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澤晞
《民約論》是盧梭所著《社會契約論》在近代東亞流傳最廣的譯名,該譯著自清末傳入中國,即廣受時人關注。梁啟超在1899年所作《飲冰室自由書》中,曾以“破壞主義”為題,對《民約論》有過一段議論,文曰:“歐洲近世醫(yī)國之國手不下數十家,吾視其方最適于今日之中國者,其惟盧梭先生之民約論乎。是方也,當前世紀及今世紀之上半施之于歐洲全洲而效,當明治六七年至十五六年之間施之于日本而效。今先生于歐洲與日本,既已功成而身退矣。精靈未沫,吾道其東,大旗觥觥,大鼓冬冬,大潮洶洶,大風蓬蓬,卷土挾浪,飛沙走石,雜以閃電,趨以萬馬,尚其來東。嗚呼,民約論尚其來東。東方大陸,文明之母,神靈之宮,惟今世紀,地球萬國,國國自主,人人獨立,尚余此一土,以殿諸邦,此土一通,時乃大同。嗚呼,民約論兮,尚其來東,大同大同兮,時汝之功。”①《飲冰室自由書·破壞主義》,《清議報》第30冊,1899年10月15日,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影印,總第1932頁。這段呼喚“民約來東”的文字,也屢被后世學者引述,成為梁氏一度稱頌盧梭、醉心其說的“鐵證”。
在慣常認識中,《民約論》恒被視為革命學說,這種附帶的標簽,往往左右著研究者對史料的解讀。學者在論及梁氏《破壞主義》這篇短文時,便多表現出此傾向,或謂其“表明梁啟超企盼著、預測著民主革命的思想浪潮,將以雷霆萬鈞之勢席卷中國大地”②李侃:《康梁思想同異述論》,《近代史研究》1989年第2期,第100頁。;或提到:“所謂破壞主義,實際上就是革命主義?!雹圬帘澹骸肚迥└锩c君憲的論爭》,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6年,第69頁。或稱:“這是第一次〈梁〉啟超可能完全改弦易轍,棄其故我,而投身于革命之時。”④王德昭:《黃遵憲與梁啟超》,《從改革到革命》,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第36頁?;蛘J為:“梁氏既受到了《民約論》的影響,他的?;手髁x的政治立場有時便不免有所動搖而偏向激進。”⑤林啟彥:《盧梭〈民約論〉的傳來及其對清末政治思想的影響》,《近代中國啟蒙思想研究》,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8年,第81頁。更有論者評述道:“梁啟超《飲冰室自由書》中的《破壞主義》,在呼吁‘破壞主義’的同時,狂熱地接受了《民約論》。這個‘破壞主義’,顧名思義,是梁啟超的‘激進’化,也就是代表他迅速靠近‘革命派’的象征性文章?!雹佟踩铡炒ㄥ晡膹骸肚迥┲袊邮堋瓷鐣跫s論〉之諸相》,崔博光主編:《東北亞近代文化交流關系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88,82頁。這種普遍的誤解,無不啟示我們警覺先入為主的觀念束縛,而由時人的實際關懷中,另探求更契合于其本意的言說??疾?、檢討《民約論》與革命之間的關聯建構,則是這項反思工作的第一步。
對盧梭學說在華傳播史研究而言,革命是最主要的視角,學者曾評述道:“在1900 年初,作為實現‘革命’的理論,盧梭經常被中國知識分子所引用,我們可以很容易地發(fā)現在各種雜志和文獻中對盧梭的提及。因此,后來的研究者們多把1900年初中國對盧梭思想的接受和‘革命’思想的展開以及‘革命’派勢力的擴大重合起來進行認識?!雹凇踩铡炒ㄥ晡膹骸肚迥┲袊邮堋瓷鐣跫s論〉之諸相》,崔博光主編:《東北亞近代文化交流關系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88,82頁。正因如此,《民約論》在當時的思想意義,也在革命的基礎上備受重視,研究者們大體重復著相似的論調——認為中國共和革命的倡導者“把《社會契約論》當做福音書”③〔法〕瑪麗安·巴斯蒂:《辛亥革命前盧梭對中國政治思想的影響》,劉宗緒主編:《法國大革命二百周年紀念論文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0年,第55頁。