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正文
【摘要】思想政治理論課是中國高校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徑。囿于教學內容滯后、教育形式單一和計劃多于實踐等因素,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對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效果受到影響。因此,課堂教學要突出時代性,教育形式要突出層次性,實踐活動要突出多樣性,真正發(fā)揮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中的作用。
【關鍵詞】思想政治理論課;大學生;愛國主義
1、前言;
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要立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發(fā)展要求,將目標與過程相統(tǒng)一,融合新時代教育特征,培養(yǎng)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為開展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提供了有效的行動指南,為新時代深入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指明了實施方向。隨著中國深度融入世界發(fā)展浪潮,西方一些消極思想悄然侵蝕著國人的精神世界。作為肩負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使命的新時代大學生,正處于人生育穗期,且即將轉變角色,步入社會。落實好愛國主義教育,發(fā)揮好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愛國主義教育主陣地作用,讓愛國主義真正在學生群體中入腦入心并外化于行,是高校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
2 堅持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tǒng)一
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應堅持主導性和主體性。
2.1 必須堅持教育者主導性
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并非不要教師的主導性,因為并非每個受教育者都會自覺接受或主動完成愛國主義教育。教育者主導性意味著教育者要把握教育的主動權,積極引導學生,為學生釋疑解惑,為學生的成長成才保駕護航。例如,高校輔導員應主動作為,關注大學生的思想狀況、心理狀態(tài)以及學習和生活情況,積極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意識形態(tài)。思政理論課教師要在日常教育教學中起主導作用。教育目標的設定、教學計劃的安排,教學內容的取舍、教學方法的選擇、課堂教學和課外實踐的組織等都離不開教師的主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對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關健。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再次強調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明確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開展素質教育。在新時代,高校基于在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導權的出發(fā)點上,如何將愛國主義教育工作貫穿到教育教學中,實現以學生為根本,全面和諧、可持續(xù)發(fā)展,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突出強調學生個性培養(yǎng),注重教師的主導作用,讓全體學生都得到發(fā)展,是當前高校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對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關健,但部分教師由于認識不夠、能力不足,缺乏對新時代大學生認知規(guī)律和發(fā)展特點的把握,以致于在對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時,缺乏新思路、新手段、新方法。堅持教育者的主導性的同時提高非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的政治站位。目前,部分專業(yè)課教師認為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主要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輔導員的工作,只重視學生專業(yè)課程的教學而忽略了對學生愛國意識、愛國情感的培養(yǎng)甚至還有部分教師向學生進行負能量的教育影響,錯誤的引導學生,導致學生國家認同感、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淡化,從面在整體上影響了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吸引力和實效性。
2.2 必須堅持學生的主體性
大學生已經是成年人,受教育多年,思維活躍,其自我判斷能力、獨立自主能力、社會實踐能力等各方面都有了顯著提高,能堅持自主學習,積極參與校園實踐活動,同時關注社會熱點和時事,對國內外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問題有自己的看法和見解。我國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主要是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這一載體獲得,但在實際中,四門思想政治理論課,內容較為深奧,教學方法較為枯燥乏味,理論與實踐實際存在著脫節(jié),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高,而“形勢與政策課”課時嚴重不足,教育者對教學方式的創(chuàng)新能力、教學內容都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并沒有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去選取學生感興趣的事件與理論相結合進行分析講解,而是單純的對理論進行解讀,導致大學生參與課程的程度較低。在日常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積極轉變角色,從滔滔不絕的說教轉變?yōu)榻M織和引導學生自主地完成教學過程并把握正確的方向,即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學生為中心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教學。因此,教師要改進教育教學方法,摒棄傳統(tǒng)的“一言堂”的方法,充分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注重啟發(fā)式和互動式的教學,采用案例討論、話題辯論、情景表演、社會調研等教育形式。例如,運用案例分析法,即對相關領域的典型案例進行呈現,接著讓學生討論和剖析,得出結論,最后教師總結引導。案例具有生動、直觀的特點,學生易于接受。通過話題辯論、情景表演展現學生個人或團隊魅力,易激活課堂氣氛,受學生喜愛。這些均能使學生在課堂活動中感悟和思考,有利于強化大學生的愛國情感,外化為理性的愛國行為。
3 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tǒng)一
實踐性有兩層含義。一是教師在講授理論時不是從理論到理論,而是要有落腳點。傳統(tǒng)的愛國主義教育缺乏實效性的原因之一是沒有堅持理論與實踐的統(tǒng)一,理論與現實的統(tǒng)一,給學生的感覺是理論高高在上,“大而空”,說教形式明顯,必然遭遇冷場甚至逆反和抵觸。部分教師缺乏將愛國義教育內容進行話語轉換的能力,仍采用“我說你聽”的教育手段,并沒有采用啟發(fā)式、參與式、研究型等新型教育方法和手段,導致學生對這種教育手段缺乏認同,甚至產生厭煩、逆反等心理。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要把理論與實際緊密結合起來,把理論與國家大事、身邊的小事掛鉤,使理論落地,接地氣,化為日常所聽所見之事。
結語
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要遵循學生成長規(guī)律和教育教學發(fā)展規(guī)律,有效發(fā)揮思政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作用,通過教學讓學生在課堂中認知自我,通過實踐讓學生在行動中實現自我,強化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核心內容,引導廣大青年大學生放飛青春夢想,將個人的小我融入社會的大我之中,彰顯新時代青年的愛國精神和愛國情愫。
參考文獻:
[1]郝海洪,李國強. 全球化背景下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新思路探析[J]. 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