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峪
世界語(Esperanto)是波蘭籍猶太人柴門霍夫(Ludwig Lazarus Aamenhof)博士于1887 年公布創(chuàng)立的一種國際輔助語方案,旨在消除國際交往中人類語言障礙,促進各國政治、經(jīng)濟、文化及科技交流合作①柏里華:《世界語史》,上海:上海商務印刷館,1931 年;魏良樞:《世界語與世界語運動》,《上海外國語學院學報》1981年第5期;劉正坤、宋韻聲:《世界語發(fā)展史》,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2014年。。20世紀初,世界語傳入中國并迅速傳播發(fā)展?,F(xiàn)有關于中國世界語運動的研究,主要從傳播途徑、相關論爭、關鍵人物三方面開展。世界語傳入中國主要有三個途徑:從俄國到上海;從日本到上海;從法國、英國到廣州②侯志平:《世界語運動在中國》,北京:中國世界語出版社,1985年;侯志平主編:《中國世界語運動簡史》,上海:新星出版社,2004年;肖平:《世界語在中國100年》,《對外大傳播》2003年第11期。也有學者立足東亞語境,梳理世界語從俄國、日本、朝鮮傳入中國的情況,見李冬梅:《從Esperanto到世界語:東亞的世界語運動》,《東亞評論》2018年第2輯。。上海的世界語運動來自哈爾濱,大批猶太人從歐洲及沙俄移居上海,建立猶太社區(qū),開辦世界語學校,并以此作為來自不同國家猶太人的公共語③程?。骸妒澜缯Z與猶太復國主義——兼論清末世界語運動》,《中國圖書評論》2010年第12期。。北京、上海、廣州成為中國世界語運動中心城市與重要基地,全國還有二三十個城市先后開展世界語活動。清末民初中國學界圍繞世界語出現(xiàn)過兩次主要論爭,焦點在于是否廢滅漢字,以世界語代替之。首次論爭始于1908年,巴黎《新世紀》周刊發(fā)表文章提出以世界語取代漢字,吳稚暉隨后發(fā)表署名文章推廣此論。章太炎與吳稚暉圍繞“學理”與“種界”的議題開展激烈辯論④羅志田:《清季圍繞萬國新語的思想論爭》,《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4期。。1916年11月《新青年》發(fā)表讀者來信,討論世界語發(fā)展狀況,得到陳獨秀回復支持世界語發(fā)展⑤陳獨秀:《通信》,《新青年》第3卷第6號,1917年。;錢玄同推進此觀點⑥錢玄同:《通信》,《新青年》第4卷第2號,1918年。,主張應當在中國“竭力提倡”世界語,并在進一步討論中提出廢除漢字,以世界語取代之的觀點。有論者將此論爭與無政府主義思潮結合進行深度疏理①孟慶澍:《“用石條壓駝背”的醫(yī)法——無政府主義與錢玄同的激進主義語言觀》,《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2005年第2 期;孟慶澍:《無政府主義與中國早期世界語運動》,《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06 年第1 期;孟慶澍:《無政府主義與五四新文化:圍繞〈新青年〉同人所作的考察》,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6年。孫中山:《同盟會革命方略》,國父全集編輯委員會編:《國父全集》第1 卷,北京:近代中國出版社,1981 年,第87頁。,結合現(xiàn)代中國文化與政局發(fā)展過程予以分析②周質(zhì)平:《春夢了無痕——近代中國的世界語運動》,《讀書》1997 年第4 期;張寶明:《中國現(xiàn)代性的兩難——以新文化元典中的世界語吊詭為例》,《福建論壇》2007年第5期;季劍青:《語言方案、歷史意識與新文化的形成——清末民初語言改革運動中的世界語》,《現(xiàn)代中文學刊》2017 年第1 期;何卓恩、焦徽:《世界主義的中國烙?。褐袊澜缯Z運動的特殊進程》,《深圳大學學報》2013年第6期。。另有論者圍繞中國世界語運動中關鍵場域、人物與機構進行分析,如魯迅③宋炳輝:《論中外文化交往中的世界語運動》,《杭州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第4期。、劉師培④張仲民:《世界語與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的世界主義想象》,《學術月刊》2006年第4期。、章太炎⑤彭春凌:《以“一返方言”抵抗“漢字統(tǒng)一”與“萬國新語”——章太炎關于語言文字問題的論爭(1906—1911)》,《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2期。、北京大學⑥張立程:《五四前后北京大學世界語傳播概論》,《山西大學學報》2006年第5期。、《新青年》⑦熊秋良:《試析〈新青年〉關于世界語的討論》,《西南交通大學學報》2004年第3期。、中國普羅世界語者聯(lián)盟(簡稱“語聯(lián)”)⑧侯志平:《中國共產(chǎn)黨與中國世界語運動》,《小康社會: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2002 學術前沿論壇文集》,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338—349頁。。
