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壓力增大、生活節(jié)奏加快,痔瘡患者越來越多。然而不少人雖然身患痔瘡,卻久拖不治、盲目亂治或久治不愈、越治越重。從臨床來看,他們普遍存在九個誤區(qū)。
誤區(qū)1:痔瘡算不上病,無須治療 因“十人九痔”,痔瘡很常見,也就有人不把它當回事,也有人不好意思求醫(yī),久拖不治。任何疾病都有從輕微轉(zhuǎn)向嚴重的過程,無癥狀的痔瘡確實無須治療,但只要有了出血、脫出、疼痛等癥狀,必須及時就診。如果久拖不治,可能引發(fā)一系列嚴重并發(fā)癥,比如長期大量便血導致貧血,痔瘡反復脫出嵌頓導致組織壞死,帶來健康隱患。
誤區(qū)2:便血或肛門腫物脫出就是痔瘡 便血和肛門腫物脫出是痔瘡的主要癥狀,但并不是“專屬”。肛裂、腫瘤、炎癥性腸病等都可能出現(xiàn)便血,肛門腫物脫出有可能是直腸脫垂、直腸帶蒂息肉等,臨床上必須加以鑒別。不少患者便血后,主觀認為是痔瘡,自行買藥治療,可能延誤疾病的治療時機。只有找專科醫(yī)生進行專業(yè)檢查才能了解便血真正的原因,且痔瘡用藥必須根據(jù)痔瘡類型、輕重程度,判斷選擇藥物還是手術治療、局部外用藥還是口服用藥、膏劑還是栓劑。
誤區(qū)3:痔瘡會發(fā)生癌變 至今,醫(yī)學尚未證實痔瘡有癌變的可能,但它導致的長期慢性炎癥刺激、膿性分泌物對肛門的污染等,的確可能增加癌變風險。臨床上,有患者誤把直腸癌出血當成痔瘡,走了彎路。再次強調(diào),便血不可大意,一定要及時就診,查明原因。
誤區(qū)4:痔瘡可以根治 肛管和直腸末端黏膜交界處的肛墊,發(fā)生病變下移和靜脈曲張,引起出血和脫出癥狀時,就是痔瘡。肛墊維持著肛門閉合、控便功能,過多切除必然影響正常生理功能,導致肛門漏氣、漏液及肛門狹窄等并發(fā)癥。目前,手術治療在于對癥,恢復肛墊的正常解剖位置和功能,而不是切除。只要肛墊存在,痔瘡就有再發(fā)可能,因此不能根治。但只要術后保養(yǎng)得當,保持良好飲食、規(guī)律排便等生活習慣,可明顯降低再發(fā)風險。
誤區(qū)5:痔瘡必須手術 痔瘡有自限性,且大部分有明顯的發(fā)作期和緩解期,多在排便困難、飲食不節(jié)、過度疲勞、久坐久站等誘因下發(fā)作,只要解除誘因、對癥處理、改善不良習慣,適當應用藥物,便可收獲良好的治療效果。在緩解期,患者可能不存在任何不適,無須治療。
誤區(qū)6:痔瘡手術很痛苦 不少嚴重痔瘡患者因為怕痛,遲遲不敢接受手術。由于排便功能的需要,肛門局部的神經(jīng)十分豐富,對刺激異常敏感。相對來說,無論是肛門患病還是手術,痛苦會稍大,但結(jié)合新型鎮(zhèn)痛方法,痔瘡手術已能基本實現(xiàn)無痛。
誤區(qū)7:痔瘡手術可致大便失禁 只要操作仔細、方法正確,痔瘡手術基本不會導致大便失禁。如果醫(yī)生處理不當、操作粗糙,可能損傷肛門括約肌,導致輕微大便失禁,但這種情況出現(xiàn)的概率較小。
誤區(qū)8:痔瘡應使用抗生素 一些患者認為消炎藥、抗生素可消炎止血,也就能治療痔瘡。但痔瘡發(fā)炎大多是因為痔核血液循環(huán)或淋巴回流障礙,引起局部組織充血、水腫、糜爛,甚至壞死,屬于無菌性炎癥。保守治療的思路是消腫、促進血液回流、止血、保護黏膜,完全沒有必要使用抗生素。
誤區(qū)9:單純依靠藥物或手術就能治好 無論是藥物治療,還是手術治療,患者都應改善飲食結(jié)構(gòu),多喝水、多吃蔬果等富含纖維的食物,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養(yǎng)成良好的排便習慣,排便時不要玩手機、看書報;規(guī)律運動,避免過度勞累、熬夜。
(朱軍/文,摘自《生命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