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球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對人才的綜合素養(yǎng)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進一步突出文化教學的地位,強化文化滲透,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為學生跨文化交際打下堅實的基礎。筆者以高中英語教學為例,分析了在教學中進行文化滲透的意義,就如何借助文化滲透助力英語教學提出了幾點措施。依托教材,創(chuàng)設語境,學習和比較中西方文化,提高文化素養(yǎng),培養(yǎng)文化自信。
【關鍵詞】高中;英語;文化;滲透
【作者簡介】鄭秀欽,福建省永泰縣第一中學。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人際交往的重要工具。在語言教學中,文化教學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高中英語新課標明確指出,英語教學要擴充文化知識和內(nèi)容,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在新課改大背景下,任課教師在教學中要深刻領悟文化滲透的意義,有意識地進行文化滲透和教育,以達到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的目的。
一、在英語教學中進行文化滲透的意義
1.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人類的知識、經(jīng)驗及風俗習慣和價值觀念,很大程度上都是要靠語言來描述和儲存的。所以,從古至今,在語言教學中,一定會進行文化教學。英語是世界上使用范圍最廣的通用語,英語本身就是英語文化的一部分,也是英語文化的載體。學習英語本身就是一個了解英語文化、西方價值觀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nèi)绻魂P注英語知識學習,而不關注英語的文化背景、社會意義,就不了解英語背后所隱藏的人生觀、宇宙觀、人際關系、道德準則。在運用英語來交際時,我們也必然會受到諸多文化因素的干擾。所以,在英語教學中,要基于基本知識教學之上,挖掘語言背后的文化信息,了解英語國家民眾的文化心理,體會語言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的情感色彩和聯(lián)想意義,為將來進行跨文化交際而服務。
2.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素質(zhì)教育關注的是學生全面發(fā)展,素質(zhì)教育不等于知識教育和技能教育,它非常關注受教育者的情感、文化品格和學習能力。文化是一個復雜的綜合體。文化對語言的影響是非常明顯的。英語文化的范圍非常寬泛,它不僅涉及歷史、地理、風土人情等,還涵蓋了傳統(tǒng)習俗、文化藝術、社會心理、道德觀念等各個方面的內(nèi)容。這一切都在英語中有著生動的體現(xiàn)。在英語教學中,借助語言讓學生去了解英語文化,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而當前的一些人青少年具有盲目的文化排斥和文化崇拜心理,還沒有形成正確的文化觀念。所以,在英語教學中,要本著“相關、實用、循序漸進”原則去進行英語教學,將更多的文化素材滲透到英語教學中去。
二、借助文化滲透促進英語教學的措施
1.依托教材,充分挖掘文化信息。教材是教學的基礎,也是教學的重要工具。現(xiàn)行的高中英語教材中包含有豐富的文化素材,英語課程資源中有許多東西都與文化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這些都為英語教學提供了便利。所以,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教師要重視英語課本的基礎作用,結(jié)合教學內(nèi)容挖掘各種文化資源和信息,通過文化資源篩選和加工,將可用的文化素材用到課堂教學中去,以豐富英語教學內(nèi)容,使英語教學充滿文化氣息。如在學習新人教版高中英語B1U5“Languages around the world”一課的閱讀文本時,結(jié)合本文主題“探索中文書寫系統(tǒng)”,教師可以結(jié)合一些有趣的字,借助PPT介紹漢語書寫系統(tǒng)的發(fā)展及其對中華文化、中華民族的影響。以“龍”字為例,這個字在甲骨文里是一個象形字,形體好像一條騰空而起的飛龍,字的形狀與字的含義關聯(lián)非常緊密,在古代漢語中,龍是遠古傳說中的一種頭上有角、身上有鱗神奇動物,是中國人的圖騰。后來,到了封建社會,龍被視為帝王的象征,這個字的書寫方式也更加穩(wěn)重、大氣。與龍有關的詞語也越來越豐富,如龍鳳、龍脈、龍輦、龍舟、龍椅等。到了現(xiàn)代社會,龍雖然還是中國人心中不可動搖的圖騰崇拜,但是龍的權力象征意義被淡化,這個字的形體也越來越簡單。但是,龍的文化象征意義卻始終未變,人們常用龍來形容那些出類拔萃,不同凡俗對人物和優(yōu)秀的品質(zhì),如人中龍鳳??傊?,龍雖然是一個字,但是它卻是中華民族最有代表性的文字符號和形象符號。這樣在英語教學中結(jié)合教學內(nèi)容發(fā)掘文化信息,讓學生汲取更多的文化知識,可以增加學生的文化積累,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和思想認識。
2.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深化學生的認識。文化的概念和范圍非常廣。高中生雖然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認知能力,但是由于他們?nèi)鄙偕鐣啔v,所以許多人對文化的作用和意義都缺少了解。要想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需要堅持教材的基礎作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現(xiàn)行的高中英語教材選材范圍廣泛,許多語篇都涉及英語國家典型的文化背景知識,僅靠老師單純的講解,學生難以領悟文化的含義。所以,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要創(chuàng)新教學手法,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變抽象的內(nèi)容形象化,枯燥的知識趣味化,以激發(fā)學生的情感認同,深化學生的認識。如在學習新人教版高中英語B2U4 “History and traditions” reading and thinking一課時,為了讓學生了解英國歷史,教師可以用多媒體播放純英語視頻,從國旗這個獨特的視角去講述英國歷史:英國國旗是米字旗,最早的米字旗出現(xiàn)于1606年的英格蘭。是時,英格蘭女王伊麗莎白逝世,詹姆士一世統(tǒng)一英格蘭和蘇格蘭,確定采用由英格蘭的白底紅色正十字旗、蘇格蘭的藍底白色十字旗的組合而成的國旗。所以,這個時候的英國國旗旗面顏色是淺藍色,而不是今天的深藍色。英國今天使用的米字旗誕生于1801年1月1日,當時愛爾蘭與不列顛組成了聯(lián)合王國,愛爾蘭圣帕特里克的白地紅色交叉型旗,與米字旗再次合并,形成了今天的米字旗。雖然英國沒有專門的法律確定米字旗為英國國旗,但是,英國議會曾于1908年宣布“米字旗應該被認為是英國的國旗”,這就等于肯定和確定了米字旗的國旗功能。由于英國很早就完成了工業(yè)革命,踏上了對外侵略和殖民的道路,所以,曾為英國殖民地的國家,如澳大利亞、新西蘭,也會將米字旗放在國旗上,以示與英國的從屬關系。這樣在英語教學中,借助多媒體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可以給學生的感官以刺激,讓教學內(nèi)容在學生腦海中留下深刻的記憶。