綜上,現(xiàn)有研究多關注京滬兩地的世界語傳播狀況,較少提及歐洲與廣東之間的世界語傳播途徑與關鍵人物。有論者曾探索孫中山與世界語運動的潛在關聯(lián),提及孫中山可能在1912年2月12日讀到過海外來函,了解過一門類似世界語的國際通用語(IDO),并推斷此事也許與同盟會決議在會場附設世界語講習所有關⑨余露:《清季民初世界語運動中的“世界”觀念》,《學術研究》2015年第3期。。根據(jù)中國世界語運動史料庫記載,1911 年上海同盟會總部已經(jīng)開辦世界語班,同年12 月,孫中山作為同盟會總理在上海任中國世界語同盟主席⑩陳永曦:《同盟會與世界語》,武漢:湖北省世界語協(xié)會,2006年,第79—81頁。??梢?,為更全面了解中國世界語運動,以同盟會作為線索,整理相關歷史資料,探究歐洲與廣東之間的世界語交流軌跡,很有必要。
1905年8月20日,孫中山和黃興、宋教仁等以興中會、華興會為基礎,聯(lián)合光復會,在日本東京成立中國革命同盟會,簡稱“同盟會”或“中國同盟會”,革命方略中提出建立平等合作之國人共同體思想:
我漢人同為軒轅之子孫,國人相視,皆伯叔兄弟諸姑姊妹,一切平等,無有貴賤之差,貧富之別,休戚與共,患難相救,同心同德,以衛(wèi)國保種自任。戰(zhàn)士不愛其命,閭闔不惜其力,則革命可成,民政可立。愿我四萬萬人共勉之。?孟慶澍:《“用石條壓駝背”的醫(yī)法——無政府主義與錢玄同的激進主義語言觀》,《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2005年第2 期;孟慶澍:《無政府主義與中國早期世界語運動》,《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06 年第1 期;孟慶澍:《無政府主義與五四新文化:圍繞〈新青年〉同人所作的考察》,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6年。孫中山:《同盟會革命方略》,國父全集編輯委員會編:《國父全集》第1 卷,北京:近代中國出版社,1981 年,第87頁。
1905 年,中國同盟會在歐洲布魯塞爾、柏林和巴黎三地中國留學生中吸納新會員,其中包括中國赴法留學第一人李石曾。1902年,李石曾和張靜江隨駐法公使孫寶琦赴法。1903 年至1906 年,李石曾進入法國蒙城農(nóng)業(yè)實用學校學習。隨后,進入巴黎巴斯德學院研究生物化學,特別從事大豆的研究。1906年8月,經(jīng)張靜江介紹加入中國同盟會巴黎分會?李石曾:《中山先生胸襟浩瀚》,《李石曾先生文集》上冊,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1980 年,第410—412頁。。同年12 月,與吳稚暉、張靜江在巴黎組建世界社。世界社發(fā)起人共八位:吳敬恒(稚暉)、汪兆銘、李煜瀛(石曾)、陳璧君、張人杰、褚民誼、譚熙鴻、蔡元培,共同宣告該社之意趣在于配合人類進化趨勢:“欲合人類全體為一團,而相與致力于世界之文化?!倍渥谥荚谟凇皞鞑颊斨说溃榻B真理之科學?!雹俨淘啵骸妒澜缟绾喺隆ぷ谥肌?,中國蔡元培研究會編:《蔡元培全集》第2 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年,第401頁。1905 年,李石曾與吳稚暉等在巴黎達廬街二十五號設立世界社,后來在三臺街八十三號(后若干年購買巴克街社址)最初刊行《世界》,1906年與吳稚暉、張靜江合辦《新世紀》,作為世界社的“主要之結晶”。1905—1910 年期間,吳、張、李三人與孫中山合作密切,共同籌劃建國之事②李石曾:《世界社四十年史試言》,陳紀瀅:《一代振奇人——李石曾傳》,北京:近代中國出版社,1982 年,第95—100頁。。據(jù)李石曾回憶,孫中山每次經(jīng)過巴黎,必然造訪世界社與革命同志見面,也曾就革命方略開展觀點不同的辯論③李石曾:《談憲》,《李石曾先生文集》下冊,第129頁。。與此同時,世界語運動在法國發(fā)展迅速。自1905 年第一次全球世界語大會在法國布倫召開,此后兩年分別在日內(nèi)瓦與英國劍橋召開,參加者有各國世界語學者,開會見面,均以世界語交談,成為實際運用的語言。當時巴黎已成為世界語運動的中心④黃尊生:《我與世界語運動》,廣州市政協(xié)文史委編:《廣州文史資料》第40輯,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65—84頁。。
1911年11月21日至23日,孫中山自倫敦抵達巴黎,與法國內(nèi)閣總理克里孟梭(George Clemenceau)及外交部長會晤,期間接受法國政治星期報記者訪問,發(fā)表對于中國內(nèi)政外交之意見。訪問首先提出國家教育語言政策思路:“中華共和國擬維持官話,為統(tǒng)一語言之基礎;而使國人研究各種實業(yè)科學,尤為新共和國之行政入手方法,英文、法文亦可加入各種科學中,輔助華文之不足?!雹荨秶改曜V》上冊,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黨史委員會,1985 年,第516—518 頁。孫中山接受訪問之言論來自報道《巴黎政治星期報載孫逸仙之政見》,刊于《民立報》(1910 年12 月15 日)。后來以《中國當廢除與外人種種不便之障礙物重訂海關稅則》為題,收入國父全集編輯委員會編《國父全集》第2卷,第426頁。訪歐期間,孫中山也在演講中明確提出保留漢語,以英語協(xié)助科學研究的看法:
語言仍用官話,此乃統(tǒng)一中國之精神,無庸稍變。漢文每字一義,至為簡潔,亦當保存;惟于科學研究須另有一種文字以為補助,則採用英文足矣。⑥以上見孫中山:《利用外資以振興中國工商業(yè)》,國父全集編輯委員會編:《國父全集》第3卷,第23—24頁。
孫中山1911年旅歐期間對于中國通用語言問題所發(fā)表的意見,可以視為對此前《新世紀》以吳稚暉為代表者發(fā)起的關于廢除漢字,改用萬國新語提議的間接回應。孫中山關于選用另一文字輔助漢語,協(xié)助國人開展科學研究的思路,也在民國初期蔡元培主導的中國世界語教育建制化過程得到貫徹實施。
