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歷代詩畫中的商山四皓文化現(xiàn)象論析

      2021-11-26 02:32:12王家民孫浩章
      唐都學刊 2021年3期
      關(guān)鍵詞:商山高祖張良

      王家民, 孫浩章, 王 豐

      (西安理工大學 藝術(shù)學院,西安 710048)

      “商山四皓”是司馬遷在《史記·留侯世家》中記載的四個人物,即東園公、甪里先生、綺里季、夏黃公,這四個人的出現(xiàn),改變了高祖劉邦“廢太子”的主意,穩(wěn)定了漢初政局。其后,班固在其《漢書》中,對“欲廢太子”與“不易太子”事件多有敘述,贊賞此四人隱居商山、修養(yǎng)德名及“其風聲足以激貪厲俗”的歷史功績,將他們推崇至圣賢一輩。從文本來說,商山四皓的可考歷史資料極簡;從人物定位來說,商山四皓只是講述張良于漢有功的陪襯性人物。如此不見大傳,卻從未失傳的四個文史人物形象卻歷久彌新。究其原因,漢初“廢嫡立庶”的歷史事件固然重大,但與詩詞歌賦、繪畫裝飾等文學藝術(shù)對其的附麗與再塑造不無關(guān)系。

      一、商山四皓本事的文史特征

      商山四皓,無論在史學、政治和社會學等專業(yè)學科領(lǐng)域有多少存疑和爭論,但作為成功人物形象的文學表達卻是不爭的事實,正如《史記·留侯世家》所載:“上欲廢太子,立戚夫人之子趙王如意……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1]。高祖劉邦換太子的主意本來已定,但見有四位前朝博士陪伴在側(cè),知其羽翼已豐,遂不易太子。就此事說與愛妃戚夫人時竟唱楚歌,劉邦曰:“鴻鵠高飛,一絕千里。羽翮已就,橫絕四海。橫絕四海,當可奈何!雖有矰繳,尚安所施?!盵1]歷史上的君王大多面臨有“江山”與“美人”的兩難選擇,劉邦的存廢太子之難,本就是因愛妃戚夫人所引起,“不易太子”便使戚夫人欲立趙王如意的愿望破滅。劉邦如此一曲楚歌,是說高祖沒有實現(xiàn)愛妃夙愿的無奈?還是為坐實了接班人而歡心?無論前面的“欲廢太子”,還是后面的“不易太子”,都是高祖的旨意。他在此勸慰愛妃接受現(xiàn)實,體現(xiàn)了劉邦作為政治家的成熟與聰明之處。

      張良作為善謀天下的智者,他提名舉薦此四人,使“商山四皓”未出場便先聲奪人。以高祖見“四人從太子,年皆八十有余,須眉皓白,衣冠甚偉”[2]。以人物描述為中心,用一千多字的精彩敘述,出場人物包括高祖、張良、呂后、戚夫人、呂澤、劉盈等;還有雖未出場,卻與故事情節(jié)具有重要關(guān)聯(lián)的黥布、叔孫通、劉如意等,人物不可謂不多。跌宕起伏的敘事、錯綜復雜的情節(jié),首尾照應(yīng),“易太子”與“不易太子”的相反結(jié)果,文學手法高明,寓意極是深刻。

      其一,“嫡庶爭位”與“宮斗”的規(guī)律使然。高祖“欲廢太子”及“不易太子”都是宮斗的具體反映。當不易太子后,高祖說給戚夫人的“呂后真而主矣”,是無奈心情的表現(xiàn),也為其后更殘酷的宮斗埋下了伏筆。