,“意識到《社會契約論》乃是賦予他們的革命實踐以堅實的理論基礎的、普遍的真理與學說”④〔日〕狹間直樹:《盧梭〈民約論〉與中國》,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主辦:《“近代中國與世界”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0年,第581頁。,強調:“時人之所以看重盧梭的這部作品,恰是該書蘊涵的所謂‘革命主張’。”⑤袁賀、談火生:《盧梭的中國面孔——中國盧梭研究百年述評》,袁賀、談火生編:《百年盧梭:盧梭在中國》,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9年,第3頁。
這種傾向的形成有其淵源所自,一方面,是盧梭學說所固有的激進、反叛之精神特質,如論者所言,“在痛恨舊制度的程度上無人能出其右”⑥〔英〕羅伊·波特著,殷宏譯:《啟蒙運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第15頁。。正是盧梭對于政府正當性的思考,以及對于強權的質疑與否定,“制造了革命意識和革命實踐的文化材料”⑦〔法〕弗朗索瓦·傅勒著,孟明譯:《思考法國大革命》,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年,第48頁。。另一方面,在后世的歷史敘述中,《民約論》與法國大革命之間的關聯,也強化著相應的認知。認為“哲學家的宣傳是大革命的原因”的觀點曾一度流行,作為“無可動搖的信仰”,一直延續(xù)到20 世紀初⑧〔美〕卡羅爾·布拉姆著,啟蒙編譯所譯:《盧梭與美德共和國:法國大革命中的政治語言》,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年,“前言”,第4頁。。清末民初傳入中國的諸多西史論著,恰體現了“理論驅使說”的風靡。戊戌年間,《譯書公會報》登載《讀法國革命史》,便極言《民約論》對革命的促成,謂:
中世封建時,君王威尊如神,貴賤階級,儼不可冒,而國民心服,不敢為異。當此時有某者著《民約論》一篇,盛倡人民為主,君王為客之論,聳動一國耳目,壯年客氣士爭和之,謂國家以人民為重,民本也,君末也,民之所欲,何事不可為……從此民約論一時勃興,巴黎市中,所到莫不聞此聲,自農夫工匠商賈乃至馬丁輿佁,日夜鳩首談國政,人心如狂。⑨枳本君平撰,日本安藤虎雄譯:《讀法國革命史》,《譯書公會報》第16 冊,1898 年3 月28 日,北京:中華書局,2007 年影印,第1093—1094頁。
在當時新學界,此類論述日益多見,如《清議報》便載文稱:“在昔學者以舊理愚民,教派以教愚民,君主以權壓民,三者同揮其力,各肆其威,日以仇民為事……千古大賢盧騷出于其間,專發(fā)千古所未發(fā)明之公理,言千古所不敢之公言。法國大革命之波瀾,盧公蓋其引火線耳。”⑩《兩世紀之大觀(譯東報)》,《清議報》第59冊,1900年10月4日,總第3760頁?!蹲g書匯編》亦有文章提到:“法蘭西中古之世,猶為封建時代,法國之人民,猶浸淫于君主神權之說,人類之尊卑,制度之階級,如金城石壁,牢不可破。忽有先知先覺之大儒盧騷氏,以人民主權之理想普及天下,俾天下之昏昏沉沉于君主神權之理想中者,至是而始發(fā)其矇?!雹俪嚅T生:《法蘭西革新機關》,《譯書匯編》第2年第10期,1902年12月27日,第20頁。
日本學者所撰述的西洋史,也經由留日學界譯介國中,成為時人相關認知的來源,盧梭學說助成法國大革命的說法,從中即多有體現。中江兆民所著《法蘭西革命前二世紀事》,由出洋學生編輯所譯為中文,書中表彰孟德斯鳩、伏爾泰、盧梭諸人的歷史功績,將之比作“革命之大院劇”的“作劇者”,而謂羅伯斯庇爾、丹東等革命黨人為其“俳優(yōu)”,強調在法國革命中“盧騷之旨趣大行,余焰所薰灼,遂至戮王路易,屠斬群朝紳,流血都城,及于州郡,更泛濫于全歐洲,屹然而開出第十九世紀之新世界”②〔日〕中江篤介著,出洋學生編輯所譯:《法蘭西革命前二世紀事》,出洋學生編輯所發(fā)行,出版年不詳,第105—106、130頁。;澀江保所著《法國革命戰(zhàn)史》,也有人演社的譯本,書中提到:“一千七百六十一年《民約論》出,實為佛國(法國)革命之原動力?!敝^“其議論感切痛激,鼓舞自由之志,激發(fā)愛國之心,感化之廣大,究非他書所能及”③日本澀江保著,人演譯社社員譯:《佛國革命戰(zhàn)史》,上海:人演譯社,1903年,第40、42頁。。