3.通過文化融合和對比,培養(yǎng)文化自信。中國有句俗話,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不同的民族和國家,也孕育了不同的文化。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不同的語言形式和語種代表的是不同種類、地域的文化。高中英語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在英語教學中,要加強學生對祖國優(yōu)秀文化的認識和理解,讓學生在學習語言知識,了解異域文化的同時,培養(yǎng)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漢語和英語是兩種不同的語言,兩種語言所產(chǎn)生的文化土壤、文化背景,所承載的民族文化都是不同的。在英語教學中,進行文化滲透,不能僅限于某一種文化教學和滲透,而是要將中英文化結(jié)合起來,積極傳遞、滲透各種文化知識、信息,讓學生了解各種文化現(xiàn)象、文化事物,同時有意識地進行文化對比教學,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以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自信心。如新人教版高中英語B3U1“Festivals and Celebrations”的主題是“節(jié)日”,教師可整合新舊教材中與節(jié)日相關的內(nèi)容,讓學生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對中外節(jié)日,如Thanksgiving Day和Chinese middle autumn festival、Day of the dead ,tomb sweeping festival及Dragon boat festival等進行比較。提問:What do they have in common? 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What are? the celebrations? What traditional food do the people eat?讓學生以思維導圖的形式進行呈現(xiàn)。也可以通過網(wǎng)絡資源,尤其是通過觀看“Hello,China ”系列視頻了解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從而讓學生學習了解他國文化的同時,弘揚自己國家的文化,提高民族自豪感,堅定文化自信。同時讓學生積累節(jié)日文化的話題詞匯,如“have its origin in ...”“ date back to”“fall on”“ in celebration of ”“feature a variety of activities”等。以這種形式為學生的節(jié)日文化寫作作好鋪墊,提高節(jié)日文化寫作能力,實現(xiàn)學生的遷移創(chuàng)新的能力。
4.貫徹學習活動觀,積累文化知識。高中生的思想認識已經(jīng)接近成熟,許多人對文化的認知短板,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補齊的。所以,在高中英語教學中,針對文化教學和滲透,任課教師要穩(wěn)扎穩(wěn)打,循序漸進。在課堂教學時間有限的情況下,英語教師要將文化滲透與課堂內(nèi)外結(jié)合起來,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和途徑開展學習活動,以活動為載體進行文化滲透,以增加學生的文化積累,開闊學生的文化視野。如在學習“The on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時課前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課外時間查閱資料,閱讀中外名家關于金錢、財富的作品,了解中英文化中關于金錢的不同論述和觀點,探討和研究中外金錢觀的文化背景,并學習更多與金錢有關的詞語、句法知識。如西方人比較看重金錢,他們毫不掩飾對金錢的渴望,他們習慣花未來的錢。但是,中國人的金錢觀念非常謹慎。中外語言寶庫中,有許多關于金錢的諺語、俗語和成語。如西方人說“More money, more thoughts, more money,less rational”(錢多心事重,錢多理智少)“If you regard money as a god, it will torture you like a devil”。此外,在授課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戲劇沖突,了解人物性格,領悟劇中人物的感情色彩,并請學生分角色進行表演,讓學生體會英語國家文化的同時,引導學生學會思考什么是正確的金錢觀。
三、結(jié)語
綜上所述,語言與文化是密不可分的關系。在語言教學中進行文化滲透,是由語言的社會功能和屬性所決定的。因此,在高中英語教學中,要注重文化滲透,促使學生在學習英語知識的同時,見識豐富多樣的中外文化,形成兼容并蓄的文化心理,繼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和能力。
參考文獻:
[1]王曉婷.高中英語教科書中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內(nèi)容的選擇與組織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9.
[2]吳育斌,溫惠良.高中英語教學中滲透傳統(tǒng)文化的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9(8):88-89.
[3]袁照杰.淺談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文化滲透的具體策略與價值[J].赤子(上中旬),2016(24):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