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冠男
摘要:在學校教學和班級管理中,普遍存在著禁果效應的心理學現(xiàn)象,簡單的說就是老師禁止學生做的事,學生越是感興趣,并且會想方設法地去做。作為教育的執(zhí)行者掌握學生的心理規(guī)律,對教育教學有著重要的意義。本文是作者結合實際工作經驗,對禁果效應的運用進行探討,以求更有效地教育學生和提高教學效果。
關鍵詞:禁果效應;心理學規(guī)律;教學管理
一、理論背景
禁果效應,是指一些事物因為被禁止,反而更加吸引人們的注意力,使更多的人們參與或關注。在生活中常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有人越是想把一些事情或信息隱瞞,越會引來別人的興趣和關注。人們對你隱瞞的東西充滿好奇和窺探的欲望,甚至千方百計通過別的渠道試圖獲得這些信息。而當這些信息突破你的掌握,進入傳播領域,就會因為它所具有“神秘”色彩被許多人爭相獲取,并產生一傳十、十傳百的效果,從而與你隱瞞該信息的愿望背道而馳。
從心理學方面來理解,這種“禁止”其實是個體外部的刺激物,這種外在的環(huán)境刺激成為產生行動的驅動力量,是動機產生的誘因。所謂誘因是指能夠刺激有機體的定向行為,并能滿足某種需要的外部條件或刺激物。人們會在這種“禁止”誘因的作用下,使個體為了不斷滿足自身的好奇心的需要而產生相應的行動,從而逐步趨近目標而滿足相應的需要,并引起相應行動。這樣無法知曉的“神秘”的事物,比能接觸到的事物對人們有更大的誘惑力,并能更加激烈地促進和強化人們渴望接近和了解的愿望。
在教學中,禁果效應大多表現(xiàn)為老師禁止學生做的事將成為學生們的“神秘”事物,可望而不可求,學生們在心里產生了很大的渴望,并被那些被禁止的事物深深地誘惑著,甚者可能會采取主動地方式去觸及“禁果”。
二、探索嘗試
在教育教學中,禁果效應將隨時發(fā)生在我們的身邊,不論是在班級管理中,還是在學科教學中都有運用禁果效應的機會。我們應該按照心理學的規(guī)律,以人為本,分析學生的現(xiàn)狀,用正確的方法來引導和教育學生,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一,不要把某些事物刻意地說成“禁果”,以免人為增加學生對此事物的吸引。
對于在校的學生來說,越是禁止的東西,他們想獲知的欲望就越強。對一些不好的事物不應人為地強化其神秘感,這會反而引起學生的吸引力。因此在否定不好的事物時要注意方式方法,以妥當?shù)恼Z言引導。
【案例】我所在的學校是所寄宿制的學校,每日的學習生活使得學生沒有太多的清閑時間,只有晚上回寢室后才會空閑許多。因為這種空閑,上學期有班級曾發(fā)生學生在寢室看小說的現(xiàn)象,影響了學生晚上的睡眠。這學期開學的班會課上,未雨綢繆的我就強調不得在寢室里看小說,并苦口婆心地說明看這些書有什么不好。課后,我自以為道理講的很透徹,學生們會很快接受,分清對錯。但事與愿違,幾周過后,從班委處得知寢室里看小說的人數(shù)急劇增加。我當時感到很惱火,立即處理了那些“違法亂紀”的學生,并狠狠批評了他們,進行了深刻的思想教育。
事后,經過認真思考,我認識到這是我人為地增加了學生們對小說的神秘感,使得部分學生認為小說是可望而不可求的事物,總想去偷偷地看幾眼,以滿足內心的好奇,從而產生了禁果效應。因此要趕快疏導,找到消除這種誘因的合適方法。再三思考后我決定:把每個寢室的“雜書”全部收掉,但不是沒收,而是寄存在班級的圖書角里。并規(guī)定學生可以在教室里適時地自由閱覽,對喜愛的健康的書可以光明正大的閱讀,學期結束后表現(xiàn)好者把書再帶回家。若不遵守規(guī)定的同學將會被取消閱讀的資格。此規(guī)定一出同學們紛紛把那些小說都放在圖書角里,而且在完成作業(yè)后閱讀喜愛的課外書,從此再沒有一位同學在寢室里偷偷看小說了。
【分析】在此案例中,老師在無意識的狀態(tài)下增加了小說這種誘因的神秘感,學生們對此誘因產生了很強的興趣,并在這種誘因的驅動下產生了滿足內心好奇感的行動—看小說,使得禁止的事反而成為了有吸引力的事。