對于此類說法,后世學者亦有相應的檢討與反思,認為:“在法國,盧梭的政治思想在大革命前傳播既不廣泛,也不深入;在革命初期也沒有凌駕于其他思想家的思想之上而構成革命的主要原則?!辈⒁庾R到“不加區(qū)分地夸大盧梭民主政治思想在法國大革命中的作用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④張慶海:《盧梭政治思想是法國大革命的主旋律嗎?》,《世界歷史》1998年第1期,第71頁。。研究者們也作出不同程度的辨析,巴克(Ernest Barker)即稱:“事實上,盧梭的學說對法國大革命的影響遠沒有想象的那么大;同樣,與其個人主義的解讀者設想的恰好相反,盧梭的哲學實際上更適用于二十年和三十年以后的德國,而遠不適用于1789年的法國?!雹荨灿ⅰ嘲涂耍骸渡鐣跫s論·導論》,萊斯諾夫等著,劉訓練等譯:《社會契約論》,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 年,第240頁。莫爾內(Daniel Mornet)則謂:“沒有任何證據表明該書(指《社會契約論》)不為人所了解,但可以肯定的是,人們很少談論它,而且沒有人想把它看成某種專制民主制度或‘雅各賓主義’的教科書;同樣可以肯定的是,在1789年前的讀者中,我們找不出10個對該書有強烈印象的人?!雹蕖卜ā尺_尼埃爾·莫爾內著,黃艷紅譯:《法國革命的思想起源(1715—1787)》,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1 年,第83—84頁。傅勒(Fran?ois Furet)也提到:“1789年的那些人大部分都沒有讀過盧梭,譬如西哀士就不見得比米拉波或羅德勒多幾分盧梭主義色彩?!边M而指出:“《社會契約論》畢竟是一本過于抽象的書,難以為大部分同時代人所真正讀懂;似乎這本書在當時也未引起巨大反響,是大革命后來給它增添了知識上的光輝?!雹摺卜ā掣ダ仕魍摺じ道罩?,孟明譯:《思考法國大革命》,第280、283頁。
就其具體內容而言,《民約論》的主旨亦難以與革命劃上等號。該書思想甚為龐雜,觀點亦較辯證,對革命“并無專題討論”⑧浦薛鳳:《西洋近代政治思潮》,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189頁。,且在涉及相關問題時,盧梭態(tài)度也頗慎重,曾告誡道:“除非是政府已經變得與公共福利不能相容,否則就千萬不要觸動已經確立的政府?!毕Mx者注意到政權更迭的危險與代價⑨〔法〕盧梭著,何兆武譯:《社會契約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年,第128頁。。故有論者評述稱:“盡管盧梭《社會契約論》,尤其是其中‘公意’和‘人民主權’的觀念,對所有現存政權的合法性構成挑戰(zhàn),盧梭原文并不支持訴諸暴力解決社會政治問題。換言之,沒有證據表明《社會契約論》是一本鼓吹革命的著作。”⑩范廣欣:《盧梭“革命觀”之東傳:中江兆民漢譯〈民約論〉及其上海重印本解讀》,思想史編委會編著:《思想史·專號:盧梭與早期中國共和》,臺北:聯經出版事業(yè)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第69頁。即便如此,盧梭學說對革命的驅動,仍在清末民初的知識界廣泛流傳,甚至成為時人的一種普遍認知,由下表所舉可見一斑。
清末人士對《民約論》與革命關聯的論說
續(xù)表
