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慶華
(廣州大學教育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6)
隨著二胎政策的全面放開,嬰幼兒撫育是一項重要的公共服務內容,但2017年中國人民大學對四個城市0—3歲托育需求調查結果表明,1歲前嬰幼兒入托比例為1.82%,1—2歲為1.48%,2—3歲為7%;三歲前有入托經(jīng)歷的僅占4.29%,但48%的家庭由此需求,隔代教育也成為一種現(xiàn)實存在的教育方式[1]。我國有關隔代教育的研究在21世紀以來,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對農村留守兒童的關注上,對城市隔代教育的研究較少,且研究多批判隔代教育的弊端,對隔代教育的優(yōu)勢認識不足,在全面放開二孩政策的大背景下,城市隔代教育也成為越來越多的家庭的剛需,在城市兒童的培養(yǎng)和照料上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
城市“隔代教育”可分為:直系隔代教育和外來隔代教育,城市直系隔代教育,即祖輩家長直接介入照顧兒童的教育活動,是相對于“親子教育”的非生身父母的一種教育形式;而外來的隔代教育范圍很廣,既包括家庭中的其他祖輩又包括第三方服務機構人員對子女的照顧[2]。在城市的直系隔代教育中又可分為完全隔代教育和不完全隔代教育兩種類型。完全隔代教育是幼兒長期生活在祖輩家里,祖輩對孫輩承擔著主要的生活和教育責任;不完全隔代教育又被稱作聯(lián)合教育,主要是指孩子和父母短暫分離而由祖輩暫時承擔教育責任,或者祖輩和父輩共同居住在一起,日常生活主要由祖輩家長負責,父母與孩子的接觸多在工作之余的時間。
城市隔代教育和農村隔代教育有很多的不同之處,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相比農村,城市的基礎配套設施更完善,教育資源更豐富,城市中擁有眾多高校、圖書館,方便祖輩家長學習育兒知識;隨著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進步,越來越多的城市開辦了老年大學,城市老人可以通過此類平臺獲得專業(yè)人士的指導[3],祖輩家長借助學習平臺也可以互相分享育兒經(jīng)驗,促進育兒觀念的更新;國家放開二胎生育的政策下,托育機構的規(guī)模進一步擴大,在一定程度上也為城市隔代教養(yǎng)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城市祖輩家長可借助便利的資源保證育兒科學化。
城市家庭結構多由兩個空巢家庭和一個核心家庭構成,城市的隔代教育多為不完全隔代教育,即父母與親子短暫分離,工作時間交給祖輩代為撫養(yǎng),工作之外的時間則由自己照看孩子,城市祖輩的隔代教育使父輩在工作和家庭中找到了平衡,隔代教育和親子教育同時開展,有利于促進兩種教育方式的有機結合,促進幼兒的健康發(fā)展。
城市隔代教育的祖輩無論是經(jīng)濟能力還是文化背景,都優(yōu)于農村祖輩。從經(jīng)濟能力方面來說,城市祖輩多為退休職工,他們有穩(wěn)定的收入來源以及充足的時間,能給幼兒提供較好的物質生活保障;從文化素養(yǎng)方面來看,城市祖輩的教育素養(yǎng)相對高,有更高的知識水平和認知能力,進行科學育兒。城市祖輩在退休之后,其自身的文化背景和經(jīng)濟能力都可以保證隔代教育的質量。
社會競爭壓力不斷加大,年輕父母需要投入大量時間來應對職場的優(yōu)勝劣汰,在經(jīng)濟急速發(fā)展的時期,女性也成為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的重要力量[4],這導致很多父母無暇顧及孩子的撫養(yǎng),通過聘請家政服務來代為照看孩子,而近年來保姆虐童案頻發(fā),公眾對保姆育兒心懷戒備,城市祖輩教育顯然不存在這樣的問題。一方面,城市的祖輩多為退休職工,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來照顧孫輩,且沒有附加的條件,完全是傾注心血幫助子女分擔育兒責任;另一方面,祖輩和孫輩是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祖輩家長本能地對孫輩產(chǎn)生慈愛之心,且祖輩家長極易與孫輩建立起融洽的感情,同時也能滿足孫輩歸屬和愛的需要,而保姆職業(yè)的流動性也不利于幼兒安全依戀的形成。
城市隔代教育多為非完全隔代教育,年輕父母會在工作日將孩子交給祖輩代為撫養(yǎng),在工作之余的時間,父母就有時間和孩子接觸,給孩子進行親子教育,孩子在隔代和親子教育的共同影響下成長,親子教育是幼兒身心健康成長最重要的部分。隔代教育是對親子教育的補充而非替代,也是親子教育的“潤滑劑”,在城市隔代教育中,祖輩并不是要取代父母的角色和地位,而是在幫助年輕父母更好地培養(yǎng)和教育孩子,在幼兒日常生活方面,祖輩家長對孩子的撫養(yǎng)功不可沒,城市祖輩在非完全隔代教育中也能獲得適當?shù)拇ⅲ凶约旱纳钆c交際,不至于陷入完全隔代教育中難以抽身,城市祖輩家長在與父輩兩代人的教育培養(yǎng)中彼此相互配合,共同促進幼兒的發(fā)展。