      其二,“人事更迭”與漢初政局的穩(wěn)定。高祖劉邦打下的江山,由誰來繼承,前朝的周禮秦制怎么繼承,都是擺在“布衣”皇上面前的難題,也是對新生政權(quán)的考驗。四皓出山,面臨九江王黥布謀反,高祖欲讓年僅十六歲的劉盈帶兵征戰(zhàn)?!八娜讼嘀^曰:‘凡來者,將以存太子。太子將兵,事危矣?!盵1]四人阻止太子征戰(zhàn)黥布,保護太子是前提,若太子征戰(zhàn)有失,何來其后之事?四人此舉是替張良、蕭何等力保宗法制度不亂的群體代言。無奈之下,劉邦便掛帥領(lǐng)兵征討黥布,也恰是這次征戰(zhàn),劉邦中箭、不治身亡。當此之時,太子既定,繼位有人,漢室自是不亂。隨之,張良學辟谷,道以輕身,死后葬黃石。大漢四百年國祚,實乃張良之功也?!妒酚洝ち艉钍兰摇吩诖藲v史轉(zhuǎn)折關(guān)頭,以巧奇的故事情節(jié)贊頌張良之功。

      其三,功高蓋主者“歸隱山林”方為善終。張良作為“漢初三杰”之首,以“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智計助高祖取天下勞苦功高,最終“從赤松子游”羽化成仙。張良舉薦四人事件具有特定的暗示和寓意,神秘的黃石公為張良巧授兵書,再是神秘的四皓助張良一臂之力,這些不同凡響的故事和人物都為張良的求仙學道鋪墊了基礎(chǔ)、營造了氛圍。張良與四皓走在一起的意義在于,仁德賢才人方能隱逸,功高蓋主者亦可善終。如此以張良為代表的群體行為的文學描寫使人感嘆:太史公妙筆生花,四皓雖為前朝遺老已隱居山林,卻能從張良扶漢室而青史留名。

      《史記·留侯世家》司馬貞《索隱》載:“四人,四皓也。謂東園公、綺里季、夏黃公、甪里先生。按:《陳留志》云:‘園公姓庾,字宣明,居園中,因以為號。夏黃公姓崔名廣,字少通,齊人,隱居夏里修道,故號曰夏黃公。甪里先生,河內(nèi)軹人,太伯之后,姓周名術(shù),字元道,京師號曰霸上先生,一曰甪里先生?!瘏s欠綺里季,皇甫謐《高士傳》載‘綺里季姓朱,名暉,字文季 ?!c廣同,姓黃,非崔,文義順也; 甪里既稱泰伯之后,必蘇人,或寓居于軹也?!盵1]至此,四人名、姓、字、號俱全,這在《史記》之人物身上并不多見,當屬個例。四人之“‘四老’‘四公’‘四皓’‘四賢’‘四先生’‘紫芝叟’‘紫芝仙’一系列稱謂變化過程,逐步被賦予了賢能、美行、仁德等道德表征并固化為特定的文化符號”[3]。無論史學界對四皓的真?zhèn)?、身份屬性、行跡作為及隱居原因采取什么樣的求證研究,也無論民間從祖籍查證、明世系、續(xù)宗譜等方面做多少艱苦努力。最后的結(jié)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史記》中這些非同凡響的人物形象和文學風采,已在讀者心中生根。

      二、詩畫附麗的商山四皓形象

      《史記》成書百年后,班固的《漢書》分兩處記載有四皓。其一,《漢書·揚雄傳》在論述“故為可為于可為之時,則從;為不可為于不可為之時,則兇”[4]時用“四皓采榮于南山”證其“可為與不可為”之說。其二,《漢書·王貢兩龔鮑傳》載:“漢興有園公、綺里季、夏黃公、甪里先生,此四人者,當秦之世,避而入商雒深山,以待天下之定也。自高祖聞而召之,不至。其后呂后用留侯計,迎而致之。四人既至,從太子見,高祖客而敬焉,太子得以為重,遂用自安。自園公、綺里季、夏黃公、甪里先生、鄭子真、嚴君平皆未嘗仕,然其風聲足以激貪厲俗,近古之逸民也。若王吉、貢禹、兩龔之屬,皆以禮讓進退云。”[4]此處肯定了四皓“以禮讓進退”行為。《后漢書·文苑列傳》中崔琦的《四皓頌》曰:“昔商山四皓者,蓋甪里先生、綺里季、夏黃公、東園公是也。秦之博士,遭世暗昧,道滅德消,坑黜儒術(shù),詩書是焚,于是四公退而作歌:‘漠漠高山,深谷逶迤。曄曄紫芝,可以療饑。唐虞世遠,吾將何歸。駟馬高蓋,其憂甚大。富貴畏人兮,不如貧賤之肆志?!盵5]由此,便把《采芝歌》冠名于四皓,其實是列傳人物崔琦的一片苦心。漢四百年后,四皓再也無從考證,只能是以詩詞歌賦為主、繪畫裝飾并行的文學附麗現(xiàn)象。

