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葳 張野
摘要:基于自我決定理論以及意義感維持模型,考察父母心理控制、青少年尋求意義感和學校聯(lián)結的關系。采用父母心理控制量表、生命意義感量表和學校聯(lián)結量表對327名初中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父母心理控制、尋求意義感和學校聯(lián)結彼此相關顯著;學校聯(lián)結在父母心理控制與尋求意義感之間具有中介作用。研究結果揭示了父母心理控制對青少年尋求意義感的作用機制,并對青少年尋求意義感的干預有一定指導意義。
關鍵詞:父母心理控制;尋求意義感;學校聯(lián)結;初中生
中圖分類號:G4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2684(2021)29-0014-05
一、引言
生命意義感是青少年身心發(fā)展必不可少的保護因子,能夠有效預測身體健康、生活滿意度和幸福指數,相反,缺失生命意義感將會給個體帶來抑郁、焦慮等,甚至損害其社會功能[1-2]。處于青少年階段,一旦出現生命感危機,會導致青少年對生命的漠視,甚至引發(fā)青少年的自殺意念及自殺行為[3]。
國外有研究者提出,生命意義感分為擁有意義感和尋求意義感兩個維度,尋求意義感作為生命意義感的動機維度,是指人們?yōu)榱颂嵘饬x感所付出的努力,強調意義尋求的過程[4-5]。研究表明,擁有意義感是尋求意義感的產物,即個體在擁有意義感之前需要尋求意義感[6]。因此,了解尋求意義感的影響機制十分必要,不僅能對青少年的生命冷漠進行預防和控制,更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能有針對性地提高青少年的生命意義感。
(一)父母心理控制及其與尋求意義感的關系
生態(tài)系統(tǒng)理論指出,家庭是重要的微系統(tǒng)之一,對青少年的身心發(fā)展具有重要作用[7]。在家庭這一系統(tǒng)中,父母占據主導位置,因此父母關系的融洽程度、父母的教育方式等,都影響著青少年的社會功能[8]。父母控制作為父母常用的教育方式之一,在中國家庭中時常出現[9]。父母控制分為父母行為控制和父母心理控制,父母行為控制是指父母對子女行為舉止進行明確地指導和規(guī)范,有助于抑制個體的問題行為;而父母心理控制是父母浸入式的教養(yǎng)方式,指父母通過引發(fā)內疚、收回關愛、堅持權威等策略來控制和干擾子女的情緒和想法,最終使孩子聽從他們的要求,達到對孩子自我發(fā)展和自我表達的控制[10]。
自我決定理論認為,青少年的行為和決定一旦取決于父母的控制而非發(fā)自內心的動機,這種心理控制就會阻礙青少年基本需要的滿足,致使其不能很好地發(fā)展自主性,產生情感和行為障礙,甚至出現焦慮、抑郁等內化問題[11-13]。研究發(fā)現,父母心理控制能剝奪大學新生的自主權,通過侵入個人的情感和心理世界剝奪其控制感和處理環(huán)境變化的能力[14]。經常遭受父母心理控制的青少年可能會在活動時產生壓迫感,不能很好地反映自身的意愿和偏好,并對自己是否擁有能夠有效地應對挑戰(zhàn)的能力感到懷疑。還有研究發(fā)現,高水平父母心理控制下的青少年,在生命意義感追求上會出現迷茫、不知何為自己的生命使命等現象[15]??梢?,父母心理控制是影響青少年尋求意義感的重要因素。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設1:父母心理控制能夠顯著負向預測青少年的尋求意義感。
(二)學校聯(lián)結與生命意義感的關系
兒童發(fā)展所處的環(huán)境是一種有結構的、由多重關系構成的系統(tǒng),研究者不僅要單獨考察每個環(huán)境對兒童發(fā)展的影響,還要綜合研究來自不同系統(tǒng)中的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這樣有利于整體掌握各背景與環(huán)境的聯(lián)動過程[16-17]。意義感維持模型(meaning maintenance model)指出,意義感的流動性是意義維持模型的核心,意義感的流動性指當個體失去生命意義感時,人們可能會通過從其他方面獲得意義感進行彌補,即當父母心理控制過高導致青少年缺乏意義感時,將促進其他心理資源的介入,以維持意義感的平衡[18-19]。
學校是青少年學習和生活的重要場所,對青少年的學業(yè)與社會性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會影響學生在校表現,如學業(yè)成績、親社會行為等,而學校聯(lián)結是指學生獲得教師和同伴的支持程度以及對學校的歸屬感程度,因此父母心理控制可能會影響青少年對學校、教師和同伴的認可和依賴,即影響其學校聯(lián)結[20-22]。研究表明,學校聯(lián)結正向預測生命意義感[23]。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設2:學校聯(lián)結在父母心理控制與青少年尋求意義感之間具有中介作用。
綜上,本研究以初中生為研究對象,結合自我決定理論以及意義感維持模型,探究父母心理控制、學校聯(lián)結對青少年尋求意義感的作用機制,為有效提升青少年的生命意義水平提供理論依據和數據支持。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采用整群抽樣法,選取遼寧省撫順市兩所初中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以班級為單位發(fā)放35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327份,有效率為93.43%。其中,男生163人,女生164人;初一學生137人,初二學生190人;獨生子女232人,非獨生子女95人。平均年齡為13.50±1.97歲。
(二)研究工具
1.父母心理控制量表
采用父母控制問卷(中文版)中的父母心理控制分量表,包括引發(fā)內疚、收回關愛和堅持權威3個維度,共18個題項[24]。采用5點計分,從“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數越高表明父母心理控制越嚴重。本研究中,總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89,3個維度的Cronbach's α系數分別為0.82、0.77和0.75。
2.尋求意義感量表
采用王鑫強[25]修訂的中文版中學生生命意義感量表中的尋求意義感分量表,量表共5個題項。采用7點計分方式,從“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得分越高表明個體尋求意義感的水平越高。本研究中,尋求意義感分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50。
3.學校聯(lián)結量表
采用喻承甫、張衛(wèi)、曾毅茵等[22]編制的中文版學校聯(lián)結量表,該量表包括10個題項,通過教師支持、同伴支持和學校歸屬感三個方面反映學生學校聯(lián)結的程度。該量表采用5點計分,從“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分數越高表示學生感受到的教師支持、同伴支持和學校歸屬感越強。本研究中,該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