隔代教育作為一種客觀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其中祖輩的文化水平對隔代教育的質量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家庭不僅僅通過經(jīng)濟來影響孩子,家庭也是文化資本輸出的最重要場所,大學生當前的成功與失敗實際上取決于早期家庭環(huán)境作用的結果[5]。而城市祖輩的所擁有的文化資本更加的豐富。這些祖輩家長多數(shù)為退休的城市職工,這一龐大的老年群體中,其中不乏大量的出類拔萃的人才資源,在有較高文化素質的祖輩家長的撫養(yǎng)下,祖輩把文化資本代際傳遞給幼兒,使幼兒的認知水平和交往能力有較好發(fā)展;城市祖輩給幼兒提供的具有物質載體的文化資本要更加的豐富和便捷,并且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對幼兒進行文化資本的輸出,城市有較多的文化資源供人們消費,城市祖輩可以帶孩子去博物館、科技館、大型圖書館等參加社會文化活動,讓幼兒在文化中受到熏陶。
隨著城市發(fā)展和配套設施的完善,城市隔代教育方式也更多元化,內容更加豐富。隨著二孩政策的放開,嬰幼兒托育服務火爆,城市祖輩可以選擇走出家門,尋找更加專業(yè)的機構來作為隔代教育的補充。為了能讓孩子獲得更好的發(fā)展,祖輩家長可以去社會上尋求更加專業(yè)的育兒指導,選擇專業(yè)人員對自己的孫輩進行教育,城市祖輩在平時的隔代教育中,更多的是一種對社會提供的嬰幼兒專業(yè)教育的配合,城市祖輩不再被視為陳舊育兒觀念的代言人,這樣不僅解決了家庭隔代教育中祖輩家長和父輩家長的教育觀念沖突的問題,而且祖輩的教育觀念也在不斷地更新,祖輩家長在尋求專業(yè)支持的過程中,教育觀念和方式更加科學和有效。
城市隔代教育在降低社會服務成本和填補社會服務不足方面發(fā)揮巨大的作用,政府應構建多形式、廣參與的托育服務體系,積極推進托幼一體化工作,開展家庭科學育兒指導,引導托育服務市場發(fā)展,支持社會組織、企業(yè)、事業(yè)單位和個人積極提供符合適齡幼兒家庭多樣化需求的托育服務。還可以將高校關于隔代教育的理論成果轉化為具體可執(zhí)行的政策,使城市隔代家庭能夠享受國家政策,政府也可采取行政措施,將城市隔代教育的政策宣傳落實到具體的部門。
社區(qū)應加強早期育兒培訓項目,通過請專業(yè)人士在社區(qū)內培訓祖輩家長,使祖輩家長能夠由淺入深地了解和掌握科學育兒的知識,不斷豐富自身科學育兒的理念。社區(qū)也可以提供針對隔代教育的配套服務,如每個街道至少設立一個托育機構中心,或者開辦社區(qū)活動室,祖輩家長可以帶孩子在活動室進行游戲活動,祖輩家長不但有喘息的時間,還可以在活動室和其他祖輩家長分享育兒經(jīng)驗,相互交流和學習。高校和社會可以聯(lián)合起來,培養(yǎng)一批隔代教育指導師,為城市祖輩提供隔代教育的指導,提供有關幼兒的身心發(fā)展、社會性發(fā)展及生活和習慣的養(yǎng)成等方面的指導,開發(fā)城市祖輩在家庭教育中的潛能。
在家庭中,父母要擺正自身的位置,主動承擔育兒的責任,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這就要求父母在工作之余的時間多和孩子交流互動,促進親子關系的良好發(fā)展。城市祖輩家長是孩子隔代教育的直接實施者,祖輩家長要和父輩做好協(xié)商,尋求一致教育,兩代家長一方面要利用自身的文化優(yōu)勢,不斷地更新自己的育兒觀念,學習科學有效的育兒知識培養(yǎng)和教育孩子,也要善于利用城市和自身的文化資本,讓孩子接受良好的文化熏陶;另一方面,兩代家長也要積極尋求專業(yè)的托育機構的服務和指導,讓城市的祖輩家長在隔代育兒過程中也有喘息的機會,家庭內外合作,不斷提高城市隔代教育的質量。
在全面二孩政策下,不同于農村地區(qū)的隔代教育,城市祖輩家長有更高的文化資本與經(jīng)濟能力,祖輩家長不僅可以更好地幫助父輩培養(yǎng)和教育幼兒,在對幼兒日常的親子教育中,由于非完全隔代教育的原因,孩子并不會確實父母對其的培養(yǎng)和教育,城市祖輩家長對幼兒的隔代教育不再限制在家庭這個小圈子中,祖輩家長可以尋求專業(yè)的托育服務機構和學前教育機構的培養(yǎng),也可以通過在老年大學上課或家庭教育指導師的指導下獲得科學的育兒經(jīng)驗,老年人通過學習科學的育兒方法,吸收新觀念、新知識、新信息,對待幼兒做到寬嚴結合,張弛有度,使得育兒方法更為科學。從而使老年人發(fā)揮其在隔代教育中的優(yōu)勢,讓隔代教育成為家庭教育的催化劑,不斷提高隔代教育的質量[6],同時,城市隔代教育對家庭教育觀念的革新也有積極的促進作用。