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黎
[摘 要]在剛剛升入初中時,學生普遍不會學習歷史。所以,歷史教師要充分了解學情,認真研究學生的特點,深入鉆研教材,形成自己的課堂教學特色,摸索歷史課堂教學的流程,幫助學生掌握歷史知識、學會學習,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關鍵詞]初中;歷史;方法;習慣
一、培養(yǎng)學生的習慣
七年級新生剛入學時,對于歷史課堂學習完全不了解,所以,前幾節(jié)課的講授對于日后的歷史學習至關重要。對于歷史課堂是什么、歷史課堂怎么學等問題,開學伊始就要讓學生做到心中有數,逐步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
例如,開學第一課的講述,第一個問題:什么是歷史?過去發(fā)生的所有事是不是就是歷史?多數學生都會回答是。教師要讓學生有一個清晰的認識:歷史并不是簡單過去事情的羅列,而是能夠體現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和說明人類社會發(fā)展特點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在初中階段主要學習重要人物和重大歷史事件。教師如此講解,學生可能還是沒有清晰的認識,教師可以結合第一課《中國最早的原始人類——元謀人》中的一幅牙齒化石插圖提問:這個牙齒有什么作用?有什么樣的價值?為什么你們脫落的牙齒沒有被當做重要化石留存?通過這樣的問題設置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行熱烈的討論并得出結論:通過這些牙齒化石可以驗證元謀人是中國境內已知最早的原始人類。采用這種趣味化、貼近學生生活的教學設計,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第二個問題:學習歷史有什么作用?對于這個問題學生普遍沒有什么認知,可以引導學生從拓展視野、增強綜合素質、提高認識等角度形成認知。例如,《三國演義》中有兩個突出的人物形象,即老謀深算的諸葛亮和年輕有為的周瑜,學生普遍認為諸葛亮年長于周瑜,其實,諸葛亮比周瑜年輕,這說明歷史小說和歷史真實不同。教師要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體會學習歷史的作用,提高在實踐中運用知識的能力,使學生更深刻理解學習歷史知識的作用。
了解歷史的基本常識之后,更重要的是學案的整理和使用。教師要向學生明確如何粘貼、如何整理、如何書寫、如何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等要求。
總之,要從第一節(jié)歷史課開始,使學生逐步養(yǎng)成規(guī)范的行為習慣、書寫習慣、學習習慣,使學生課前有預習、學習有思考、課后有整理。
二、規(guī)范學生的學習
做好前期準備之后,就進入到正常的歷史課堂學習階段。在學習的過程中,要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在課堂40分鐘內有事情做、了解學習環(huán)節(jié)、知道如何學習。
(一)學習目標
歷史教學的重要依托是歷史課程標準。依據歷史課程標準制定的教學內容、確定的課堂教學目標更具有科學性和針對性,課堂教學也更具有實效性。
根據課程標準,教學目標可以細化為三個層面,即能記住、能分析、能感受。例如,把八年級上冊《洋務運動》一課的教學目標設置為:能記住——洋務運動的概況、時間、代表人物、口號、內容和影響。能分析——洋務運動沒有使中國走向富強的原因。能認識——洋務運動是清政府救國道路的一次近代化探索。通過這樣的設置使學生可以清晰地了解本節(jié)課需要掌握哪些內容、需要達到什么要求,學習的針對性比較強。
(二)學習重難點
在每一節(jié)課的學習中都會有比較重要的內容和比較難以理解的內容,學生應結合教師的講解和教材內容采用適合的學習方法,以此加深對重難點內容的記憶和理解。例如,把《洋務運動》的重難點設定為:重點是洋務運動的主要內容;難點是洋務運動的影響和失敗原因。洋務運動的主要內容比較多,條理不清,需要對此部分內容進行整理,逐條歸納,使學生便于識記。對于洋務運動的意義,可以出示相關材料,加深學生的認識和理解。
(三)學法指導
學案的設置最關鍵的是教會學生學習歷史的方法,對知識點的識記只是一方面,學會如何學是另一方面。例如,《洋務運動》一課的學法指導可以歸結為:通過快速閱讀課文,用兩種顏色的筆記錄和勾畫本節(jié)課的重點內容;重點閱讀洋務運動的相關知識,對知識進行整理和歸納。通過指導使學生明確如何閱讀教材、如何使用雙色筆在書中進行勾畫、如何總結知識點并在相應位置做標記,這些都有利于學生更好地學習歷史。
(四)導入新課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關鍵,所以,新課導入至關重要??梢圆捎脠D片和視頻導入,也可以采用文字資料導入,但一般采用復習導入居多,既復習了上一節(jié)課的內容,又達到引入新課的目的,而且課程之間的設置往往是相互聯系,用上一課的“因為”,去聯系下一節(jié)課的“所以”,前后貫穿,便于學生掌握歷史的脈絡和線索。例如,在學習《洋務運動》時,先復習太平天國運動的相關內容,回顧其是在什么背景下爆發(fā)的、爆發(fā)的過程是什么、有什么作用,這樣可以更好地理解洋務運動是在清政府內憂外患中實施的一場封建統治者的自救運動。
(五)當堂檢測
在講授完主干知識后,通過課堂練習的方式對本節(jié)課的知識進行練習,當堂鞏固知識點,以此達到夯實學生的基礎知識、提高學生的能力的目的,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通過獨立訓練來檢測自己的進步程度。
(六)知識鏈接
通過鏈接相關中考試題,使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都能得到中考輔導、明晰中考要求。但是,試題的難度要適中,設置的難度要符合學生的特點,而且要注重在平時的訓練中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考試心態(tài)。
(七)知識梳理
相關的學習環(huán)節(jié)設置完之后,要將課前、課中、課后的知識點進行整理,把所有知識點以一條主線進行梳理,找出脈絡,理清線索。通過這種方式不僅能夠鍛煉學生的知識整合能力,也能夠強化學生對于知識點的記憶。
三、規(guī)范學生的評價
當學生明確課堂流程、養(yǎng)成學習習慣之后,還要建立學生的評價機制。只有建立嚴格而且規(guī)范的評價機制,才能提高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習效率。
在課堂教學中,要時時關注課堂教學效果,關注學生的表現。在預習環(huán)節(jié),要設置具體要求,使學生的預習更具體、更有針對性,并給表現積極且完成得又快又好的小組整體加分。在小組討論環(huán)節(jié),要求小組內的學生全員參與,討論充分,重點突出,歸納得當,有自己的想法,使學生的討論更有針對性。在小組展示環(huán)節(jié),要求學生聲音洪亮,儀態(tài)端正,展示充分合理,并給予適當的獎勵。在小組總結環(huán)節(jié),要求字跡工整,學案完整且有條理??傊?,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以加分的方式鼓勵優(yōu)秀的小組或者優(yōu)秀的學生,對于表現特別突出的學生要多表揚、多加分。將歷史課堂評價納入班級整體考核分數,便于班主任了解學生在課堂的表現,也有助于班主任積極參與到歷史課堂管理中,更好地輔助歷史教師的教學工作。
健全的評價機制可以使歷史課堂教學要求更明確,學生的學習更規(guī)范,教師的教學更有針對性。
總之,歷史教師要結合教學條件和自身優(yōu)勢,依據學生的特點,探索出適合自己的課堂教學模式和流程,總結出適合學生學習的方法,構建起歷史新型課堂,培養(yǎng)學生歷史核心價值觀,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楊惠霞.基于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初中歷史課堂優(yōu)化研究[J]. 新課程(中),2018,(12).
[2]歐雪秋.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現狀分析及對策[J]. 科教文匯(中旬刊), 20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