1912 年1 月4 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蔡元培擔任南京臨時政府教育總長,通令全國師范學校開設世界語選修課,并指示教育部專門司舉辦世界語講習所,親自參加聽課。1912年8月17日,蔡元培在上海參加中國世界語學會歡迎會并致演說,從七個方面宣揚世界語發(fā)展之重要性與必要性:其一,語言價值在于“思想之媒介”,而“媒介物愈近于大同,則其媒介之價值愈大”;其二,為了克服交通、科學、人道主義三方面的障礙,有必要發(fā)展使用一門“國際通用語”;其三,“柴門呵弗氏”所創(chuàng)的世界語(“愛斯?jié)娎拭摗保┒迥陜?nèi)在各國設立學會,符合天演學自然淘汰適者生存之例,因此是“最適宜之國際通用語”;其四,由于中文“與西語迥異”,中國人采用世界語為輔助語,有助于“求知識于世界”,便利有三:容易學習,為學習其他外語打好基礎,方便“外人研究我國事狀”;其五,蔡元培在德國曾嘗試學習世界語,回國后接觸到中國世界語學會,在教育部任職時也邀請楊曾誥教授世界語,并提議在外國語學校中特設世界語科目,在師范學校,“以世界語為隨意科”;其六,蔡提出可以在中國教育界推廣世界語,“不妨以世界語為主語,而以英、法、德各國語,供參考之用”,可以“先設一世界語藏書樓”,而且“先設一私立大學,有文、理二科,試驗以世界語教授果否足用”;其七,蔡元培指出中國世界語學習機構在奉天、北京皆有,但“皆未及上海之發(fā)達”,因此寄望中國世界語學會能夠逐步實現(xiàn)以上兩點建議①蔡元培:《在世界語學會歡迎會上的演說詞》(1912年8月17日),中國蔡元培研究會編:《蔡元培全集》第2卷,第193—196頁。原發(fā)表于《民立報》1912年8月24、26日。。
在京滬兩地世界語運動興起之時,廣東世界語運動先驅(qū)人物,著名無政府主義者劉師復受到《新世紀》討論的啟發(fā),在廣州與留法學生許論博合作,開辦世界語學校。劉師復為廣東香山(今名中山)人,1904 年與鄭彼岸、林君復等香山籍同鄉(xiāng)東渡日本留學,成為最早一批同盟會會員,回粵后組織“支那暗殺團”,以刺殺清吏為對象。1907年在廣州因計謀暗殺廣東水師提督李準被捕入獄。出獄后旅居香港,因好閱讀李石曾、張人杰等在法國巴黎所辦的《新世紀》雜志、新世紀叢書等,思想轉(zhuǎn)向于無政府主義,并學習世界語,曾與柴門霍夫、克魯泡特金等世界語者通信。1912 年與鄭彼岸在廣州西關開辦“平民公學”附設世界語夜校,同年與許論博合作舉行世界語大會,創(chuàng)立廣州世界語學會,許、劉分別擔任正副會長,柴門霍夫致信祝賀并贈送一批世界語書籍。1913年創(chuàng)辦晦鳴學舍,出版《晦鳴錄》(Kokorio en Mallu?mo),每期均辟4頁世界語專欄,后遷澳門出版,更名為《民聲》周刊(La Voco de la Popolo),為國內(nèi)最早的世界語刊物②嵯峨隆:《民國初期的無政府主義——以師復的思想為中心》,《民國研究》2009 年第2 期。關于劉師復介紹,參見《民國名人傳記辭典》,北京:中華書局,1979 年;關于劉與世界語的關系,參見陳永曦:《同盟會中的世界語人物》,《綠穗》1996 年第2 期;陸丹林:《從劉思復談到晦鳴學舍、心社和〈民聲〉》》,http://www.gzzxws.gov.cn/gzws/cg/cgml/cg5/200808/t20080827_5337_3.htm。。在《晦鳴錄》第1期中,劉師復撰文介紹自己與世界語萬國團體的淵源:
宇宙人群聯(lián)合會Univeisala Homara Unio 本會為絕對自由之組織,無章程,無規(guī)則,無會長等等。惟自各國各地之同志,自由組織地方董事部,聯(lián)絡會員。近接柏林董事部來信,據(jù)述將辦一中央機關雜志,兼載法德英意西班牙五種文字。每篇皆與世界語對譯。內(nèi)容論列工人勞動事件、工人傭值、罷工、省減人力、反對法律等問題。不日可以出版,并商托鄙人在中國創(chuàng)立董事部。一俟復函商定辦法,再行發(fā)表。③劉思復(師復):《介紹世界語萬國團體》,《晦鳴錄》1913年第1期。
1917 年,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學校長,延請上海世界語學社創(chuàng)始人孫國璋到北京大學擔任世界語講師,成立世界語研究會。1917年11月30日,北京大學世界語研究會會長孫國璋在北大世界語班首日開課前,代表“中華世界語會H.E.A.”致演講辭,其中提到中國大學當時有三百余人讀世界語,簡介世界語自1887年7月2日公布以來的發(fā)展歷史,總結世界語的“妙處”在于五點:
(一)可以閱五十余國之書報;(二)可以直接閱彼邦之科學書;(三)游歷外邦,處處有同志招待,不假舌人;(四)平時不出戶庭,可與全球一千余萬同志通函件,商學術,集天涯地角,常人未見之風景畫;(五)破除國界種界,希冀世界之和平,處處以同胞相稱,謂總之世界之大,無奇不有,欲盡睹世界上之奇跡者,不可不于世界語求之。④孫國璋:《北京大學世界語班開課演講辭》(1917年11月30日),《北京大學日刊》第3版。標點為本文作者所加。
1918 年,蔡元培與吳稚暉、李石曾、金曾澄、伍大光、許論博、陸式楷、盛國城、區(qū)聲白、侯佩尹、黃尊生共11 人,聯(lián)名發(fā)表《中國世界語學院勸捐啟》,提出“世界語為國際交通之利器,民族攜手之良好工具”,總結世界語在“國際上之實際的應用”與“倫理的學術的范圍”兩方面的活動狀況,提出建立中國世界語學院,以便于和國際世界語學院及德國、意大利、捷克、芬蘭、匈牙利世界語學院溝通關系,并按照以上學院設置學科。中國世界語學院宗旨如下:
