除了農作物,染布織衣、造橋修屋等等也成為片子主題。在李子柒微紀錄片中,無解說詞,同期聲用其與奶奶的對話,利用大自然的聲音,再加音樂,形成極具李子柒紀實美學風格的紀錄片。片子運用第一人稱敘事,體現新媒體時代傳播的普遍性。運用講故事的敘事方式,拉近觀眾與微紀錄片的距離。李子柒微紀錄片每一期都在表達不同的主題,從一顆種子長到農作物,李子柒用蒙太奇將整個過程剪輯成十幾分鐘的片子。用小敘事展現農作物的生長變化,敘事的細膩化也體現在李子柒如何對待奶奶。視頻時常有限,李子柒微紀錄片不能將制作過程全面展現出來,也不便有過多的介紹,在片子中常常加字幕告訴觀眾,也將制作過程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完整的保留下來。比如:《果醬》、《冰激凌》、《青梅宴》等等,其角度都是非常細膩的,這樣的敘事方式更具美感。
1.3 敘事結構系統(tǒng)化
微紀錄片要得到觀眾的喜愛,其敘事需遵循觀眾閱讀的系統(tǒng)化。在李子柒的微紀錄片中體現為,敘事結構的系統(tǒng)性。在敘事技巧上,多用正敘。這種敘事優(yōu)點是,能夠讓觀眾系統(tǒng)的了解中國傳統(tǒng)農耕文明,能夠有耐心去發(fā)現普通事物的獨特之處。盡管李子柒微紀錄片敘事結構系統(tǒng)化,但是片子缺少沖突和戲劇性元素,過于重視記錄過程,容易導致觀眾觀看過程中的注意力轉移。但總體來看,李子柒微紀錄片是微紀錄片的一種新的趨勢,未來還需要注意加強戲劇沖突元素。
2. 李子柒微紀錄片敘事方法:日常生活審美化
“日常生活審美化”最開始是由邁克.費瑟斯通提出。他從三個方面解讀“日常生活審美化”。首先早在“一戰(zhàn)”以來出現的達達主義等藝術的興起,人們就開始將日常生活與藝術聯(lián)系起來。比如杜尚的《泉》,只是商店里購買的男性小便池。在他去世后,此作品還打敗現代藝術大師畢加索的兩個作品。其次是人們將生活轉化為藝術品的謀劃,也就是說打破藝術與生活的界限,用藝術去改變生活。比如:19世紀后期唯美主義者瓦爾特.佩特,他崇尚將藝術的因素融入生活,努力將自己的生活審美化。最后,在消費社會里,商品的使用價值被符號價值所代替。藝術不再只是單純的藝術,被生產為各種各樣的事物。
李子柒微紀錄片中,日常生活被其審美化。傳統(tǒng)農耕文化,被賦予美的意境。李子柒打破生活與藝術的界限,將生活藝術化。從李子柒微紀錄片可以看到李子柒對生活的熱愛。雖然李子柒居住在農村,但她所創(chuàng)造的田園牧歌式的生活方式引起大眾的關注。在李子柒的片子里,身著中國傳統(tǒng)服飾是其標配,拿著農耕工具干活,視頻的每一幀都充滿美感。
李子柒從2016年開始創(chuàng)作短視頻,從早期拍攝桃花、櫻桃,再到荷花,從這些視頻看出李子柒創(chuàng)作節(jié)奏舒緩、畫面充滿美感。視頻中鄉(xiāng)村生活充滿詩情畫意,治愈大都市中人們的焦慮。日常生活的審美化在李子柒的視頻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從創(chuàng)作的器具看出匠人精神,李子柒在視頻中總是在給觀眾創(chuàng)造驚喜,她不僅可以造紙、納布鞋,也會編籃子等等這些已經開始在消逝的傳統(tǒng)手藝。在普通人看來,農活是他們求生存的方式。而在李子柒那里農耕文明成為向國外的文化輸出。她早期將自己定位為美食博主,內容以美食為主,發(fā)展到后面,李子柒開始從美食擴展到中國的傳統(tǒng)農耕文明的一些非物質文化的再現。視頻中用小景別展現李子柒辛勤的勞作,帶給觀眾強烈的情感共鳴。
3. 李子柒微紀錄片敘事媒介
新媒體時代,傳播媒介種類繁多,比如:微博、嗶哩嗶哩、抖音、快手、YouToBe等等,這些媒體增加了與觀眾的互動性。李子柒微紀錄片投放在國內外主流媒體平臺,其憑借超高的人氣,及傳播媒介的強效果傳播,掀起中國傳統(tǒng)文化熱潮。李子柒將視頻投放到多個平臺,剪輯方式上盡量保持動作的延續(xù)性,每個視頻都是不同的敘事題材,能夠從其標題就了解片子所講述的內容。雖然講述的是一顆種子成長的故事、制作布鞋、文房四寶等等比較傳統(tǒng)的內容,但不乏吸引當代青年的注意力。
