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嘉慧
(浙江省杭州市景辰幼兒園 浙江 杭州 310000)
針對小班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弱,加上與班級同伴不熟悉,很容易就發(fā)生糾紛。而大多數(shù)情況,孩子通常都是直接動手或者動嘴咬上去了,這個時候老師看到也為時已晚。針對這一現(xiàn)象,我試圖從剛接手這一屆小班開始尋找突破破解這一行為的方法。借助談話活動、集體教學、視頻、每日一答、小法庭等方法,提升幼兒愿意說,知道如何去說來解決矛盾糾紛的最終目的。
在自主活動期間,突然傳來了一陣哭喊聲,隨著聲音望去,發(fā)現(xiàn)嘟嘟正在咬小梵。等我制止,小梵的手臂上有一排牙齒印。
小班幼兒處于語言發(fā)展的關(guān)鍵期,口語交流能力的培養(yǎng)也是幼兒語言學習的重中之重,孩子在交往中不能較好的表達出自己的意愿,口語作為交流的工具顯然還不能自如的運用。
首先談傾聽,只有懂得傾聽、樂于傾聽并且善于傾聽的孩子,才能去對同伴有所回應(yīng)。他們在游戲中向同伴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意見也有限,還沒有明顯的談話意識出現(xiàn),只會簡單的表達自己想要的那一部分,也不管其他同伴同不同意,就一意孤行,這些語言能力及習慣也離不開家中家長對孩子的溺愛。
3.1 營造安心舒適的談話情景。孩子在園難免會緊張焦慮,孩子在園會很想念自己的爸爸媽媽,教師可以從自己先開始,應(yīng)示范、鼓勵,老師應(yīng)該積極的尋找時間和空間進行多方的交流。
3.2 將晨間談話進行到底。
(1)討論——對與錯。幼兒在事情發(fā)生的當下可能不會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可能會在事后才反應(yīng)過來自己的做法是否恰當,這個時候老師要做的就是去加深孩子的是非對錯的印象。教師可在自主活動之后播放此段錄像,錄像里均為孩子熟悉的玩伴。孩子在看到自己認識的小朋友總會有親切感,而且更容易激發(fā)孩子去觀察畫面找出問題的所在。老師把問題拋給了孩子,讓孩子自己來發(fā)現(xiàn)問題,教師幫助梳理,但小班的孩子語言水平發(fā)展有限,但教師可以代為梳理,起到原有經(jīng)驗上的提升,告訴孩子可以通過詢問的方式進行互動。
(2)教育策略與方法。
策略一:說一說。
我們需要利用一日生活中的各種談話的契機去提供幼兒一個表述的機會。激發(fā)幼兒與他人交談的興趣,讓孩子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驗大膽地講述自己的想法,有時可以是老師給的這一個活動片段,有時可以圍繞一個主題,有時也可以沒有主題。
策略二:出謀劃策。
僅僅在幼兒園的能力發(fā)展遠遠不能滿足幼兒的言語發(fā)展能力,我就想到了動員家長的力量,共同為孩子的言語發(fā)展能力出一份力。
(3) “疑難雜癥”本。
①聚焦生成——解決困惑。幼兒在不會說,不愿說的時候,教師需要適時、巧妙的回應(yīng)與引導,除了集體梳理的困惑還有游戲中生成的困惑,如果當下不能及時的解決,就將問題整理成冊。
②集思廣益,功克難點。針對這一問題我給每一位孩子發(fā)放“疑難雜癥本”,上面的內(nèi)容每周老師都會貼這個孩子因為言語上的表達問題而產(chǎn)生的問題,分析原因,并配上教育建議,同時需要家長的回應(yīng)與配合。教師會在每周附上一篇有關(guān)于如何促進幼兒口語發(fā)展水平的小案例及解決策略,以提高家長的總體教育水平。
成效:脫離了以往都是老師教孩子學的傳統(tǒng)模式,家長也參與進來,家長來源都反應(yīng)孩子回家更愿意把在幼兒園發(fā)生的趣事、學到的本領(lǐng)告訴自己,話也比之前的多了,家長都很喜歡疑難雜癥本,時不時的在走廊中翻閱,想從中吸取別家的育兒經(jīng)驗。
4 .1 “小法庭”。我在班理設(shè)立了“小法庭”,因為處在小班年齡,孩子分辨是非以及處理方法的能力正在學習中,所以法官由我來當,當班里有孩子發(fā)生沖突了,讓告狀的幼兒當“原告”,另一個孩子就是“被告”,再來找?guī)讉€“知情”的幼兒當“證人”,講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法官”評判誰對誰錯。孩子在游戲當中慢慢的愿意開口去說,更像是和事老一樣的去勸說別人,從而達到愿意說,說清楚的教學目的。
4.2 棒棒虎故事大賽。剛好近期舉行棒棒虎故事大賽,我就想到了這個契機,孩子的口語表達訓練方法也可以從孩子愛聽的講故事開始。有了傾聽,孩子就收集了口語的素材,不再像原來詞匯量匱乏而導致的表達不清不遠表達的情況,通過自己對故事的理解,再進行簡述,盡管不能說的很完整,孩子還是愿意去嘗試。通過故事比賽,我對孩子的口語水平有了深入的認識與了解。隨著家中與幼兒園老師的鼓勵,孩子漸漸能講完了。孩子在不斷的鼓勵和練習中鞏固和遷移新的講述經(jīng)驗,通過這種滾雪球的積累過程,講述能力得到發(fā)展,在故事比賽那天,孩子的表現(xiàn)都很出色。
4.3 師生互動中的言語交流。在教師發(fā)起的師幼互動中,孩子會由于害怕、膽小等很多因素不愿意和教師傾訴、互動,一般多有教師發(fā)起的一問一答較多,而在上述我提到的小法官中,就有詢問原因,語音引導幼兒解決問題,評判對錯的步驟,對于小班的孩子老說,表現(xiàn)形式更多的在于直接詢問,傾聽幼兒的想法這一類較多,利用這一點,我在班中創(chuàng)設(shè)“聽聽我的心聲”。時不時的我會坐在那,我采取交換制,一個心聲換一個心聲,漸漸地,孩子們與老師的距離拉近了。
通過上述策略的展開,我們班孩子的口語語言水平提高了不少,從每一天中午孩子爭先恐后舉手想上來晨談、講故事,就可以看出孩子不在吝嗇自己的語言,班里因為交談不暢而發(fā)生糾紛的事件也越來越少,孩子與教師的距離也縮小了,在如此一個從洽的教育環(huán)境中,教師抓住了教育的各種契機,發(fā)展幼兒口頭語音能力,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