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聰
這是我第一次到上海國際賽車場試駕新車。試駕正式開始之前,教練在PPT旁講解著在“舒馬赫彎”的走線,如何在加速踏板與制動踏板之間做好取舍而不丟走線。雖然第一次進入中國唯一的F1級別國際賽車場讓我心潮澎湃,但是新能源車在車重、懸架和轉向方面很難還原燃油車的操控感,因此我并沒有對試駕體驗抱很高的期待,然而事實證明我錯了。
整個賽道試駕分為繞樁、麋鹿測試、風火輪加速、舒馬赫彎高速體驗共四個板塊。我看了看賽道上放好的樁筒,又看了看ID.3,直到上車之前腦海中還是沒法把一臺純電的大眾和賽道操控聯(lián)系起來。上車后,握緊方向盤,踩下加速踏板,一切成見都發(fā)生了改變。
先說操控方面,有兩個在PPT階段就很吸引人的點:一是這臺車是后驅,二是號稱接近50:50的前后重量比。在繞樁過程中,可以感受出來方向盤助力的力度不小,轉動起來比較輕,有一定指向性,輕盈的轉向手感十分適合城市駕駛。在麋鹿測試和高速彎的體驗中,可以感受到底盤的調(diào)校頗有功力,在舒適性的基礎上做到了一定的支撐,急加速的時候車頭抬起并沒有“人仰馬翻”的感覺。掉頭和低速轉彎時車身的轉彎半徑非常小,這主要得益于后置電機的布局帶來了更短的前懸,這點對不擅長停車的車主來說非常友好。
動力方面,官方宣傳ID.3的0-50公里/小時加速時間為3秒。猛踩下加速踏板,你不會感覺車在“躥”。踏板行程的設計非常合理,初段踩下,均勻且線性地釋放一部分動力,隨著踏板深度加深,電機的功率逐步提升。這點也很符合都市車水馬龍的交通,每一個紅綠燈路口,都可以從容地通過。
新能源車最關鍵的部分就是電池,我們試駕拿到的ID.3宣稱續(xù)航里程430公里,在實際駕駛工況中,行駛里程會根據(jù)空調(diào)、速度、車內(nèi)外溫差等多個區(qū)域傳感器提供的實時數(shù)據(jù)進行計算。在第二天的試駕過程中,我們從上海虹橋一路駕駛到黃浦江邊,里程表顯示的確實是實時計算。
坐進車內(nèi),簡約清新的設計語言讓我耳目一新,富有棱角的雙色內(nèi)飾面板,猶如早晨的芝麻豆?jié){加上了一塊白巧克力。白色部分的材質偏軟一些,而黑色部分則是硬塑料。車內(nèi)設計有大眾家族化的元素,但是并沒有讓人感覺是“套娃”。作為一臺起售價15.98萬元的新能源車,在選擇有限的內(nèi)飾材料中,別出心裁地使用視覺色彩與立體架構相對位置的搭配,創(chuàng)造出不一樣的味道。ID.3的設計師向我們重新詮釋了何為“設計”。
如果細心觀察你會發(fā)現(xiàn),內(nèi)飾部分有兩個與眾不同的地方:一是沒有配備換擋桿或換擋旋鈕;二是作為一臺四門車,門把手處卻只有兩個玻璃升降按鍵。
ID.3的換擋控制被設計師集成到了儀表盤的右部,傳統(tǒng)的上車步驟都是通電、換擋、放手剎、手握方向盤然后踩下加速踏板,換擋控制集成到儀表盤之后,就省去了低頭換擋的步驟。
門把手處的玻璃升降按鍵只有一排,常規(guī)情況下默認為操作前排玻璃升降,如果需要操作后排,則需要按下“REAR”幾個字母,當“REAR”字母亮起時,同樣的按鍵便可以控制后排玻璃的升降。好處在于,考慮到這臺城市小車大部分的使用場景都是1-2人駕乘,只設計一排按鍵避免了升降玻璃時的誤觸。壞處就在于,炎熱的夏天上車之后,你不能同時降下一側的前后玻璃,需要分批通過“REAR”按鍵來控制,這樣看來似乎有些多此一舉。
大眾ID.3的車型售價已經(jīng)公布,為15.98萬-17.38萬元,有純凈版、極智版和初見版三個版本供選擇,內(nèi)飾色彩搭配上則有三至四種可供選擇。我們試駕的這臺ID.3選配了“皓月金星”皮膚包,外觀上有銅色海星輪轂,內(nèi)飾則是黑白色調(diào),我個人比較喜歡。
從開始萌芽,到現(xiàn)在穩(wěn)步發(fā)展,人們從來沒有停止表示對新能源車型的不滿和反對,但正是在如此挑剔的消費者環(huán)境下,新能源車型才能成長得如此迅速。我對新能源車型沒有特別濃厚的興趣,但是如果你說眼下這只“水果湯圓”依然是大眾“套娃”的結果,我并不會迅速予以反擊。相反,我建議你也感受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