李子柒微紀錄片傳遞的價值是樸素的人文關懷,它表現為關注人的身體與心靈的需求,在慢生活里滋養(yǎng)身心。通過美食,讓觀眾去探尋中國傳統(tǒng)美食的奧秘之處,讓漂泊異鄉(xiāng)的人們去尋找鄉(xiāng)愁。這就符合美國學者詹姆斯.凱瑞的傳播儀式觀,就是“并非直指信息在空中的擴散,而是指在時間上對一個社會的維系;不是指分享信息的行為,而是共享信息的行為”。李子柒微紀錄片在文化符號的傳播中,推動大眾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促進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熱潮,也建構了共同的信仰。
4. 李子柒微紀錄片敘事視角
紀錄片的敘事視角包括何人、何事和何果。從這三個角度可以探析李子柒微紀錄片為何如此受人歡迎的原因。
4.1 角度:參與、主導
李子柒參與其微紀錄片的拍攝制作過程,并主導視頻節(jié)奏。片中用第一人稱敘事角度,片子只用幾句同期聲,其他都用環(huán)境音。在其最新一期《流觴曲水桌》中前一分鐘就只有李子柒與奶奶聊天討論電視劇的幾句話。再到16分50秒才出現李子柒的聲音,在整個微紀錄片中剪輯師運用輕音樂來講述畫面,并且將環(huán)境音完整的保存下來。在觀看片子的整個過程中,觀眾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視頻畫面,再加上環(huán)境音使得觀眾醉心于整個視頻節(jié)奏上。李子柒微紀錄片播放平臺給予觀眾高互動性,觀眾可以及時表達其想法。因此,增強觀眾與視頻的黏性,有效的實現視頻的高點擊率。
4.2 內容:文化性、時代性
作為后起之秀的李子柒微紀錄片的類型主要是美食類和人文歷史類,如:《蘿卜的一生》、《芋頭的一生》、《秋葵和牽牛》等等的美食類微紀錄片。拍攝蘿卜的一生從播種記錄到收獲,再將其剪輯為10幾分鐘的微紀錄片。除了需要基本的種植技術,還需要攝像、后期的高度配合。除此之外,也有《藍染》、《棉花》、《蜀繡》、《文房四寶》等等人文歷史類。海量的網絡資源和受眾的強黏性,使得李子柒的微紀錄片受到熱議。
4.3 效果:思考、自豪
在《文房四寶》這一視頻中,李子柒將桐油點燃,用竹子制作成夾子將碗倒置,進行燒煙。將煙聚集一起倒入容器中洗煙,再靜置一晚,再將其撈出放置一年以上。還需要加入麝香、金箔、珍珠粉、冰片、牛皮膠和牛股膠,進行一系列的操作后墨就完成了。一塊小小的墨需要一年半左右的時間才可以制作完成。而這一年半左右的時間制作的墨,李子柒僅僅用4分鐘的視頻畫面就講述清楚。李子柒用7分鐘的時間完整的講述筆、紙和硯的制作過程。這短短的11分鐘就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文房四寶的生成過程講述得很清晰。這11分鐘的視頻引起人們的思考,也引發(fā)年輕一代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自豪感。
5. 結語
李子柒微紀錄片從人文歷史類到美食類,均詮釋其意義。李子柒微紀錄片的魔力正在于鏡頭語言的固定化、敘事方式的細膩化、敘事結構的系統(tǒng)化,還在于李子柒打造人們理想的田園生活,將日常生活審美化。李子柒微紀錄片如此受歡迎的原因在于其敘事內容,將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展現得淋漓盡致。
參考文獻:
[1]段蕾.微紀錄片的敘事模式和內容創(chuàng)新——以“左右視頻”為例[J].傳媒,2019(20):46-47.
[2]王德勝,李雷.“日常生活審美化”在中國[J].文藝理論研究,2012,32(01):10-16.
[3]陳佳勤.從傳播的儀式觀視角看文化類綜藝節(jié)目——以《中國詩詞大會》為例[J].采寫編,2018(05):35-36.
[4]吳洋洋,姜翼飛.審美視角下李子柒微紀錄片的突破[J].電影文學,2021(03):55-57.
[5]李鵬.“天人合一”視角下中國文化類紀錄片中的融合敘事[J].電影新作,2019(05):86-88.
作者簡介:羅興琴,貴州省織金縣人,研究生,研究方向:廣播電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