近之則使吾國對于今日國際上如火如茶[荼]之世界語思潮,亦得占一席之地,不至如前此之寂寂無聞;遠之則冀其能利用此唯一的國際交通工具,參加其他種種之國際運動,向外宣傳吾國文化,提高吾國國際地位,再進則謀與五大洲八十余國之民族,為真摯的、友誼的攜手,共同努力于世界和平、人類親善等偉大工作。⑤吳稚暉、蔡元培等:《中國世界語學院勸捐啟》(1918年),中國蔡元培研究會編:《蔡元培全集》第3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502—504頁。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聯(lián)名11人中,除了《新世紀》創(chuàng)刊者吳稚暉、李石曾、蔡元培之外,均為代表京滬兩地世界語運動的關鍵人物。來自上海三人:陸式楷于1905 年參加上海俄國人開辦的世界語講習社,并于1906 年與盛國成共同組織上海世界語學社;侯佩尹來自上海,后赴里昂中法大學學習并成為法語文學翻譯者①侯佩尹譯:《淞虹集》,南京:南京書店,1931年。。來自廣東五人:金曾澄生于廣州高第街,1898 年參與創(chuàng)辦廣州時敏學堂,1912 年加入同盟會,1917—1923年擔任廣東高等師范學校校長②關于金曾澄生平詳情參閱方嚴:《廣東高等師范教育創(chuàng)業(yè)者金曾澄先生傳略》,《廣州教育》1985年第5期。,1926年擔任廣東省教育會副會長并被任命為教育行政委員③安東強:《國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員會與北伐政局初探》,《中山大學學報》2007年第2期。;伍大光為廣東新會人,1923 年被孫中山任命為外交部秘書④孫中山:《任陳長樂伍大光為外交部秘書令》,國父全集編輯委員會編:《國父全集》第8卷,第527—528頁。,后擔任廣州市教育局局長;許論博在1904 年赴法國里昂學習蠶絲業(yè)及絲織工業(yè),期間學習世界語,歸國后于1909 年在廣州開辦世界語班,并與劉師復合作在廣州東堤廣舞臺戲院舉行了世界語大會,到會人士達三百余人⑤全國政協(xié)廣東省委員會:《廣東文史資料》第49期,廣東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04—210頁。;黃尊生(原名涓生),廣東番禺人,1912年夏天在廣州參加許論博開辦的世界語班,進修6個月畢業(yè),1913年受同盟會員中山縣縣長鄭道實邀請,到香山縣城(今中山市)開班,為教育界名流人士講授世界語⑥黃尊生:《我與世界語運動》,廣州市政協(xié)文史委編:《廣州文史資料》第40輯,第65—84頁。;區(qū)聲白1912年曾參加廣州世界語夜校,后就讀于廣東高等師范學校及北京大學,1920年畢業(yè)后由蔡元培推薦到嶺南大學任教⑦吳志良、楊允中編:《澳門百科全書》,澳門:澳門基金會,2005 年,第278 頁。在北京大學就讀期間,區(qū)聲白繼續(xù)學習世界語,并將柴門霍夫用世界語創(chuàng)作的詩歌翻譯成中文,發(fā)表在《北京大學日報》上。見[波蘭]柴門哈甫原著,聲白譯:《世界語詩》,《北京大學日刊》第27期第4版(1917年12月16日)。。
五四時期,吳稚暉、陳獨秀、錢玄同、區(qū)聲白等人以《新青年》雜志為基地,重新探討世界語是否應該取代漢語的問題⑧關于《新世紀》和《新青年》的關系探討,參見張全之:《從〈新世紀〉到〈新青年〉:無政府主義與五四文學革命》,《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2005年第5期。。在蔡元培主導之下,1921年北京大學將世界語列為正式課程,邀請俄國世界語詩人愛羅先珂任教。同年8月,蔡元培代表中國政府出席檀香山太平洋教育會議,建議“與會諸國小學校中,七歲以上的學生均教授世界語,并用此語翻譯各國書籍”,獲得通過。同時,蔡元培又在全國第七屆教育聯(lián)合會上提議實施1912 年教育部的部令,將世界語正式列入師范院校的課程。至此,中國世界語運動實現(xiàn)了階段性進展,但世界語進入大學與師范院校課堂除了教育部支持之外,還必須面對師資不足的問題。綜合當時史料觀察,蔡元培采取了兩個解決思路:其一,在國內(nèi)培養(yǎng)世界語人才;其二,為世界語人才提供出國進修的機會。
1922年11月9日,蔡元培和孫國璋代表國立北京大學世界語研究會,發(fā)布“召開世界語大會通知”,并抄送“二十二省三特別區(qū)、京兆尹、京師學務局等”。通知內(nèi)容包括兩個議題:其一,通過中國教育部等提議組織一大規(guī)模的國際世界語編譯會一案;其二,商議“決請各國采為國際輔助語并加入小學”,提議中國兒童“未讀他種外國語之前,先讀世界語”⑨蔡元培、孫國璋:《召開世界語大會通知》,1922年11月9日,中國蔡元培研究會編:《蔡元培全集》第14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423頁。。1923年,蔡元培、吳稚暉、陳聲樹等創(chuàng)辦北京世界語專門學校。在該校校務處工作的馮省三曾為北京大學世界語學會干事,由于參與了1922 年10 月17 日北京大學學生抗議校方收取講義費用的“講義風潮”,被校長胡適開除。馮邀請魯迅來校講學,并得到周氏兄弟多方幫助。1924年,周作人推薦馮省三去廣東大學講授世界語,可惜馮不久便患腸熱病,在廣州病逝,終年22歲,遺著《世界語讀本》由周作人協(xié)助出版⑩林分份、高少鋒:《周氏兄弟與馮省三》,《魯迅研究月刊》2012年第5期。。此為國內(nèi)世界語人才培養(yǎng)的解決思路。與此同時,吳稚暉、蔡元培等人通過舉辦里昂中法大學的途徑,將優(yōu)秀中國學生輸送法國深造,通過旅歐教育運動為中國世界語運動培養(yǎng)杰出人才。