      (一)詩詞詠誦的商山四皓

      三國曹植隨父曹操西征潼關(guān),途經(jīng)商山,謁拜四皓先生墓冢時撰《商山四皓贊》曰:“嗟爾四皓,避秦隱形。劉項之爭,養(yǎng)志弗營。不應(yīng)朝聘,保節(jié)全貞。應(yīng)命太子,漢嗣以寧?!盵6]曹植在此肯定了四皓“漢嗣以寧”的歷史功績和進退有度的操守,開創(chuàng)了詠誦商山四皓之先河。

      東晉陶淵明在《贈羊長史詩》中曰:“路若經(jīng)商山,為我少躊躇。多謝綺與甪(以綺里季、甪里先生兩人代指四皓),精爽今何如;紫芝誰復采,深谷久應(yīng)蕪。駟馬無貰患,貧賤有交娛。清謠結(jié)心曲,人乖運見疏;擁懷累代下,言盡意不舒。”史學家陳寅恪在他的《桃花源記旁證》稱:“陶淵明作《桃花源記》的主要依據(jù),即來自《贈羊長史》詩中所言,由征西將佐所談庶民百姓逃避秦國暴政的情形。故在《桃花源記》起首言‘嬴氏亂天地,賢者避其世。黃綺之商山,伊人亦云逝’”[7],認為《桃花源記》的歷史背景與商山四皓相關(guān)。陶淵明與四皓雖然隔代五百年左右,但有精神上的共鳴:歸隱田園,安妥人生。

      唐宋兩代詠誦四皓風盛。拒不完全統(tǒng)計,傳之于世的六百多篇四皓詩詞中,唐代約130首,宋代約160首。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包括明清在內(nèi)的傳世詩作兩篇以上者有30多位詩人。在此,僅錄傳世5首以上詩人名錄:白居易29首,杜甫27首,王禹偁18首,許渾14首,陳思13首,李白12首,屈大均12首,劉禹錫11首,王惲10首,駱賓王9首,王安石5首,錢起7首,李商隱6首,李德裕6首,劉克莊6首,方回6首,杜牧5首,蘇軾5首,陸游5首,胡袛遹5首,岳正5首,羅惇衍5首,湯貽汾5首[8]。

      白居易詩贊四皓先生維護了嫡長子繼承皇位的禮制,在漢惠帝登基之后還能自行隱退,認為歷史上的巢父與許由、呂尚和伊尹,皆不及商山四皓的操守,“四皓的行為與儒家‘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人生態(tài)度是一致的”[9],表達了四皓審時度勢、鄙棄功利,做到了舒卷自由。當時,白居易尚在翰林學士任上,希望自己也能像四皓那樣做到進退裕如、卷舒自如。顯然,白居易以詩抒懷,代表著眾多出仕文人的想法:不爭于世,功成身退。