此類言說,反復強調了《民約論》的革命性,盧梭學說也因之染上激進色彩,某種意義上已成為革命的象征。這種認知影響深遠,直到民國年間,時人在譯介該書時,仍稱其為“構成法國大革命之利器”,謂“自盧騷之《民約論》出,而民氣大伸,遂覆王政而建共和”⑦蘭士譯述:《盧梭民約論》,《大同周報》第1 期,1913 年5 月4 日,《辛亥革命時期期刊匯編》編纂委員會編:《辛亥革命時期期刊匯編》第47冊,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影印,第31—32頁。;強調:“主權在民之原理,推闡盡致者惟盧騷,故其書為法蘭西革命之最大原動力?!雹唷丁疵窦s論〉譯序》,莫世祥編:《馬君武集》,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1年,第300頁。1924年,孫中山在演講《三民主義》時亦頗渲染此層涵義,說道:“盧梭是歐洲主張極端民權的人,因有他的民權思想,便發(fā)生法國革命?!雹狳S彥編注:《三民主義》,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96頁。在相關憶述中,這種論調更一再出現,張繼回憶早年入讀早稻田專門學校,即稱“除照例上課外,專在圖書館翻閱該國維新時中江篤介等所譯之《法蘭西大革命》《民約論》等書。革命思想,沛然日滋”①張繼:《張溥泉先生回憶錄·日記》,臺北:文海出版社,1982年,第5頁。。黃興在兩湖書院就學時期,則于課程余閑“悉購西洋革命史及盧梭《民約論》諸書,朝夕盥誦。久之,革命思想遂萌芽腦蒂中矣”②《黃克強先生榮哀錄》,引自毛注青:《黃興年譜》,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5頁。。種種說法,足使盧梭著作之“革命性”成為某種主觀印象。在此思想氛圍中,梁啟超對《民約論》曾經所作的頌揚,也被理解為其立場轉向革命的標志。惟就實際情形而言,梁氏對于盧梭思想的認識,未必可與上述情形直接等同,而其與革命的糾葛,也歷來是爭議的重點所在。
梁啟超倡言破壞、稱頌民約的《破壞主義》一文,乃發(fā)表于1899年的《清議報》。對《清議報》的立場,時論已有相關言及,稱:“戊戌政變以來,海內外維新家之生涯已不堪回首矣。而康有為竟得一異想天開之法,作衣帶詔以示南洋富商,立?;蕰?,而自稱欽差大臣,設清議報館以標其宗旨?!雹邸督氖晔里L之變態(tài)》,《國民日日報匯編》第3集,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1983年影印,第591—593頁。研究者也注意到:“‘尊皇’、?;?、勤王是《清議報》‘主持清議’、擁護光緒皇帝、反對慈禧統(tǒng)治的一貫主張,它又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調整,但它的‘尊皇’、?;时局疾⒉桓淖儭!雹軠锯x:《梁啟超和〈清議報〉》,《梁啟超其人其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113頁。指出:“在《清議報》初發(fā)刊的數月,主要內容除了攻擊慈禧太后,榮祿、剛毅及袁世凱諸人之外,大部分是保皇立憲的文字。當時梁啟超以‘哀時客’的筆名,在《清議報》上大唱他的‘尊皇論’?!雹葚帘澹骸肚迥└锩c君憲的論爭》,第67頁。入民國后,梁啟超回顧早年經歷,好夸談其革命立場,謂曾“日倡革命排滿共和之論”,言及戊戌庚子年間,則稱:“啟超既亡居日本,其弟子李、林、蔡等棄家從之者十有一人,才常亦數數往來,共圖革命。”⑥《清代學術概論》,《飲冰室合集·專集之三十四》,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影印,第62、63頁。然如論者所言,事過境遷后的追述“很難要求完全合乎歷史的原貌”,況且在此期間,“社會心理及語言使用都發(fā)生急速的變化”⑦陳建華:《“革命”的現代性:中國革命話語考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38頁。。事實上,直到1901 年底《清議報》終刊之時,梁的態(tài)度立場實難稱為“革命”。