民初旅歐教育運動主要倡議者為一批具有旅歐、留法背景,富有無政府主義色彩的若干同盟會志同道合之士,包括李石曾、吳稚暉、蔡元培等人,鼓勵學子到法國、比利時等國留學,或以工兼學,旨在扭轉(zhuǎn)自清華留美以來,“美雨壓倒歐風”的留學熱潮,讓美歐學術運河平均輸灌,其終極關懷在溝通東西文明,融合中外學術,另創(chuàng)一種新文明,為人類開一新紀元①陳三井:《旅歐教育運動:民初融合世界學術的理想》,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第9頁。。從1916年開始,李石曾積極響應“吳稚暉先生之創(chuàng)議,孑民先生之附署”,協(xié)助籌備“海外大學”,“稍得頭緒于里昂”②李石曾:《世界社四十年史試言》,陳紀瀅:《一代振奇人——李石曾傳》,第97—98頁。。1919 年巴黎和會期間,李石曾與中國和談代表陸子欣及法國教育總長奧拿拉商談庚子賠款之用,建議供給教育。吳稚暉1919 年發(fā)表《海外中國大學末議》一文,得到蔡元培、張靜江熱烈支持。1919 年,李石曾回國,“由滬而粵而平,成立里昂中法大學及北平中法大學”③李石曾:《世界社四十年史試言》,陳紀瀅:《一代振奇人——李石曾傳》,第97—98頁。。除了在法國招考的部分勤工儉學生,里昂中法大學從國內(nèi)招生來源主要有三個:其一,通過北平中法大學(1920—1950)招生錄取,該校首任校長為蔡元培④許睢寧、張文大、端木美:《歷史上的中法大學(1921—1950)》,北京:華文出版社,2015年,第2—3頁。;其二,吳稚暉在上海錄取招募的學生;其三,在廣州報考廣東政府官費資助的粵籍學生,主要來自于廣東高等師范學校(1921—1924)與國立廣東大學(1924年建校之后)⑤里昂中法大學(1921—1946)成立過程中得到孫中山的大力支持,并頒發(fā)法令宣布里昂中法大學為國立廣東大學之海外部。建立詳情以及得到廣東省政府公費資助的粵籍學生名單與其入學、離校年份,參見藍澍德、黃峪:《里昂中法大學與中山大學的歷史淵源》,《中山大學學報》2020年第6期。。
1921年10月,作為首批粵籍公費留法學員,黃尊生、區(qū)聲白與劉石心(劉師復之弟)抵達里昂中法大學就讀。據(jù)黃尊生回憶,他和吳稚暉首次見面于1914 年,當時吳稚暉從英倫回國,于新加坡見到在《星洲國民日報》任翻譯的黃尊生,后者閱讀過《新世紀》,希望赴英國求學,兩人交談甚多。吳稚暉、李石曾“西南護法”期間訪問廣州,黃尊生也作陪,彼此相熟。1921年里昂中法大學招生,黃尊生自廣州考取資格,當年夏天在香港與吳帶領的上海錄取生會合,共同搭乘法國郵船Porthos 號赴法,師生均搭乘四等艙,而吳十分安適,與學生多方交流⑥黃尊生:《吳稚暉先生與里昂中法大學之今昔》,楊凱齡編:《吳稚暉先生紀念集》,北京:文海出版社,1975 年,第27—33頁。。
根據(jù)陳三井研究,里昂中法大學學生來自國內(nèi)各大學院校,成立了許多聯(lián)誼性質(zhì)的同學會,主要有廣東大學同學會、廣東高師同學會、北京大學同學會、北京高師同學會、北京中法大學里昂海外部同學會等。除了同學會,“受到國內(nèi)與蔡元培等人之影響”,里昂中法大學學生也成立了不少學會、學社:北大同學學術談話會、太平洋問題研究會、世界語學會、五方會、中華化學社、新中國農(nóng)學會、中國生物學會、中國醫(yī)學會、中國社會科學會、經(jīng)濟學研究會。其中世界語學會尤其值得一提,因在民初國內(nèi)已經(jīng)有蔡元培、吳稚暉、李石曾、區(qū)聲白等人倡導發(fā)起籌辦中國世界語學院,組織中華民國世界語學會等,而吳稚暉也身體力行,除了自己用世界語寫信,還積極在里昂中法大學推廣世界語⑦陳三井主編:《民初旅歐教育運動史料選編》,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4 年,第234—281 頁;陳三井:《旅歐教育運動:民初融合世界學術的理想》,第133—135頁。。根據(jù)首批從北京高師考取的女生之一蘇雪林回憶,在里昂中法大學,由區(qū)聲白和一位法國人擔任義務世界語教師,每日授課一小時,周日二小時,開始時深受歡迎,但聽課人數(shù)日益減少,最終竟然無人上課,“功課當然只有停止了”⑧蘇雪林:《我記憶中的吳稚暉先生》,沈云龍主編:《吳稚暉先生紀念集》,第34—40頁。。但對于世界語學習者黃尊生而言,只有在里昂學習期間,他才有機會參與到全球范圍的世界語運動中:
然真正參加此種運動,則是從民國10年(1921)往法國里昂(Lyon)就讀之一段期間。里昂有世界語會,是世界語運動中之一個有力的團體,主持者發(fā)庶夫人(Sino Farges)與邦瑟先生(Sro L.Pon?cet)都是世界語之健將,尤以邦瑟先生為突出,其出口之嫻熟,與講法語幾無分別。①黃尊生:《我與世界語運動》,廣州市政協(xié)文史委編:《廣州文史資料》第40輯,第65—84,65—84頁。
1922 年春,國際聯(lián)盟秘書廳在瑞士日內(nèi)瓦召開國際世界語教育會議,黃尊生、區(qū)聲白得到邦瑟通知,隨其前往報告世界語教育在中國之狀況。會眾200人,“大半為有地位之教育專家,代表28國,而政府任命之代表,則有16 國”。日本政府與中國教育部各派兩名代表出席,日本代表略識世界語,而中國代表不識,均未發(fā)言。黃代表中國,報告世界語教育在中國之狀況,對答流利,給與會者留下深刻印象。黃尊生舉出德國法蘭克福、萊比錫以及法國里昂的工商“賽會”已經(jīng)采用世界語印發(fā)說明書并通函交流的例子,說明“自經(jīng)此次教育會議,世界語運動即已步入一新階段”,即應用階段。1923 年,黃得機會參加意大利威尼斯舉行的世界語商業(yè)會議,并得到蒲利華博士(Dr.Privat)②世界語運動中的傳奇人物埃德蒙·普里瓦(Edmond Privat,1889—1962),瑞士人、歷史學博士、世界語作家、大學教授,1920—1934年擔任國際世界語機關刊《世界語》主編,1924—1928年當選國際世界語協(xié)會主席。欣賞,邀約參加同年的伊比利亞半島首屆世界語大會,為與會唯一外賓。參會過程中,黃尊生深刻體會到自己世界語表達能力有限,于是決心發(fā)憤從頭打好基礎,以應對演講、討論、致辭與書函的溝通需要。在此時期,他的世界語水平得到顯著提高:
