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勞模精神以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為理論基礎,繼承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發(fā)展于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中,勞模精神具有時代性,時代內涵由“革命型”到“老黃牛型”再到“創(chuàng)新型”的轉變,為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xiàn)中國夢提供不竭動力。
◆關鍵詞:勞模精神;理論淵源;價值;
2012年以來,習大大對勞動、勞模精神等相關內容做出了一系列闡釋和論述。他強調:“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chuàng)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首次把“弘揚勞模精神”寫進黨的報告。深刻表達了勞模精神的價值遵循。當前,在新起點、新階段創(chuàng)造新的時代偉業(yè)、鑄就新的輝煌具有濃厚的意義
一、新時代勞模精神的理論來源
勞模精神不是無水之源,無土之木,有著深厚的理論淵源,厚重的文化底蘊和審時多度的現(xiàn)實邏輯。
(一)溯源經典,繼承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觀
勞動價值觀是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前提,為勞模精神的形成和發(fā)展提供參考依據(jù)和理論淵源。馬克思說:“任何一個民族,如果停止勞動,不用說一年,就是幾個星期,也要滅亡?!背浞挚隙藙趧釉诮洕鐣l(fā)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人類文明初期,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深受自然影響,通過勞動將自己從自然界分離出來,獲取生產、生活資源,滿足自身生存需要,逐漸開始脫離自然的“控制”,經過幾次工業(yè)革命,勞動的形式逐漸由體力勞動慢慢演化為腦力勞動和技術勞動,努力實現(xiàn)自我發(fā)展和進步。勞模精神作為一種在勞動中的文化特質,爭創(chuàng)一流,勇于創(chuàng)新是其表現(xiàn)形式,以勞動為媒介,汲取了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的優(yōu)秀營養(yǎng),并不斷完善和補充,由此可見,勞動價值觀是勞模精神的理論起點。
(二)創(chuàng)新發(fā)展,傳承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勞動是創(chuàng)造的前提,勞模精神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新時期的新發(fā)展、新表達。中華文明源于勞動,發(fā)展于勞動,興于勞動并在勞動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勞動文化。“盤古開天辟地”、愚公移山”體現(xiàn)了古代人民想要通過辛勤勞動,征服自然、敢于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夙愿;“女媧煉石補天”、“神農嘗百草”等犧牲小我、成就大我,給后人留下了數(shù)不盡的思想啟迪和精神激勵;此外,“民生在勤, 勤則不匱”指出人們一旦勤勞起來,生活水平就會提高,不會挨餓受凍。田園詩人陶淵明也提出“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早出晚歸、披星戴月的強調了勞動的悠然自得、自娛自樂。。。。。。中華兒女因熱愛勞動、崇尚勞動聞名海內外,在勞動人民辛勤勞動過程中跨過了一座座大山,創(chuàng)造了一個個奇跡。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勞動精神卻永不褪色。
(三)審時度勢,立足于中國革命和改革建設
勞模精神具有時代性,在不同歷史時期具有不同內涵和要求,但有共同的使命和追求。勞模精神產生于革命年代,這個時期的勞模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在建立紅色革命根據(jù)地后,在借鑒蘇俄勞動經驗的背景下進行的大生產運動,先后在中央蘇區(qū)舉辦“勞動生產隊”和“革命競賽”,評選出了以吳滿有、趙占魁為代表的勞動模范和人民的領袖,形成了大公無私、一心奉獻的“革命型”勞模精神。建國伊始,為了鞏固政權,恢復生產,為此毛澤東深情地指出:“生產運動不但過去要,現(xiàn)在要,將來還是要,這是生產運動的永久性的根據(jù)。”一方面繼承了革命時期的經驗和優(yōu)良作風,另一方面,新中國成立,廣大人民身份地位發(fā)生重大變化,積極性空前高漲。這一時期,產生了王進喜、孟泰等一大批人盡皆知的勞模代表。形成了艱苦奮斗、淡泊名利“老黃?!眲谀>?。改革開放后,隨著“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重大方針,新時代以來社會矛盾的變化,勞模精神開始向“知識型、技能型、創(chuàng)新型、管理型”轉變,這一時期產生了“核潛艇之父”黃旭華、“科學治沙的帶路人”王有德等擁有新時代特色的社會主義勞動模范。形成了淡泊名利、勇于創(chuàng)新的“創(chuàng)新型”勞模精神。為勞模精神注入新內核、新要求。
二、新時代勞模精神的時代價值
(一)勞模精神為發(fā)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添增色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勞模精神是“兄弟”的關系。從淵源來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為營養(yǎng),經過千百年的凝煉、磨合,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黨領導人民經過幾代人的實踐的產物。勞模精神植根于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在革命、建設、改革的過程中以勞模為載體不斷演進和發(fā)展的精神支柱,在每段歷史時期都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念,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勞模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與其在實踐方面相融相通。作為公民,把“愛國、誠信、敬業(yè)、友善”作為為實踐要求;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為道德規(guī)范;把“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理想信念,從“小我”中實現(xiàn)“大我”的價值。
(二)勞模精神為實現(xiàn)中國夢提供源源動力
“人民創(chuàng)造歷史,勞動開創(chuàng)未來?!绷暣蟠笤趶娬{勞動價值的同時,著重凸顯了人民群眾的努力,中國夢是每一個中國人的夢,與每一個勞動者息息相關,需要每個人在勞動中有開拓進取、堅持不懈的價值追求,需要發(fā)揚艱苦奮斗、勇于創(chuàng)新的時代底色,需要淡泊名利、開拓進取的精神品質。大批勞模和先進英雄工作者在平凡崗位上有“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專一行”的韌勁。全體公民學習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為中國夢貢獻自己的一份力。中國夢依靠每一個中國人民的不懈努力、奮力追求,新時代勞模精神也需要每個中國人民的添磚加瓦。
總之,勞模精神作為新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階段、新征程下,為踐行社會主義價值觀推波助瀾,為實現(xiàn)中國夢加油添彩。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473.
作者簡介
王建超(1995.04-),男,漢族,山東臨沂人,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