梁啟超主筆《清議報》時,革命派的事業(yè)正處低谷。當時同樣流寓日本的孫中山后即坦言:“由乙未初敗以至于庚子,此五年之間,實為革命進行最艱難困苦之時代?!碧岬剑骸叭毡居腥A僑萬余人,然其風氣之錮塞,聞革命而生畏者,則與他處華僑無異也。吾黨同人有往返于橫濱、神戶之間鼓吹革命主義者,數年之中而慕義來歸者,不過百數十人而已。以日本華僑之數較之,不及百分之一也。向海外華僑之傳播革命主義也,其難固已如此,而欲向內地以傳布,其難更可知矣。”認為彼時革命前途“黑暗無似,希望幾絕”⑧孫中山:《建國方略》(1917—1919 年),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室、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中山大學歷史系孫中山研究室合編:《孫中山全集》第6卷,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第233頁。。與之相比,康梁派的活動則頗形順利,馮自由曾提到:“戊戌政變后,康有為、梁啟超、徐勤等先后逃亡日本,有大同學校及《清議報》為其宣傳機關,實為旅日?;庶h徒之全盛時代。是時橫濱興中會員多受康、梁煽惑,存者無幾。”⑨馮自由:《橫濱華僑學?!罚陡锩菔贰飞蟽裕本盒滦浅霭嫔?,2011年,第96頁。
作為康門高徒,梁啟超早年的政見與行動,并未偏離其師之軌轍??蹬傻谋;手緲I(yè),則自戊戌政變發(fā)生之時即告開啟。梁啟超于逋逃之際,向日本公使林權助求援時即提到:“請解皇帝之幽閉,使玉體安全,并救康有為氏。所說奉托之事,只此二端?!雹佟踩铡沉謾嘀骸毒瓤炷袃毫簡⒊?,夏曉虹編:《追憶梁啟超》,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第160頁。梁在流亡途中所作《去國行》一詩,亦有“君恩友仇兩未報”之語②丁文江、趙豐田編:《梁啟超年譜長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02頁。,其當時的期許,是日本方面加以協(xié)助,解除光緒之禁,并推翻西后政權,抵達東京后,便極力為此向日本政界展開活動③具體論述,可參考彭澤周:《論志賀重昂與梁啟超》,大陸雜志社編輯委員會:《近代史外國史研究論集》,臺北:大陸雜志社,1975年,第73頁;〔日〕狹間直樹:《初到日本的梁啟超》,廣東康梁研究會編:《戊戌后康梁維新派研究論集》,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18—220頁。。與之同時,康有為則努力尋求英國方面的援手,以達“斥后?;省敝康蘑芪煨绾罂怠⒘旱南嚓P活動,可參考王樹槐:《外人與戊戌變法》,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8 年,第179—191、225—236頁;許介鱗:《戊戌變法與梁啟超在日的“啟蒙”活動》,“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近代中國歷史人物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3年,第681—686頁。。有論者認為:“壬寅(1902 年)以前的梁任公,與其說他是維新派,不如說他是革命派,更為接近事實,更為合理?!雹輳埮髨@:《梁啟超與清季革命》,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7年,第79頁。其說有待商榷,因對當時梁氏主張革命的指稱,大抵出自革命派的單方陳述。
馮自由在《中華民國開國前革命史》中提到:“康有為離日赴美后,己亥夏秋間,梁啟超因與總理往還日密,漸贊成革命,其同學韓文舉、歐榘甲、張智若、梁子剛等主張尤形激烈,于是有孫康兩派合并之計劃,擬推總理為會長,而梁副之……獨徐勤、麥孟華暗中反對甚力,移書康有為告變,謂卓如漸入行者(按:指孫中山)圈套,非速設法解救不可。時康在新嘉坡,得書大怒,立派葉覺邁攜款赴日,勒令梁即赴檀島辦理保皇會事務,不許稽延。梁不得已遵命赴檀,瀕行約總理共商國事,矢言合作到底,至死不渝?!雹揆T自由:《中華民國開國前革命史》,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29頁。在《革命逸史》中,更援引了梁啟超的“勸退書”,謂:“梁草擬一《上南海先生書》,文長數千言,略謂‘國事敗壞至此,非庶政公開,改造共和政體,不能挽救危局。今上賢明,舉國共悉,將來革命成功之日,倘民心愛戴,亦可舉為總統(tǒng)。吾師春秋已高,大可息影林泉,自娛晚景。啟超等自當繼往開來,以報師恩’等語?!雹唏T自由:《康門十三太保與革命黨》,《革命逸史》上冊,第213—214頁。惟馮氏所言,未有更多史料可為印證,對其相關說法,仍需更謹慎的甄別與采信。