      李白出“仕”心不泯,但“仙”與“俠”又是他文學精神中的一體兩面,所以他的詩歌中往往帶有強烈的浪漫幻想,這種幻想的指向更多的是一種建功立業(yè)的雄心和逍遙仙境的交融?!吧n蒼云松,落落綺皓。春風爾來為阿誰,蝴蝶忽然滿芳草。秀眉霜雪顏桃花,骨青髓綠長美好。稱是秦時避世人,勸酒相歡不知老。各守麋鹿志,恥隨龍虎爭。欻起佐太子,漢王乃復驚。顧謂戚夫人,彼翁羽翼成。歸來商山下,泛若云無情。舉觴酬巢由,洗耳何獨清!浩歌望嵩岳,意氣還相傾。”[10]從李白的這首《山人勸酒》詩中,可以讀出他詠史的浪漫灑脫。如今依然聳立在紫柏山張良廟前的“英雄神仙”碑刻,表征著諸多文人“亦儒亦道,立地成仙”的精神追求。

      明清時期,詩詞唱和之聲不減,又增添了民間立碑、修廟、撰擬方志、民俗表演等詠誦四皓功德的多種形式。近現(xiàn)代吟誦商山四皓文風益盛,茅盾文學獎獲得者陳彥《風過》詩曰:“風吹千古山不動,云裹四皓名未蒙。物換人易水流轉(zhuǎn),天地猶走白頭翁?!痹鵀殛兾魇∪舜蟾敝魅蔚年愒偕对伾躺剿酿吩娰潱骸氨芮仉[商山,安劉出嶺南。事成功不居,浩氣貫長天?!?1)屈大寶《四皓墓園碑林園書法精品集》,內(nèi)部資料,2003年版。這些詩詞歌賦的附麗現(xiàn)象,為商山四皓文化增添的風采,盛傳兩千多年而不衰。

      (二)繪畫添彩的商山四皓

      古今文史,詩畫結(jié)伴。繪畫作為空間表現(xiàn)的視覺藝術(shù),是需要依附在某種平面載體上而傳世的,除了絹和紙之外,再就是刻木、雕石等建筑構(gòu)件或器物裝飾。商山四皓作為歷史悠久的繪畫題材,被視覺的具象藝術(shù)所附麗,其盛況絕不亞于詩文。

      史存最早的四皓繪畫,是現(xiàn)藏于朝鮮博物館的漢代彩篋漆畫,題款為《南山四皓》,這件珍貴的藏品是日本人在朝鮮的考古中發(fā)現(xiàn)的。我國境內(nèi)發(fā)現(xiàn)最早的四皓繪畫,既有現(xiàn)藏于武昌市博物館的東晉延平太子“四皓漆器托盤”(1997年南昌東晉墓葬出土),也有現(xiàn)藏于河南省博物館的南朝“四皓畫像磚”(1958年出土于河南鄧州),題款是《南山四皓》??梢?,這些繪畫裝飾品的命題,顯然是受到漢代揚雄那首《四皓采榮于南山》詩作的影響。

      包括現(xiàn)代作品在內(nèi)的商山四皓繪畫裝飾品數(shù)量,雖不及詩詞歌賦數(shù)量多,但其影響力卻不比詩詞歌賦小?!坝商剖?,關(guān)于商山四皓的畫作及其收藏漸漸多了起來,從《宣和畫譜》著錄看,宣和內(nèi)府收藏的有關(guān)商山四皓題材的畫作近20幅。包括有李思訓、王維、石洛、孫可元、祁序、支仲元、李公麟等人的畫作。流傳至今的有宋人《商山四皓·會昌九老圖》(遼寧博物館收藏)、馬遠《商山四皓》(美國紐約大都會藏)、戴進《商山四皓》(北京故宮博物院)、戴進《商山四皓并四聘圖》五軸、吳偉《商山四皓》、蕭晨《商山應(yīng)聘圖》等?!盵11]據(jù)畫史著錄,李公麟曾經(jīng)繪制過《商山四皓、會昌九老》,但遼寧博物館所藏《商山四皓·會昌九老》圖卷實為南宋時期的佚名之作,在有關(guān)商山四皓題材的卷軸畫中屬最早的紙本繪畫作品。