我雖然能講國語而且從小學英語,眼前留學法國,能講法語,但在這個時期,講得最好最流利的,除了母語廣州話之外,便是世界語了。即以廣州話與世界語比較,我亦覺得世界語好些,較文雅,可以運用得較靈活。
1923 年,黃尊生應蒲利華博士邀請,在國際世界語機關刊物Esperanto雜志撰寫文章。黃用世界語發(fā)表《世界語與國語的類似點》,指出:“世界語雖產(chǎn)生于西方,但他卻含有東方語中的數(shù)個特點,所以他是真有世界性的。”③黃涓生:《世界語與國語的類似點》,《綠光》第3卷第2號,中文譯文載于Esperanto Studento雜志1923年第1期,第4—5頁。同年,他被選為語言委員會委員,負責保護世界語在語言文字上的演進。1924 年,黃被選為國際世界語中央委員會成員,負責歐洲以外之事務,其余五名成員分別來自瑞士、美國、法國、德國和捷克。同年,黃尊生陪同蔡元培夫婦參加在維也納舉行的第十六次國際世界語大會,“先生目擊大會之盛況,與世界語運動之熱烈,深表慶慰”,并于當晚接受中國駐奧公使在使館設宴款待。1925年,黃尊生得蔡元培推薦,被中國教育部任命為代表,參加5 月在巴黎召開的國際世界語科學會議④蔡元培:《附錄:蔡元培致章士釗函》,章含之、白吉庵主編:《章士釗全集》第5卷,上海:文匯出版社,2000年。。黃并以《世界語在科學上之價值》為題撰寫一篇約四萬字的報告書寄呈教育部。廣州市市立世界語師范講習所成立后將此報告印成單行本,但后來此書終毀于變亂。
在里昂求學期間,除了積極參加歐洲舉辦的世界語會議,黃尊生還在羅聿教授(M.Victor Lonet)的嚴格指導下,完成題為Origine et évolution de l'écriture hieroglyshique et de l'écriture chinoise(《埃及象形文與中國六書》)的博士論文,1926年初結束學業(yè)回國⑤黃尊生:《我與世界語運動》,廣州市政協(xié)文史委編:《廣州文史資料》第40輯,第65—84,65—84頁。。
1924年,在孫中山的關注支持下,國立廣東大學得以創(chuàng)立,全國招生共錄取372人,并于9月19日正式上課⑥黃義祥:《孫中山與中山大學》,《中山大學學報論叢》1994年第1期。。美國新聞記者、大同教(即巴哈伊教)傳教士瑪莎·路特女士來到廣州,與孫中山見面介紹大同教,其教義包括推廣一種共同的世界語。孫中山對世界兄弟情誼合作的國際原則極感興趣,表示“愿用吾之生命換取全球之和平”⑦雷雨田:《孫中山與大同教》,《世界宗教文化》1998年第1期。。
黃尊生返國后,得到北京孫國璋、錢玄同、周作人邀約北上共同推進世界語教學傳播,也得到上海陸式楷、盛國城、陳兆瑛、胡愈之、孫義植等人的類似邀請。由于家庭原因,黃未能應邀,且希望“重整旗鼓”,振興廣州世界語運動,于是決定留粵任教,在中山大學教授文字學、語言學和列入正式課程的世界語。1926 年5 月成立大學世界語學會,8 月開設暑期世界語夏令班①《本校世界語學會消息》,《國立廣東大學周刊》1926 年5 月3 日第4 版;《本校世界語學會開會紀盛》,《國立廣東大學周刊》1926年6月7日第4版;《本校暑期世界語專修班開聯(lián)歡會》,《國立廣東大學周刊》1926年8月30日第4版。。在此批世界語研習學生之中,包括后來成為中國著名語言學家的岑麒祥教授。當時岑麒祥在中山大學主修英語,輔修文史,回憶起受教于黃教授的情景時,他表示:“黃尊生對世界語確實學得很到家的,他不僅會看、會寫,而且能在口頭上說得非常流利。我當時被他這一點完全迷住了。”②岑麒祥:《我與世界語》,中華全國世界語協(xié)會主編:《世界》1981年3月。岑麒祥1928年畢業(yè)后,考取廣東省政府公費留學名額,于1928 年9 月抵法,就讀于里昂中法大學,1933 年12 月回國,先任教于中山大學中文系,后調(diào)任北京大學。
1926 年5 月,第六次廣東全省教育大會召開,黃尊生提出設立世界語師范講習所,得到廣州市教育局局長伍大光全力支持。伍于7月4日發(fā)表布告,在位于永漢路的廣州市立師范學校內(nèi),“附設世界語師范講習所一間,預儲世界語師資,以謀適應各校將來之需要”③見《廣州世界語月刊》1932年第1期。。世界語師范講習所由黃負責,再聘許論博、區(qū)聲白二位任教。1926年授課六個月之后,學生仍感不足,于是再開一深造研究班,直至次年畢業(yè)。1926年末,廣州世界語運動蓬勃發(fā)展。世界語已列為中山大學、私立廣東國民大學、市立美術學校課程科目。廣州內(nèi)最為繁盛的東山、西關兩區(qū)均有世界語會組織。當年12月15日,廣州世界語學習者在省教育會大禮堂舉行盛大慶祝會,紀念柴門霍夫博士誕辰,由伍大光主持,到會者1 000余人,會后數(shù)百人由伍帶領,進行全市火炬游行,“雖在歐洲亦無此盛況也”④見《廣州世界語月刊》1932年第1期。。