第二,可以要把學生不喜歡而又有價值的事情,人為地變成“禁果”以提高其吸引力。
由于學生們處在特殊的年齡階段,對老師們要禁止的事物很是感興趣,因此,老師可以順水推舟,讓學生對一些不喜歡的事物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從而提高學習積極性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一次數(shù)學整理課,因為要講解一個靈活性較大的題目,我很擔心學生們會有畏難情緒而不認真聽講,所以上課之前我心里很沒底。就當我走進教室時,我靈機一動計上心來。我走上講臺后,雙手無力地放下手中的書,故弄玄虛地說:“哎,同學們,我這里有道題,本來想讓大家做一做,但,我自己想了好久現(xiàn)在還沒做出來,擔心你們做不出??!”學生們一看我這情景,先愣了會,眼睛眨吧眨吧,馬上勁頭就上來了,好像是說平日里一貫思維慎密的數(shù)學老師也有做不出的題目,這題目一定會很有意思。此時,已經有同學開始請求道:“老師,讓我們看看這題目吧,我們試試!”我裝作無可奈何的樣子把題目寫在黑板上,全班同學就開始忙碌起來了。
不一會兒,就有同學就開始舉手了,一個,二個,三個···,我拖著長腔說道:“不可能吧,有同學這么快就解決了?。 庇形粚W生驕傲地說道:“那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哦!”過了會,我便請了幾位學生說說思路,當我聽到他們清晰的解題思路時,我心里暗喜,這方法還真有效果。我故意裝作甘拜下風迎合道:“果然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這樣看來,這類題目應該能學會嘍,那我們開始歸納總結,有信心學好嗎?”學生齊聲回答:“有!”學生們斗志十分高漲,這節(jié)課順利解決了難題。當我走出課堂時,心里欣慰了很多,也感受到了禁果效應在課堂中發(fā)揮的巨大作用。
【分析】在教學中,可以選擇性地給困難穿上漂亮的“外衣”,使學生對它感興趣,并產生飽滿的精神和強烈的求知欲,從而調動學生們學習的積極性,這樣可以增強他們克服困難的信心。
三、完善和反思
禁果效應在教育和教學中的應用很是廣泛,但同時它又是一把雙刃劍,既有積極的作用,又有消極的作用,只要能巧妙地利用禁果效應,那么在處理某些事情時就會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操作前提。禁果效應之所以能夠產生,是因為存在著良好的誘因。如果想充分運用禁果效應首先必須找出事件的誘因,并分析這個誘因對學生吸引程度的大小,如果偏大需要降低其誘惑性,如果偏小就需要增加輔助的誘惑性。如:學校禁止學生上網吧,要選擇合適的方式制止,不宜一味的否定和批評,以免人為地增加了誘惑性,要以取得學生充分認同和理解為準,使學生能主動去思考,分辨是非。
2、操作過程。在禁果效應即將發(fā)生時,對于需要加強的誘因,我們作為引導者要不斷向學生強化誘因的存在,并不斷鼓勵支持學生勇敢去探索,培養(yǎng)學生敢于向未知探索的精神,增強心理耐受能力,有意識地加強自己的能力,盡可能地挖掘自身的潛能,為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礎。
3、操作結果。當禁果效應起到促進學生學習時,要及時鼓勵學生的探索精神和知難而上的可貴品質,充分肯定他們所做的努力付出。這樣為他們的后續(xù)努力會保持一個很好的發(fā)展基礎,體驗成功的快樂。
總之,在新的教育形勢下,把心理教育與青少年成長的生理特點有機結合,把傳授知識與陶冶情操、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密切融合,多角度運用心理學原理于學校的教育管理中將會推動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教學管理信息化建設的實踐與思考[J].胡均,王昱.中國管理信息化.201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