梁啟超當時的信件,則提供了不同參照,自述了其對革命派的態(tài)度。在1900年致康有為的信函中,梁氏稱:“今日時勢似與去年冬臘間又一變。蓋自偽詔既下,更無容我輩布置等待之時也;而趁人心之憤激,則但有五六成力量,便可當十成使用,故弟子焦急,而幾不能擇也。且行者日日布置,我今不速圖,廣東一落其手,我輩更向何處發(fā)軔乎?此實不可不計及,不能徒以行者毫無勢力之一空言可以自欺也。凡此諸事,當如何之處,乞即速示遵?!雹唷读簡⒊驴涤袨椤罚?900年3月13日),張榮華編校:《康有為往來書信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578頁。其中所論,壁壘森嚴,全然不見與孫中山的聯合之意,更無“勸退”康有為之心。對于同人的事業(yè)與初衷,梁多番申明:“我輩所以如此千辛萬苦者,為救皇上也?!雹帷读簡⒊驴涤袨椤罚?900年4月12日),張榮華編校:《康有為往來書信集》,第584頁。孫中山的相關主張,則并不被其接納,后來在與《民報》論戰(zhàn)時,梁啟超曾舊事重提地指摘道:“夫彼所戴之首領,吾固嘗識之矣。彼所持三大主義,固嘗與吾言之矣。吾叩其何以以社會革命同時并行,彼曰:‘緩則無及也。大革命后,四萬萬人必殘其半,少亦殘其三之一,積尸滿地,榛莽成林,十余年后,大難削平,田土之無主者十而七八,夫是以能一舉而收之。余所以必主張大流血者,誠以非此不足以達此目的也?!岙敃r聞其言,惡其不仁,且憫其不智?!雹亠嫳骸堕_明專制論(續(xù))》,《新民叢報》第75號,1906年2月23日,總第10179頁?!侗攫^第一百冊祝辭并論報館之責任及本館之經歷》,《清議報》第100冊,1901年12月21日,總第6198頁。在同時期的政論中,梁啟超也多流露著對革命的否思,表示:“革命者,最險之著,而亦最下之策也。”②任公:《論變法必自平滿漢之界始》,《清議報》第2冊,1899年1月2日,總第68頁。認為:“今日倡民政于中國,徒取亂耳。”③哀時客:《尊皇論一·論保全中國非賴皇上不可》,《清議報》第9冊,1899年3月22日,總第514頁。
在《破壞主義》中,梁啟超對《民約論》的稱頌固為事實,但如論者所言:“在這里,他沒有觸及‘民約論’的內容,為此亦沒有談及人民主權?!雹堋踩铡惩廖萦⑿郏骸读簡⒊摹拔餮蟆睌z取與權利—自由論》,狹間直樹編:《梁啟超·明治日本·西方——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共同研究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第145頁。梁氏在《清議報》發(fā)表《飲冰室自由書》,亦非如學者所認為的“毫無顧忌地,大倡革命之言”⑤張朋園:《梁啟超與清季革命》,第85頁。。梁曾回顧道:“戊戌八月出亡,十月復在橫濱開一《清議報》,明目張膽以攻擊政府,彼時最烈矣?!雹蘖簡⒊骸侗扇藢τ谘哉摻缰^去及將來》,《庸言報》第1 卷第1 號,1912 年12 月,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2006年影印,總第73頁。惟其所針對者,實乃“數十年握政府之權”的“西后與其黨人”,其對“好政府”的憧憬,則寄托于既已失勢的光緒皇帝,希望早日復執(zhí)政權,繼續(xù)推行變法維新,嘗言:“我皇上深知地球大勢,久慕泰西政教,憂國如家,愛民如子,時時以維新變法為心,乃至欲棄其君位,以興民權……使我皇上若有全權,必能造成一好政府無疑?!弊灾^“我輩同志日日所奔走圖謀,皆為此事”,呼吁各國“協(xié)力扶助皇帝登位”⑦任公:《論今日各國待中國之善法》,《清議報》第53冊,1900年8月5日,總第3395頁。。相關言論在《清議報》上俯拾皆是,對此情形,嚴復甚至批評道:“每次見《清議報》,令人意惡。梁卓如于已破之甑,尚復嘵嘵,真成無益?!雹唷杜c張元濟書》,《嚴復集》第3冊,第533頁。《清議報》刊行的三年間,梁氏的“尊皇”主張始終一貫,即便是對盧梭學說多有稱引,此態(tài)度也未曾動搖?!睹窦s論》多被指認為“革命學說”“共和原理”,但此印象未可隨意投射于梁,因其對于盧梭的稱許,自始有著不同的初衷。
