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金妹 陳美麗 蔡 鳳
鼻咽癌是我國常見的頭頸部惡性腫瘤之一,放療是目前治療鼻咽癌公認的有效方法[1]。放療期間鼻咽癌患者常并發(fā)放射性皮炎或口腔黏膜炎,且放療周期長,因此放療期間患者自我管理效能對減輕患者放療期間副反應有積極的作用[2]。大部分鼻咽癌患者放療間歇期間選擇居家休養(yǎng),而居家期間由于患者缺乏專業(yè)護理指導,導致患者自我管理效能較低,影響患者疾病護理技能及信心,從而降低患者放療依從性及治療效果[3]。家庭式健康教育以患者在家庭中的生理、心理狀態(tài)及病情變化為基礎開展靈活、針對性的健康教育,家庭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建立患者對疾病的正確認知,提高患者遵醫(yī)行為。行為研究法是在實際工作中融入科研思維,以計劃-行動-觀察-反思的思維方式解決護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使護理工作變得更加科學[4]。本研究為了提高鼻咽癌放療患者自我管理效能,降低患者放療期間并發(fā)癥,將行為研究法融入患者家庭健康教育中,并獲得了理想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選取2019年5月-2020年5月我科收治的鼻咽癌放療患者200例。納入標準:(1)經病理組織學確診,且為首次接受調強放療;(2)患者無意識障礙、精神障礙、溝通障礙等;(3)患者對本次研究知情并愿意配合。排除標準:(1)患者全身多處轉移或復發(fā);(2)合并其他惡性腫瘤;(3)不愿意配合本次研究。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100例。觀察組男性53例,女性47例;年齡34~75歲,平均(48.52±4.58)歲;臨床分期:Ⅰ期38例,Ⅱ期32例,Ⅲ期30例;文化程度:初中32例,高中38例,大?;蛞陨?0例。對照組男性54例,女性46例;年齡35~76歲,平均(48.10±4.23)歲;臨床分期:Ⅰ期34例,Ⅱ期40例,Ⅲ期26例;文化程度:初中30例,高中35例,大?;蛞陨?5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化療期間實施常規(guī)護理指導,觀察組實施行為研究法聯合家庭式健康教育。
1.2.1行為研究法 (1)制定計劃:建立行為研究護理小組,通過查閱資料,結合臨床等方式制定護理干預計劃,并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開展臨床研究,從患者放療前、放療時、放療后三個階段分析鼻咽癌放療患者臨床特點及遇到的問題,并制定相關干預措施。(2)實施行動:為提高護理技能,護理小組需要接受專業(yè)的行為研究和家庭健康教育護理理論和方法培訓,明確掌握護理實施的作用。將患者的普遍和特殊臨床表現、恢復情況作為典型,在培訓活動中重點講解,提高護士在實際工作中的處理問題能力。(3)觀察效果:記錄患者放療前、放療時、放療后可能遇到的問題,如心理問題、放療不良反應、飲食注意事項等,并進行對比,評價護理措施的應用效果。(4)反思:結合護理效果分析本次護理中存在的不足,對不理想的護理措施進行調整,持續(xù)提高護理質量。
1.2.2家庭式健康教育 (1)心理健康教育:從發(fā)病前至發(fā)病后,鼻咽癌患者經歷了劇烈的心理情緒波動,臨床表現為焦慮、抑郁情緒,導致患者無法認真的聆聽和執(zhí)行臨床護理措施,因此放療間歇期需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心理評估并給予針對性心理干預。(2)開展健康教育講座:以每周2次的頻率開展“鼻咽癌康復大講堂”活動,活動的參與者為患者及家屬。演講者通過PPT、視頻等方式向患者講解鼻咽癌放療知識,并與患者和家屬進行互動,詢問家屬和患者是否對護理方法有不理解處,及時作出專業(yè)、全面的說明。放療間歇期間通過電話、微信等方式進行隨訪,隨時了解家庭干預中的問題并進行專業(yè)指導。(3)家庭干預:教會患者家屬日常護理方法,完善家庭功能。家屬與患者保持良好的溝通,采取移情、投情等方式交流,給予患者心理支持,通過健康信息傳播及行為指導完善患者對疾病的認知。
