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玲玲
摘要:目的:分析院前急救患者行改良靜脈穿刺針固定方案的價值。方法:擇80例患者,分對照組(基礎干預),觀察組(改良靜脈穿刺針固定方案),比較效果。結果:觀察組輸液滲漏發(fā)生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院前急救患者行改良靜脈穿刺針固定方案,具有高臨床價值,能夠提高患者及家屬的滿意度,降低液體外滲發(fā)生率。
關鍵詞:改良;靜脈穿刺針;固定方案;院前急救;液體外滲;預防
【中圖分類號】R4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2107-2306(2021)07--01
臨床在對院前急救患者治療時,由于患者病情嚴重,且較為復雜,甚至部分患者處于休克狀態(tài)。因此對該類患者進行靜脈輸液治療具有重要意義[1]。雖然在治療時,輸液外滲屬于短暫性,且不存在后遺癥,但患者因疾病無法及時反饋自身問題,在出現(xiàn)輸液外滲或處理欠佳時,便會使患者局部組織出現(xiàn)腫脹,嚴重時會使患者組織出現(xiàn)壞死問題[2]。因此目前在對患者實施外周靜脈輸液治療時,需做好外滲預防,提高治療效果,保障治療順利。而改良靜脈穿刺針固定方案,改善傳統(tǒng)存在的問題,采取科學措施,實施有效服務,效果較佳[3]?;诖耍敬窝芯繐?0例患者,分析改良靜脈穿刺針固定方案的價值,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對象:院前急救患者;時間:2019.12-2020.12;例數(shù):80例。分觀察組、對照組。觀察組(40例):男/女為27/13;年齡在18-65歲,平均為(42.51±1.14)歲;體重在56-66kg,平均為(60.14±1.22)kg。對照組(40例):男/女為26/14;年齡在20-71歲,平均為(42.27±1.22)歲;體重在54-63kg,平均為(60.33±1.41)kg。
1.2 方法
對照組:基礎干預。依據(jù)傳統(tǒng)方式進行進針,對針頭實施固定。
研究組:改良靜脈穿刺針固定方案?;颊呷魹檠艹溆己们腋哂谄つw時,從患者血管外側面實施進展;患者若血管彈性良好但未高于皮膚時,則實施常規(guī)方式進針,隨后將針柄進行180°旋轉,保持針尖斜面朝下實施固定。
1.3 觀察指標
(1)輸液滲漏發(fā)生情況。在實施評估時,應依據(jù)相關分級標準對外生氣進行分析,結果為1-4級。1級:滲出皮膚呈蒼白色,水腫最大范圍直徑在2.5cm之內,溫度較低;2級:水腫范圍在2.5-15cm;3級:水腫范圍超過15cm,且皮膚存在麻木情況;4級:皮膚出現(xiàn)緊繃、腫脹、變色、產生循環(huán)障礙,存在血液、刺激性藥物滲出。
(2)滿意度??偡郑?00。分數(shù)越高,患者及家屬滿意度越高。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數(shù)據(jù)利用SPSS22.0分析,計量資料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X2檢驗。p<0.05為有意義。
2 結果
2.1 輸液滲漏發(fā)生情況
觀察組共出現(xiàn)2例外滲情況,為外滲1級,占比5.00%;對照組共出現(xiàn)12例外滲情況,占比30.00%,其中外滲1級1例,占比2.50%,外滲2級2例,占比5.00%,外滲3級6例,占比15.00%;外滲4級4例,占比10.00%。對照組明顯低于觀察組(X2=8.658,p=0.003)。
2.2 滿意度
觀察組滿意度評分為(88.33±4.16)分,對照組滿意度評分為(75.57±5.33)分,觀察組高于對照組(t=3.141,p=0.007)。
3 討論
所謂輸液外滲,即在進行輸液時因各類因素,導致藥液滲漏到靜脈之外的軟組織中,導致患者出現(xiàn)腫痛、腫脹的情況。日常在醫(yī)院病房中,患者在輸液時,處于靜臥病床,或是在相對靜止與安靜的狀態(tài)下實施靜脈穿刺,因此靜脈通路通暢的成功率顯著。但在實施院前急救過程中,患者自身病情較為嚴重,且緊急,需要在短時間內完成穿刺,因此在穿刺時,應選擇患者粗直并且較易固定的靜脈,避開關節(jié)處,例如患者上肢前臂或手背處。另外由于光線以及血管充盈度的干擾,在穿刺時較難做到一次成功。加之樓梯、救護車上下顛簸、對液體通暢均造成一定干擾。所以實施院前急救時最重要的一項問題便是如何保障在急救過程中,患者靜脈通路處于通暢狀態(tài),且未出現(xiàn)液體外滲。
相比常規(guī)干預,就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外滲發(fā)生率較低,且外滲程度較低?;颊呒凹覍贊M意度較高。因此不難看出,研究組在采取改良靜脈穿刺針固定方案后,能夠降低輸液外滲發(fā)生率,提高患者及家屬滿意度,保障治療效果。
對該結論進行原因分析,主要因素如下:在實施穿刺時,最佳位置應為穿刺針懸浮在血管內的血流之中,即使在出現(xiàn)左右搖晃、顛簸的情況下,出現(xiàn)液體外滲概率較低。當前患者若為血管充盈且高于皮膚,則在血管側面進針較易實現(xiàn)最佳位置。若患者血管彈性較佳,但并未高于皮膚情況下,即患者皮下脂肪較厚,或患者血管塌陷情況,則應依據(jù)常規(guī)措施進展,但需將針柄進行180°旋轉實施固定,從而達到與最佳位置最近處。將皮膚設定為水平面,在進行穿刺時,針尖需穿過皮下脂肪區(qū)域,到達患者血管處,且位于水平之下,當針柄與皮膚相貼位于水平面時,針尖能夠在貼近血管上臂處。在輸液時,若出現(xiàn)搖晃或顛簸時,針尖斜面與患者血管內壁會出現(xiàn)摩擦,從而對血管內壁造成損害,另外輸液速度加快,藥液形成的液流對血管上臂造成直接沖擊,雖對血管上臂不會出現(xiàn)直接摩擦,但會產生液體外滲情況。因此當前在將針柄進行180°反轉后,針尖斜面和血管下壁間空隙會有所增加,避免輸液速度較快時藥液形成的液流對血管內壁的直接刺激。且當二者間距有所增加后,可以減少產生摩擦的概率,保障液體屬于通暢狀態(tài),緩解患者的疼痛感。
綜上所述,院前急救患者行改良靜脈穿刺針固定方案,具有高臨床價值,能夠提高患者及家屬的滿意度,降低液體外滲發(fā)生率。
參考文獻:
[1] 趙曉維, 王霞, 王欣然. 改進超聲引導下外周靜脈留置針穿刺技術在靜脈穿刺困難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 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 2019, 027(012):110-113.
[2] 黃超瓊, 呂發(fā)金, 李建英,等. 超聲引導在CT增強檢查靜脈留置針穿刺困難患者中的應用研究[J]. 重慶醫(yī)科大學學報, 2019,44(10): 1359-1362.
[3] 王靖, 李娜, 齊云霞,等. PICC與傳統(tǒng)經鎖骨下靜脈,股靜脈途徑穿刺置管在血液病患者靜脈化療中的應用比較[J]. 河北醫(yī)藥, 2019, 041(005):798-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