      所謂“九老”并無具體名姓,是白居易居洛陽香山時與之“尚齒會”的九位老人,相傳最長者136歲,最小者74歲,平均年齡91歲。如此高壽者的文化雅集,實屬古今稀有之事。此畫將秦末“四皓”與中唐“九老”相差千年的人物畫在一起,足見其浪漫無羈。此畫卷描寫四皓及九老幽隱的恬淡生活,四皓九老或觀棋、或遠望、或拄杖、或會友,其筆致工謹精細、清秀典雅。由此在宋人的畫卷中領(lǐng)略了以白居易為代表的唐代詩人對商山四皓那種“不爭于世,功成身退”“兼濟天下,隱逸山林”精神的追求。

      歷代有關(guān)商山四皓的繪畫裝飾,在我國從官府到民間極為普遍。清順治御用青花瓷筆筒上的裝飾是《商山四皓》,乾隆皇帝的御制碧玉雕石也是《商山四皓》。像頤和園長廊梁棟上的彩畫圖,寧波保國寺、廈門華藝石雕商城、滬陜高速商州服務(wù)區(qū)、西安高山流水小區(qū)等民間建筑構(gòu)建、家用器物裝飾中,商山四皓題材不勝枚舉。至于少數(shù)西方國家收藏的商山四皓畫作,那只能是通過掠奪方式獲得的“東方文化獵奇”而已。但在日本、朝鮮、韓國、越南、老撾和泰國等國家,則是受到了我國文明歷史、儒家文化和文學藝術(shù)影響而產(chǎn)生的繪畫裝飾現(xiàn)象,則是文化認同和文學藝術(shù)接受的結(jié)果。其中,日本傳世的商山四皓畫家有狩野山樂、曾我蕭白、海北友松、橋本雅邦、田島志一等,日本關(guān)于商山四皓題材的畫作高居域外國家榜首,最著名的作品有收藏于京都妙心寺的《文王呂尚圖》漆彩屏風(177.5cm×356.5cm),如此巨型的商山四皓屏風畫在日本還有很多。另外,器皿、建筑構(gòu)建上繪制的且多為佚名者的商山四皓繪畫裝飾作品,正如李文實先生所言:“四皓文化始見于詩歌、散文,繁榮于繪畫、碑石、雕刻等”[12]。

      商山四皓被詩人反復吟誦,被畫家不斷繪制,這種選擇題材予以表現(xiàn)的過程和結(jié)果,就是以商山四皓歷史人物為對象的附麗現(xiàn)象。著名文化學者肖云儒先生認為:“文化是需要附麗的。為什么四皓能夠承載歷史,能有這么大的附麗空間?是因為那個價值坐標有現(xiàn)實意義,不僅今天有,歷代都有。我們的民族需要多方面的文化精神營養(yǎng)自己,一方面是建功立業(yè)的、向前的、向上的、儒家的,稱作為精神世界的‘動力系統(tǒng)’;另一方面是我們精神世界的‘剎車系統(tǒng)’‘控制系統(tǒng)’,如果產(chǎn)生過快、過熱、過急的社會問題時,四皓不就是一種平衡器嗎?”[13]

      三、詩畫積淀的商山四皓文化

      歷代詩畫附麗商山四皓、塑造商山四皓形象的同時,也不斷豐富積淀了商山四皓文化內(nèi)涵。

      (一)順應(yīng)時局的政治態(tài)度

      商山四皓跨越了秦、漢兩個朝代,銜接了始皇嬴政和高祖劉邦兩個偉大人物。身為小人物的四人,卻能安劉扶漢,穩(wěn)定了漢初政局,功勞不可謂不大。大功之人,不求回報,二度隱居,終老山野,人生境界不可謂不高。他們無論是為了避秦亂而隱,還是因劉邦“慢侮人”而“逃匿山中”,都是審時度勢、應(yīng)變時局的選擇。他們應(yīng)太子劉盈之請出山非因太子“卑辭束帛,高車代步相迎”,恰如肖云儒先生所言:“四皓保護漢初皇位的繼承,是為了讓天下不要大亂。因為秦末亂過不久,如果再亂,對社會不好,對人民不好?!盵13]