《民約論》的內容涉及諸多層面,近代國人對其解讀也各有側重,或謂“此書宗旨尤為民政之先導”⑨沈兆祎:《新學書目提要》,熊月之主編:《晚清新學書目提要》,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年,第436頁。,或借之以鼓動反清意識。而于革命之外,《民約論》在其他方面的思想價值也多受時人注意,其在清末思想界的復雜投影,也指示著相應的研究取徑——惟有充分考察具體人物的實際關懷,重視其自身的主體性,才能更好理解其思考與言說。戊戌政變后,梁啟超在流亡途中所作的《自勵》詩,即有“誓起民權移舊俗”之句⑩《新民叢報》第1號,1902年2月8日,總第98頁。,其后創(chuàng)辦《清議報》,也首舉“民權”之義,自言“始終抱定此義,為獨一無二之宗旨,雖說種種方法,開種種門徑,百變而不離其宗,??煽荩蔂€,此義不普及于我國,吾黨弗措也”?飲冰:《開明專制論(續(xù))》,《新民叢報》第75號,1906年2月23日,總第10179頁。《本館第一百冊祝辭并論報館之責任及本館之經歷》,《清議報》第100冊,1901年12月21日,總第6198頁。。在此意義上,《民約論》受其關注便也順理成章,《民約論》的早期譯介者即多番指陳:盧梭之宗旨“在于令民自修治,而勿為官所抑制也”,并謂“民約一書,掊擊時政,不遺余力,以明民之有權”?《民約譯解緒言》,《中江兆民全集》第1冊,東京:巖波書店,1983年,第68—69頁。。梁啟超視盧梭為“醫(yī)國之國手”,稱《民約論》“其方最適于今日之中國”,此為重要的思想基礎。
當時倡導民權,常被視作對君權的挑戰(zhàn),因而備受當局拒斥。梁啟超則注重標識“民權”“民主”之別,意在與革命派劃清界限,曾提到:“吾儕之昌言民權,十年于茲矣,當道者憂之嫉之畏之,如洪水猛獸然。此無怪其然也,蓋由不知民權與民主之別,而謂言民權者必與彼所戴之君主為仇,則其憂之嫉之也固宜?!雹賽蹏卟葑h:《立憲法議》,《清議報》第81冊,1901年6月7日,總第5093頁。面對“今以民權號召天下,將置皇上于何地”的責難,梁氏亦以英國、日本為例,強調其“惟以民權之故,而國基之鞏固,君位之尊榮,視前此加數倍焉”②哀時客:《愛國論三·論民權》,《清議報》第22冊,1899年7月28日,總第1393—1394頁。,申明其民權主張非但與尊皇宗旨并無矛盾,且可相得益彰,稱:“有特識而真愛國者,惟以民權之能伸與否為重,而不以君位之屬于誰氏為重?!雹坌聲簡⒊喂骸斗e弱溯源論》,《清議報》第82冊,1901年6月16日,總第5185—5186頁??芍涿駲嗾摬⒉灰詢A覆君主為指歸,與革命派的主張有著本質區(qū)別。
強調國家觀念,呼吁國民覺醒,則為梁氏該時期的思想主旨。早在《時務報》時期,梁氏便闡述過民權與國運之關聯,謂:“地者積人而成,國者積權而立,故全權之國強,缺權之國殃,無權之國亡。”并解釋稱:“何謂全權,國人各行其固有之權;何謂缺權,國人有有權者,有不能自有其權者;何謂無權,不知權之所在也?!雹芰簡⒊骸墩撝袊e弱由于防弊》,《時務報》第9 冊,1896 年10 月27 日,北京:中華書局,2010 年影印,總第555—556頁。認為國民權責意識的覺醒,與國家的自主、強盛有著密切相關。此種認識有著諸多方面的成因,其中不無時局之下的現實感觸,《清議報》曾譯載日本學者的文章,表露出對當時中國的尖銳批評,稱:“民之國家思想,保國最要之原質也,故民若無國家思想,雖兵力強大,其國必亡。而支那人未知國家為何物,安得有國家思想乎?”譯者對此深以為然,在按語中強調:“欲救中國,當首令全國人民知國家之為何物也?!雹萑毡疚财樾行壑骸墩撝侵\命》,《清議報》第24冊,1899年8月16日,總第1545—1546頁。后當論及中國積弱之原因,梁啟超也批評國人“不知國家與國民之關系”,不知自主其國,認為此乃中國落后之一重要思想根源⑥新會梁啟超任公:《積弱溯源論(續(xù))》,《清議報》第78冊,1901年5月9日,總第4939頁。。