1927 年1 月18 日,魯迅應中山大學之邀抵達廣州,結識了黃尊生?!遏斞溉沼洝分辛粝铝鶆t相關記事,提到黃尊生與區(qū)聲白,并記錄黃尊生1月22日造訪,邀請他參加徒步全世界的一位世界語學者的招待會:次日“午后梁匡平等來,邀至大觀園飲茗,又同往世界語會,出至寶光照相”⑤張向天:《魯迅與黃尊生》,《魯迅日記書信詩稿札記》,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79年,第58—60頁。。該世界語學者為法國詩人賽耳(Zeihile),1923 年8 月1 日從法國獵昔(Leioyig)出發(fā),1 月上旬步行抵達廣州,住在長堤青年會。黃尊生、伍大光邀請魯迅、孫伏園參加在桂香廟寰球?qū)W會召開的歡迎大會,并用世界語致辭演說,現(xiàn)場反應熱烈,“鼓掌之聲不絕”⑥《世界語同志歡迎步行全球世界語學者紀載》,廣州《民國日報》1927年1月25日;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魯迅研究室編:《1913—1983魯迅研究學術論著資料匯編》,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公司,1985年,第231頁。。1927 年2 月10 日,魯迅正式擔任中山大學文學系主任兼教務主任,與黃尊生同事。中山大學并安排黃6月開始擔任法國文學史教員⑦《本校文史科第二次教授回憶紀事錄》,《國立中山大學校報》第16期,1927年6月20日。。
黃尊生此時計劃在國內(nèi)開辦中國世界語學院,學生百人以內(nèi),私立性質(zhì),自籌經(jīng)費,“與德國、意大利等世界語學院相呼應”。此計劃取得伍大光、區(qū)聲白、許論博的同意,也得到京滬兩地支持:
1927 年春,我即發(fā)動此議,起草學院創(chuàng)辦之緣起與學院之章程;征得蔡元培、吳稚暉、李石曾、錢玄同、周作人、孫國璋、陸式楷、盛國城諸先生及廣州伍、許、區(qū)三位為發(fā)起人,另附勸捐傳單,籌募學院開辦費。暑假期間,我往上海,謁見蔡元培、吳稚暉兩先生,請示一切。同時訪候陸式楷、盛國城、陳兆瑛、胡愈之諸先生,與其商談一切。滬上諸同志均極熱誠,切盼有一復興時期的來臨,同時商談組織“中國世界語會”事。⑧黃尊生:《我與世界語運動》,廣州市政協(xié)文史委編:《廣州文史資料》第40輯,第65—84頁。
另外一位致力于廣州世界語運動教學的里昂中法大學校友為區(qū)聲白,未作博士論文,1924年返粵,任教于中山大學。1922 年,他與黃尊生出席國際世界語教育會議。1923 年,二人皆當選語言委員會委員。其間,區(qū)聲白脫離“國際世界語協(xié)會”(UEA)而參加新創(chuàng)立的世界語團體“全世界無民族協(xié)會”(SAT)。隨后,蘇聯(lián)創(chuàng)立“蘇維埃世界語者聯(lián)盟”(SEU),把“全世界無民族協(xié)會”在蘇聯(lián)的全部會員拉了過去,并禁止它的會員與“國際世界語協(xié)會”發(fā)生一切關系,區(qū)聲白即轉(zhuǎn)而對“蘇維埃世界語者聯(lián)盟”表示同情?;貒ぷ骱螅匀挥H近“全世界無民族協(xié)會”而疏遠“國際世界語協(xié)會”。在建設廣州市市立世界語講習所,推動廣州世界語運動方面,區(qū)和黃的合作很有成效,自1929年起至1937年該所因經(jīng)費停發(fā)結束為止,區(qū)擔任所長職務①李益三:《區(qū)聲白善變不善終》,中國世界語運動史料庫www.elerno.cn/emhistorio/persone/persone052.htm,2020年5月1日。《國立中山大學日報》1937年3月16日、4月15日、4月17日、5月20日刊登的中大踏綠社通告。。區(qū)聲白的努力也得到黃尊生的肯定與感謝:“幸有伍、許、區(qū)三位先生,及一批后起同志,全力支持,使得這個運動能夠站得住,而日有進展?!雹邳S尊生:《我與世界語運動》,廣州市政協(xié)文史委編:《廣州文史資料》第40輯,第65—84,65—48頁。
1928 年10 月10 日,伍大光在《廣州民國日報》發(fā)表文章,借用孫中山遺囑及其給中大學生訓詞,提出“要實現(xiàn)‘革命化’或者‘三民主義化’——‘中山化’的教育宗旨,非推行世界語不可”,并建議廢除小學英語課程,以世界語代替之③伍大光:《三民主義化的教育與世界語》,發(fā)表于1928 年10 月29 日,見陳彩鳳、黃秀華、農(nóng)莉民編:《廣州民國日報青運資料選輯(1923—1929)》,廣州:廣東省檔案館、廣東青運史研究會,1991年,第395—397頁。。在伍、黃、區(qū)、許等人的共同努力下,20 世紀30 年代成為廣州世界語運動的鼎盛時期④李益三:《廣東早期世界語運動概況》,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廣東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廣東文史資料》第52輯,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04—224頁。。1931 年,黃尊生連選連任為前述的世界語語言委員會委員,1933 年,受聘為在匈牙利出版的世界語原文的《世界語百科全書》主編之一⑤廣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廣州市志》第9冊,廣州:廣州出版社,2010年,第722頁。。同年,區(qū)聲白代表廣州世界語講習所,寫信給漢口世界語學會,介紹當前廣州世界語教育情況,中學開設世界語課程者包括執(zhí)信女中、市立一中、知行中學、體育學校、知用中學、新聞學校等,教師包括楊景梅⑥楊景梅是里昂中法大學粵籍學生,編號472。參見藍澍德、黃峪:《里昂中法大學與中山大學的歷史淵源》,《中山大學學報》2020年第6期。、劉伯謙、林擘坤、黃恬波、李樂以及他本人。區(qū)聲白并且提議舉行全國世界語會議,“由該地方同志擔任輪流召集”,“第一年在上海,第二年在漢口,第三年在廣州”⑦區(qū)聲白:《希望》Niaj Let Roj,1931年第5—6期。。九一八事變之后,私立廣東國民大學世界語會發(fā)表世界語宣言,“講述事變之經(jīng)過,郵寄全世界各國,請主持公道。接到各國復書200 百余封,均表深切同情。為伸張正義”,并在民大展覽各國來函,給群眾留下很深印象⑧黃尊生:《我與世界語運動》,廣州市政協(xié)文史委編:《廣州文史資料》第40輯,第65—84,65—48頁。。