      商山四皓作為“秦博士”具有連接前朝(在宗法制度方面“漢承秦制”)的象征;作為“逸民”出山則是民意的代表;作為四人合一的團體在“嫡庶”之爭中,又代表了包括張良在內(nèi)的執(zhí)政階層的集體意志。秦統(tǒng)一過程中的諸多風云人物,不是毀譽參半,便是結(jié)局悲慘。如國相呂不韋棄商從政,居奇貨、沽大價、養(yǎng)門客、著春秋,經(jīng)營了包括秦始皇在內(nèi)的兩代君王,卻落得個飲鴆身亡;作為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的李斯為秦國一統(tǒng)做出了重大貢獻,其《諫逐客令》和秦篆摩崖在中國文化史上何其輝煌,卻與奸宦共流合污而被慘殺,落得個千古罵名。社會時局瞬息萬變,如何適應(yīng)政治生態(tài)做事做人,顯然是道德水平和文化修養(yǎng)的體現(xiàn)。四皓作為共進共退的團體,能適時避秦而隱,以求自保,是一種人生智慧;又能在漢立之初依然出山,穩(wěn)定新生政權(quán),這又是一種政治道德。四皓順應(yīng)歷史潮流,體現(xiàn)出了“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的“天下國家”[14]思想覺悟。

      (二)進退有為的家國情懷

      四皓之隱分作前后兩段。首隱當在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到三十七年(前210)之間,即“焚書坑儒”至秦二世登基前。四人遭遇了什么?如何避秦亂?雖難以考證,但他們選擇商山隱居卻可以使人聯(lián)想許多。商山距秦都咸陽一百多里,臨近丹江,漕運發(fā)達,水陸轉(zhuǎn)運方便,是出入武關(guān)通行江漢的必經(jīng)之地。商山名利路,自古通衢行。商山作為亙古不變的自然存在,傳為古商國發(fā)祥、秦楚相爭、衛(wèi)鞅封邑之地,是“中國統(tǒng)一國家形成的奠基地與見證者,是彰顯中國傳統(tǒng)士人人格精神的地域載體”[15]。

      四皓選擇商山而隱,這種“避朝不避世,避官不避民”的現(xiàn)象是隱居文化的特殊樣本。他們出山穩(wěn)定漢室后依然回歸商山二度隱居,歿于何年雖不可知,但從其墓葬選在繁華的商於古道邊的現(xiàn)實分析,四皓之隱顯然不是厭世之隱、消極頹廢之隱,應(yīng)該是“家國情懷”未泯。雖然走入山水田園躬耕自適,琴歌自樂,但至死不忘面朝東方的故鄉(xiāng),樂見官道上車馬往來、經(jīng)貿(mào)繁榮?!靶奚睚R家治國平天下”是文人志士矢志不渝的家國情懷,也是行孝盡忠的個體意識與家國同構(gòu)集體意志的統(tǒng)一。家國情懷在增強民族凝聚力、建設(shè)和諧社會、提高公民意識等方面都有著重要的時代價值。

      (三)亦儒亦道的仁德典范

      四皓文化包括尚謙讓、不居功、行中庸、薄名利、樂山樂水等隱逸行為,但這不是他們文化精神的全部內(nèi)涵,他們兩度隱居中反映出的做人道德尤為高尚。宋王禹偁撰《四皓廟碑文》云:“《易》稱:‘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先生避秦,知亡也;安劉,知存也;應(yīng)孝惠之聘,知進也;拒高祖之命,知退也。四者備矣,而正在其中,先生非圣而孰為圣乎?若其秦亂而不避,則焚書坑儒,高、斯之流也;漢危而不出,則素隱行怪,巢、由之徒也。應(yīng)高祖之命,則溺其冠而騎其項矣;拒孝惠之聘,則功不立而名不稱矣。引而伸之,先生可謂全德者矣!”[12]