因此背景,梁在旅日期間對“國家學”多有留心,所辦《清議報》即注重“述近世政學大原,養(yǎng)吾人國家思想”⑦任公:《本館第一百冊祝辭并論報館之責任及本館之經歷》,《清議報》第100冊,1901年12月21日,總第6199頁。,重點譯載有德國學者伯倫知理的《國家論》?!秶艺摗菲鞄悯r明指出:“今之文明諸邦,皆民人國家也。民人國家者,凡國中之民,合成一體,自斷其理,自宣其意,自行其政之謂也?!闭J為“國家之要旨,可一言以蔽之,曰無人民則無真國家”⑧德國伯倫知理著:《國家論卷一》,《清議報》第15冊,1899年5月20日,總第947—948頁。。梁啟超將國家意識視為最重要的啟蒙議題,反復提到:“彼東西之國,何以浡然日興,我支那何以然日危?彼其國民,以國為己之國,以國事為己事,以國權為己權,以國恥為己恥,以國榮為己榮;我之國民,以國為君相之國,其事其權,其榮其恥,皆視為度外之事。嗚呼!不有民,何有國,不有國,何有民,民與國,一而二,二而一者也?!雹岚r客:《愛國論一》,《清議報》第6冊,1899年2月20日,總第324頁。以“國家”為出發(fā)點,其民權論有了更高的立意,如謂:“國者何,積民而成也。國政者何,民自治其事也。愛國者何,民自愛其身也。故民權興則國權立,民權滅則國權亡。為君相者而務壓民之權,是之謂自棄其國;為民者而不務各伸其權,是之謂自棄其身。故言愛國,必自興民權始。”⑩哀時客:《愛國論三·論民權》,《清議報》第22冊,1899年7月28日,總第1389頁。強調國民應當自知其權,自伸其權,以為振興國權之基礎,是為其當時的最高關切。
梁氏對國人缺乏民權意識充滿憂思,曾感慨道:“未有民不求自伸其權而能成就民權之政者。我國蚩蚩四億之眾,數千年受治于民賊政體之下,如盲魚生長黑壑,出諸海而尤不能視;婦人纏足十載,解其縛而猶不能行,故見自封,少見多怪,曾不知天地間有所謂民權二字……嗚呼,以如此之民而與歐西人種并立于生存競爭、優(yōu)勝劣敗之世界,寧有幸耶,寧有幸耶!”①哀時客:《愛國論三·論民權》,《清議報》第22冊,1899年7月28日,總第1393頁。其對“自由”的推崇,及對“奴隸性”之批判,亦基于此背景,在致康有為的書信中,梁即提到:“中國數千年之腐敗,其禍極于今日,推其大原,皆必自奴隸性來,不除此性,中國萬不能立于世界萬國之間。而自由云者,正使人自知其本性,而不受鉗制于他人。今日非施此藥,萬不能愈此病。”②《梁啟超復康有為》(1900年4月29日),張榮華編校:《康有為往來書信集》,第588頁。在這方面,《民約論》則正是對癥之方,時人便意識到:“分子對于國家之責任心,系發(fā)達于‘契約說’大昌明之后也?!敝^盧梭之論“誘起責任心之功,則終不可沒”③佛蘇:《論責任心與名譽心之利害》,《新民叢報》第78號,1906年4月8日,總第10608—10609頁。。
注意到盧梭學說對國民意識的激發(fā),也不止梁氏一人。麥孟華即曾提到:“國者民之所積,實必待民立之,而他人不能代謀者也。盧騷之言曰,一國之眾民,必當出而自當其主權……嗚呼,今日中國之最大福祉,孰有過于立國自主者哉?我國民主要之職務,亦孰有重于立國自主者哉?”④傷心人:《論救亡當立新國》,《清議報》第56冊,1900年9月4日,總第3576—3577頁。楊度亦借盧梭之論,敦促國人勿失對于國家之“天職”,稱:“法國大儒路索之言曰:政府者,不啻其國民之群求自治,相約以成之,而共遵守之者。是則我國民之于國政,其關系之親切,無以異乎一身衣食之經營,一家庭戶之管理?!雹輻疃龋骸队螌W譯編敘》,《游學譯編》第1冊,1902年12月14日,第11頁。這些思考,均與梁啟超當時的認識頗為投契。直到1903 年,梁仍強調:“醫(yī)今日之中國,必先使人人知有權,人人知有自由,然后可。《民約論》正今日中國獨一無二之良藥也?!雹蕖皢柎稹保缎旅駞矆蟆返?5號,1903年2月11日,總第3620頁。認為盧梭之民權論,可以作為敦促國人擺脫奴性、自伸其權的啟迪與依托,有助促成國民素養(yǎng)之完善與現代國家之鑄成,故其稱頌《民約論》,并非意在強調革命之權,而是指向“國國自主,人人獨立”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