比較兩組干預前及干預后3個月自我管理效能、生活質量及放療期間副反應。(1)自我管理效能:應用中文版癌癥自我管理效能量表(C-SUPPH)[5]對患者進行評價,該量表包括自我決策、自我減壓、正性態(tài)度3個維度,共28個條目。每個條目賦值1~5分,總分28~140分,分值越高表明自我管理效能水平越高。(2)生活質量:采用歐洲癌癥研究與治療組織生活質量量表(EORTC QLQ-C30)[6]對患者進行評價,該量表包括軀體癥狀、角色功能、情緒功能、認知功能、社會適應性5個維度,每個維度采用百分制評分,分值越高表明生活質量水平越高。(3)放療期間副反應:根據美國放射治療協作組(RTOG)[7]急性放射性損傷分級標準在患者放療進行一半療程時進行評級,包括對皮炎及口腔黏膜炎進行評價,根據皮膚反應程度及黏膜損傷程度分為Ⅰ級~Ⅳ級。
表1 兩組干預前后自我管理效能評分的比較 (分,
表2 兩組放療副反應發(fā)生率及分級的比較
表3 兩組干預前后生活質量評分的比較 (分,
組別例數情緒功能干預前干預后認知功能干預前干預后社會適應性干預前干預后觀察組10058.99±3.8880.77±5.7859.01±4.1181.24±5.0260.63±4.2580.96±7.56對照組10059.12±4.2571.56±4.2659.12±4.6972.02±4.8961.11±5.3673.10±6.53t值0.22612.8270.17613.1560.7027.868P值0.8210.0000.8600.0000.4840.000
研究指出[3],行為研究法是提高患者自理能力及護理滿意度的一項有效措施。本研究對鼻咽癌放療患者應用行為研究法聯合家庭式健康教育,結果顯示,觀察組干預后自我管理效能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行為研究法聯合家庭式健康教育能有效提高患者自我效能。其原因:由于行為研究法能更好地滿足患者對護理服務基本需求,促進患者臨床癥狀改善,使患者能更好地配合護理干預,在放療間歇期間獲得有效的健康指導,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知[8]。家庭式健康教育以家庭為基礎,結合患者的家庭背景、社會背景,對患者實施針對性健康教育措施,能增強患者的健康管理信念,促使患者能更主動配合護理干預及管理,從而提高患者疾病管理效能[9-10]。
鼻咽癌患者接受放療時,大劑量的放射線可導致皮膚細胞DNA分子受損,從而抑制纖維細胞及上皮細胞增殖,導致皮膚細胞持續(xù)丟失及表皮細胞壞死,引起放射性皮炎[11]。另外,放射線增加血管壁通透性,使皮下毛細血管擴張及充血,阻礙血管微循環(huán),加速口腔黏膜上皮細胞缺血性壞死,從而引起口腔黏膜損傷[12]?;颊叻暖熎陂g指導做好皮膚護理及口腔護理,有助于減輕患者副反應。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放射性皮炎、口腔黏膜炎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放射性皮炎、口腔黏膜炎分級輕于對照組(P<0.05),表明行為研究法聯合家庭式健康教育能有效減輕鼻咽癌放療患者副反應。其原因:由于行為研究法聯合家庭式健康教育能更好地實現家庭參與、落實規(guī)劃行動,充分發(fā)揮不同護理方法優(yōu)勢,促使患者家屬參與患者疾病管理,提高患者居家期間自我護理能力,從而有效降低放療副反應發(fā)生[13]。
生活質量是衡量惡性腫瘤患者治療效果的重要指標。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干預后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行為研究法聯合家庭式健康教育可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其原因:由于行為研究法聯合家庭式健康教育能提高患者對疾病知識的認知,從而提高患者疾病管理信心及技能,減輕患者放療期間不良反應,有利于促進患者身心健康,提高患者生活質量[14]。
綜上所述,行為研究法聯合家庭式健康教育能有效提高鼻咽癌放療患者自我管理效能,降低患者放療期間放射性皮炎及口腔黏膜炎發(fā)生率及反應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