1933 年,梁叔仁、吳康、崔載陽、區(qū)聲白、李本生等中山大學師生成立世界語團體“中大踏綠社”(La Verdemularo),主旨為:“以‘世界語’為中心語言,從事于人類文化統(tǒng)一運動?!雹帷短ぞG社征求學習世界語同志啟事》,《國立中山大學日報》1935年10月26日第4版。至1937年5月,共舉辦講習班七期⑩《國立中山大學日報》1935年10月17日、11月15日、11月19日刊登的中大踏綠社通告。。學生除了中山大學學生,還包括中大附中及大學補習班學生28 人,上課地點在石牌新校區(qū)文學院、廣州文明路校址,期間也曾經(jīng)組織郊游、聚餐活動?李益三:《區(qū)聲白善變不善終》,中國世界語運動史料庫www.elerno.cn/emhistorio/persone/persone052.htm,2020年5月1日?!秶⒅猩酱髮W日報》1937年3月16日、4月15日、4月17日、5月20日刊登的中大踏綠社通告。。1937 年5 月,該社在《國立中山大學日報》上發(fā)布通告,宣布中級講習班完滿結束,并且邀請社員定時召開世界語座談會,“藉以增進世界講話之能力,并收聯(lián)絡感情,砥礪學問之效”?《踏綠社通告》,《國立中山大學日報》1937年5月20日第2版。。中大踏綠社在廣州活動四年多,多次組織活動紀念柴門霍夫博士誕辰、忌辰。其中有一次盛事:1935 年12 月15 日,中山大學踏綠社為了紀念世界語創(chuàng)始者柴門霍夫博士誕辰,在中山大學新石牌校區(qū)文學院第一室召開慶祝紀念大會,全體社員約百余人出席,共唱希望歌。紀念大會上演講發(fā)言者包括梁叔仁、劉伯謙、陳洪泰等人,其中區(qū)聲白以“廣州世界語運動史”為題作演講、岑麒祥以“歐洲世運概況”為題作演講?《踏綠社紀念世界語創(chuàng)始者柴門霍夫誕辰》,《國立中山大學日報》1935年12月18日第2版。。
在中大踏綠社社員中,楊景梅與陳原兩位學生值得一提。楊景梅從中山大學畢業(yè)后,1942 年12 月抵法,1946年8月回國,繼續(xù)參與廣州世界語講習社的教學工作①鄭佩剛:《無政府主義者在廣東活動的一鱗半爪》,《廣州文史資料存稿選編》第5 輯,http://www.gzzxws.gov.cn/gzws/cg/cgml/cg5/200808/t20080827_5329_2.htm。。陳原從中大高中部畢業(yè)之后就讀于中山大學工學院,1934年起,參加并在后期領導踏綠社,使其成為廣州世界語運動的中心和廣州拉丁化新文字運動的中心之一。1949年后歷任國際書店副經(jīng)理、三聯(lián)書店編輯室主任、人民出版社副總編輯,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主任②中國語言學會《中國現(xiàn)代語言學家傳略》編寫組:《中國現(xiàn)代語言學家傳略》第1 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11頁。。早在學生時代,陳原就參加學生救亡運動,參加世界語運動和拉丁化新文字運動,其間主編宣傳抗戰(zhàn)的世界語刊物《到新階段》和《正義》③張稷:《為書而生的智者——為商務印書館“陳原小叢書”序言》,《為書而生的智者:陳原紀念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年。。1931年,陳參加廣州市立世界語師范講習所,每晚由許論博授課,六個月后畢業(yè)。此后,陳與上海世界語刊物《世界》主編葉籟士通信,從而開始研究語言學。陳原回憶說:“可以說是老葉和三十年代的世界語運動把我導進拉丁化運動的。再說得確切一點,我是同時被卷進世界語運動和拉丁化運動的。因為開展運動和領導運動的需要,我曾不得不拼命鉆研語言學。”④柳鳳運、陳原:《對話錄:走過的路》,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7年,第235頁。踏綠社的工作大體可以分為教學、出版刊物和組織活動,不僅吸引中大師生,還吸收校外進步青年和世界語者。根據(jù)《國立中山大學日報》1935—1937年刊登的通告,踏綠社主編刊物內(nèi)容如下:
《國立中山大學日報》登載的踏綠社《世界語周刊》(198—231期)文章目錄
續(xù)表
續(xù)表
通過梳理史料可發(fā)現(xiàn):中國世界語運動發(fā)軔于法國巴黎,與中國同盟會成員組織的旅歐教育運動關系密切,由吳稚暉、李石曾等創(chuàng)立的《新世紀》報道討論,啟發(fā)了國內(nèi)早期世界語學習者如劉師復。孫中山雖未直接回應世界語討論,但他在科學研究輔助語言問題上與《新世紀》派思路基本一致,其1924 年在廣州也對世界語運動及大同思想表示了部分認可。蔡元培在中國世界語運動起到重要領導作用,通過教育部令將世界語列入學校課程,并分別以北京大學、中山大學和法國里昂中法大學三校為基地,培養(yǎng)積極參與國際世界語運動的杰出人才與一批回國任教的優(yōu)秀學者教師。雖兩次計劃成立中國世界語學院均未能成功,但廣東地區(qū)中國世界語運動得以復興發(fā)展,任教于中山大學的黃尊生、區(qū)聲白與其學生立足廣州世界語研習社等機構擴大國際影響。1933—1937年間,中山大學世界語學社“踏綠社”積極運作,培養(yǎng)出一批世界語人才,為中國世界語運動作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