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宏梅 王子琨
摘要:繪畫治療使用藝術媒材實現(xiàn)對情緒的表達、自我的探索和行為的調(diào)控,而隱喻治療則通過打比方在來訪者的內(nèi)心植入積極的暗示和信念,從而促進心理反思和建設能力的提升。用藝術的方式來呈現(xiàn)隱喻中的比方,不僅能帶動來訪者思維的運作,也能給來訪者提供更加立體的感官體驗,讓這個“比方”更加真實和有效力。本文結合咨詢實務經(jīng)驗,探討將兩者有效結合起來的幾個結構化方法,旨在為心理健康教育專業(yè)工作者提供方法上的實務參考。
關鍵詞:繪畫治療;隱喻治療;團體心理輔導;青少年
中圖分類號:G4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2684(2021)29-0004-05
一、相關概念
繪畫治療的魅力顯而易見:來訪者通過紙筆等藝術媒材任意地創(chuàng)作,有意識也好,無意識也罷,那些被呈現(xiàn)出來的色彩和線條以及各種手工創(chuàng)作總能帶來新的覺察,將心靈中隱秘的傷痛、未被展現(xiàn)出來的力量和欲將生發(fā)出來的新希望,匯聚成一股叫作“心靈內(nèi)在語言”的流動的力量躍然紙上,給來訪者創(chuàng)造出新的心靈成長的機遇。
繪畫藝術借藝術的形式,走心理治療之路,密切關注來訪者在“非語言表達”過程中的體驗。而咨詢師則把對這一過程以及最終的“作品”的觀察,作為促進來訪者表現(xiàn)或表達、展露自我、探討自我并最終深入其心靈深處的秘密的一個窗口。
萊可夫與約翰遜[1]于1980年合著的《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開啟了語言學研究的新篇章,預示著認知語言學的誕生。他們認為,隱喻不再只是一種修辭手法,隱喻不僅體現(xiàn)于我們使用的語言,更貫穿于我們的思維和行為當中。斯蒂芬·蘭卡頓也指出,故事和隱喻能給人以教育、激勵、引導、溝通并被記住,且隱喻無處不在。而且,隱喻作為一種語言形式和一種交流方式,拓展了語言的表現(xiàn)力、創(chuàng)造力,豐富了語言的吸引力和生命力。心理治療是一個基于語言交流的過程,治療效果的取得也在很大程度上倚重來訪者和咨詢師之間的交流效果。因此,咨詢師如果熟悉語言結構,尤其是隱喻,就可能在交流的過程中獲得最大限度的對來訪者的理解和促進。
在心理治療中使用隱喻的做法被稱為隱喻治療。喬治·彭斯[2]指出,“決定治療信息能被聽到、接受并付諸行動,不僅僅是因為你對來訪者說了些什么(治療干預),而且還有你如何去說(治療干預的溝通方式)?!倍[喻這種間接的溝通方式的魅力在于,它可以讓治療中的交流變得有趣和具有吸引力,因而也可以減輕交流中的阻抗,并能夠增進交流過程中來訪者的想象力、探索精神,以及增強他們解決問題的自主性和能動性,并在來訪者語言建構的世界和超越語言的體驗世界之間搭建起一座聯(lián)通的橋梁。
二、應用優(yōu)勢
經(jīng)典的隱喻故事治療依賴口語。從艾瑞克森的催眠治療到喬治·彭斯的故事治療,治療師們憑借自己深具魅力的語言傳遞詞匯所能達成的通往心靈的力量,讓來訪者借助這些口語信息來完成一個隱喻帶來的積極想象。比如一個最簡單的例子,當咨詢師在咨詢的某個節(jié)點和來訪者說“我覺得你真是擁有一雙像鷹一樣敏銳的眼睛”,或者說“我覺得接下來你就可以去沖浪你的人生了”,或者說“這將會是你接下來的一段新航程,舵手,可以出發(fā)了”,來訪者自然就明白他所擁有的力量和新目標。
心理輔導實務工作中,當我們想把某個隱喻植入兒童青少年來訪者的內(nèi)心世界的時候,我們會尋求匹配來訪者也適恰咨詢師本人的方法。某些時候,雙方都會在口語方面陷入一定的困境,比如來訪者本就是被動的和口語表達不擅長的人,咨詢師也不太擅長使用口語講故事,這個時候,繪畫藝術這種非口語的媒介就成為權宜之選。
咨詢師不再試圖笨拙地想要講出美妙且有力的故事,而來訪者也可以回避在理解隱喻的語言和回應故事中所感受到的困難。他們可以在傳遞一個簡單的隱喻之后,迅速用繪畫的方式,想象和創(chuàng)作出一個屬于來訪者自己的鮮活的意象。在這個意象被創(chuàng)作出來之后,再就其展開一些口語訪談的工作——這就是體驗式隱喻的魅力所在:咨詢師為來訪者創(chuàng)造一個帶有隱喻意圖的體驗任務即繪畫,而來訪者在這個新的體驗任務中可以培養(yǎng)技巧、能力和信心,也可以增加對意義的探索和體悟。于是我們會發(fā)現(xiàn),隱喻和繪畫“雙劍合璧”,啟動了來訪者的內(nèi)在,隱喻激活了想象,讓繪畫創(chuàng)作容易聚焦;繪畫呈現(xiàn)了有形的隱喻,讓視覺刺激增加了隱喻的表現(xiàn)力和治療魅力,二者相得益彰。
三、活動設計
(一)活動示例
下面以四個活動為例,簡要呈現(xiàn)結構化的活動框架。
1. 制造一枚“OK繃”
第一步:情境引出隱喻。你是否使用過“OK繃”,我們也叫它創(chuàng)可貼。當我們的身體有了一個小的傷口,我們會使用一枚OK繃來管理這個傷口。因為OK繃可以止血,可以止疼,還可以防止傷口感染,所以能促進傷口的愈合。
第二步:隱喻關聯(lián)心理。我們的情緒有時候也會出現(xiàn)一些或大或小的傷口。如果這些傷口沒有得到及時的處理,我們的“情緒皮膚”可能會出現(xiàn)感染,由此給我們帶來更大的損害。所以情緒的傷口也需要及時地清創(chuàng)和包扎。那么,我們就需要隨手能夠拿到幫我們止血和止疼以及防感染的“OK繃”。
第三步:繪畫呈現(xiàn)意象。向?qū)W生提出問題:在你的想象當中,一個具有這樣功能的“OK繃”可能長什么樣子?比如它的顏色、大小以及它的構造和功能。當你的想象能夠為你內(nèi)在的這一枚“OK繃”定格的時候,你就可以嘗試把它畫下來。為了讓學生在繪畫的時候更加聚焦,我們使用二分之一張A4畫紙,請學生盡量將自己的“OK繃”畫在畫紙的中間區(qū)域。
第四步:分享凝聚力量。請學生分享自己的這枚OK繃。分享清單為:這是一枚怎樣的OK繃,請介紹它的樣貌、構造和功能;你是怎么想到要為自己制作這樣一枚OK繃的?這枚OK繃最讓你滿意的地方是什么?為什么?你會在什么情況下以及怎么樣使用這枚OK繃?這個制作OK繃的過程帶給你怎樣的啟發(fā)?
2. 張開你的“秘密之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