      四皓能改變高祖的主意,力保太子劉盈順利登基,穩(wěn)定漢初政局,憑的是人格魅力和文化智慧。四人作為秦國博士,通古今、辨然否、典教職。若非博學之士豈能勝此大任?正因為他們博學有為,方能在避秦而隱后為張良所知、被高祖仰慕。四皓形象在累代疊加的過程中,被賦予儒、釋、道多種文化內(nèi)涵?!霸谒麄兩砩象w現(xiàn)了扶危濟困、重德尚賢的儒家文化傳統(tǒng),也符合儒家積極用世、功成不居的價值觀。同時,在還體現(xiàn)著道家無為而為、柔弱勝強的智慧和自由肆志的灑脫。正直的四皓,智慧的四皓,敢于擔當?shù)乃酿宓勒軐W融合的先行者四皓,在真正意義上開拓了隱逸文化的四皓。他們隱居、出山和復隱,彰顯了其智慧與積極進取、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質(zhì)。這正是我國知識分子的最高品質(zhì)的體現(xiàn)?!盵16]

      兩千多年來,四皓報國憂民、不求回報的高尚品德為后世所敬仰,后人持續(xù)不斷地為其撰文、樹碑、修廟、賦詩……緬懷其高風亮節(jié)的操守。當然,對四皓出山輔佐太子亦有少數(shù)負面看法,如宋代蔡京便有《責商山四皓》詩作傳世。顯然“學術(shù)界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四皓扶太子事件在當時的積極意義大于消極意義,對于新建立的漢王朝來講是利大于弊的”[17]。

      綜上所述,商山四皓是超越歷史事件本身的文史人物、文化符號和文化現(xiàn)象,皆以詩詞歌賦和繪畫裝飾的形式而存在的。商山四皓文化現(xiàn)象所涵蓋的順應(yīng)時局的政治態(tài)度、進退有為的家國情懷、亦儒亦道的仁德典范等文化內(nèi)涵,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組成部分。弘揚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的新時期,四位影響著漢初政局的傳奇或傳說人物不爭于世、進退有為的高風亮節(jié)操守影響深遠,對其傳承與傳播,需走出史料欠缺、考證艱難的研究瓶頸,擺脫“商山四皓”與“南山四皓”爭論,視其為整個民族的文化符號和載體。傳承和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新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我們在民族文化自信建設(shè)中,應(yīng)遵循歷史框架,具有高度的責任擔當,以藝術(shù)想象和文學創(chuàng)作的方式凸顯四皓文化精神,服務(wù)于時代和人民的文化需求。

      猜你喜歡
      商山高祖張良
      張良書法作品選登
      商山銀花
      商山四皓
      寶藏(2021年10期)2021-11-22 05:59:46
      商山不老
      牡丹(2020年23期)2020-12-30 14:01:49
      張良受書
      牽手“袖珍之戀”, 我們的愛情高高在上
      牽手“袖珍之戀”,我們的愛情高高在上
      殷卜辭中“高祖河”的點讀問題
      殷都學刊(2019年2期)2019-09-19 00:48:06
      詩的舞蹈(外一則)——溫庭筠《商山早行》
      中華詩詞(2017年7期)2018-01-22 02:20:00
      張良拾鞋
      南丹县| 黄平县| 吉水县| 黎城县| 河源市| 临夏市| 乐亭县| 榆社县| 界首市| 虞城县| 蓬溪县| 弥勒县| 彭山县| 攀枝花市| 鄂托克旗| 略阳县| 松滋市| 阿拉善右旗| 昆明市| 陈巴尔虎旗| 通许县| 崇州市| 理塘县| 靖边县| 哈尔滨市| 昌平区| 喀喇| 浪卡子县| 新巴尔虎右旗| 湟源县| 焦作市| 四子王旗| 达尔| 祁连县| 潜山县| 寿阳县| 南充市| 浦城县| 永济市| 江山市| 云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